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题的解题策略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题的解题策略学案

第35讲 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 ‎——化学反应原理题的解题策略 题型特点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  化学反应原理题通常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以工业生产为背景,综合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原电池及电解池,电解质溶液等知识,有时还融合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实验等,题目综合性强,化学信息多,设问角度灵活多变,侧重考查考生接受、整合信息的能力,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6,全国卷甲,27T ‎2016,全国卷乙,27T ‎2016,全国卷丙,27T ‎2016,浙江卷,28T ‎2016,江苏卷,16T 化学反应原理是高考“主考”和“必考”的内容,预测2019年高考会继续加大考查力度,特别是结合图像分析、平衡常数的计算以及平衡移动原理在溶液中的应用。‎ 分值:15~20分 根据考查知识点的覆盖情况,可将反应原理主观题型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单一的反应原理考查,此类试题考查内容单一,注重试题深度;另一类是综合的反应原理考查,此类试题往往综合考查不同原理的知识点,注重试题的广度。综合原理考查是新课标高考试题的特点,理综试题的主观题型较少,要顾全知识的覆盖面,必然要走综合原理考查的路线,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该类试题因综合程度大,考查点常是原理知识的重难点,因而试题难度不言而喻。解答该类试题应采用各个击破法,即认真审读题干,找出已知信息要点;细读问题,弄清考查点,联想所学相关知识,找到该类问题的通法通解(如热化学方程式的叠加法,平衡计算的三段法、等效法、极限法、守恒法、图示分析法等),有时也可另辟蹊径,巧思妙解。若问题是并列式提问时,可以先依据你的强项,做自己认为简单的问题,这样可以使解答更高效一些。‎ ‎1.化学反应与能量:判断ΔH的正、负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运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 ‎2.化学反应速率: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反应速率的计算,判断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 ‎3.化学平衡: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计算平衡常数,判断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判断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 ‎4.电化学基础: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名称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电子转移方向的判断等。‎ ‎5.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盐类水解后溶液酸碱性的判断,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粒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沉淀溶解平衡的判断及应用等。‎ ‎[例1](2016·上海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CO2的捕集利用技术成为研究的重点。完成下列填空:‎ ‎(1)目前国际空间站处理CO2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将CO2还原,所涉及的反应方程式为:‎ CO2(g)+4H2(g)CH4(g)+2H2O(g)‎ 已知H2的体积分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若温度从‎300 ℃‎升至‎400 ℃‎,重新达到平衡,判断下列表格中各物理量的变化。