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汕尾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汕尾市2019-2020度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题共6页,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信息填写清楚、准确,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及答题卡交回。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公教姬诵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供。诸侯不贡天子,人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要乱了。”周公要求诸侯纳贡的制度依据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郡县制 2.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的物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成为后来两千多年来持续保持的强固传统。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3. 表1 北宋六朝每户平均亩数表 年代 户数/户 垦田数/亩 每户平均亩数/亩 太祖开宝九年(976年) 3 090 504 295 332 060 95.6 太宗至道三年(997年) 4 132 576 312 525 125 75.6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8 677 677 524 758 432 60.5 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 10 747 954 228 000 000 21.2 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 12 917 221 440 000 000 34.1 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 17 211 713 461 655 600 26.8 ——王棣《宋代经济史稿》 由表1可推断 A.垦田面积与人口增长成反比 B.推行均田制缓和了人地矛盾 C.农业生产日益重视精耕细作 D.农业落后促使商品经济繁荣 4.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引申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最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元朝行省制 A.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B.一直是中央派出的临时机构 C.是对郡县制的否定和对中央集权体制的挑战 D.具有朝廷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双重性质 5.光绪朝以前,中国进口商品以鸦片为主,出口商品以茶叶.瓷器等商品为大宗。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棉纺织成品进口增长,丝茶出口比重下降,其他作为原材料的农副产品出口大量增长。这一变化说明 A.中国日益成为西方各国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 B.西方在工业革命后开始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C.中国吸食鸦片的人口日益减少 D.西方棉纺织成品质量日益变好 6.据统计,1858年,浙江人口约3127万,但至1865年,浙江人口减至1497万,“昔时温饱之家,大半成为饿殍”,号称“天堂”的杭州,居民由80余万减至数万。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B.洋务运动的失败 C.列强持续侵扰沿海地区 D.国内局势的动荡 7.甲午战争前,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 上海发昌机器厂创立的目的是为外商船舶提供修造业务,或者从事其他与洋行的进出口贸易紧密相关的业务;还有一些民营工商企业直接将厂址设在租界以获得优惠政策。这此现象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 A.对外国资本主义具有依赖性 B.缺乏基本民族气节 C.受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压迫 D.技术力量较为薄弱 8.1912年陶然亭茶馆开张,特设有一球房,据称是要提倡西方“文明”“健康”的娱乐,还提供电话、报纸和食品等服务。悦来茶馆是成都新式娱乐的先驱,它首次把话剧搬上成都的舞台。这些现象说明 A.崇洋媚外风气十分盛行 B.反抗清政府成为主流思想 C.西方文化影响日常生活 D.自由民主思想已普遍传播 9.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香港问题上,中央政府一方面宣布香港属于中国,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不断重申不改变香港现状并利用香港作为对外贸易的桥梁。这一做法主要是因为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西方对华采取孤立和封锁 C.中苏关系恶化威胁国家安全 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0.有学者指出:联产承包制……既能保证国家的税收.征购和集体提留任务的完成,又使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和产品支配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下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 B.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土地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发生了分离 D.土地的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 11.梭伦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甚至使雅典政府引进了新的民主原则,即允许穷人(妇女、在当地的外邦人、奴隶除外)在公民大会上行使一定的否决权。这些举措 A.为贫民提供了参政机会 B.为雅典民主奠定基础 C.剥夺了贵州的政治权力 D.彻底消除了社会危机 12.研究表明,1500年至1867年,有1200万至2000万奴隶被运往美洲。至1850年,在南北美洲,非洲裔奴隶的人数是白人的3~4倍。这表明,奴隶贸易 A.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 B.因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 C.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造成了美洲生产力过剩 13.欧洲大陆1914年的人口是1750年的3倍以上;死亡率统计数字显示,在主要的化学物品发明前约30年,因主要传染病致死的死亡率已开始下降。