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化学考点29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中的两大变化: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2)化学反应中的两大守恒: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形式:热能、光能、电能等。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2.反应热(焓变) (1)定义: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来描述,叫作反 应热,又称为焓变。 (2)符号:ΔH。 (3)单位:kJ/mol。 (4)规定:放热反应的 ΔH 为“−”,吸热反应的 ΔH 为“+”。 注意:(1)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不存在不发生能量变化的化学反应。 (2)反应热的单位是 kJ/mol,热量的单位是 kJ,不能混淆。 (3)比较反应热大小时,应带“+”、“−”一起比较。 反应热的理解 1.从微观的角度说,反应热是旧化学键断裂吸收的热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放出的热量的差值,图中 a 表 示旧化学键断裂吸收的热量;b 表示新化学键形成放出的热量;c 表示反应热。 2.从宏观的角度说,反应热是生成物的总能量与反应物的总能量的差值,图中 a 表示活化能,b 表示 活化分子结合成生成物所释放的能量,c 表示反应热。 3.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或换算成热量)来表述。通常把释放热量的化学反应 2 称为放热反应,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称为吸热反应。 类型比较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定义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形成原因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具有的 总能量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具 有的总能量 与化学键的关系 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 应物分子断键时吸收的总能量 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的总能量小 于反应物分子断键时吸收的总能量 表示方法 ΔH<0 ΔH>0 联系 ΔH=ΔH(生成物)−ΔH(反应物),键能越大,物质能量越低,越稳定;键能越小, 物质能量越高,越不稳定 常见反应类型 (1)所有的燃烧反应; (2)酸碱中和反应; (3)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4)原电池反应; (5)少数分解反应(如 TNT 爆炸); (6)大多数化合反应; (7)电石制乙炔的反应 (1)大多数分解反应; (2)少数化合反应,如 C 与 CO2、C 与水蒸气的反应; (3)Ba(OH)2·8H2O 与 NH4Cl 的反 应; (4)盐的水解、弱电解质的电离 4.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判断 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或换算成热量)来表述。通常把释放热量的化学 反应称为放热反应,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称为吸热反应。 (1)理论分析判断法 ΔH=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当 ΔH>0 时,反应吸热;当 ΔH<0 时,反应放热。 ΔH=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当生成物分子成键释放的总能量>反应物分子断键吸收的 总能量时,该反应表现为放热反应,即 ΔH<0;当生成物分子成键释放的总能量<反应物分子断键吸收的总 能量时,该反应表现为吸热反应,即 ΔH>0。 (2)规律判断法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大多数分解反应;②以 H2、CO、C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C+H2O(g) CO+H2;③Ba(OH)2·8H2O 与 NH4Cl 晶体的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化合反应;④燃烧反应;⑤铝 3 热反应;⑥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氧化反应。 (3)图象判断法 当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为放热反应;当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 为吸热反应。 (4)反应条件判断法 反应开始需要加热,而停止加热后,反应亦可继续进行,则为放热反应;若反应需要持续不断地加热 才能进行,则可能为吸热反应也可能为放热反应。 (1)反应开始时需要加热的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也可能是放热反应。有些吸热反应不但反应开始时需 要加热,反应发生过程中仍需不断加热才能使反应继续进行下去;有的放热反应在反应开始时也需要加热, 反应发生后会放出一定的热量,如果放出的热量可使反应维持下去,则反应过程中不需要再加热,否则也 必须不断加热才能使反应继续进行下去。 (2)常温下就能进行的反应不一定都是放热反应,如氢氧化钡和氯化铵的反应。 (3)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但能量变化不一定都表现为热量变化,还可能以声、光、电等 形式表现出来。 (4)放出热量(或吸收热量)的物质变化过程不一定是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如水蒸气冷凝为水 放热,干冰升华吸热,它们不是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而是物理变化过程。 5.反应热大小的比较 1.同一反应的比较 (1)反应物状态不同 S(g)+O2(g) SO2(g) ΔH1<0 S(s)+O2(g) SO2(g) ΔH2<0 因为等量反应物S(g)比S(s)所具有的能量多,反应放出的热量就多,ΔH1<ΔH2。 (2)生成物状态不同 4 H2(g)+ O2(g) H2O(g) ΔH1<0 H2(g)+ O2(g) H2O(l) ΔH2<0 因为等量产物H2O(g)比H2O(l)所具有的能量多,反应放出的热量少,所以ΔH1>ΔH2。(3)化学计量数不同 H2(g)+ O2(g) H2O(l) ΔH1<0 2H2(g)+ O2(g) 2H2O(l) ΔH2<0 有2ΔH1=ΔH2且ΔH1>ΔH2。 2.不同反应的比较 (1)根据反应物的本性比较 等物质的量的不同物质与同一物质反应时,越活泼,放热越多。 H2(g)+Cl2(g) 2HCl(g) ΔH1<0 H2(g)+Br2(g) 2HBr(g) ΔH2<0 因Cl2比Br2活泼,故ΔH1<ΔH2。 (2)反应程度不同 C(g)+O2(g) CO2(g) ΔH1<0 C(g)+ O2(g) CO(g) ΔH2<0 第一个反应程度大,放热多,因此ΔH1<ΔH2。 注意:比较反应热时,要将其数值和前面的符号“+”“−”看作一个整体进行比较,不能只比较数值的大小。 (1)若为放热反应,则有 ΔH<0,反应放出的热量越多,ΔH 的值越小。 (2)若为吸热反应,则有 ΔH>0,反应吸收的热量越多,ΔH 的值越大。 (3)对于不同的吸热、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 ΔH 大于放热反应的 ΔH。 考向一 反应过程与能量变化图象分析 典例 1 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其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其中 ΔE1=393.5 kJ,ΔE2=395.4 kJ,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1 2 1 2 1 2 1 2 5 A.1 mol 石墨完全转化为金刚石需吸收 1.9 kJ 的能量 B.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属于物理变化 C.金刚石的稳定性强于石墨的 D.1 mol 金刚石的能量大于 1 mol CO2 的能量 【答案】A 1.如图表示某反应的能量变化,对于该图的理解,你认为一定正确的是 A.曲线Ⅰ和曲线Ⅱ分别表示两个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B.曲线Ⅱ可表示反应 2KClO3 2KCl+3O2↑的能量变化 C.该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 D.该反应的 ΔH=E2−E1 活化能与焓变的关系图解 (1)在无催化剂的情况下: 6 E1 为正反应的活化能;E2 为逆反应的活化能;ΔH=E1−E2 为此反应的焓变。 (2)催化剂的作用:降低 E1、E2,但不影响 ΔH,反应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起点(反应物)和终点(生成 物)能量的高低。 考向二 利用键能计算反应热 典例 1 汽车尾气中的 NO(g)和 CO(g)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可净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O(g)+2CO(g) N2(g)+2CO2(g)。 已知部分化学键的键能如下: 分子式/结构式 NO/N≡O CO/C≡O CO2/O=C=O N2/N≡N 化学键 N≡O C≡O C=O N≡N 键能(kJ/mol) 632 1 072 750 946 请计算上述反应的 ΔH= kJ/mol。 【答案】−538 2.(1)乙苯催化脱氢制苯乙烯反应: 已知: 化学键 C—H C—C C=C H—H 键能/kJ·mol−1 412 348 612 436 计算上述反应的 ΔH= kJ·mol−1。 (2)已知反应 2HI(g) H2(g)+I2(g) 的 ΔH=+11 kJ·mol−1,1 mol H2(g)、1 mol I2(g)分子中化学键断裂 时 分别 需要 吸收 436 kJ、151 kJ 的 能量 ,则 1 mol HI(g)分 子中 化学 键断 裂时 需吸 收的 能量 为 kJ。 7 利用键能计算反应热的方法 (1)熟记反应热 ΔH 的计算公式 ΔH=E(反应物的总键能之和)−E(生成物的总键能之和) (2)注意特殊物质中键数的判断 物质(1 mol) P4 C(金刚石) Si SiO2 键数(NA) 6 2 2 4 1.下列图示表示的是吸热反应的是 A. B. C. D. 2.下列关于反应热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当 ΔH﹤0 时,表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已知 C(s)+ O2(g) CO(g) ΔH=-110.5 kJ·mol-1,说明碳的燃烧热为 110.5 kJ·mol-1 C.反应热的大小与反应物所具有的能量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无关 D.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3.根据如图所示的反应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1 2 8 A.CO2(g)和 CaO(s)的总能量大于 CaCO3(s)的总能量 B.该反应的焓变大于零 C.该反应中有离子键断裂也有共价键断裂,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化学键生成放出能量 D.由该反应可推出凡是需要加热才发生的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4.单斜硫和正交硫转化为二氧化硫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s,单斜) S(s,正交) ΔH=+0.33 kJ·mol-1 B.相同物质的量的正交硫比单斜硫的能量高 C.正交硫比单斜硫稳定 D.①表示断裂 1 mol O2 中的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比形成 1 mol SO2 中的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少 297.16 kJ 5.为探究 NaHCO3、Na2CO3 与 1 mol·L-1 盐酸反应(设两反应分别是反应Ⅰ、反应Ⅱ)过程中的热效应,进 行实验并测得如下数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序号 液体 固体 混合前温度 混合后最高温度 ① 35 mL 水 2.5 g NaHCO3 20 ℃ 18.5 ℃ ② 35 mL 水 3.2 g Na2CO3 20 ℃ 24.3 ℃ ③ 35 mL 盐酸 2.5 g NaHCO3 20 ℃ 16.2 ℃ ④ 35 mL 盐酸 3.2 g Na2CO3 0 ℃ 25.1 ℃ A.