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2020届高三5月质检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龙岩市2020届高三5月质检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龙岩市2020年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Ⅰ卷选择题 ‎1.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文化代表有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可以用来说明 A. 世界各区域文明中我国最早 B. 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特点 C. 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D. 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黄河、辽河、长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玉器、祭坛、神庙,表明黄河、辽河、长江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明起源有多个中心,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源性。B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我国的文明特点,‘我国最早’的说法材料不能反映,A错误;礼乐制度是周代维护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时间不符,C错误;家国一体指的是一个人既是家族的族长,又是国家的掌权者,家既是国,国就是家,材料未体现,D错误。故选B。‎ ‎2.西晋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动荡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东晋于咸和年间(326~334)开始实行“土断政策”,即取消客籍户,“不论侨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可见土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 抑止士族势力膨胀 B. 控制人口扩大赋役来源 C. 缓和侨土之间矛盾 D. 发展经济实现重心南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来看,侨人由不负担国家调役,转变为需要负担,此举可以加强对侨人的控制,并且增加赋役来源。B正确;材料反映土断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赋役来源,抑止士族势力膨胀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材料信息未反映侨人和正式居民之间的矛盾,C错误;材料信息与实现重心南移无关,D错误。故选B。‎ ‎3.如图为敦煌第61窟的唐代壁画《耕获图》,壁画题记的大意是:只要人们信仰佛教,不须勤苦耕种,就能过上幸福生活。结合图片和题记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12 -‎ A. 佛教已经成为麻痹民众工具 B. 唐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 只有勤劳耕作才会有好收成 D. 当时生产工具较为先进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片反映了当时的农民从犁地、收割到打场,直至颗粒归仓的农耕状况,每个过程都有劳动人民的参与,表明只有勤劳耕作才会有好收成。C正确;题记内容明显与现实相违背,其做法只是为了宣传佛教思想,不能反映佛教对人民的麻痹,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勤劳耕作的结果,重视精耕细作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材料中只涉及中国人民,没有对比其他地区,不能得出工具较为先进的结论,D错误。故选C。‎ ‎4.较之唐五代,北宋农业中的租佃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佃户退佃而另寻他处,可以不需主户出具凭证。这一变化的影响是 A. 农业生产者积极性提高 B. 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增强 C. 商品经济发展条件成熟 D. 土地买卖现象更加频繁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佃户退佃而另寻他处,可以不需主户出具凭证”表明佃户的人身自由得到加强,佃户可利用这种自由建立新的租佃关系来获取更多的收入,提高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A正确;材料表明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弱,B错误;材料只反映了佃户的人身自由加强,但不能反映其去从事工商业,C错误;租佃关系的变化主要是对佃户的管理放松,不会影响土地买卖,D错误。故选A。‎ ‎5.1861年咸丰帝批准了奕䜣等人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奏请,颁布“关防”(由临时派遣的官员使用,用长方形的官印),并规定其职责只限于通商。这反映了清政府 A. 已认识到外交走向国际化必要性 B. 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 仍固守“天朝上国”传统外交观念 D. 重视处理庞杂的洋务事宜 - 12 -‎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总理衙门是由临时官员管辖的,而且职责范围狭窄,表明其对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并不重视,“天朝上国”的观念仍未改变。C正确;通过材料中总理衙门的官员职责来看,清政府并不重视国际化的外交,A错误;总理衙门的设立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是一致的,八国联军侵华才完全沦为半殖民地,B错误;外国侵略者不满清政府原有外交体制,要求清政府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不是清政府的重视,D错误。故选C。‎ ‎6.下表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期部分人士对巴黎公社革命的认知 人物 认知 材料出处 王韬 ‎“乱党”、“匪贼”‎ ‎《法国志略》和《普法战纪》(19世纪70年代)‎ 宋教仁 ‎“巴黎暴动”‎ ‎《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载于《民报》(1906年6月)‎ 李达 ‎“阶级斗争的手段,以最普遍最猛烈最有力量的为好”‎ ‎《社会革命底商榷》,载于《共产党》第2期(1920年)‎ 综合上表信息,可知其反映了近代中国 A. 不同救国道路的探索 B. 民众广泛接受了社会主义理论 C. 学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D. 对改造社会途径的认识日益趋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三人对巴黎公社的认识不同是由于三者所代表的阶级不同,想要实行的政治制度不同,是不同救国道路的探索。