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B.人们卫生意识的提高 C.新医药科学广泛应用 D.政府干预经济的结果 14. 表2 1928.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对比表 项目 1928年 1940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1830 326% 煤炭/万吨 3550 16600 368% 棉织物/亿米 26.78 39.54 48% 谷物/万吨 7300 9500 31%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对表2解读合理的是 A.计划经济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B.苏联已经迅速实现工业化 C.农业生产陷入停滞与倒退 D.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15.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各项史实与推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1946年,英国工党执政后,先后颁布了《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服务法》,把健康保险和失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到全体国民 英国建立了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B 1883年德国政府先后颁布《健康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养老法》等 德国最早建成了福利国家 C 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 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摆脱了经济危机 D 1946年,戴高乐临时政府正式颁布大规模实行国有化的法令。煤炭、运输、电力、保险公司和包括法兰西在内的大银行都实行国有化 实行国有化是国家干预的方式之一 16.二战后,西欧国家实力大大削弱,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欧美之间展开了互减关税的谈判,在工业品关税互减方面,双方达成了一些妥协性协议,但在农产品关税上,欧共体始终毫不让步。这说明( ) A.美国推动了世界霸主地位 B.西欧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 C.美国已经调整了对欧政策 D.欧洲已成为美国竞争对手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17题20分,第18题20分,第19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自战国至秦汉时期,山东沿海居民开辟了连接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山东半岛是它的起点,因为临淄等地在春秋战国时即为丝织业和纺织业中心,汉初著名的官办三服官手工场就设置在此地。除纺织业外,山东半岛还是全国冶炼业中心。山东沿海的渤海、黄河沿岸,自古产木,其中的楸木,就是造船的上等材料,商船、渔船活动多见于春秋战国时地方志的记载。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面对秦的暴政,沿海地区民众只能消极反抗,利用有利条件向海外移民。汉初楚汉之争战乱不休,又有大批山东沿海居民迁徙至朝鲜与日本,从而推动了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摘编自朱亚非《论古代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兴衰变化》 材料二宋代海外贸易以东南为盛。宋代的沿海通商口岸陆续增加了广州、泉州、明州等十余处。宋代的海舶航程也更长,最远的达红海口的亚丁和东非海岸。与宋朝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十多个,其中宋代海舶直接到达的有二十多个。宋代的手工业品和原料大批运往海外……宋政府在海外贸易中获得了很大收益。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宋代海外贸易的畸形发展,主要输入商品是奢侈品……与西欧城市的发展相比,没有适应手工业者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不是手工业生产的原料和资金,也不是生产加工所需要的原料。且中国出去的商人较少,大多是蕃商.蕃船来中国。 ——摘编自王棣《宋代经济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并分析归纳其在秦汉时得以形成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表现,并加以简要评价。(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1846—1848年欧洲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次国际性危机。危机由先后爆发的三种危机构成:农业危机、金融危机、工业危机。这次危机之所以可以分成这样三个比较清晰且相隔时间较长的阶段,是因为这时期的危机在各行各业间的传导速度还比较缓慢。就这场危机的特征而言,西方学者喜欢称它为传统的农业危机和资本主义危机的结合。在这场危机中,英国虽然绝非不受(世界贸易衰退的)影响,但利用它在市场年的支配地位及其更老练的财政制度,有能力抗击这次危机的种种最坏的影响。英国较早摆脱危机,在于它的经济力量强大,特别是它强大的金融体系有能力在必要时向较不发达的国家转嫁危机。 ——摘编自王加丰《试论1847年欧洲经济危机——主要以英、法两国为例》 材料二 1929—1933年的大萧条,使一战后重建的世界金融体系陷入紊乱,国际贸易市场处于封闭割裂状态。为摆脱危机,各国起初“各自求生”,采取“以邻为壑”的措施与政策:在金融方面,多国放弃金本位,导致战后重建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陷于瘫痪;在国际贸易方面,多国都采取了诸如较高的关税、严格的贸易限额、结算协定等自卫措施。在实施金融、贸易保护措施的同时,国际社会也展开了有限合作。为稳定世界金融.消除国际贸易障碍,国际联盟于1933年6月发起召开了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企图通过与美国合作恢复世界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但这次会议因为各种因素未能成功,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政治形势从此恶化。 ——摘编自金卫星《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46—1848年欧洲经济危机的特点,并分析英国较早克服危机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29—1933年大萧条期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应对措施。(6分)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有关史实,谈谈材料涉及的两资经济危机对当今世界应对经济危机的启示。(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地理大发现后)东西方之间一种超出偶尔接触的经常性交往开始了,但这种交往仍然没有盛行到足以使两个文明面对面地接触。