(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v正 v逆 平衡常数K 转化率α ‎__增大__‎ ‎__增大__‎ ‎__减小__‎ ‎__减小__‎ ‎(2)相同温度时,上述反应在不同起始浓度下分别达到平衡,各物质的平衡浓度如下表:‎ 平衡Ⅰ 平衡Ⅱ ‎[CO2]/(mol·L-1)‎ a m ‎[H2]/(mol·L-1)‎ b n ‎[CH4]/(mol·L-1)‎ c x ‎[H2O]/(mol·L-1)‎ d y a、b、c、d与m、n、x、y之间的关系式为 = 。‎ ‎(3)已知:H2CO3,Ki1=4.3×10-7,Ki2=5.6×10-11;‎ H‎2C2O4,Ki1=5.9×10-2,Ki2=6.4×10-5。‎ ‎0.1 mol/L Na2CO3溶液的pH__大于__0.1 mol/L Na‎2C2O4溶液的pH(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等浓度的草酸溶液和碳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较大的是__草酸__。‎ 若将等浓度的草酸溶液和碳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大小的顺序正确的是__AC__(填字母)。‎ A.[H+]>[HC2O]>[HCO]>[CO]‎ B.[HCO]>[HC2O]>[C2O]>[CO]‎ C.[H+]>[HC2O]>[C2O]>[CO]‎ D.[H2CO3]>[HCO]>[HC2O]>[CO]‎ ‎(4)人体血液中的碳酸和碳酸氢盐存在平衡:H++HCO??H2CO3。当有少量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液中时,血液的pH变化不大,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上述现象。‎ ‎__当少量酸性物质进入血液中,平衡向右移动,使H+浓度变化较小,血液中的pH基本不变;当少量碱性物质进入血液中,平衡向左移动使H+浓度变化较小,血液的pH基本不变__。‎ 解析 (1)H2的体积分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这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即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反应物的转化率减小。(2)相同温度时平衡常数不变,则a、b、c、d与m、n、x、y之间的关系式为=。(3)根据电离常数可知草酸的酸性强于碳酸,则碳酸钠的水解程度大于草酸钠,所以0.1 mol/L Na2CO3溶液的pH大于0.1 mol/L Na‎2C2O4溶液的pH。草酸的酸性强于碳酸,则等浓度草酸溶液和碳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较大的是草酸。草酸的二级电离常数大于碳酸,所以草酸的电离程度大,因此溶液中:[H+]>[HC2O]>[C2O]>[HCO]>[CO]。‎ ‎1.(2016·天津卷)氢能是发展中的新能源,它的利用包括氢的制备、储存和应用三个环节。回答下列问题:‎ ‎(1)与汽油相比,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__污染小、可再生、来源广、资源丰富、燃烧热值高(任写其中两个)__(至少答出两点)。但是氢气直接燃烧的能量转换率远低于燃料电池,写出碱性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__H2+2OH--2e-===2H2O__。‎ ‎(2)氢气可用于制备H2O2。已知:‎ H2(g)+A(l)===B(l) ΔH1‎ O2(g)+B(l)===A(l)+H2O2(l) ΔH2‎ 其中A、B为有机物,两反应均为自发反应,则H2(g)+O2(g)===H2O2(l)的ΔH__<__0(填“>”“<”或“=”)。‎ ‎(3)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某储氢反应:MHx(s)+yH2(g)??MHx+2y(s) ΔH<0达到化学平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__ac__(填字母)。‎ a.容器内气体压强保持不变 b.吸收y mol H2只需1 mol MHx c.若降温,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d.若向容器内通入少量氢气,则v(放氢)>v(吸氢)‎ ‎(4)利用太阳能直接分解水制氢,是最具吸引力的制氢途径,其能量转化形式为__光能转化为化学能__。‎ ‎(5)化工生产的副产氢也是氢气的来源。电解法制取有广泛用途的Na2FeO4,同时获得氢气:Fe+2H2O+2OH-FeO+3H2↑,工作原理如图所示。装置通电后,铁电极附近生成紫红色FeO,镍电极有气泡产生。已知:Na2FeO4只在强碱性条件下稳定,易被H2还原。‎ ‎①电解一段时间后,c(OH-)降低的区域在__阳极室__(填“阴极室”或“阳极室”)。‎ ‎②电解过程中,须将阴极产生的气体及时排出,其原因为__防止Na2FeO4与H2反应使产率降低__。