A正确;李达一人对巴黎公社的接受不代表民众广泛接受了社会主义理论,B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对巴黎公社的不同认识,学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材料中的三人代表不同的阶级,不能说明其认识趋同,D错误。故选A。‎ - 12 -‎ ‎7.1935年3月,红军到达四川剑阁并驻扎了1个多月。在此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府,还组织群众大力宣传和讲解革命真理,留下了城墙上书写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条文等。这些活动 A. 为遵义会议顺利召开创造了条件 B. 可佐证长征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火种 C. 表明持久抗战方针日益深入人心 D. 推动了土地革命在全国的顺利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935年3月” “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府,还组织群众大力宣传和讲解革命真理,留下了城墙上书写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条文等”并结合长征过程可知,共产党的这些举措对于唤醒民众,发展工农武装,开辟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B正确;遵义会议于1935年1月召开,不可能为遵义会议做准备,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持久抗战的方针还未产生,C错误;在全国顺利发展的说法有误,D错误。故选B。‎ ‎8.从1988年到1991年,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等法律法规。这表明我国 A. 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改变了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立法思路 C. 逐步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立法 D. 经济法律、法规已经形成完备的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经济体制改革可知,我国逐步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增强市场在经济中的导向作用。材料中的法律体现了我国在立法上开展以市场导向。C正确;1992年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A错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不会改变,B错误;材料只是体现了关于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立法,不能得出经济法律、法规已经形成完备的体系的结论,D错误。故选C。‎ ‎9.罗马遗嘱继承法规定,遗嘱人可以自由安排他所控制的家族财产,后来又规定遗嘱人必须在给近亲属留足遗产后,才能根据自己意愿处分剩余财产,以保护家庭其他成员的法定继承权。这表明罗马法 A. 坚持折中调和的审判原则 B. 侧重民事纠纷的调解 C. 关注权利主体的利益平衡 D. 遵循权力制衡的原则 ‎【答案】C ‎【解析】‎ - 12 -‎ ‎【详解】材料“遗嘱人必须在给近亲属留足遗产后,才能根据自己意愿处分剩余财产,以保护家庭其他成员的法定继承权”表明罗马法即保护家庭成员的权力又保护了遗嘱人的自由,家庭和自由都得以保护。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法律的规定,未涉及折中调和的审判原则,A错误;一项内容不能概括整个罗马法重视民事纠纷,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权力制衡的原则,D错误。故选C。‎ ‎10.1851年,英国颁布《劳动阶级租住公寓法》,以保障城市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建设,解决工人住房数量不足与质量低劣等问题。这表明当时英国 A. 社会保障制度已初步建立 B. 阶级对立问题较为突出 C. 劳动者利益得到确实保障 D. 城市空间布局得到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英国通过颁布法律的形式来保障工人阶级的住房问题。依据英国的史实可知,英国的阶级矛盾问题较为尖锐,工人的斗争已经影响国家的发展,因此英国通过保障工人住房来缓解阶级矛盾。B正确;1908年的《养老金法》、1911年的《国民保险法》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险制度,标志着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确立,A错误;材料只反映了英国颁布法律来保护工人住房,不能反映是否得到确实保障,C错误;材料信息与城市布局是否优化无关,D错误。故选B。‎ ‎11.下表为1933—1939年美国参加罢工的工人人数及其所占全国工人总数比重的统计表。对表中变化趋势解读正确的是,美国 年份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人数(万)‎ ‎117‎ ‎147‎ ‎112‎ ‎78.9‎ ‎188‎ ‎68‎ ‎117‎ 比重(%)‎ ‎6.3‎ ‎7.2‎ ‎5.2‎ ‎3.1‎ ‎7.2‎ ‎2.8‎ ‎3.5‎ A. 国家干预经济取得成效 B. 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 民主政治制度日臻完善 D. 贫富差距逐步扩大 ‎【答案】A - 12 -‎ ‎【解析】‎ ‎【详解】表格数据反映了美国参加罢工的工人占全国工人总数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依据罗斯福新政可知,罗斯福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手段减缓了阶级矛盾,意味着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A正确;表格数据反映了阶级矛盾稍有减缓,B错误;但从罢工人数所占比例不能反映其政治制度的完善,C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美国的贫富差距的变化,D错误。故选A。‎ ‎12.如图为欧盟盟旗。欧盟委员会对其内涵的解读是:“12使我们同时联想起《圣经》中的12使徒、雅各的12个儿子、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赫拉克勒斯的12项业绩……最后,圆形的排列代表了联盟。”可见,欧盟制定此盟旗的出发点是 A. 建立欧洲统一市场 B. 消弭各国利益分歧 C 统一各国外交立场 D. 促进欧洲文化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圣经》中的12使徒、雅各的12个儿子、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赫拉克勒斯的12项业绩”来看,欧盟的盟旗将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融入到旗帜中,反映欧盟委员会努力构建欧洲文化认同。D正确;欧盟的目的是促使其成员国统一市场,而不是欧洲,A错误;消弭利益分歧的说法过于绝对,B错误;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的行使国家主权的标志之一,因此不可能统一,C错误。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图书出版史上的全盛时期。