欧洲还得等到工业革命以后还获得足够的力量作有力而持续地到达中国的努力。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摇篮在这场推进中遥遥领先,这并非偶然。很明显,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交会不可能发生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前,而这两个文明的直接碰撞也不可能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中西方文明的碰撞”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有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史论结合) 汕尾市2019-2020度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C C D A D A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B A A D D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20分,第18题20分,第19题12分,共52分。 17.(1)特点:①历史悠久;②由沿海居民推动形成;③以发达的手工业为依托。(任答2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原因:①山东半岛是秦汉时期的手工业中心,纺织业、冶炼业发达;②山东沿海造船业发达;③秦汉时期社会环境恶劣,沿海居民大量外迁。(每点2分,共6分) (2)表现:①沿海通商口岸增加;②海舶航程更长,远达红海口的亚丁和东非海岸;③通商国家数量多;④大批手工业产品和原料外销;⑤对外贸易成为政府重要财政收入来源(任答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评价:①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②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③并没有成为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的动力,没有推动社会的转型(没有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任答2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18.(1)特点:①传播速度较缓慢;②由多种危机构成,是传统的农业危机和资本主义危机的结合;③涉及范围相对局限于欧洲;④破坏力比较小。(任答2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原因: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强大;②英国拥有强大的金融体系;③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便于向殖民地转嫁危机。(每点2分,共6分) (2)措施:①放弃金本位、货币贬值;②提高关税,加强贸易壁垒;③设置贸易限额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④推行结算协定;⑤召开国际会议,进行有限合作;⑥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任答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3)启示:①经济全球化的当下,面对经济危机应当加强国际合作,“以邻为壑”的做法只会加剧经济危机;②应建立稳定的、可协调的合作机制,应对当今世界经济运行的风险。(每点2分,共4分) 19.评分标准:给出观点/论题2分,论证过程6分,总结2分,格式完整2分 等级分数 要求 一等(12~10分) 紧扣材料,论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论述;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能够结合材料,论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论证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或只罗列史实,但缺乏合理论证,表述较清楚 三等(4~0分) 偏离材料,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 论题:工业革命推动了中西方文明的直接碰撞。 阐述:19世纪40年代前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一方面,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快了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步伐。为了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充足的原1840年英国对华发动了鸦片战争,并凭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大量洋货涌人中国,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与此同时,外国列强不断从中国掠夺原料,生丝、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小农经济逐步瓦解,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伴随着列强的侵略,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人中国,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独有的景观。 总之,机器创造出的工业文明挟列强的坚船利炮向世界各地扩散,加剧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直接碰撞和交融,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答案详解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答案】B 【对应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试題分析】周天子自以为是土地和人民的最高所有者,土地和人民是上天赋予他的,他通过分封制的“授土授民”将土地和人民分给了诸侯及卿大夫,所以他有权向受封的诸侯要求贡賦,故B项正确,排除A、C、D项 【名师指津】讲解清楚课本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史实及其内涵的变化 2.【答案】C 【对应考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试题分析】个体家庭大量 位的小农生产所取代,而生产力发展的最集中体现就是铁犁牛耕的出现,故C项正确。大统国家的形成、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名师指津】加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3.【答案】C 【对应考点】中国古代土 【试题分析】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北宋户数一直在增加,但垦田数却呈现波动式变化,两者并不构成反比式变化,所以A项不符合表格内容,排除。