-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贵州省思南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贵州省思南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汉代以来,多有统治者为孔子追赠“公、王、帝”等谥号,这种殊荣甚至泽被孔子的后人。近年来,以儒学为主导的传统文化复兴活动,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这些现象说明( ) A.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 B.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C. 孔子思想的政治功能很强 D. 孔子思想的价值开始受到认可 2. 自汉以来,每逢天灾、异象,多有君主向天谢罪,下诏罪己,轻徭减赋。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儒学对君主行为的约束力 B. “仁政”思想发生的影响 C. 君权受到了制度的限制 D. 汉武帝“罪己诏”的垂范作用 3. 虽然后世儒生对孔子思想也有发挥不当之处,但儒学的发展是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宋代理学家二程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最有可能源自于孔子的那一思想主张( )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 C. 为政以德 D. 有教无类 4. 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 A. 格物致知 B. 心即理也 C. “知行合一” D. 人性本善 5. 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 ,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 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C.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6. 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们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白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 A. 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B.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C.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7.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 ) 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 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 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 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 8.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 A.客观上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 B.适应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 C.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D.推动了西欧思想解放潮流的理性发展 9.中世纪的西欧,罗马天主教教廷只允许用拉丁文翻译《圣经》,并且只有神职人员才可以诠释《圣经》。宗教改革期间,马丁·路德用德文翻译《圣经》。他的这种行为在当时( )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地位 B.打破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C.推动了人们民主意识的觉醒 D.肯定了人们信仰的独立与平等 10.“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民对君可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材料观点类似于启蒙运动所倡导的( ) A.社会契约 B.君主立宪 C.天赋人权 D.权力制衡 11.康熙年间,我国开始系统地大规模地开展全国性的地图三角测量,绘制《皇舆全图》时,吸取了欧洲制图理论中考虑大地是球面的优点,实测并采用经纬图法比例,而且还采用了地图投影方法。由此可知( ) A.西学东渐影响中国传统科技 B.新航路开辟冲击了传统科技 C.康熙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康熙年间尚未实行闭关锁国 12.据考证,伏羲女娲作为华夏的始祖在秦汉时期得到了普遍崇奉,这一信仰的影响也日益扩大。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不仅被文人当作创作的素材,也被普通民众用来保佑家人平安幸福。这一现象( ) 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生活 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D.传播了先秦的礼乐制度 13. “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 ) A. 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 B. 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 C. 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 D. 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源 14.明永乐九年(1411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资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 A.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B.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C.文化专制开始影响了市民生活 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15.“在1905年之前,物理学家相信空间是一个宽广的舞台,在这个展现着宇宙戏剧的舞台上,时间对于所有的演员而言都在以同样的速度‘滴答滴答’地流逝着。而1905年后否定了所有的这一切。”导致这一“否定”的主要原因是( ) A.普朗克创立了量子理论 B.伽利略创立了实验科学 C.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 D.达尔文发现了人类起源 16.16世纪布鲁诺因支持和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 A.进化论已被人们广泛认同 B.教会实行宗教宽容政策 C.英国的学术氛围更加宽松 D.教会权威已经逐渐丧失 17.下表为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新增教授席位统计表。该表反映了( ) 时间 大学 增设的教授席位 1546年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神学、希伯来语、希腊语、民法、医学 1619年 牛津大学 几何学 1621年 牛津大学 自然哲学、天文学 1663年 剑桥大学 数学 1669年 牛津大学 植物学 1702年 剑桥大学 化学 A.英国革命思想的传播 B.工业革命的广泛开展 C.宗教神学地位的动摇 D.近代科学的迅速发展 18.