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山东专用):第36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学案)
第36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知识点一 四大发明 项目 成就 影响 造纸术 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是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促进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 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 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影响 这三种发明将全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都改变了,又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印刷术在文化;火药在战争;指南针在航海。历史上,没有任何帝国、宗教或显赫人物能比这三大发明对人类的事物有更大的影响力。 ——弗兰西斯·培根 知识点二 数学、天文和历法 1.数学 (1)《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2)计算工具:早期是算筹,后来演变为算盘。 2.天文 (1)天文观测:留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2)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3)仪器制作:创制了浑仪、简仪等天文观测仪器。 3.历法 (1)夏朝时有了《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写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了三百年。 知识点三 农学和医学 1.农学著作: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四大农书,其中《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2.医学著作 (1)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3)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构图解史】 四大发明及对世界的影响 信息提取:造纸术为印刷术的产生和推广提供了必要条件,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促使骑士阶层衰落;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促进了人们精神的解放。 【构图解史】 中国古代科技 信息提取: 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主要服务于与农业相关的领域,天文学、农学、数学、医药学是古代科技的四大优势学科。以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为代表的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探究1 重要“历史概念”解读 1.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在20世纪30年代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 2.经验科学 “理论科学”的对称。指偏重于经验事实的描述和明确的具体的实用性科学,一般较少抽象的理论概括性。在研究方法上,以归纳法为主,带有较多盲目性的观测和实验。一般科学的早期阶段属经验科学,化学尤甚。 (2019·山东青岛模拟)“中土医书,方论浩繁。每论一病,必浮举阴阳五行,缠绕不休;每用一药,必为色香形味,分配脏腑。更或高谈脉理,妄事神巫。”这说明中医( ) A.具有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B.诊断和治疗带有迷信色彩 C.不受重视,医生地位低下 D.发展受到阻扰,作用较少 解析 根据材料“每论一病,必浮举阴阳五行,缠绕不休;每用一药,必为色香形味,分配脏腑。更或高谈脉理,妄事神巫”可知,中医的诊断和治疗都带有很强的迷信色彩,故B项正确。 答案 B 探究2 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东西方科技发展的差异 (1)中国的传统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传统科技严格上讲是经验科学、描述科学。西方近代科技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 2)中国传统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中国传统科技善于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然而缺少揭示现象背后本质的机制;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了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中国传统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中国传统科技大多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实用性强,但缺乏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科技大都重视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探索,主要采取观察和实验方法。 (4)中国传统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2019·山东烟台模拟)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据此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 B.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 C.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 D.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 解析 材料中“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是观念问题,导致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故B项正确。 答案 B 探究3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古代科技的特点及影响 1.宋金时期的医学特点 宋金时代的医学……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金代有刘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气派及张从正的攻下派,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核心论点:材料信息表明宋金时期的医学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政府主导(官府设立医药卫生等机构推动医学发展);注重典籍的整理(涌现出大量的医学著作和众多的医学流派);重经验与实用(重视实践和临床经验;世界领先(某些领域成就较为突出)等。 2.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发明的流入传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大的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核心论点:文艺复兴时期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1.(2018·山东日照高三检测)考古专家从后来被称为“2013年十大考古发现”的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汉木椁墓中发掘出了众多医简,经初步整理暂定名的医书有《五色脉诊》(脉死候》《六十病方》《经脉书》《脉数》等。从该墓中发掘出的医简以及先秦《黄帝内经》、秦汉《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晋代《脉经》《肘后备急方》《针灸甲乙经》、唐代《千金方》、明代《本草纲目》、明清之际《温疫论》、清代《温病条辨》《湿热条辨》等书籍中,我们大致可以作出如下哪一判断( ) A.