‎ 解析 (1)氢气的来源广且可再生,燃烧生成水,无污染,且单位质量的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比汽油多。碱性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在碱性条件下氢气放电生成H2O。(2)题中的两个反应都是熵减的反应,由于两个反应均能自发进行,所以两个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即ΔH1<0、ΔH2<0。根据盖斯定律,将题中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叠加得H2(g)+O2(g)===H2O2(l) ΔH=ΔH1+ΔH2<0。(3)达到化学平衡时,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所以容器内气体压强保持不变,a项正确;由于该反应是可逆反应,所以吸收y mol H2所需的MHx的物质的量大于1 mol,b项错误;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由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H2)减小,故K值增大,c项正确;向容器内通入少量氢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v正>v逆,即v(吸氢)>v(放氢),d项错误。(4)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是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课时达标 第32讲(见课时达标P51)‎ ‎1.已知:①‎25 ℃‎时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Ka(CH3COOH)=1.8×10-5,Ka(HSCN)=0.13;②‎25 ℃‎时,2.0×10-3 mol·L-1氢氟酸水溶液中,调节溶液的pH(忽略体积变化),得到c(HF)、c(F-)与溶液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两条线交点处的pH=3.45)。‎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25 ℃‎时,将20 mL 0.10 mol·L-1 CH3COOH溶液和20 mL 0.10 mol·L-1 HSCN溶液分别与20 mL 0.10 mol·L-1 NaHCO3溶液混合,实验测得产生的气体体积(V)随时间(t)变化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反应初始阶段,两种溶液产生CO2气体的速率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__HSCN的酸性比CH3COOH强,其溶液中c(H+)较大,故HSCN溶液较NaHCO3溶液的反应速率快__,反应结束后所得两溶液中,c(CH3COO-)__<__c(SCN-)(填“>”“<”或“=”)。‎ ‎(2)‎25 ℃‎时,HF电离平衡常数的数值Ka≈__10-3.45(或3.5×10-4)__,列式并说明得出该常数的理由: Ka=,当c(F-)=c(HF)时,Ka=c(H+),查图中的交点处为c(F-)=c(HF),故所对应的pH即为Ka的负对数,为3.45 。‎ 解析 (1)两种酸的电离程度不同导致溶液中起始反应时H+的浓度不同,引起反应速率的不同。反应结束后,溶质为CH3COONa和NaSCN,因CH3COOH酸性弱于HSCN,故CH3COONa的水解程度大,c(CH3COO-)c(Mn2+)>c(H+)>c(OH-)__。‎ 解析 (1)“浸出”过程中MnO2与S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MnO2+SO2===SO+Mn2+。(2)第1步除杂中加入H2O2的目的是将溶液中的Fe2+氧化为Fe3+,以便于形成Fe(OH)3沉淀,过滤将沉淀除去。(3)第1步除杂时调整溶液的pH在5~6,可以使溶液中的Al3+、Fe3+分别形成Al(OH)3、Fe(OH)3沉淀,所以形成滤渣1的主要成分为Al(OH)3、Fe(OH)3;在调pH至5~6时,为了不引入新的杂质离子,所加的试剂应该可以与酸发生反应,可选择含有Ca2+、Mg2+的化合物CaO、MgO,a、b项正确。(4)第2步除杂,主要是将Ca2+、Mg2+转化为相应的氟化物沉淀除去,MnF2除去Mg2+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MnF2+Mg2+??Mn2++MgF2;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7.2×107。(5)由已知②温度高于‎27 ℃‎时,MnSO4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故采用“趁热过滤”操作可以减少MnSO4·H2O在水中的溶解,得到更多的产品。