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比较详细的介绍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这反映了( ) A. 近代知识分子对西方有了一定了解 B. “开眼看世界”突破了“师夷长技”的范畴 C. 魏源已经找到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真正原因 D. 魏源已经认识到英国制度的优越性,主张政治变革 19. 中国近代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回国后,众多臣僚羞与之为伍。天津教案后,曾国藩受命处死涉案的中国人向洋人谢罪,引来举国非议。这反映了当时( ) A. 中国外交尚未开始近代化 B. 国人的爱国热情高涨 C. 民族危机下国人同仇敌忾 D. 思想变革的相对滞后 20.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 D.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 21.“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冷宫,把建立孔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陈独秀的上述言论旨在( ) A.强调民主与科学极大地推动社会进步 B.全面肯定孔子非宗教迷信的科学态度 C.反对把孔子与民主和科学完全对立起来 D.谴责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伦理纲常 22.史学界认为:新三民主义的重要问题是认识到了民族的敌人,明确指出各个阶层的中国人应当共同努力的方向。这里的“新三民主义”主要“新”在( ) A.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目标 B.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革命目标 C.突出了无产阶级的重要作用 D.代表了中国最先进的革命理论 23.孙中山主张普遍建立消费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认为建立合作经济是“地方自治团体”之“要事”,是避免“商家垄断”的有效办法。还主张“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这体现孙中山( ) A.节制资本的思想 B.深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C.关注工农的利益 D.提倡建立公私合营经济 24. 它是毛泽东在苏联经济弊端并没有完全暴露的情况下,开始认识苏联建设上的一些根本问题并结合我们的建设实践,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思路的杰作。材料评价的是( ) A. 《井冈山的斗争》 B. 《新民主主义论》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论十大关系》 25.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对印尼代表团说:“美国是看不起我们的,英国是看不起我们的。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基于这一认识,中国政府( ) A. 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B. 主动加入不结盟运动 C. 加紧核武器技术的研制 D. 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26.1961年,教育部开始调整北京等地区的高等学校,采取定(发展规模)、缩(缩小发展规模)、并(与他校合并)、迁(迁离北京)、放(下放地方领导)、停(撤销停办)的方法。这一政策旨在( ) A.摆脱计划管理体制对教育的影响 B.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缓解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D.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均衡发展 27.1949年以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史学界围绕着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等五个基本理论问题展开的大规模讨论和争鸣,这被称为史学界的“五朵金花”。当时“五朵金花”的讨论( ) A.有利于唯物史观的普及 B.显现史学研究的碎片化 C.导致了双百方针的中断 D.加速史学理论的本土化 28.下图是1985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图中,左侧文字为“图中信息:游行队伍高举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右侧文字为“图中信息: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下方文字为“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对其呈现信息的合理解读是( ) A.否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价值 B.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展现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成果 D.肯定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29. 有人说“觉得名画丑和会不会欣赏没有关系,却和有没有文化有关系”。下列从文化的视角对关于两幅名画理解正确的是( ) ①《蒙娜丽莎》所画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女性,属于现实主义风格 ②达芬·奇在画作中渗透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③《哭泣的女人》强调光与色的运用,属于印象画派 ④毕加索的画作反映了现代人的空虚、恐惧、精神分裂等意识倾向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0.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该评语( ) A.强调英国殖民印度的功绩 B.充分肯定了东方文学成就 C.支持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格 D.暗含著西方中心论的思维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本卷共3小题,第31题13分,第32题15分,第33题12分,共40分。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1.(13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有所不同,并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如何维护大一统政权的稳固这一点上,秦皇汉武之间有着共同的认识,即不能容忍多元化的指导思想的存在.认识到必须有一种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来维护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儒家认识到仅仅依靠武力和严酷的法律无法长久地保持统治的合法性,关键是要使价值系统制度化,从而为现存的秩序提供支持。 ——摘编白干春松《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 材料二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史在西方现代化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摘编自文池《思想的灵光》 材料三 汉字的历史,如果从殷商时代算起,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了。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汉字一直处于变动与相对稳定之中。