仅通过实验③即可判断反应Ⅰ是吸热反应 B.仅通过实验④即可判断反应Ⅱ是放热反应 C.通过实验可判断出反应Ⅰ、Ⅱ分别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D.通过实验可判断出反应Ⅰ、Ⅱ分别是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6.单斜硫和正交硫转化为二氧化硫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9 A.S(单斜,s)===S(正交,s) ΔH=+0.33 kJ·mol-1 B.正交硫比单斜硫稳定 C.相同物质的量的正交硫比单斜硫所含有的能量高 D.①表示断裂 1 mol O2 中的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比形成 1 mol SO2 中的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少 297.16 kJ 7.甲烷的燃烧热为 ΔH1,氢气的燃烧热为 ΔH2,且 ΔH1<ΔH2,若甲烷和氢气的混合物 1 mol 完全燃烧生成 稳定的化合物时,反应热为 ΔH3,则甲烷和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 B. C. D. 8.某同学设计如下三个实验方案以探究某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方案一:如图 1 所示,在小烧杯里放入适量除去氧化铝保护膜的铝片,然后向烧杯里加入 10 mL 2 mol/L 稀硫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变化,发现温度由 20 ℃逐渐升至 75 ℃,随后温度逐渐下降至 30 ℃,最终停 留在 20 ℃。 方案二:如图 2 所示,在烧杯底部用熔融的蜡烛粘一块小木片,往烧杯里加入 10 mL 2 mol/L 稀硫酸, 再向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片刻后提起烧杯,发现小木片脱落。 方案三:如图 3 所示,甲试管中发生某化学反应。实验前 U 形管两侧红墨水液面相平,在化学反应过程 中,通过 U 形管两侧红墨水液面高低判断某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序号 甲试管中发生反应的物质 U 形管中两侧红墨水液面 ① 氧化钙与水 左低右高 ② 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充分搅拌) ? 3 2 3 1 Δ Δ Δ Δ H H H H 2 3 3 1 Δ Δ Δ Δ H H H H 2 3 1 3 Δ Δ Δ Δ H H H H 3 1 2 3 Δ Δ Δ Δ H H H H 10 ③ 铝片与烧碱溶液 左低右高 ④ 铜与浓硝酸 左低右高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 1 ) 铝 片 与 稀 硫 酸 的 反 应 是 ( 填 “ 吸 热 ” 或 “ 放 热 ”) 反 应 , 写 出 该 反 应 的 离 子 方 程 式: 。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高后又下降的原因是 。 (3)方案二中,小木片脱落的原因是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则 U 形管两侧红墨水液面:左边 (填“高 于”、“低于”或“等于”)右边。 (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实验①③④发生的反应都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如果 放置较长时间,可观察到 U 形管里的现象是 。 (6)方案三中实验②的 U 形管中的现象为 ,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 (填“大 于”、“小于”或“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1.[2018 江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氧燃料电池放电时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电能 B.反应 4Fe(s)+3O2(g) 2Fe2O3(s)常温下可自发进行,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3 mol H2 与 1 mol N2 混合反应生成 NH3,转移电子的数目小于 6×6.02×1023 D.在酶催化淀粉水解反应中,温度越高淀粉水解速率越快 2.[2018 北京]我国科研人员提出了由 CO2 和 CH4 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 CH3COOH 的催化反应历程。该历程 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成 CH3COOH 总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 100% 11 B.CH4→CH3COOH 过程中,有 C―H 键发生断裂 C.①→②放出能量并形成了 C―C 键 D.该催化剂可有效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3.[2016 海南]由反应物 X 转化为 Y 和 Z 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 反应的 ΔH=E5−E2 B.由 反应的 ΔH<0 C.降低压强有利于提高 Y 的产率 D.升高温度有利于提高 Z 的产率 4.[2016 上海]一定条件下,某容器中各微粒在反应前后变化的示意图如下,其中 和 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 关于此反应说法错误的是 A.一定属于吸热反应 B.一定属于可逆反应 C.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一定属于分解反应 5.