老官山西汉木椁墓发现的众多医简表明传统医学在西汉时期达到顶峰 B.中国古代传统医学是近现代西方实验医学的基础 C.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集大成之作 D.中国古代传统医学以讲究阴阳五行脏肺经脉辨证施治的中医为主 答案 D 2.(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修建于公元610年的最著名的中国弓形拱桥赵州桥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13世纪,马可波罗才将中国最大的弓形拱桥——卢沟桥介绍给西方人。应用这一原理,法国人在罗纳河上修建了圣埃里普里特桥,英国人在东英格兰修建了小阿波特桥。这反映出( ) A.文明成果交流延迟造成发明创造浪费 B.古代中国科技长期领先世界 C.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中西方文明间交流 D.文明之间的交流具有单向性 解析 由材料“修建于公元610年的弓形拱桥赵州桥”、“直到13世纪介绍给西方人”后西方才应用这一原理修建了同类建筑,结合材料中“养在深闺人未识”得出文明成果交流延迟造成发明创造浪费,故A项正确。 答案 A 考法1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 【考题1】 (2018·课标全国Ⅲ,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 B 『』 ★明立意 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 发掘史料关键信息:“由国家制定”“官修本草”“朝廷颁行”体现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清误区 本题属于史料主旨类选择题,难度适中。考生对于古代药学在宋明时期的发展,主观的认为和商品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认识不到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易错选C项。 考法2 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文明的交流 【考题2】 (2016·课标全国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思考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 ★关键信息 信息1:图片材料提供了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路线示意图。 信息2:材料“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此可提炼出核心观点是中国文化对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思路点拨 首先,根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概括主题词,拟定一个观点。再结合具体史实,史论结合进行论证;注意题目要求为用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之外的中国古代史的史实来进行论证。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 知识点一 古代中国的艺术 1.汉字的演变 (1)起源: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2)演变脉络: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3)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 (1)阶段:魏晋以前处于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2)概况 类别 特征 代表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实用价值高 ①魏晋:钟繇、王羲之 ②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审美价值高 ①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 ②唐朝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 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文征明等 3.绘画 (1)起源:远古时代,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成熟: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3)特点: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4)发展 时期 特征 代表 魏晋 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 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唐 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两宋 画学兴起,风俗画是最大亮点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明清 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王冕《墨梅图》、徐渭《牡丹蕉石图》、郑板桥《墨兰图》 4.戏曲 (1)发展演变:由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元杂剧把戏曲艺术推向成熟;明朝昆曲流传甚广。 (2)京剧艺术 ①形成: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形成京剧。 ②发展:“同光十三绝”。 ③传播: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并逐步走向世界。 知识点二 古代中国的文学 1.《诗经》 (1)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中期三百多首诗歌。 (3)特点: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4)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楚辞 (1)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2)代表作: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 3.汉赋 (1)含义:以楚辞为基础的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内容丰富,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繁荣原因: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 (2)成就:唐代诗歌成就非凡,分边塞诗、山水诗、讽喻诗等形式。 (3)代表人物:李白、杜甫、白居易。 5.宋词和元曲 (1)宋词 (2)元曲 6.明清小说 (1)背景 (2)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 (3)作品: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明代小说的兴起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构图解史】 汉字的发展演变及特点 信息提取:汉字的发展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总体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 【构图解史】 京剧的发展过程 信息提取:乾隆末年,徽班进京是京剧起源的标志;道光年间,“徽汉合流” ,兼收并蓄,京剧的各种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备,京剧正式形成;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构图解史】 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 信息提取:从先秦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成就的表达形式来看,越来越简单和直白,体现了逐渐平民化的趋势。 