汉字的演变,就其形体来说,有简化也有繁化,但主要还是简化,这是汉字形体变化的基本趋势。清末民初,正式出现了汉字简化的呼声。 五四运动以后,改革汉字的呼声逐渐高涨。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1922年又提出“减省汉字笔画案”,并明确指出:现在减省汉字笔画,应该根据现在通行于民众社会的简体字。1935年8月21日,民国教育部发布命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简体字表由民国教育部委托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主持制订,主要采用了钱玄同所编《简体字谱》中2400字中的324个,在当时又称为“手头字”。这是政府第一次大规模推行简化汉字。公布后由于国民党内某些要人的强烈反对,1936年2月不得不宣布“暂缓推行”,从而夭折。 ——摘编自陈太章《论汉字简化》 请同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认为需要建立“主导性的价值观”的理由,指出汉武帝所采取的对策。(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人文思想的形成对“主导性的价值观”的冲击。(3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推行汉字简化的背景。如何评价国民政府发的汉字简化运动。(6分) 32.(15分)节庆活动承载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价观。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以农立国,对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非常关注。为了适应农事和生活,人们就定出一些节日,以调剂生活.增进群体活动的乐趣。民间的宗教意识和祈福于神的心理,以及躲避灾害的要求,促成了拜天敬神的仪式和咒术、禁忌等,并确定于特定的时间。中国人的伦理思想是返始报本、慎终追远的,于是以祖配天、敬天法祖的思想和仪节,就牢牢地凝结在中华民族的群体中。我国古来以孝治天下,所谓凡能孝于亲者,必能忠于国。故“忠孝节义”四大德目,自古影响个人性格与立国精神,如清明祭祀扫,以示不忘先人;中秋团圆,以叙天伦之乐;重阳登高,以崇敬老之礼。 ——摘编自蓝吉富、刘增贵主编《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与礼俗》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的节日表现出日益强烈的世俗化或非基督教化倾向,理性神崇拜、反宗教化装舞会等节日的出现,显然也直接体现着人民大众狂欢文化的这种反基督教传统。1790年7月14日的联盟节庆典,也已出现了数千人共同宣誓效忠祖国之类世俗的新因素,这是一个反映旧时代向新时代过渡的节日。革命节日的人民大众文化特质还表现为人民大众对节日的广泛参与,卢梭认为剧院里的演出决不是人民的节日,人民的节日应当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让群众自己变成演员,“让每个人都走到别人当中并使自己得到愉悦,以便使大家更紧密地团结起来。” ——摘编自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 材料三 他(梁启超)认为“东西各国,每年必有一二日之大祝典,为国民荣誉之纪念”,如美国的7月4日、法国的7月14日等开国成功纪念日。这种庆祝活动,可以使人记已往,振现在,励将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增添强国、勇猛、进步、自立的气氛。而我国向来无此风气,号称一年中普天同庆的节日,也不过是元旦这一天。而元旦不过地球绕日一周而复、毫无意识之天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或重要的值得纪念的意义。 (1)阅读材料一,归纳影响中国传统节庆产生的因素。(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法国节庆文化的新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梁底超关于中国节庆制度的观点。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梁启超观点的看法。(6分) 3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16世纪是一个公认的历史分水岭,它标志着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分界。但有学者却认为这一时期理性精神仍然受到压抑,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西欧社会真正的变化是从17世纪才开始的,到了18世纪中叶以后,一个全新意义上的现代西方社会才真正产生。因此,西方中世纪和现代的真正分水岭,严格来说不应该放在15—16世纪,而应该放在17—18世纪。 ——赵林《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思南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 历史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A B A B D C A D A A B C A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D A D B C A A D C C A B B D 1.【答案】C 【解析】由材料“追赠“公、王、帝”等谥号”“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说明孔子思想的政治功能很强,故选C;材料没有提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排除AB;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孔子思想的价值开始受到认可,排除D。 2.【答案】A 【解析】西汉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认为天象与人事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君主行为的约束力,故选A;“仁政”是强调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排除B;在我国封建社会,君主权力至上,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罪己诏”的垂范作用,排除D。 3.【答案】B 【解析】 A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排除;"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意思是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存天理,灭人欲”强调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故选B;C主张德治,D强掉无差别的教育,排除。 4.【答案】A 【解析】材料是通过探究获取“天地生物之心”,显然属于外在求理的方法,符合理学家求理途径,A正确;B和C属于心学思想主张;D是孟子思想主张。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根据材料“对旧制度的激烈批判”分析可排除C、D两项,因为不论是洋务派还是维新派都继承沿用了旧制度;“故国”体现朝代更替的信息,故选B项;战国时期是社会变革时期,是多种思想争鸣,可排除A项。 6.【答案】D 【解析】苏格拉底利用假苹果测试学生,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得出错误结论,此事件是想说明独立思考。理性思维的作用,D正确;A是理学家思想;B是柏拉图思想;C是普罗塔哥拉思想。 7.【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判断出此时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说明达芬奇绘画的理性精神,故C正确;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是实验验证,材料不能体现出实验科学的研究,“近代实验科学之父”是文艺复兴之后的伽利略,故A错误;“奔放情感”是浪漫主义绘画的特点,时间是在19世纪上半叶,故B错误;启蒙运动否定了天主教的神学理论,故D错误。 