宋代不抑兼并,均田制的实施 北魏至唐中期,排除B项。面对严重的人地矛盾,农民想要生存下来,唯一的途径就是精耕细作,改善耕作技术,力争单位产量的提高,故C项正确。表格数据不能体现农业落后,且根据所学,宋代的农业水平有所提高,排除D项 【名师指津】围绕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细节展开得习,加强对各朝代发展农业的措施和人地矛盾的理解。 4.【答案】D 【对应考点】中国古代的行政制度 【试题分析】据材料“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行政区……行省最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可知,行省是由中央派出的地方机构,兼具中央派出机构与地方机构两种性质,故选D项。材料说的是“最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慢慢演变成地方专门性机构,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B项。行省制与郡县制都是地方行政体制,两者可以兼容,并不相互排斥否定,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所以C项错。 【名师指津】补充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历程,引导学生注意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答案】A 【对应考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试题分析】据材料“棉纺织成品进口增长”“其他作为原材料的农副产品出口大量增长”,可知A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才开始资本输出,B项错;材料没有涉及鸦片进口量的变化,C项错;材料没有涉及商品质量的对比,D项错 【名师指津】熟悉课本概念,并理解其内 6.【答案】D 【对应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858-1865年,浙江人口大量下降,人民生活贫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损失,江浙地区的生产力受到巨大的破坏,故D项正确。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不是这期间浙江人口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进行的,排除B项1856-1860年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没有造成江浙地区的人口锐减排除C项 【名师指津】熟悉课本概念,注意课本细节,理解知识内涵 7.【答案】A 【对应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试题分析】据“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目的是为外商船舶提供修造业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民族资本主义需要依附于外资企业以获得经营的优势,可见A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经营上依附于外商企业,并不能由此认定其缺乏民族气节,且从历史史实看也是错误的,B项错。材料没有涉及封建势力与官僚资本,C项错。材料与技术力量无关,D项错。 【名师指津】论从史出,学会在材料中获取信息。 8.【答案】C 【对应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试题分析】“特设有一球房,据称是要提倡西方‘文明’‘健康’的娱乐,还提供电话报纸和食品等服务”“话剧”都属于西方文化,所以C项正确。适度地向西方学习并不是崇洋媚外,故A项错。这些现象不具备反清的特质,而且清政府在1912年3月已经覆灭,故B项错。这些现象与自由民主无关,故D项不正确 【名师指津】厘清概念,并对概念的内涵进行理解 9.【答案】B 【对应考点】两极对峙格局;新中国外交 【试題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封锁孤立的政策。我国经济面临严峻考验,为了打破美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中国发展了同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关系,但这并不 满足中国经济的需求。新中国还需要从资本 橡胶、药品、化工产品等重要物资。因此对港政策是不改变现状,利用香港作为对外贸易的通道以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题目无关。 【名师指津】注意梳理新中国外交政策与国际形势之间的关系 【答案】D 【对应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试题分析】题目属于逆向型选择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土地归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制性质并未发生改变,所以D项正确 【名师指津】认真审题,对课本的概念和基础内容进行理解。 【答案】B 【对应考点】雅典的民主政治;梭伦改革 【试題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梭伦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允许穷人(妇女、在当地的外邦人、奴隶除外)在公民大会上行使一定的否决权,这些措施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只有雅典成年男性公民才享有民主,排除A项。C、D项说法错误 【名师指津】提高解读史料的能力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答案】A 【对应考点】黑奴贸易;早期殖民扩张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黑奴贸易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从黑奴贸易中获得了巨额利润,黑奴贸易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故A项正确。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发生,B项错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 【名师指津】加强对“黑奴贸易”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 13.【答案】A 【对应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试题分析】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环境,故死亡率下降,人口增加,A项正确。B、C项不够全面,D项与材料无关 【名师指津】适当补充史料,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4.