(6)MnSO4是强酸弱碱盐,Mn2+发生水解反应:Mn2++2H2O??Mn(OH)2+2H+,消耗水电离产生的OH-,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最终达到平衡时,c(H+)>c(OH-)。根据物料守恒可得c(SO)=c(Mn2+)+c[Mn(OH)2],所以c(SO)>c(Mn2+),Mn2+水解使溶液显酸性,所以c(H+)>c(OH-)。盐水解的程度是微弱的,溶液中主要以盐电离产生的离子形式存在,所以c(Mn2+)>c(H+),故该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SO)>c(Mn2+)>c(H+)>c(OH-)。‎ ‎4.水是最常用的溶剂,许多化学反应都需要在水溶液中进行。请仔细分析并回答下列各题。‎ ‎(1)用0.1 mol/L NaOH溶液滴定体积均为20.00 mL、浓度均为0.1 mol/L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得到如图所示的滴定曲线图如下:‎ ‎①用NaOH溶液滴定醋酸溶液通常所选择的指示剂为__酚酞__,符合其滴定曲线的是__Ⅰ__(填“Ⅰ”或“Ⅱ”)。‎ ‎②滴定前的上述三种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最大的是__CH3COOH__溶液(填化学式)。‎ ‎③图中V1和V2大小的比较:V1__<__V2(填“>”“<”或“=”)。‎ ‎④曲线Ⅰ中M点对应的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c(CH3COO-)>c(Na+)>c(H+)>c(OH-)__。‎ ‎(2)某同学为了研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设计了如下实验(相关数据测定温度及实验环境温度均为‎25 ℃‎):‎ 操作步骤 现象 步骤1:向20 mL 0.05 mol/L AgNO3溶液中加入20 mL 0.05 mol/L KSCN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出现白色沉淀 步骤2:向滤液中加入少量2 mol/L Fe(NO3)3溶液 溶液变红色 步骤3:向步骤2所得溶液中,加入少量3 mol/L AgNO3溶液 现象a 步骤4:取步骤1所得少量滤渣加入到适量的3 mol/L KI溶液中 出现黄色沉淀 查阅资料:AgSCN是白色沉淀;Ksp(AgSCN)=1.0×10-12;Ksp(AgI)=8.5×10-17。‎ ‎①请结合化学用语和必要的文字解释步骤2现象出现的原因:__由于存在沉淀溶解平衡:AgSCN(s)??Ag+(aq)+SCN-(sq),故溶液中仍有少量SCN-,Fe3+与SCN-结合生成Fe(SCN)3,从而溶液显红色__。‎ ‎②该同学根据步骤3中现象a推知,加入的AgNO3与步骤2所得溶液发生了反应,则现象a为__出现白色沉淀(或溶液红色变浅)__(任写一点即可)。‎ ‎③写出步骤4中沉淀转化反应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  。‎ 解析 (1)①用NaOH溶液滴定醋酸溶液,由于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碱性,因此通常选择在碱性范围变色的指示剂酚酞;醋酸是弱酸,其电离产生的氢离子的浓度小于0.1 mol/L,即pH>1,由图中未加NaOH时的pH可知,图Ⅰ中酸的pH大于1,图Ⅱ中酸的pH=1,说明曲线Ⅰ为NaOH溶液滴定醋酸溶液过程,曲线Ⅱ为NaOH溶液滴定盐酸溶液过程。②‎ ‎0.1 mol/L NaOH溶液、0.1 mol/L HCl都是强电解质,电离产生的氢氧根、氢离子的浓度等于电解质的浓度,而醋酸是弱酸,0.1 mol/L醋酸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小于0.1 mol/L,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的浓度越大,对水的电离平衡的抑制作用就越强,水的电离程度就越小,所以0.1 mol/L的醋酸对水的电离抑制程度较小,则由水电离出的c(H+)最大。③醋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时,得到的醋酸钠溶液显碱性,要使得溶液显中性即pH=7,需要醋酸稍过量,则需加入的NaOH的量比溶液中醋酸的量少;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时,两者的物质的量相同,得到的氯化钠溶液显中性,所以V1c(Na+)>c(H+)>c(OH-)。(2)①向20 mL 0.05 mol/L AgNO3溶液中加入20 mL 0.05mol/L KSCN溶液,充分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发生反应:Ag+(aq)+SCN-(aq)??AgSCN(s),该物质在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AgSCN(s) ??Ag+(aq)+SCN-(aq),溶液中仍有少量的SCN-,向该溶液中加入Fe3+,溶液中的SCN-与Fe3+发生显色反应,使溶液变为红色。