8.【答案】A 【解析】根据“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的科学成就,促进思想解放,为启蒙运动奠定思想基础,启蒙运动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故A正确;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包含在选项A中,排除B;《共产党宣言》解释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C错误;材料反映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启蒙运动的影响,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9.【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用民族语言来翻译圣经,便于德国民众阅读,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肯定了信仰的独立与平等,D正确;A与史实不符,宗教改革依然主张信仰上帝;B是文艺复兴的作用;C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意识问题。 10.【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启蒙思想。由材料中的“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民对君可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可知作者强调君主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如果人民不满意的话,也可以废除君主,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主张,故选A项。 11.【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从材料“吸取了欧洲制图理论中考虑大地是球面的优点,实测并采用经纬图法比例,而且还采用了地图投影方法”可知中国传统科技融入了西方的科学理论,这和西学东渐有关,故A正确;当时中国传统科技依然占主导地位,西方科技微乎其微,谈不上“冲击”,故B项错误;C、D两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12.【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人们共同信仰伏羲女蜗,这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族群认同观念,故选B项。材料并未反映思想专制现象,故排除A项;C项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不够全面,故排除;材料未体现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故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甲骨文是商代的典型文字,记录了商代社会生活,材料甲骨文从植物生长、茂盛、果实以及冰凌,说明四季的变化,C正确;甲骨文不单单记载农业生活,A错误;商朝是文明社会,B错误;文字产生根源是生产力发展,D错误。 1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根据材料中“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资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可知该禁令表明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影响文化政策,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B、C两项表述从材料中均不能直接体现;D项表述本身有误。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节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创立于1905年,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因此C项说法正确,A、B、D三项说法由时间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C。 16.【答案】D 【解析】中世纪教会统治社会一切,教会的权威至高无上,19世纪中期随着教会权威的逐渐下降,科学的思想逐渐被民众接受,材料中达尔文和布鲁诺以及哥白尼的不同遭遇正说明了这一点,故D项正确;进化论的思想至今都没有被民众广泛认同,故A项错误;教会是通过宗教统治人们,此时并不是实行宗教宽松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宗教权威的消失,不是英国学术氛围的宽松,故C项错误。 17.【答案】D 【答案】A 18.【解析】《海国图志》中比较详细的介绍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说明近代知识分子对西方有了一定了解,故选A;“开眼看世界”没有突破了“师夷长技”的范畴 ,排除A;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真正原因是落后的封建主义不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排除C;魏源已经认识到英国制度的优越性,但作为地主阶级抵抗派,不主张政治变革,排除D。 19.【答案】D 【解析】郭嵩焘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任驻外公使,符合近代外交的做法,排除A;“”众多臣僚羞与之为伍”和“举国非议” ,说明近代国民对外交事务知之甚少,思想变革的相对滞后,故排除BC,选D。 20.【答案】B 【解析】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故A项错误;“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说明近代中国文化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向现代形态转变,B项正确。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故C项错误,D项理解片面化,材料并不是说明通过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D项错误。 2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冷宫,把建立孔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得知陈独秀对“不言神怪”的孔子给予肯定,对“建立孔教”的孔子给予否定,其主旨是反对把孔子与民主和科学完全对立起来,故本题答案为C项;A项表述与材料无直接关联;B、D两项都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 22.【答案】A 【解析】结合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以及题干中“民族的敌人”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新三民主义“新”在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目标,因此本题选择A项。B项错误,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民族问题,而不是阶级问题;D项我们无法得出“最”这个概念。 23.【答案】A 【解析】无论是消费合作社还是生产合作社以及“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都体现出孙中山对中国资本的态度,要节约这些原有资本,所以本题选择A项。B项无法得出;C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曲解材料含义。 24.