[2015·北京]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 X 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 CO 与 O 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 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X Y X Z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 和 O 生成 CO2 是吸热反应 B.在该过程中,CO 断键形成 C 和 O C.CO 和 O 形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 CO2 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 CO 与 O2 反应的过程 6.[2015 上海]已知 H2O2 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速率加快,其能量随反应进程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加入催化剂,减小了反应的热效应 B.加入催化剂,可提高 H2O2 的平衡转化率 C.H2O2 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H2O2 → H2O + O2 + Q D.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7.[2014·海南]某反应过程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 a 有催化剂参与 B.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热效应等于 ΔH C.改变催化剂,可改变该反应的活化能 D.有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的活化能等于 E1+E2 13 1.【答案】D 2.【答案】(1)124 (2)299 【解析】(1)在反应中苯环没有变化,结合 ΔH=旧键断裂吸收的总能量−新键形成放出的总能量,则有 ΔH=(348+412×2)kJ·mol−1(612+436)kJ·mol−1=124 kJ·mol−1。 ( 2 ) 设 1 mol HI( g) 分 子 中 化 学 键 断 裂 吸 收 的 能 量 为 x kJ , 由 反 应 热 与 键 能 的 关 系 可 知 , 2x=436+151+11,解得 x=299,故 1 mol HI(g)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吸收的能量为 299 kJ。 1.【答案】A 2.【答案】D 【解析】当 ΔH﹤0 时,表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当 ΔH>0 时,表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A 错误;燃烧热 是指 101 kP 时,1 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C(碳)燃烧生成了 CO,CO 不 是 C(碳)的稳定氧化物,B 错误;反应热=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C 错误;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与反应的途径无关,D 正确。 3.【答案】D 【解析】因为碳酸钙受热分解是吸热反应,必有 CO2(g)和 CaO(s)的总能量大于 CaCO3(s)的总能量,焓变 大于零,故 A、B 正确;在 CaCO3 中,Ca2+和 之间存在离子键, 中,C 与 O 之间存在共价键, 故反应中有离子键断裂也有共价键断裂;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新键形成放出能量,C 正确;需要加热 才发生的反应不一定为吸热反应,如碳的燃烧反应就是放热反应,D 错误。&网 4.【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相同物质的量的单斜硫的能量比正交硫的能量高,S(s,单斜) S(s,正交) ΔH =- 0.33 kJ·mol-1, A、B 均错误;物质的能量越低越稳定,故正交硫比单斜硫稳定,C 正确;①表示断裂 2 3CO 2 3CO 14 1 mol O2 中的共价键和 1 mol 单斜硫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比形成 1 mol SO2 中的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 少 297.16 kJ,D 错误。 5.【答案】C 【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碳酸氢钠溶于水的过程为吸热过程,不能仅根据实验③混合后溶液温度降 低而判断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为吸热反应,需要结合实验①综合判断,A 错误;根据实验②可知,碳 酸钠溶于水的过程为放热过程,所以不能仅根据实验④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后混合液温度升高判断反应Ⅱ 是放热反应,B 错误;根据实验①可知,碳酸氢钠溶于水后混合液温度从 20 ℃降低到 18.5 ℃,而实验③ 中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后混合液温度从 20 ℃降低 16.2 ℃<18.5 ℃,通过反应Ⅰ后混合液温度更低,证明 反应Ⅰ为吸热反应;同理根据实验②碳酸钠溶于水,混合液温度从 20 ℃升高到 24.3 ℃,实验④中碳酸钠 与盐酸反应,温度从 20 ℃升高到 25.1 ℃>24.3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后混合液的温度比碳酸钠溶于水后 升高的温度更高,证明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C 正确,D 错误。&网 6.【答案】B 【解析】根据盖斯定律,得:S(单斜,s)===S(正交,s) ΔH=-0.33 kJ·mol-1,可知单斜硫转化为正交 硫时要放出热量,正交硫的能量要低,较稳定,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相同物质的量的正交硫比单斜 硫所含有的能量低,C 项错误;①表示断裂 1 mol S(单斜,s)和 1 mol O2(g)中的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比形 成 1 mol SO2(g)中的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少 297.16 kJ,D 项错误。 7.【答案】B 8.