【漫画解史】 《诗经》的思想特征 信息提取:《诗经》中有许多关于民众耕作的描述,是现实主义代表作品。 【漫画解史】 “小说”兴起的背景 信息提取:小说兴起的重要原因是市民阶层的扩大。 探究1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文艺风格与时代特征的联系 艺术风格 时代特征 先秦 兼容并包、宽容开放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 秦汉 恢弘大度 国家统一,生产发展,民族联系加强,文化迅速发展 隋唐 兼容并蓄、全面繁荣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流频繁 宋元 平民化、世俗化 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明清 承古萌新 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019·山东潍坊模拟)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这一文学特色( ) A.反映宋代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 B.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地位 C.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 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 解析 依所学,南宋时期为了巩固统治,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哲学,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故C项正确。 答案 C 探究2 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特点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这说明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满足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 (2018·课标全国Ⅱ,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解析 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明代到清代昆曲流行于社会上层,江南士大夫也用昆曲以示高雅,说明昆曲属于上层文化和官场文化,这也是它流行于明清时期的主要原因,D正确。 答案 D 探究3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明清小说的特点 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明史》 核心论点:明清时期小说取材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关注社会底层,越来越多地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 (2019·四川德阳模拟)明万历年间,白话小说的出版达到鼎盛。据学者统计,明中后期,《三国演义》有28种刻本,《水浒传》有14种刻本,《西游记》有9种刻本。该现象的出现源于( ) A.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 B.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C.白话小说的通俗易懂 D.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解析 小说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扩大紧密相连,而市民阶层的扩大源于明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 考法1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考题1】 (2017·课标全国Ⅲ,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 A 『』 ★明立意 从古代汉字形体变化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 图中汉字形体的变化。 ★清误区 本题属于图片类选择题,难度较小。部分考生对推动古代汉字演变的因素理解不全面,如书写材料变化、书写便利化的需要、政府政策的影响、社会习俗风气的影响等。 考法2 古代京剧艺术的历史影响 【考题2】 (2013·课标全国Ⅱ,28)“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答案 B 『』 ★明立意 从京剧的特色角度考查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 ★抓关键 京剧脸谱中的图案是程式化的,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和谐统一。 ★清误区 本题属于历史评价类选择题,难度较大。考生认不清京剧艺术中的人物脸谱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可能真实再现客观历史,也不能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考法3 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考题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戏剧艺术在元代走向了成熟,是中国戏曲第一个繁荣期。到了明代尤以传奇成就最为显著,产生了不少批判现实政治的作品,成为中国戏曲的第二座高峰。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 ——段亚婷《浅谈明代戏剧的基本格局》 材料二 宋代说话人的话本创作,把中国小说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小说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当时文学中成就最为突出的领域。明清小说代表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其中《红楼梦》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思考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戏剧艺术发展繁荣。指出我国戏剧在元代走向成熟的标志。分析明代戏剧发展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小说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思想内容丰富。根据史料概括明清小说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 答案 (1)标志:元杂剧。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专制制度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早期启蒙思潮的出现。 (2)特点:空前繁荣;具有反封建色彩。新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需要。 『』 ★关键信息 信息1:材料一中“批判现实政治的作品”、“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体现了明代文学艺术的时代特色。 信息2:材料二中“《红楼梦》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体现了明清小说的反封建专制的时代特色。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明朝时期的社会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从反封建专制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产生的影响因素可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思考作答。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课标全国Ⅲ,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解析 根据材料“京城及江南地区”“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可知当时社会对文化的崇尚,故答案为D项。