【答案】D 【解析】《论十大关系》是在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故选D;A是井冈山时期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著作,排除A;B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C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著作,排除。 25.【答案】C 【解析】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加上西方国家的威胁,毛泽东决定研制原子弹,巩固国防力量,C正确;A是2003年;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B错误;D是1995年。 2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至1960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大跃进”的狂潮中受到严重的冲击,为了缓解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因此1961年教育部开始调整北京等地区的高等学校,故C项正确,B项错误;当时的经济体制没有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错误在“均衡发展”。 27.【答案】A 【解析】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理论研究和解释中国古代历史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农民战争问题是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法的运用;汉民族的形成问题是围绕斯大林提出的历史上民族形成的概念对以汉族形成问题为核心的民族史问题进行讨论,也是用唯物史观理论进行研究,因而“五朵金花”讨论过程中,都运用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故A项正确。 28.【答案】B 【解析】1985年9月23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题目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很清楚地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以邓小平图像为中心,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这幅图片肯定了邓小平领导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缺乏本质理解。 29.【答案】B 【解析】《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故①错误;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故②正确;《哭泣的女人》是毕加索的作品,属于现代主义绘画,故③错误;《哭泣的女人》是毕加索的作品,属于现代主义绘画,现代主义绘画反映了现代人的空虚、恐惧、精神分裂等意识倾向,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30.【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以及强调他的英文表达可以看出这种评语蕴含着一定殖民主义色彩,泰戈尔是印度人,却强调他的英文,说明其中包含着西方中心思想,本题选择D项。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功绩问题;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他的西方艺术形式而不是东方艺术;C项错误,我们无法从评语中看出其艺术类型。 31.(13分) (1)理由:仅仅依靠武力和严酷的法律无法长久地保持统治的合法性。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2分) 对策: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立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建立以儒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任用儒学者为官,参与国家大政。(2分) (2)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人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提供了思想武器;动摇了传统思想文化的正统地位;为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3分) (3)背景:①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②知名学者的推动③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④汉字简化符合演变趋势。(3分) 评价:①简化汉字有利于教育的发展②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推广交流③有利于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④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⑤造成一定时期的文字使用混乱。(3分) 32.(15分) (1)因素:农耕时代生产、生活的需要;鬼神意识影响下祈求幸福和躲避灾害的活动;传统天人观念和家国伦理思想的影响。(3分) (2)新特点:摆脱基督教的影响,呈现出世俗化;强调爱国主义的政治情感;群众的广泛、主动参与。(3分) 原因: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的氛围。(3分) (3)观点:梁启超认为中国传统节日缺乏社会意义;主张设立有重大政治意义的纪念日(建议在中国传统的岁时礼俗中增添有意义的节日)。(3分) 看法:梁启超主张通过节日增强国民的爱国意识和进取精神,有进步性;但他认为中国传统节日缺乏社会意义的看法过于偏激。(3分) 33.(12分) 论题2分,结论2分,论证8分,不少于两例史实。史论结合论证自己的观点,要做到史实充分,观点与史实一致,逻辑清晰。 示例一:15-16世纪是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分界。在15-16世纪以前,西欧经历了一千年之久的黑暗、愚昧和落后的中世纪;到了15-16世纪,西欧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两场重要的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兴起,宗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在宗教领域中的反封建斗争,它们弘扬了人文主义。在经济领域,15世纪前后发生了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主义市场雏形出现。在政治领域,王权正在加强,民族国家正在形成。总之,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转型,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已经出现。 示例二:17-18世纪才是中世纪和现代的真正分水岭。社会的转型并非通过一、两场运动就可以实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虽然弘扬了人文主义,但理性精神却仍然受到压抑,只有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们猛烈批判封建等级和宗教神权思想,构想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航路开辟只是形成世界市场的雏形,只有到17世纪,随着殖民扩张加剧,世界市场才得以拓展。紧接着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展示了新型生产力的巨大能量。总之,17-18世纪西欧社会发生剧变,工业文明到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