【答案】(1)放热 2Al+6H+ 2Al3++3H2↑ (2)当化学反应完成后,随着热量的散失,烧杯里溶液的温度降低 (3)蜡烛熔化 氢氧化钠与稀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4)低于 (5)放热 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 (6)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 小于 【解析】(1)根据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可判断铝与稀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金属与非氧化性酸的反应实 质是金属与 H+反应。 15 (2)当化学反应完成后,随着热量的散失,烧杯里溶液的温度会降低。 (3)蜡烛受热熔化,小木片就会脱落,由此可推知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4)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则 U 形管内左侧气体温度升高,气体压强增大,U 形管左 侧气体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红墨水液面左低右高。 (5)根据实验①③④的现象可推知,氧化钙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铜与浓硝酸的反应 都是放热反应。 (6)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发生吸热反应,则 U 形管左侧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红墨水 液面左高右低。对于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1.【答案】C 2.【答案】D 【解析】A 项,根据图示 CH4 与 CO2 在催化剂存在时生成 CH3COOH,总反应为 CH4+CO2 CH3COOH,只有 CH3COOH 一种生成物,原子利用率为 100%,A 项正确;B 项,CH4 选择性活化变为① 过程中,有 1 个 C—H 键发生断裂,B 项正确;C 项,根据图示,①的总能量高于②的总能量,①→② 放出能量,对比①和②,①→②形成 C—C 键,C 项正确;D 项,催化剂只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不影响 化学平衡,不能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D 项错误;答案选 D。&网 点睛:本题考查原子利用率、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解 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示意图中的信息。注意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催化剂不能改 变 ΔH、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16 3.【答案】BC 【解析】A.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由 反应的 ΔH=E3−E2,A 项错误;B.由图象可知,反应物的 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即由 反应的 ΔH<0,B 项正确;C.根据化学反 应 2X(g) 3Y(g),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增加的可逆反应,降低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提高 Y 的产率,C 项正确;D.由 B 分析可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Z 的产率降低, D 项错误;答案选 BC。&网 【名师点睛】对于化学图象问题,可按以下的方法进行分析: ①认清坐标系,搞清纵、横坐标所代表的 意义,并与化学反应原理挂钩。②紧扣反应特征,搞清反应方向是吸热还是放热,体积增大还是减小, 有无固体、纯液体物质参加反应。③看清起点、拐点、终点,看清曲线的变化趋势等等。本题考查化学 反应与能量变化,主要结合物质反应与能量变化图,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热的理解。对于 AB 两项判断 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可以从三个角度判断:一是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对大小,生 成物总能量比反应物总能量高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二是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键能;三是从常见的反 应分类去判断。 4.【答案】A 5.【答案】C 【解析】A.状态Ⅰ总能量为反应物总能量,状态Ⅲ总能量为生成物总能量,由图示知反应物的总能量 X Y X Z 17 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该反应为放热反应。B.从状态Ⅰ、Ⅱ、Ⅲ的图示可以看出,反应中 CO 并未断 裂成 C 和 O,C、O 原子间一直有化学键。C.由图示可以看出,CO 和 O 2 生成了 CO2,CO2 分子中 C 与 O 形成极性共价键。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 CO 与 O 反应生成 CO2 的过程,并不是 CO 与 O2 的反应 过程。&网 6.【答案】D 【解析】A.加入催化剂,减小了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在较低的温度下发生,但是反应的热效应不变, 错误。B.加入催化剂,可提高 H2O2 的分解的反应速率,该反应不是可逆反应,而且催化剂不能是平衡 发生移动,因此不存在平衡转化率的提高与否,错误。C.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式,也要符合质量守恒 定律,而且要注明与反应的物质多少相对应的能量和物质的存在状态,错误。D.根据图示可知反应物 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正确。 7.【答案】BC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