材料不能体现迅速提升学术文化水平,可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士大夫间注重文化的风气,没有体现他们地位的提高,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可排除C项。 答案 D 2.(2019·湖南株洲模拟)明清传世著作颇多,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也有《徐霞客游记》和《天下郡国利弊书》;还有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这些著作体现了( ) A.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 B.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 C.儒学渗透社会各个方面 D.明清社会的繁荣与危机 解析 由材料内容可知明清著作多是总结性巨著,体现了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故B项正确。 答案 B 3.(2019·山东威海高二期末)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 A.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B.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C.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解析 由材料“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可知不同的研究视角会影响历史认识,故B项正确。材料叙述了不同学者对《夏小正》内容和成书时间的认识,并未强调争论过大,故A项错误;《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故C项错误;历史认识和年代久远没有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 答案 B 4.(2019·山东潍坊模拟)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楼兰发掘出 252年、265年、310年等魏晋纸本文书,大多为麻纸。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汉烽隧遗址首次发现一片麻纸,同时出土者有公元前49年的木简。由此推知( ) A.西汉时纸已传到西域 B.造纸技术最早发明于新疆 C.汉代造纸业十分发达 D.魏晋时新疆普遍使用麻纸 解析 根据“新疆罗布泊汉烽隧遗址首次发现一片麻纸”和“公元前49年”可判断西汉时期纸已传到西域,故A项正确。 答案 A 5.(2018·湖北荆州冲刺)话本是宋代“瓦舍技艺”的一种,《碾玉观音》中的碾玉匠崔宁、《志诚张主管》中的商店主管张胜、《错斩崔宁》中的卖丝村民崔宁等第一次作为正面人物在话本中涌现,这一艺术形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理学思想的影响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市民阶层的壮大 解析 话本中的人物是一些从事工商业的市民阶层,话本也是适合市民审美需求产生的艺术形式,这一艺术形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 答案 C 6.(2019·辽宁重点高中模拟)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史料 出处 至于缮写、模勒(雕刻之文),铉(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白氏长庆集·序》(824年) 中和三年癸卯夏(883年)……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率雕版印纸,漫染不可尽晓 《家训序》 咸通九年(868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 1899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A.文献史料的主观性须甄别使用 B.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 C.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 D.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 解析 据材料“模勒(雕刻之文)……处处皆是……《白氏长庆集·序》(824年)”、“中和三年癸卯夏(883年)……其书多率雕版印纸”、“咸通九年(868年)……1899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均体现了唐代雕版印刷现象比较普遍,故C项正确。 答案 C 7.(2018·山师大附中月考)汉灵帝熹平四年,朝廷将儒家经典以隶书刻写的“今文”本刻石立于洛阳太学,史称“熹平石经”。曹魏齐王正始二年,又增加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字体写刻的“古文”本刻石,与今文经并立于太学,称“正始石经”或“三体石经”。由此可见曹魏时期( ) A.古文经的政治地位得以提升 B.汉字开始形成完整体系 C.字体变化影响官方意识形态 D.经学领域出现复古现象 解析 根据材料“又增加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字体写刻的‘古文’本刻石,与今文经并立于太学”,说明古文经地位的提高,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故B项错误;官方意识形态与文字变化无直接的关联,故C项错误;复古现象是一种现象,不能反映深层次的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A 8.(2019·山东菏泽模拟)下表为汉字“王”“父”“夫”“族”在《说文解字》中的注解。这主要反映了( ) 汉字 解释 王 “王,天下所归王也。”“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父 “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为手持刀斧之形”。斧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武器。故用“父”来表示手持石斧,具有威权教导子女的父家长。 夫 “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夫”像一个正面的人端然站立,头插发簪,乃权利之象也。 族 “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从‘’从矢。”“”为旗帜,矢为箭。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父系血缘关系开始受到重视 C.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解析 材料中讲述的是汉字中“王”“父”“夫”“族”在《说文解字》中的注解含义,其中均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父系血缘和宗法制以及君主制的相关特点,所以反映了汉字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载体,故D项正确。 答案 D 9.(2018·山东济宁高二期末)《诗经》中有10多首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例如《豳风》,详细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这些诗篇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B.农业生产受到关注 C.小农经济较为发达 D.现实主义成为主流 解析 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受到关注,故B项正确。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不能说明农业技术取得突破,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较为发达是在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但现实主义没有成为主流,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2019·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李泽厚在《美学论集》中指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隐忍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这一论断( ) A.