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史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民主革命专题优化提升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史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民主革命专题优化提升学案

专题优化提升 一、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特点 ‎1.近代列强的侵华方式 主要方式 表现举例 军事侵略 近代列强主要发动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政治 侵略 割占土地 ‎《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马关条约》: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等 获取特权 ‎《南京条约》附件“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辛丑条约》规定的驻兵权等 以华制华 从瓜分中国到扶植代理人:慈禧太后、袁世凯等 续 表 主要方式 表现举例 经 济 侵 略 开埠通商 ‎《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天津条约》:南京、汉口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北京条约》:天津;《马关条约》: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 获取特权 ‎《南京条约》:中英两国议定关税;《天津条约》: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攫取海关权、筑路权等 战争赔款 ‎《南京条约》:向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北京条约》赔款英法各800万两白银;《马关条约》赔款白银2亿两;《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 镇压革命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 思想渗透 利用传教士的传教特权,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日本全面侵华时推行奴化教育 ‎2.近代列强侵华特点 ‎(1)从发动者上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 ‎(2)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欧美列强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日本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殖民地化。‎ ‎(3)从结果上看:除抗日战争中国取得完全胜利外,其他战争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这说明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4)从列强侵华的影响上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拓展训练——对接25分综合题]‎ ‎[2020·百师联盟大联考(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山海经》记载,炎帝为南方之神,蚩尤为九黎的部落酋长,盘古、伏羲的故事为汉族、羌族和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共有的神话。黄帝被认为是其他四帝的祖先,《五帝本纪》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幸明德。”战国时期,七国的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拓跋珪在其昭文中说:“夫刘(邦)承尧统,旷世继德……《春秋》之义,大一统之美,吴、楚僭号,久加诛绝,君子贱其伪名,比之尘垢。”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曾下令改变鲜卑族的风俗习惯、服装和语言,奖鲜卑贵族与汉族的士族通婚,改汉姓,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等。‎ ‎——据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1840年以后,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自发联合,一方面是粉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分裂阴谋、保卫祖国的统一与边疆完整,同时也逐步深入,从不同层次上寻求将古代中国转化为现代中国的强国之道。辛亥革命以后,贯彻“五族共和”原则,‎ 但还未能真正反映中国近代民族问题的根本实质。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一则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一则是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还提出了“少数民族”的概念。1937 年,共产党倡议和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必须广泛团结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1938年以后,又逐渐明确,在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解放的过程中与获得独立解放以后,建立和完善在统一中国实行各少数民族的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道路。‎ ‎——据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13分)‎ ‎【思路点拨】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逐句寻找材料的关键词语并围绕关键词语概括表达,注意要按分赋点,如关于“特点”的关键词“共有的神话”“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大一统之美”等,再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去归纳其特点。第二小问影响,从特点中归纳出影响,如民族文化认同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民族融合等。‎ ‎【尝试作答】                                     ‎ ‎                                    ‎ ‎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华民族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2分)‎ ‎【思路点拨】 第一小问内涵,据材料二“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自发联合”“一则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一则是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广泛团结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实行各少数民族的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道路”体现了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民族联合、民族团结。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意识觉醒,民族危机加剧等方面作答。‎ ‎【尝试作答】                                     ‎ ‎                                    ‎ ‎                                    ‎ 答案:(1)特点:多元性,各部落、民族有各自的文化;一体性,有些民族有共同的祖先或文化认同,特别是普遍认同黄帝的地位;统治者都以某些显赫人物后代自居;完成统一是各民族统治者的共同追求;各民族相互融合。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 ‎(2)内涵: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民族自强;民族联合、民族团结。原因:伴随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传统;先进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政党的不断探索;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历史特点类问答题的解题模板 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 角度一,针对某一历史知识设问,如根据材料总结法家思想的特点。