除了以出版经、史、子、集为大宗的官府刻书取得长足发展外,满足大众文化类出版物消费的民间刻书业也快速发展。北京、徽州、杭州、南京、苏州等成为当时的印刷出版中心,但未形成自己的行会和独立职业。当时的出版业以手工雕版印刷为大宗,期间杂以木、铜、铅、泥等各种活字印刷方式。明清书坊主已经具有明确的图书销售意识,常见促销手段有巧立书名、借用序跋、利用插画、化用评点、美化装帧等,这对后世图书出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12 -‎ ‎——摘编自黎泽潮、温娟《明清图书出版特征及促销艺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我国出版业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欧洲出版业迎来了辉煌开端。1440—1450年,德国古登堡发明了包括木制转轮式印刷机的一整套印刷工艺;1464年,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械印刷厂。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世俗化程度的加深,欧洲图书种类明显增加,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医学及其他人文学科。16世纪开始,欧洲已开始出现从印刷业中分离出来的出版社和图书贸易商,继而出现出版、印刷、销售的三大专业分工,逐渐形成产业化生产。1709年,英国以“安娜女王法”的形式首次确认出版物的专有权归作者所有,此后逐步形成现代版权制度。‎ ‎——摘编自王昭启《明清时期中国未能最早形成出版产业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西方出版业发展的不同走向,并简析其成因及启示。‎ ‎【答案】(1)特点:出版主体多元;出现行业中心;以手工技术为主;讲究促销艺术。影响: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满足市民生活需求;催生小说兴盛;对后世有借鉴意义。‎ ‎(2)不同走向:中国出版业仍处于传统阶段,西方出版业已向近代化转型;中国出版业未形成产业化,西方出版业已实现产业化。‎ 原因:技术应用状况不同,中国印刷以手工为主,欧洲则出现机械印刷技术;教育状况不同,中国传统教育发达,欧洲则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保障制度不同,中国的专制文化不能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欧洲则形成了版权保护制度;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欧洲则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并发展;文化氛围不同,中国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欧洲则兴起思想解放运动。‎ 启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文化要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除了以出版经、史、子、集为大宗官府刻书取得长足发展外,满足大众文化类出版物消费的民间刻书业也快速发展”来看,出版主体多元化;依据材料“北京、徽州、杭州、南京、苏州等成为当时的印刷出版中心”来看,出现了行业中心;依据材料“当时的出版业以手工雕版印刷为大宗”来看,以手工技术为主;依据材料“已经具有明确的图书销售意识”来看,讲究促销艺术。影响:出版主体的多元化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民间消费的民间刻书业满足了市民生活需求,催生小说兴盛,对后世有借鉴意义。‎ - 12 -‎ ‎(2)不同走向:依据材料“杂以木、铜、铅、泥等各种活字印刷方式”“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械印刷厂”来看,中国出版业仍处于传统阶段,西方出版业已向近代化转型;依据材料“欧洲已开始出现从印刷业中分离出来的……逐渐形成产业化生产”来看,中国出版业未形成产业化,西方出版业已实现产业化。原因:依据中西社会发展状况来看,技术应用状况上,中国印刷以手工为主,欧洲则出现机械印刷技术;教育状况上,中国传统教育发达,欧洲则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保障制度上,中国的专制文化不能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欧洲则形成了版权保护制度;经济发展程度上,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欧洲则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并发展;文化氛围上,中国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欧洲则兴起思想解放运动。启示:依据中西两地出版业的走向及原因来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科技创新;而且文化要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0—1918年世界历史大事(部分)‎ ‎——据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等整理 学习历史不仅要关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还要把握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揭示历史演进的规律和趋势。整体把握材料信息,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观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工业文明的纵深发展时期,社会各个领域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 12 -‎ 论述:政治上,代议制民主政治扩展,并日益走向成熟和完善。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呈现新的特点,表现为欧美各国工人政党和组织相继建立,并以经济斗争、合法斗争为主。20世纪初,列宁建立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并形成了思想体系——列宁主义。在此指导下,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推动生产力和技术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同时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垄断组织应运而生。