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分层作业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课时分层作业(二) (建议用时:35分钟) 1.从“无为”到“有为”思想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B.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 C.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 D.统治者不喜欢道家的思想 C [“无为”使汉朝经济恢复,国力日盛,但社会潜伏的危机却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西汉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 ) A.荀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夫之 B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D [先秦法家的典型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为君主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汉朝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和“君权神授”等主张,迎合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对策( )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的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 D [题中的材料实际上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以思想的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迎合了统治者的意愿,故选D项。] 5.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 5 - D [“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主要是指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之,就会遭到上天惩罚。故D项符合题意。] 6.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指出:“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这一思想是( ) A.阴阳五行家学术 B.“天人合一”理论 C.儒学顺应自然规律的哲学 D.“天人感应”观 B [材料把人与天地日月山川相比,体现了“天人合一”,故B项正确。] 7.下面表格为西汉时期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内容。以下不属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是( ) 天人合一 主要表现 形体上 人的生理结构与天同类 意识上 人的道德情感源自上天 政治上 君主权力源自上天赐予 A.“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通” B.“君臣父子夫妇,皆取诸阴阳之道” C.“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 D.“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通”体现出意识上的天人感应,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君臣父子夫妇,皆取诸阴阳之道”体现出形体上的“天人合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体现出政治上的“天人合一”,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是指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8.汉武帝时期,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 ) A.儒学地位上升 B.私人讲学盛行 C.官立学校出现 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A [题干信息表明:汉武帝时期之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地位上升,故A项正确;太学属于官办学校,不能说明私人讲学风气盛行,故B项错误;汉武帝之前就有官立学校出现,故C项错误;太学属于中央学校,不能说明地方教育系统建立,故D项错误。] - 5 -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 材料二 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何处。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思想”可结合材料一“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和材料二“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看法”要结合这种思想对社会统治的影响回答。第(2)问要结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特点回答。 [答案] (1)①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的“三纲”思想,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五常”思想。 ②“三纲五常”在汉代以后成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2)①从内容上看,在继承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的基础上,又融合其他思想,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 ②从特点上看,神学化、官方化,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10.(2019·全国卷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C [由材料“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并非兼收并蓄,排除D项。] 11.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 - 5 - 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 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 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D.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 B [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儒家学说倡导道德教化,主张通过教育来提升人格素养和道德自律意识,因而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旋律。A项不符合史实;在汉武帝之前,中国古代教育已经出现并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排除C、D两项。] 1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D [材料说明公孙弘因为精通儒家经典《春秋》而位列“天子三公”,并被汉武帝封为平津侯,这反映出儒学地位的显著提高,D项正确。] 13.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这表明( ) A.儒学正统坚不可摧 B.宗法制度得以延续 C.君主皆为道德楷模 D.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D [从材料中的“敬天、法祖、忠君、保民”和“以孝治天下”,可知儒家伦理融入了国家政治之中,D项正确;儒学在历史上受到过几次冲击,A项错误;宗法制在春秋战国瓦解,其影响力下降,B项错误;C项中的“皆”过于绝对,错误。]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时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诏曰:“……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 - 5 -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 [解析] 第(1)问,“主张”直接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作答,董仲舒主张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庠序来教化百姓行仁、义、礼等;“主要原因”则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三个方面分析。第(2)问,“措施”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如设置《五经》博士、征选儒家学者做官、提倡儒学等;“作用”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发展教育和儒学地位变化等角度分析回答。 [答案] (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视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 (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 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