‎ 角度二,针对某一历史知识的某一方面设问,如田纳西水利工程的兴建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 角度三,针对两项或两项以上历史知识设问,如与欧盟相比东盟有哪些特点。‎ 答题模板:‎ 回答历史特点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点。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做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 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  ‎ 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 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是否顺利、最突出的地方、其中的重大事件等。如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与英国、美国政治制度的确立相比,就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从1789年到1875年,共和势力与封建势力经历了近百年的斗争)。‎ 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如《资政新篇》的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 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以往的危机相比,就具有范围广(波及地域广、涉及的经济部门多)的特点。‎ 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双重性质、性质发生变化等。如西班牙内战开始时属政府与叛乱势力的内战,后由于德国干涉而发展为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 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会议的影响直至今天,并将继续影响中国,因此该会议具有影响深远的特点。‎ 二、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 时期 阶段特征 演变原因 结果或影响 国民大革命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国共合作,共同发动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土地革命时期 两党对峙,“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共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中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共走向成熟 抗日战争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不断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放战争时期 两党内战 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企图消灭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解放战争胜利,成立新中国;台湾与大陆分离,中国长期不能统一 ‎[针对训练——对接48分选择题]‎ ‎1.(2020·三明期末)阅读《毛泽东大事年表》。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1923年 ‎6月,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4年 ‎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一大,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2月,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委员、组织秘书等职 ‎1925年 ‎10月,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12月5日,主编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刊物《政治周报》‎ ‎1926年 ‎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二大;5~9月,主持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所长;在武汉创办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7年 在武汉参加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 A.此时期处于国共两党“党外合作”时期 B.毛泽东长期跟随孙中山 C.此时期正值国共两党“党内合作”时期 D.推动国民党的组织建设 解析:选C。根据材料“1923~1927年”可知,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而且是以共产党员身份加入国民党、“党内合作”的形式出现,故选C项。‎ ‎2.(2020·宣城调研)1938年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时指出:“二期抗战,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同时他采纳朱德的建议,在南岳举办一个国民党游击干部训练班。中共先后派30余人参加教学工作,主要负责游击战战略战术的培训和政治思想工作。材料表明(  )‎ A.抗战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 B.国共两党坚持了团结抗战 C.中共已经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D.国民党放弃片面抗战路线 解析:选B。材料“同时他采纳朱德的建议,在南岳举办一个国民党游击干部训练班。中共先后派30余人参加教学工作,主要负责游击战战略战术的培训和政治思想工作”表明国共两党坚持了团结抗战,故选B项。‎ 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异同点 异同点 俄国十月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 同 点 方式 都以暴力革命为主要形式 基础 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参加的人民大革命 指导 思想 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结果 都使被压迫人民获得了解放,做了国家的主人 不 同 点 斗争 对象 资产阶级 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性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道路 以城市为中心再到农村 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再包围城市 影响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使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针对训练——对接48分选择题]‎ ‎3.(2020·清远期末)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撰写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文章说:“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 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从这个论断看毛泽东当时意图是为了(  )‎ A.揭示各阶层团结的重要性 B.热情歌颂五四运动的意义 C.强调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D.抨击当权政府的退让妥协 解析:选A。五四运动虽是学生首发,但得到了商人、工人的支持,后取得了初步胜利。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可以推断出是1939年,当时中国正面临着日本全面侵华,由此可见,毛泽东想要让大家团结一致共同抗日,故选A项。‎ ‎4.(2020·深圳调研)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这一观点(  )‎ A.体现了中共当时的工作重心 B.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 C.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D.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解析:选B。