②向步骤2所得溶液中加入硝酸银,Ag+和SCN-发生反应得到AgSCN白色沉淀,使Fe(SCN)3的溶解平衡正向移动,导致溶液红色变浅。③步骤1所得的滤渣中含AgSCN固体,将其加入到KI溶液中,由于溶解度:AgIc(N2H)>c(H+)>c(OH-)‎ B.c(SO)>c([N2H5·H2O]+)>c(H+)>c(OH-)‎ C.‎2c(N2H)+c([N2H5·H2O]+)=c(H+)+c(OH-)‎ D.c(N2H)>c(SO)>c(H+)>c(OH-)‎ 解析 (1)依题意,碘化银难溶,结合CN-可生成更稳定的Ag(CN),故离子方程式为AgI(s)+2CN-(aq)??Ag(CN)(aq)+I-(aq);根据平衡常数定义:K==Ksp(AgI)·K稳[Ag(CN)]=1.5×107。(4)②硫酸肼溶液中,N2H水解使溶液呈酸性,而水解的程度很小,故c(SO)>c(N2H)>c(H+)>c([N2H5·H2O]+)>c(OH-),根据电荷守恒可知:c(H+)+‎2c(N2H)+c([N2H5·H2O]+)=‎2c(SO)+c(OH-)。‎ ‎6.工业碳酸钠(纯度约为98%)中含有Ca2+、Mg2+、Fe3+、Cl-和SO等杂质,提纯工艺线路如图所示:‎ Ⅰ.碳酸钠的饱和溶液在不同温度下析出的溶质如图所示:‎ Ⅱ.有关物质的溶度积如表所示:‎ 物质 CaCO3‎ MgCO3‎ Ca(OH)2‎ Mg(OH)2‎ Fe(OH)3‎ Ksp ‎4.96×10-9‎ ‎6.82×10-6‎ ‎4.68×10-6‎ ‎5.61×10-12‎ ‎2.64×10-39‎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加入NaOH溶液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MgCO3+2OH-===Mg(OH)2+CO__。‎ 向含有Mg2+、Fe3+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当两种沉淀共存且溶液的pH=8时,c(Mg2+)∶(Fe3+)=__2.125×1021__。‎ ‎(2)“母液”中除了含有Na+、CO外,还含有__Cl-、SO__等离子。‎ ‎(3)有人从“绿色化学”角度设想将“母液”沿流程中虚线进行循环使用。‎ 请你分析在实际工业生产中是否可行?__不可行__(填“可行”或“不可行”),并说明理由:__若将“母液”循环使用,则溶液中c(Cl-)和c(SO)增大,最后所得产物Na2CO3混有杂质__。‎ 解析 由溶度积表知,MgCO3的Ksp最大,在溶液中溶解的最多,其他物质与MgCO3相差的数量级较大,在溶液里可以忽略。(1)主要是MgCO3与NaOH反应生成Ksp更小的沉淀Mg(OH)2;pH=8,c(OH-)=10-6 mol·L-1,则Ksp=c(Mg2+)·c2(OH-)=c(Mg2+)×10-12=5.61×10-12,得c(Mg2+)=5.61 mol·L-1;Ksp=c(Fe3+)·c3(OH-)=c(Fe3+)×10-18=2.64×10-39,得c(Fe3+)=2.64×10-21 mol·L-1,所以c(Mg2+)∶c(Fe3+)=5.61∶2.64×10-21=2.125×1021。‎ 课时达标 第33讲(见课时达标P53)‎ ‎1.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是环保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 ‎(1)在太阳能的作用下,以CO2为原料制取炭黑的流程如图所示。其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CO2C+O2__。‎ ‎(2)CO2经过催化加氢合成低碳烯烃。其合成乙烯的反应为 ‎2CO2(g)+6H2(g)??CH2===CH2(g)+4H2O(g) ΔH 几种物质的能量(在标准状况下,规定单质的能量为0,测得其他物质生成时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如表所示:‎ 物质 H2(g)‎ CO2(g)‎ CH2===CH2(g)‎ H2O(g)‎ 能量/(kJ·mol-1)‎ ‎0‎ ‎-394‎ ‎52‎ ‎-242‎ 则ΔH=__-128 kJ·mol-1__。‎ ‎(3)在‎2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CO2和n mol H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2)中的反应,CO2的转化率与温度、投料比[X=]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X1__>__X2(填“>”“<”或“=”,下同),平衡常数KA__>__KB。‎ ‎②若B点的投料比为3,且从反应开始到B点需要10 min,则v(H2)=__0.225 mol·(L·min)-1__。‎ ‎(4)以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利用太阳能将CO2转化为低碳烯烃,工作原理如图:‎ ‎①b电极的名称是__正极__。