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高2018级月考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1.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对当时“无序”的社会提出了“救世”方案,其中属于道家的是 A. 建立一种普遍的社会关爱 B. 严格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 C. 顺着一种自然的状态发展 D. 用社会制度规范社会秩序 ‎【答案】C ‎【解析】‎ 顺着一种自然的状态发展属于道家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思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建立一种普遍的社会关爱属于墨家的兼爱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严格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属于儒家的“礼”思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用社会制度规范社会秩序属于法家的君主制度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政治上争论的焦点在于 A. 小国寡民还是中央集权 B. 积极救世还是无为而治 C. 兴办私学还是以吏为师 D. 仁义治国还是严刑峻法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儒家和法家的政治观点。小国寡民是道家的理想社会,不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政治主张,不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兴办私学不是儒家的政治观点,而是春秋时期的一个社会现象,且该项不是政治主张,故C项错误。儒家以“仁”为核心,强调统治者要以仁义治国;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统治者要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故D项正确。‎ ‎3.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A. 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 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 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D. 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因此,“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虽然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但适应了西汉中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值得肯定,故A项正确,B项错误;汉武帝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但这并不能从题干中直接看出,也不符合“为统治者服务”的主题,故C项错误;辩证地分析,也就是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而从题干中只能看出积极的一面,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4.在汉朝,当出现日蚀、月蚀及各种天灾的时候,皇帝要下罪己诏,有时候还要杀大臣。这一做法体现了 A. 独尊儒术思想 B. 天人感应思想 C. 大一统思想 D. 君权神授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当灾异发生时,“皇帝要下罪己诏”和所学知识可知,下“罪己诏”是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的行为,认为天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这是“天人感应”学说的体现。故答案为B项。AC项,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是董仲舒的主张,与材料强调“天人感应”思想不符,排除;D项,“君权神授”强调君主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5.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 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B.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C.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D.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以来传统社会道德败坏,宋明理学家提倡的修养论、认识论、境界论和功名论,其目的在于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故A项符合题意。理学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是因为其符合统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不能成为宋明理学所倡导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故B项错误。提高个人修养是宋明理学的影响,不是宋明理学所倡导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故C项错误。“经世致用”的思想由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与题干中“宋明理学家”不符,故D项排除。‎ ‎6.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 B.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心学” 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王阳明主张“心即理也”,理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突破了程朱理学的理论。诗歌后半句嘲笑以前从外头入手的求理方法。故C项符合题意。‎ ‎7.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A. “天人感应”‎ B. “工、商皆民生之本”‎ C. “存天理,灭人欲”‎ D. “以法本”“法不阿贵”‎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人感应”为汉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工、商皆民生之本”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为宋明时期理学家的主张,故C项错误;“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为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故此题选B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8.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为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这表明他(  )‎ A. 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 B. 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 C. 提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D. 否定封建礼教传统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与君主专制统治下“君为臣纲”,“君权神授”等君权独尊和至高无上的思想观点明显相反,这是从社会伦理上提出反对君主专制统治的主张,由此可知顾炎武已经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思想,所以答案选C,AB D三项含义与上述题意明显不符。‎ ‎9. 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 A. 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 B. 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 C. 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 D. 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提到“俗而不俚,明白如话”,据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元曲通俗易懂,面向大众,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具有自然本色的风格,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故A正确,B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元曲自然本色的风格,而不是浪漫主义风格,排除D。‎ ‎10.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属于前者的代表作是 A. 屈原《离骚》 B.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C. 李贽的《藏书》 D.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答案】D ‎【解析】‎ 题干中谈到,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出现文化世俗化和高雅文化两种倾向。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时间在宋元以前,故A项错误。司马相如生活在西汉,时间在宋元以前,故B项错误。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他为官二十多年,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大胆地向理学发出挑战,其作品属于高雅文化倾向,故C项错误。