【答案】D 【对应考点】斯大林模式 【试题分析】据表格,1940年与1928年相比,苏联钢、煤炭的产量增幅远超亻 物的产量增幅,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相对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故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材料无体现。材料中谷物产量有增长,说明农业并非停滞不前,C项错误 【名师指津】注意表格型材料的阅读技巧;补充具体史料,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对应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试题分析】A项说法太绝对,仅从健康保险和失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无法得出“建立了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B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无法说明德国最早建成了福利国家。C项说法太绝对,也不符合史实,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爆发的。D项正确 【名师指津】仔细阅读教材,弄清“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内容、实质和影响 16.【答案】B 【对应考点】欧洲一体化;世界多极化 【试题分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欧洲走上一体化道路后,经济逐步恢复。随着实力的增强,西欧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摆脱美国控制,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C项材料没体现,D项说法错误。 【名师指津】梳理清楚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有关史实,立足此史实多角度分析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20分,第18题20分,第19题12分,共 分 17.(20分) 【试题分析】第(1)小题,第一问“特点”,依据材料“自战国至秦汉时期”可以得出其历史悠久。从“山东沿海居民开辟了连接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可知沿海居民推动了其形成;依据“山东半岛是它的起点,因为临淄等地在春秋战国时即为丝织业和纺织业中心…全国冶炼业中心”,可以得出其发展依托的是发达的手工业 第二问“原因”,结合材料“山东半岛是它的起点,因为……全国冶炼业中心”可以知道,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是山东地区手工业发达。由材料“山东沿海的渤海、黄河沿岸,自古产木,其中的楸木,就是造船的上等材料”可知,山东沿海由于地理优势和盛产楸木,造船业发达,这为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从“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又有大批山东沿海居民迁徙至朝鲜与日本”可知,秦汉时期社会环境恶劣,导致大量沿海居民外迁,推动了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第(2)小题,第一问“表现”,从材料¨宋代的沿海通商口岸陆续增加了广州、泉州明州等十余处”可概括出第一个表现为沿海通商口岸增加。结合材料“宋代的海舶航程也更长,最远到达红海口的亚丁和东非海岸”可得出第二个表现为海舶航程更长,远达红海口的亚丁和东非海岸。结合“与宋朝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十多个,其中宋代海舶直接到达的有二十多个”可知,通商国家数量众多。从“宋代的手工业品和原料大批运往海外……宋政府在海外贸易中获得了很大收益”可知,大批手工业产品和原料外销,对外贸易成为政府重要财政收入来源 第二问“评价”,结合所学可以推断,宋代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根 “宋政府在海外贸易中获得了很大收益”可知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人。依据材料 外贸易的畸形发展,主要输入商品是奢侈品……与西欧城市的发展相比,没有适应 手工业者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不是手工业生产的原料和资金,也不是生产加工所需要的原料且中国出去的商人较少,大多是蕃商、蕃船来中国”得出其并没有成为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的动力,没有推动社会的转型(没有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名师指津】特点类、表现类题目多考查概括、总结、归纳能力,审题时先审清题意再通过材料阅读,划分层次,最后归纳答案。原因类题目除要求考生能有效提取材料信息外还要求考生能联系所学知识。建议加强基础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的训练。评价类题目注意评价的角度:多角度、一分为二等 【试题分析】第(1)小题,第一问“特点”,从“1846--1848年欧洲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世界的一次国际性危机”可知,涉及范围相对局限于欧洲。从“危机由先后爆发的三种危机构成:农业危机、金融危机、工业危机”“就这场危机的特征而言,西方学者喜欢称它为传统的农业危机和资本主义危机的结合”可知,由多种危机构成,是传统的农业危机和资本主义危机的结合。结合材料“这时期的危机在各行业间的传导速度还比较缓慢”得出,传播速度较缓慢,破坏力比较小。 第二问“原因”,由材料“英国较早摆脱危机,在于它的经济力量强大,特别是它强大的金融体系有能力在必要时向较不发达的国家转嫁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强大,强大的金融体系和广阔的殖民地这些因素都有利于英国尽早摆脱危机 第(2)小题“措施”,据材料“在金融方面,多国放弃金本位,导致战后重建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陷于瘫痪;在国际贸易方面,多国都采取了诸如较高的关税、严格的贸易限额结算协定等自卫措施。在实施金融、贸易保护措施的同时,国际社会也展开了有限合作”归纳即可。 第(3)小題“启示”,材料显示,资本主义国家两次经济危机都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措施与政策转嫁危机,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结果加剧了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恶化,并由此引发了二战。结合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经济恢复的史实可知,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运行的风险也在加大,唯有合作才能对抗风险 【名师指津】特点类、概括措施类题目多考查概括、总结、归纳能力,审题时先审清题意,再通过材料阅读,划分层次,最后归纳答案。原因类题目除要求考生能有效提取材料信息外,还要求考生能联系所学知识。建议加强基础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的训练。启示类题目注意结合材料和设问本身得出答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