‎ ‎②产生丙烯的电极反应式为__3CO2+18H++18e-=== CH3CH===CH2+6H2O__。‎ 解析 (1)由图示可知CO2在FeO的催化下分解生成C和O2。(2)ΔH=+52 kJ/mol+4×(-242 kJ/mol)-2×(-394 kJ/mol)=-128 kJ/mol。(3)①其他条件相同时,投料比越大,H2的转化率越低、CO2的转化率越高,所以X1>X2;由(2)可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且TAKB;②v(H2)=3v(CO2)=3×=0.225 mol/(L·min)。(4)①与a电极相连的电极上CO2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乙烯、丙烯等,所以该电极是电解池的阴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即a极是负极,b极是正极;②丙烯是由CO2在酸性条件下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得到的。‎ ‎2.氮的氧化物(如NO2、N2O4、N2O5等)应用很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N2O5可通过电解或臭氧氧化N2O4的方法制备。电解装置如图甲所示(隔膜用于阻止水分子通过),其阳极反应式为__N2O4+2HNO3-2e-===2N2O5+2H+__。‎ 已知:①2NO(g)+O2(g)===2NO2(g) ΔH1‎ ‎②NO(g)+O3(g)===NO2(g)+O2(g) ΔH2‎ ‎③2NO2(g)??N2O4(g) ΔH3‎ ‎④2N2O5(g)===4NO2(g)+O2(g) ΔH4‎ 则反应N2O4(g)+O3(g)===N2O5(g)+O2(g)的ΔH=‎ ‎-ΔH1+ΔH2-ΔH3-ΔH4 。‎ ‎(2)N2O5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分解:2N2O5(g)===4NO2(g)+O2(g)。某温度下测得恒容密闭容器中N2O5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 t/min ‎0‎ ‎1‎ ‎2‎ ‎3‎ ‎4‎ ‎5‎ c(N2O5)/(mol·L-1)‎ ‎1.00‎ ‎0.71‎ ‎0.50‎ ‎0.35‎ ‎0.25‎ ‎0.17‎ 设反应开始时体系压强为p0,第2 min时体系压强为p,则p∶p0=__1.75__;1~3 min内,O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0.09 mol·L-1 · min-1__。‎ ‎(3)N2O4与NO2之间存在反应为N2O4(g)??2NO2(g)。将一定量的N2O4放入恒容密闭容器中,测得其平衡转化率[α(N2O4)] 随温度变化如图乙所示。‎ ‎①图乙中a点对应温度下,已知N2O4的起始压强p0为108 kPa,列式计算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p= =p0=×108 kPa=115 kPa (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②由图乙推测N2O4(g)??2NO2(g)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并说明理由:__吸热反应,温度升高,α(N2O4)增加,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__。若要提高α(N2O4),除改变反应温度外,其他措施有__减小体系压强,移出NO2__(要求写出两条)。‎ ‎③对于可逆反应N2O4(g)??2NO2(g),在一定条件下N2O4与NO2的消耗速率与自身压强间存在关系:v(N2O4)=k1·p(N2O4),v(NO2)=k2·[p(NO2)]2,其中,k1、k2是与反应及温度有关的常数。相应的速率—压强关系如图丙所示:一定温度下,k1、k2与平衡常数Kp间的关系是k1= k2Kp ;在图丙标出的点中,指出能表示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点并说明理由:__B点与D点,满足平衡条件v(NO2)=2v(N2O4)__。‎ 解析 (1)根据图示,阳极上N2O4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转化为N2O5。由-①×+②-③-④×可得目标反应,根据盖斯定律,ΔH=-ΔH1+ΔH2-ΔH3-ΔH4。(2)起始时c(N2O5)=1 mol/L,第2 min时c(N2O5)=0.5 mol/L,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第2 min时c(NO2)=(1-0.5)×2=1 mol/L,c(O2)=(1-0.5)×=0.25 mol/L,则p∶p0=(0.5+1+0.25)∶1=1.75;‎ ‎1~3 min内,v(O2)=v(N2O5)=×=0.09 mol·L-1·min-1。