《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符合市民阶层的需求,属于文化世俗化倾向,故D项正确。‎ 点睛: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注意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11.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文中的“他们”是 A. 洋务派 B. 顽固派 C. 维新派 D. 革命派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洋务派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材料主要反映了他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是他们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中的“他们”是指洋务派,故A项正确,B项错误;CD项为了推翻封建制度。所以答案选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12. 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制思想界”。这主要指的是梁启超宣传了 ( )‎ A. 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 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 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 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答案】D ‎【解析】‎ A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张,B为革命派的主张,C为康有为的思想特点,故答案为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3题,52分)‎ ‎13.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一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提出了哪些主张?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 ‎(3)据材料三,归纳黄宗羲的主要思想?其思想出现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四,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答案】(1)主张:“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核心:“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格物致知”‎ ‎(3)思想: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 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4)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致用)。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大一统”的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迎合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第一小问“核心”,根据材料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得出:朱熹的核心思想是:存天理,灭人欲。第二小问“认识论”,根据材料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得出朱熹的认识论是:格物致知。‎ ‎(3)第一小问“思想”,由材料“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得出:反对君主专制;由材料“工商……皆本也”得出:倡导工商皆本。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4)第一小问“学风”,由材料“拯斯人于涂炭,万世开太平”得出:经世致用。第二小问“时代责任感”,由材料“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3 对外称词衍变表 ‎1860年前 ‎1860年后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红毛、西夷、海外诸番、杂番、英夷、夷船、夷馆、夷兵、夷商、夷技、夷政、夷俗、夷务、夷事、夷言、番银、华夷 洋人、西人、西洋、欧美各国、外洋、英国人、洋枪、洋楼、洋商、西法、西政、洋务、洋文、西语、洋银、中外 ‎“西学”和“新学”逐渐成为主导,如《西学大成》《西学富强丛书》《西学时务总纂大成》《西学启蒙》《西学军政全书》《七国新学备案》《新学汇编》《新学书目提要》《中西新学大全》《东西学书录》,等等 ‎ ——据方维规《夷”“洋”“西”“外”及其相关概念》‎ 从表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论近代中国认识西方的历程 鸦片战争后,一方面是传统社会下的“夷夏之辩”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是中国社会自身转型程度有限,这使得中西交往过程中碰撞异常激烈,中国对西方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因此多以“夷”来称呼西方。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结束,清政府出现严重统治危机,加之西方经济渗入中国,以及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政府内部一些人首先从传统“夷夏”对立观念中挣脱,开始以平等眼光看待西方,所以“洋”字多了起来。19世纪末,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及洋务运动破产,新兴资产阶级以更加宏大的眼光和积极态度看待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历史潮流,“西学”即“新学”,“新学”代表进步和方向,推动了微信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一个由不平等到平等,再到低下身去学习的过程,程度也是越来越深,表明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态度越来越理性。这种变化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变的缩影。‎ ‎(如果考生选择某一个具体阶段展开论述,亦可同等给分,如“甲午战争与中国的西方‘观’”;或者从程度加深角度拟定论题,如“洋务到西政”“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等)‎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表格里的词从“红毛”“西夷”“海外诸番”……到“洋人”“西人”“西洋”……再到“西学”“新学”等等可以得出论题:论近代中国认识西方的历程。阐述时,根据题干表格中的时间“1860年”前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围绕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在与西方的碰撞中中国日益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西方经济渗入中国,传统的夷狄观发生变化;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范围也更加广泛,推动中国的维新变法以及民主革命运动。最后总结,近代中国对西方的认识程度越来越深,慢慢由不平等到初步具有平等意识,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变。‎ ‎15.材料一: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 ——《海国图志》‎ 材料二:康有为在受光绪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 ——《戊戌变法》‎ 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民报·发刊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高度概括材料一、二、三的思想主张(派别及主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轨迹。‎ ‎【答案】(1)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法图强(通过改良,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或三民主义)‎ ‎(2)经历了从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文化层次。‎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善师四夷”“夷之长技”“《海国图志》”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是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根据材料二“康有为”“富强可驾万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是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力图变法图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根据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民报·发刊词》”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是孙中山建立同盟会时的纲领,力图推翻清朝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 ‎(2)根据第(1)问可以得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从器物层面到政治制度层面的过渡,再根据所学可知,1915年兴起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进入思想文化层面,据此得出结论即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