“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对传统的革命理论进行了补充,故选B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的重心是工人运动,排除A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与“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时空上不符合,排除C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还没有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D项。‎ 史学界对抗日战争的争鸣 观点一 中国的持久抗战,牵制和消耗了日军的主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的抗日战争打破了日本“北进”苏联的企图,支援了苏军的对德作战……牵制了日军的主力,延缓了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间,援助了英、美对日作战。……总之,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贡献是重大的,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 观点二 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了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 中国实际上是最早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了大约100万日本军队,共发生了137次局部战事,这一点的确令人惊异。‎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 ‎【争鸣感悟】‎ ‎1.观点一表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2.观点二表明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直到近些年来才开始逐渐认识到中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出的贡献。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注意力大多集中于德国和欧洲战场。其次,他们把在欧洲等战场开展的现代化战争作为标尺衡量一切,而抗日战争却很少以西方熟悉的方式展开,令西方大为不解。‎ 专题质量检测(二)‎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0·银川二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提出“外教信睦”的方针,曾国藩更是主张严格遵守条约,此后清廷“无一事无一时不守条约”。这反映了清廷(  )‎ A.天朝体系开始崩溃      B.半殖民地化的完成 C.传统夷夏观有所改变 D.谙熟国际外交规则 解析:选C。依据材料“奕提出‘外教信睦’的方针,曾国藩更是主张严格遵守条约”可以看出晚清政府受西方外交的影响,传统夷夏观有所改变,故选C项。‎ ‎2.(2020·惠州三模)1853年法国驻中国领事敏体尼写道:“(南京)英美商人都在叫苦,几星期来,他们的棉布一匹也销不出去,就是鸦片烟也无法销售,价格急剧下跌。”这是因为,当时(  )‎ A.中国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展 D.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解析:选D。太平天国运动于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与题干中的“棉布一匹也销不出去”“鸦片烟也无法销售”等现象有因果关系,故选D项。‎ ‎3.(2020·广州二模)为适应西方外交代表驻京的需要,中国被迫设立总理衙门作为办理涉外事务的机构。19世纪70年代后,该衙门的职权逐渐被有意识地转移给直隶总督所兼任的北洋大臣和两江总督所兼任的南洋大臣,尤其是李鸿章的直隶总督衙门实际上成了中国的“外交部”。这反映出当时(  )‎ A.列强势力集中在两江和直隶总督辖区 B.地方实力派崛起冲击了中央集权体制 C.李鸿章处理外交事务的能力举世公认 D.天朝上国观念对中国外交仍存在影响 解析:选D。据材料将总理衙门“职权逐渐被有意识地转移给直隶总督所兼任的北洋大臣和两江总督所兼任的南洋大臣”可知,清政府将对外机构由中央隶属变为地方机构,这说明天朝上国观念对中国外交仍存在影响,故选D项。‎ ‎4.(2020·河南六市一模)“这战争,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的彻底崩溃,进而成为塑造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这战争”(  )‎ A.导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客观上有利于“短暂的春天”出现 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中日甲午战争,其影响之一是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C项。‎ ‎5.(2020·卓越名校联盟联考)1907 年,清政府决定将“龙兴之地”东三省对各国开放以“平均各国之势力”。结合下表可知,这一举措意在(  )‎ 清政府在东北“新政”时期建立商埠 年代 奉天 吉林 黑龙江 ‎1907年 大东沟、辽阳安东、凤凰城 长春、吉林 齐齐哈尔、瑷珲、满洲里 ‎1908年 奉天、葫芦岛 绥芬河 ‎1909年 百草沟、龙井村、三姓、头道沟 ‎1910年 珲春、宁古塔 海拉尔 A.维护人民利益        B.遏制日俄扩张 C.主动对外开放 D.发展东北经济 解析:选B。根据材料“1907 年,清政府决定将‘龙兴之地’东三省对各国开放以‘平均各国之势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4年俄国独霸满洲破坏了“门户开放”政策,出于本国的利益和英美的怂恿,日本发动对俄战争,俄国战败,日本企图独霸满洲,对东三省主权的完整构成了极大的危害。1907年,清政府在东三省实施新政,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遏制日俄的扩张,故选B项。‎ ‎6.(2020·东北师大附中、重庆一中联考)下图是中国1840~1928年签订不平等条约变化示意图。D到E段变化的客观条件是(  )‎ A.中国人民争取国家主权斗争的推动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秩序重组 C.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入 D.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推动 解析:选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D到E段是从1900~1928年间,此时间段列强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呈下降趋势。根据材料“客观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秩序重组,客观上使列强减少对中国侵略,因此减少了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故选 B项。‎ ‎7.(2020·银川二模)著名学者傅斯年认为,“五四运动可以说是社会责任心的新发明”。这一观点主要是基于五四运动(  )‎ A.使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激发了民众参与爱国运动 C.改变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方向 D.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解析:选B。由材料“五四运动可以说是社会责任心的新发明”可知,五四运动促进民众的爱国热情,激发民众参与爱国运动,故选B项。‎ ‎8.(2020·蚌埠二模)右图是美国漫画家埃利斯1925年7月4日创作的《中国的七月四日》,画面上是一个放鞭炮的中国农民,鞭炮上写着“革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中国革命中心转移 B.农民成为革命主力 C.国民革命深入发展 D.美国支持中国革命 解析:选C。根据材料“美国漫画家埃利斯1925年7月4日创作的《中国的七月四日》,画面上是一个放鞭炮的中国农民,鞭炮上写着‘革命’”可知,农民放鞭炮庆祝革命,这说明国民革命有群众基础,深入发展,故选C项。‎ ‎9.(2020·天津十二区县二模)毛泽东:“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材料中这段话的背景是(  )‎ A.土地革命的开展 B.秋收起义中受挫 C.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创立 解析:选B。据材料“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并结合所学1927年秋收起义的目标是进攻长沙可知,这段话的背景是秋收起义中进攻长沙受挫,故选B项。‎ ‎10.(2020·青岛二模)“内地会”系中华基督教的一个教派,创始人为英国传教士戴德生。19世纪末开始,“内地会”成为中国境内基督教的最大势力。下图是“内地会”中各国传教士比例变化图,从中可推知(  )‎ A.传教士成为列强侵华的先锋 B.英美两国争夺中国矛盾尖锐 C.国力消长影响列强在华势力 D.基督教在华传播呈下降趋势 解析:选C。