强调了明代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色彩 B.肯定了清代小说体现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 C.是对宋词元曲所反映时代特色的概括 D.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世俗化、大众化趋势 解析 据材料李泽厚先生的阐述“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隐忍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可知,这里很明显讲述的是清代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风格,故B项正确。 答案 B 11.(2019·山东滨州模拟) 下面两幅图分别为明代描绘想象中异域人物的《三才图会》和清代乾隆年间的《职贡图》。这一人物形象的变化反映了( ) A.清代宫廷绘画流行写实画风 B.西方人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社会 C.天朝上国的观念已经被打破 D.中外交流拓展了国人的世界视野 解析 根据题目中漫画的变化得出:从明朝到清朝国人对西方有了正确认识,反映了伴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加,国人对世界有了真实的了解,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2019·东北三省四市模拟)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了( ) A.苏轼关心百姓疾苦 B.《三国演义》盛行当时 C.宋代市井生活丰富 D.尊刘贬曹观念深入民心 解析 题干没有提及百姓疾苦,故A项错误;《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作品,故B项错误;通过“涂巷中小儿薄劣”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宋代的市井生活,故C项正确;题干不能反映出深入民心,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2019·曲师大附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期出版的书籍有历史、经典古籍和有关农业及文学的著作等,数量逾五百种,其中部分得以大量印行。本时期中国的雕版印刷拥有极高的水平,而当时欧洲却正处于黑暗时代。十一世纪还出现了活字版印刷术。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在当时应该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事实并非如此。“毕昇去世后,”沈括这么写道,“他的活字技术成为我表亲名下的财产,直到今天仍被珍藏。” 由此可知,活字版成为私人的传家之宝,而非全国人民得以享用的资源。 材料二 公元十四五世纪时,由商人、贸易家与工匠组成的新都市阶级出现。他们需要阅览账册、航海书籍以便于转运货物。教会同样需要印制赎罪券、圣经等书册。由谷登堡开启的金属活字印刷蓬勃发展起来。当然这也得益于欧洲的字母系统,中国人从事印刷至少需要八千个活字。随着印刷品的激增,西方图书馆与学校数目也跟着激增,古希腊罗马经典广泛传播。印制插图的技术则对自然科学及地图制作的贡献甚大,地球及其栖息生物的崭新面象遂一一浮现。 ——均摘自施拉姆《人类传播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毕昇与谷登堡活字印刷技术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毕昇与谷登堡活字印刷技术发明命运不同的原因。 答案 (1)特点:毕昇:比西方早三四百年;胶泥材质;国内影响有限,没有得到推广;对欧洲影响深远。谷登堡:金属材质;蓬勃发展;影响和贡献都较大。背景:毕昇:印刷技术的成熟提供技术支持;商品经济的繁荣;宋代重文轻武形成重视文化与书籍的风气;科举考试的推动;宋词等文学繁荣的推动等。谷登堡:新都市阶级出现;商业的繁荣;教会传教的需要;文艺复兴的推动;中国活字印刷术的传入。 (2)原因:中国汉字系统较为复杂;雕版印刷水平高,阻碍了新技术的应用;自然经济的保守性、封闭性;农耕社会对文化的需求相对不足;中国传统观念对先进技术不重视,推广意识不足。西方字母系统便于活字制作;谷登堡的活字印刷技术比毕昇更加先进;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商业与文化的发展对印刷的需要更加强烈。 14.(2018·河北保定考前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代 故事梗概 宋代 话本《西湖三塔记》描写了奚宣赞因垂涎美色而与蛇精白娘娘结亲,险被挖去心肝。后白蛇被道教真人镇压在石塔之下,他才得以脱身。 明代 短篇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白娘子对许宣迷惑、威胁,但亦有情愫。当许宣得知白娘子为蛇精后,惊恐万分,在法海禅师的帮助下收压了蛇精。 清代 戏曲《雷峰塔》中白娘子是爱慕许宣而下凡的蛇仙,但终因许宣的动摇被法海镇压在雷锋塔下。后因其子的孝行感动天地,而被释放。 民国 改编京剧《白蛇传》中的许仙坚定地站在白娘子的一边,与她共同反抗法海。白娘子被压于雷锋塔后,其丫鬟小青搬来众仙,击败塔神,推倒了雷峰塔。 新中国 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中的白娘子既有守护爱情的痴情,也有涂炭生灵的任性;法海为报私仇而降妖除魔,但在顽固中又夹杂着对苍生的怜爱。 ——据《略论白蛇传故事的主题流变》等 解读材料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 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多点思考及论从史出的能力。示例一:读取五个时期的题干信息,我们很容易得出——《白蛇传》故事的演变与中国社会变迁。之后我们可以根据各个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情况与《白蛇传》的变迁逻辑地联系起来,从而构成合理的论证。示例2:材料中围绕着蛇精白娘子、许仙、道教真人、佛教法海禅师、白娘子之子的孝行——儒教而展开,随着时代变迁有改变,从而得出《白蛇传》的故事情节与儒释道三教关系。之后,我们结合时代特征与儒道佛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影响来予以论证。 答案 示例一 论题:《白蛇传》故事的演变与中国社会变迁。 阐述:宋代白蛇的妖魔化的形象及其被镇压的结局,是宋代程朱理学兴起,强调封建伦理规 范的产物;明清作品中的白蛇亦妖亦人,其妖化的形象和结局是明清时期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要求,而其追求自由幸福的人格形象,与明清商品经济繁荣、社会氛围宽松有关;民国作品中白蛇等角色对法海的反抗及结果,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崇尚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影响;新中国作品中白蛇等角色具有复杂化的形象内涵,是现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下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体现。 综上,《白蛇传》故事反映了两宋、明清和近现代的中国社会变迁,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示例二 论题:《白蛇传》的故事情节与儒释道三教关系。 阐述:宋代作品中道教真人的出现,印证了这一时期统治者对道教的推崇和道教广泛的社会影响;明清作品中道教真人的角色被佛教禅师所取代,说明了这一时期民间信仰佛教的民众众多,佛教是一般百姓信奉的主要宗教;而历代作品中白蛇与法海的斗争是故事的主要情节,体现了道教与佛教在古代中国的冲突斗争。宋明作品的结局中白蛇因恶行受到了惩罚,清代作品的结局是白蛇因其子的孝行被释放,都凸显了程朱理学的官方学说地位,儒学在宋代以后的儒释道三教的斗争与融合中占据着优势地位。 综上,《白蛇传》的故事情节折射出儒释道三教在宋代至清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说明:学生还可以分别从白娘子、许仙、法海人物形象的演变;白娘子与许仙、白娘子与法海的关系;女性地位的提高、男女关系变化或个性意识增长等;乃至文学体裁的变化等角度拟定论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