(3)①设起始时N2O4为1 mol,则平衡时N2O4为[1-α(N2O4)] mol,NO2为2α(N2O4) mol,则平衡时压强为[1+α(N2O4)]p0,平衡时N2O4的物质的量分数为,NO2的物质的量分数为,故平衡常数Kp=2÷[1+α(N2O4)]p0×=p0=×108 kPa=115 kPa。②由图可知,升高温度,N2O4的转化率增大,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减小压强、移出NO2均可以使平衡正向移动,N2O4的转化率提高。③达到平衡2v(N2O4)=v(NO2),即2k1·p(N2O4)=k2·[p(NO2)]2,=,故Kp=,k1=k2Kp;根据图示,B点与D点,v(NO2)=2v(N2O4),反应达到平衡。‎ ‎3.消除氮氧化物污染对优化空气质量至关重要。‎ ‎(1)用CH4催化还原NOx消除氮氧化物污染发生的反应有:‎ CH4(g)+4NO2(g)===4NO(g)+CO2(g)+2H2O(g)‎ ΔH=-574 kJ·mol-1‎ CH4(g)+4NO(g)===2N2(g)+CO2(g)+2H2O(g)‎ ΔH=-1 160 kJ·mol-1‎ 若用0.2 mol CH4将NO2还原为N2,则整个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为__173.4__kJ(假设水全部以气态形式存在)。‎ ‎(2)用活性炭可处理大气污染物NO。在‎2 L密闭容器中加入NO和活性炭(无杂质),生成气体E和F。当温度分别为T‎1 ℃‎和T‎2 ℃‎时,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如表所示:‎ ‎     物质 n/mol T/℃     ‎ 活性炭 NO E F 初始 ‎2.030‎ ‎0.100‎ ‎0‎ ‎0‎ T1‎ ‎2.000‎ ‎0.040‎ ‎0.030‎ ‎0.030‎ T2‎ ‎2.005‎ ‎0.050‎ ‎0.025‎ ‎0.025‎ ‎①请结合表中数据,写出NO与活性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C+2NO??N2+CO2__。‎ ‎②T‎1 ℃‎时,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的值为__0.562 5__。如果已知T2>T1,则该反应正反应的ΔH__<__0(填“>”“<”或“=”)。‎ ‎③在T‎1 ℃‎下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措施不能增大NO转化率的是__bc__(填字母)。‎ a.降低温度  b.增大压强 c.增大c(NO)  d.移去部分F ‎(3)汽车尾气处理中的反应有2NO+2CO2CO2+N2。某温度时,在‎1 L密闭容器中充入0.1 mol CO和0.1 mol NO,5 s时反应达到平衡,测得NO的浓度为0.02 mol·L-1,则反应开始至平衡时,NO的平均反应速率v(NO)=__0.016 mol·(L·s)-1__。若此温度下,某时刻测得CO、NO、N2、CO2的浓度分别为0.01 mol·L-1、a mol·L-1、0.01 mol·L-1、0.04 mol·L-1,要使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则a的取值范围为__a>0.01__。‎ ‎(4)某课题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NO2和O2化合生成N2O5形成原电池的过程。物质Y的名称为__五氧化二氮__,该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O2+2N2O5+4e-===4NO__。‎ 解析 (1)根据盖斯定律,将题给的两个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得2CH4(g)+4NO2(g)===2CO2(g)+2N2(g)+4H2O(g) ΔH=-1 734 kJ·mol-1,则用0.2 mol CH4将NO2还原为N2,放出热量173.4 kJ。(2)①根据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等于系数之比及质量守恒,可知发生的反应为C+2NO??N2+CO2。②T‎1 ℃‎达到平衡时,c(NO)=0.020 mol·L-1,c(N2)=c(CO2)=0.015 mol·L-1,故平衡常数K==0.562 5;根据题表中数据可知,温度由T‎1 ℃‎升高到T‎2 ℃‎时,平衡逆向移动,所以ΔH<0。③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NO的转化率增大;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故NO的转化率不变;增大NO浓度,NO的转化率不变;移去部分生成物,生成物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NO的转化率增大,故选bc项。