“‘内地会’中各国传教士比例变化图”中英国所占比例逐渐下降,美国比例逐渐上升,其他国家比例上升,在华势力所占比例变化与近代英国逐渐衰落,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崛起相一致,故选C项。‎ ‎11.(2020·渭南质检)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解析:选D。题干谈及的时间为1941年,日本已经全面侵略中国,进而威胁到美国在华利益,故而美国借助援助来敦促国民党与共产党进行合作,共同对抗日本的侵略,故选D项。‎ ‎12.(2020·江淮十校联考)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是(  )‎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A项正确;B项图片是在北平和天津,应为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与题目中的地点不同,故B项错误;此时人民解放军的实力还未充分壮大,还未开始以徐州为中心的战略决战,故C项错误;D项属于渡江战役,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20·海门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昨天的同盟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被看成了仇敌,昨天的敌人——‎ 帝国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被看成了同盟者。从此以后,生气蓬勃的中国大革命就被葬送了。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杀绝。他们高举起革命的大旗,举行了武装的抵抗,组织了人民的政府,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创造了人民的军队——中国红军,保存了和发展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 ‎——《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 通过八年的抗战,中国共产党全国党员发展到121万,中共领导的军队发展到127万人,并组建了200万民兵;且拥有了除陕甘宁以外的大小18个抗日根据地。同时中共还在政治、思想理论上成熟起来,抗战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敌后战场逐渐成长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逐步发展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章开沅《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三 1948~1949年冬季的几个战役结束后,随后的一切急转直下。由于主要力量被摧毁,蒋介石政府的倒台已是不可避免的结局。1949年1月14日,共产党人公布了他们的和平条件。国民政府拒绝了这些条件,截止日期一过,人民解放军立即开始渡江作战。4月24日便占领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 ‎——《剑桥中华民国史》‎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大革命”指的是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怎样的理论为革命指明方向。(5分)‎ ‎(2)据材料二,谈谈如何理解中共成为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敌后战场取得的重大成果。(10分)‎ ‎(3)据材料三,概括蒋介石政府倒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世界政治角度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10分)‎ 答案:(1)事件:国民大革命。理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理解:中共党员数量和人民军队的增加;建立了广泛的根据地;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敌后战场成为抗战后期的主战场。成果:百团大战。‎ ‎(3)原因: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 意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14.(2020·博雅闻道第四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形成并发展,其实践活动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段 民族国家观念的演进及其实践 ‎19世纪40~50年代 ‎◎传统“天下观”开始动摇:林则徐具有了朴素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打破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神话;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这是中国发展的“‎ 根本之图”‎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派代表人物提出“中体西用”,并主办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为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之路做了铺垫 ‎◎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在爱国基础上“究心泰西政治实业之学”,主张建立民主政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康有为提出在中国建立起一个近代化民族国家 ‎◎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并形成了“国家”取代“天下”,“民族国家”替代“封建王朝”的近代民族国家观,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20世纪初 孙中山不但提出了三民主义,还将三民主义发展为一个把民族解放、国民革命和社会改造合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完整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因辛亥革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是拥有独立主权、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启了近代以来建设中国民族国家的进程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其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结合,经过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民族国家最终实现了独立自主 ‎——据陈艳《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研究》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通过中国近代救亡图存实践活动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解题关键是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与近代社会”关系角度分析论证。‎ 答案:示例 论题: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 阐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冲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对西方侵略和挑战的回应,蕴含了朴素的挽救民族危亡的理念。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求得国家富强,但也有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制度之变,启迪了人们的思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以救亡图存为宗旨,渴求实现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独立与统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用之挽救民族危亡、改造中国社会,取得巨大成绩,‎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独立。‎ 总之,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建立独立自主的近代民族国家而奋斗,历时一百多年,最终实现。(示例只作参考,不是唯一答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