由于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英法两国经济发展缓慢下降,美德两国后来居上,俄日两国的经济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日渐紧密,20世纪初现代科学理论(相对论、量子论)体系建立,技术发明成就显著,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层出不穷,对人类的影响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的发明和兴起,为人们的生活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国际关系方面,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输出也变成了一种重要的殖民活动方式,并推动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亚洲和独立后的拉美国家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资本主义列强围绕着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 结论:总体而言,这个时期是工业文明纵深发展时期,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国际关系方面都发生深刻变革,而且各个领域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各国代议制民主的确立、完善和自然科学技术的不断推进,导致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各主要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因此可以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工业文明的纵深发展时期,社会各个领域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然后结合所学史实从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加以解释说明并总结即可。‎ ‎15.灾害应对是关乎中国古代王朝政治、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 12 -‎ ‎ 自汉魏以来,逢水旱等灾害,皇帝必遣使巡问。唐玄宗晚年将中央应灾的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中央仅派使臣前往宣慰。到了唐后期代宗时,诏令各地每逢灾害“其百姓遭损不能自存者,应须赈给蠲免(减免)”的同时,地方官员须与中央观察使商量处置应灾事宜。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七月,江淮等四十余州大水,溺死者二万余人。中央派遣救灾专使与州府一道,调用当地政府的财物进行赈恤,还规定水损田苗及五六分者,当年税米及诸色官田种子并减放一半,损七分以上全免。此外,作为救灾专项粮食储备之常平义仓的控制权亦掌握在专使手中。唐宪宗元和元年,规定天下州府每年税收之十分之二充常平仓及义仓。“仍各逐稳便收贮,以时出粜,务在救人,赈贷所宜速奏。”宪宗还将水旱应灾的赈济储备法令化,成为唐后期灾害救助的常制。北宋苏辙评价道“宪宗承代、德之弊,政偾(败坏)于朝”,“善其始,而不善其终”。‎ ‎——摘编自李殷《唐后期应灾政策的演变及其实践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宗增强中央救灾职权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唐朝后期灾害应对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朝后期应灾举措的历史作用。‎ ‎【答案】(1)背景:安史之乱后,唐后期出现地方藩镇割据。‎ 举措:重新赋予中央救灾使臣的应灾领导权;赈济灾民;减免灾区税负;充实救灾专项粮食储备并法令化(或设立救灾之常平仓和义仓,成为常制);充分利用地方救灾物质资源。‎ ‎(2)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社会的权力支配;减轻了中央救灾的财赋负担;降低了自然灾害对百姓的影响,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或巩固了统治);但终因制度性的弊端而陷于失败。‎ ‎【解析】‎ ‎【详解】(1)背景:依据唐朝的发展可知,唐代宗之所以加强中央机构职权是因为在此之前爆发安史之乱,唐朝出现地方藩镇割据。举措:依据材料“赈给蠲免”“水损田苗及五六分者,当年税米及诸色官田种子并减放一半,损七分以上全免”来看,实行赈济灾民,减免灾区税负;依据材料“地方官员须与中央观察使商量处置应灾事宜”来看,重新赋予中央救灾使臣的应灾领导权;依据材料“还将水旱应灾的赈济储备法令化”来看,充实救灾专项粮食储备并法令化;依据材料“调用当地政府的财物进行赈恤”来看,充分利用地方救灾物质资源。‎ ‎(2)赋予中央救灾使臣领导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社会的权力支配;充分利用地方救灾物质资源减轻了中央救灾的财赋负担,降低了自然灾害对百姓的影响,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依据材料“宪宗承代、德之弊,政偾(败坏)于朝”来看,因制度性的弊端而陷于失败。‎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12 -‎ 林俊德(1938—201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大学毕业后从事核试验研究达50多年。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等仪器,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和科学依据。其后将冲击波测量技术成功应用到常规兵验,解决了国际上大面积立靶自动检测、核试验地震、余震探测及其传播规律研究等技术的难题。当选院士后,主动担纲某重大国防科研实验装备的研制任务,带领攻关小组连续攻克方案设计、工程应用、实验评估等难关,研制了适合各种实验要求的系列重要装备。2012年他被确诊为癌症晚期,住院期间,强忍病痛整理移交了用毕生心血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临终前他交待:把我埋在新疆核试验基地马兰。马兰,是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摘编自《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楷模》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俊德院士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释林俊德院士为代表的“马兰精神”的内涵。‎ ‎【答案】(1)冲破封锁自创测量仪器,为核试验提供科学依据;将核试验测量技术拓展到常规领域解决技术难题;带领团队攻关,研制系列重要国防科研实验装备;奉献毕生科研试验技术资料。‎ ‎(2)矢志报国、奉献民族家国情怀;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奋斗精神。‎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等仪器,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和科学依据”来看,他冲破封锁自创测量仪器,为核试验提供科学依据;依据材料“将冲击波测量技术成功应用到常规实验”来看,将核试验测量技术拓展到常规领域解决技术难题;依据材料“主动担纲某重大国防科研实验装备的研制任务,带领攻关小组连续攻克方案设计、工程应用、实验评估等难关”来看,他带领团队攻关,研制系列重要国防科研实验装备;依据材料“移交了用毕生心血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来看,他奉献毕生的科研试验技术资料。‎ ‎(2)依据材料“是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并结合林俊德院士的人生经历来看,他有着矢志报国、奉献民族的家国情怀;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奋斗精神。‎ ‎ ‎ - 12 -‎ - 1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