(3)v(NO)==0.016 mol·(L·s)-1。该温度下平衡常数K==1 600,若使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则<1 600,解得a>0.01。(4)由题意和装置图可知,物质Y为N2O5,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故通入O2的一极为正极,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2N2O5+4e-===4NO。‎ ‎4.目前,燃煤脱硫是科研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主要脱硫方法有以下几种。‎ Ⅰ.CO还原法 原理为2CO(g)+SO2(g)??S(g)+2CO2(g),将CO(g)和SO2(g)按物质的量之比为2:1的关系充入容积为‎10 L的恒容绝热密闭容器中,反应过程中CO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甲所示。‎ ‎(1)下列说法中可以说明可逆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abd__(填字母)。‎ a.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b.容器中温度不再变化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d.CO的质量分数不再变化 ‎(2)①在T ℃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该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K=__64__,平衡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再向其中充入CO(g)、SO2(g)、S(g)、CO2(g)各1 mol,此时v正__>__v逆(填“>”“<”或“=”)。‎ ‎②甲图中a、b分别表示在一定温度下,使用质量相同但表面积不同的催化剂时,达到平衡过程中n(CO)的变化曲线,其中表示催化剂表面积较大的曲线是__a__(填“a”或“b”)。‎ Ⅱ.氧化锌吸收法 ‎(3)该法发生的主要反应为ZnO(s)+SO2(g)===ZnSO3(s),纯ZnO的悬浮液的pH约为6.8,脱去SO2的过程中,测得pH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乙所示,已知硫原子总量一定的SO、HSO、H2SO3的混合溶液中各组分的含量与pH的关系如图丙所示。‎ ‎①充分吸收SO2后的混合体系中硫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HSO__。‎ ‎②结合图乙与图丙分析,bc段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ZnSO3+SO2+H2O===Zn(HSO3)2__。‎ Ⅲ.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法 ‎(4)用NaOH溶液充分吸收SO2得到NaHSO3溶液,然后电解该溶液可制得硫酸。电解原理示意图如图丁。请写出开始时阳极反应的电极反应式:__HSO+H2O-2e-===SO+3H ‎+__。‎ 解析 (1)根据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一个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a项,由于是恒容绝热容器,反应一定伴有热量变化,故若反应未达平衡,气体分子数不变,温度一定变化,容器中压强一定会变,则压强不变反应到达平衡,正确;b项,容器内温度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正确;c项,反应前后气体总质量不变,气体分子数不变,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定不变,错误;d项,CO的质量分数不变,说明反应一定到达平衡状态,正确。(2)①根据方程式:‎ ‎2CO(g)+SO2(g)??S(g)+2CO2(g)‎      0.1   0.05   0  0‎      0.08  0.04   0.04 0.08‎      0.02  0.01   0.04 0.08‎ 代入平衡常数表达式可得K==64;若再加入各物质1 mol,则Qc=<64,平衡正向移动,即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3)①观察图乙可知充分吸收二氧化硫后溶液的pH约为4,结合图丙可知,体系中存在的主要是HSO;②观察图形可知bc段发生的是亚硫酸锌吸收二氧化硫生成Zn(HSO3)2的过程,故化学方程式为ZnSO3+SO2+H2O===Zn(HSO3)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