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误区突破课件(27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化学基本理论误区突破课件(27张)

六、化学基本理论误区突破 回扣基础 规范答题 ( 一 ) 关于元素周期律 ( 表 ) 的 6 大误区 常见误区 出错原因 误认为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绝对值相等的元素只有第 Ⅳ A 族的元素 忽视了第 Ⅰ A 族的 H 的最高正价为+ 1 ,最低负价为- 1 误认为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一定等于其族序数 忽视了氧元素无最高正价,氟元素无正价 误认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强 忽视了关键词 “ 最高价 ” 误认为失电子难的原子得电子的能力一定强 忽视了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失电子难,得电子也难 误认为同周期相邻两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都等于 1 忽视了长周期也有相差 11 或 25 的情况 误认为得 ( 失 ) 电子数的数目越多,元素的非金属性 ( 金属性 ) 越强 忽视了元素原子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与元素的非金属性、金属性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 答案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 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 ) (1) 双原子分子的共价键一定是非极性键 (    ) (2) 非金属元素原子不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    ) (3) 三氯化硼分子中, B 原子最外层满足了 8 电子结构 (    ) (4) 第 Ⅰ A 族金属元素的金属性一定比同周期的第 Ⅱ A 族的强 (    ) (5) 非金属性强弱顺序是 F>O>N ,所以在一定条件下,氟气能置换水中的氧,氧气也能置换出氨中的氮 (    ) × × × √ √ 答案 (6) 第三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从左至右逐渐减小 (    ) (7) 同周期非金属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    ) (8) 按照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规律,非金属元素最多有 23 种 (    ) × × √ ( 二 ) 热化学中的 5 个易错点 致误原因 特别提醒 忽视反应热的意义 Δ H 表示反应进行到底时的能量变化。对于可逆反应,改变条件、平衡可能发生移动,但 Δ H 不变 忽视反应热和平衡常数的计算的不同 A(g ) + B(g )  C(g)   Δ H 1 ,平衡常数为 K 1 ; C(g) + B(g )  D(g)   Δ H 2 ,平衡常数为 K 2 。 则反应 A(g) + B(g)  D(g)   Δ H = Δ H 1 + Δ H 2 ,平衡常数 K = K 1 · K 2 忽视用键能或用能量计算反应热时公式的不同 Δ H =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 Δ H =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 忽视催化剂对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影响不同 催化剂能改变正、逆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改变反应的反应热 忽视反应热的符号 比较反应热的大小时,需带上正、负号进行比较 答案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 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 ) (1) 已知 2C(s) + 2O 2 (g) == =2CO 2 (g)   Δ H = a 2C(s) + O 2 (g) == =2CO(g)   Δ H = b ,则 a > b (    ) (2) 甲烷的标准燃烧热 Δ H =- 890 kJ·mol - 1 ,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H 4 (g) + 2O 2 (g) == =CO 2 (g) + 2H 2 O(g)   Δ H =- 890 kJ·mol - 1 (    ) (3) 已知 S(s) + O 2 (g)===SO 2 (g)   Δ H 1 =- Q 1 kJ·mol - 1 , S(g) + O 2 (g )=== SO 2 (g )   Δ H 2 =- Q 2 kJ·mol - 1 ,则 Q 1 < Q 2 (    ) (4)500 ℃ 、 30 MPa 下, N 2 (g) + 3H 2 (g)  2NH 3 (g)   Δ H =- 38.6 kJ·mol - 1 ;将 1.5 mol H 2 和过量的 N 2 在此条件下充分反应,放出热量 19.3 kJ (    ) × × √ × 答案 (5)H 2 (g) + F 2 (g) == =2HF(g)   Δ H =- 270 kJ·mol - 1 ,则相同条件下, 2 mol HF 气体的能量小于 1 mol 氢气和 1 mol 氟气的能量之和 (    ) (6) ① 2O 2 (g) + N 2 (g) == =N 2 O 4 (l)   Δ H 1 ② N 2 (g) + 2H 2 (g) == =N 2 H 4 (l)   Δ H 2 ③ O 2 (g) + 2H 2 (g) == =2H 2 O(g)   Δ H 3 ④ 2N 2 H 4 (l) + N 2 O 4 (l) == =3N 2 (g) + 4H 2 O(g)   Δ H 4 Δ H 4 = 2Δ H 3 - 2Δ H 2 - Δ H 1 (    ) √ √ 答案 (7) 已知反应 2HI(g) == =H 2 (g) + I 2 (g)   Δ H =+ 11 kJ·mol - 1 ,1 mol H 2 (g) 、 1 mol I 2 (g) 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 分别 需要吸收 436 kJ 、 151 kJ 的能量,则 1 mol HI(g) 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吸收的能量为 299 kJ (    ) (8) 已知 NaOH(aq) + HCl(aq) == =NaCl(aq) + H 2 O(l)   Δ H =- 57.3 kJ·mol - 1 ,则含 40.0 g NaOH 的稀溶液与稀醋酸完全中和,放出小于 57.3 kJ 的 热量 (    ) √ √ ( 三 ) 规避速率平衡的失分点与误区 致误原因 应对策略 解释或举例 混淆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不能认为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 v 正 一定增大, v 逆 一定减小 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 v 正 、 v 逆 都增大 混淆平衡移动与转化率的关系 不能认为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 2HI(g)  H 2 (g) + I 2 (g)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再充入一定量的 HI(g) ,平衡正向移动,但 HI(g) 的转化率不变 混淆 “ 减弱 ” 与 “ 消除 ” 的概念 不能认为增大反应物浓度时,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反应物浓度一定减小。要正确理解化学平衡原理中的 “ 减弱 ” 二字 2SO 2 (g) + O 2 (g ) 2SO 3 (g ) ,达到平衡后增大 SO 2 (g) 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再次达到平衡时, SO 2 (g) 的浓度比原平衡时要大 混淆化学平衡移动与平衡常数的关系 不能认为化学平衡向正反应 方向移动 ,则平衡常数一定变大 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 答案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 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 ) (1) 在恒温条件下,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 (    ) (2) 正反应为吸热反应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    ) (3) 加入催化剂加快了反应速率,改变了反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    ) (4) 同一反应,在相同时间间隔内,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其数值和意义都不一定相同 (    ) (5)5 mol·L - 1 ·s - 1 的反应速率一定比 1 mol·L - 1 ·s - 1 的反应速率大 (    ) (6) 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    ) × × × × × × 答案 (7) 在恒容条件下,有两个平衡体系: A(g)  2B(g) 、 2A(g)  B(g) ,都增加 A 的量, A 的转化率都变小 (    ) (8) 在一定条件下,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速率变大 (    ) (9) 在 FeCl 3 + 3KSCN  Fe(SCN) 3 + 3KCl 平衡体系中,加入 KCl 固体,颜色变浅 (    ) (10) 由温度或压强改变引起的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 增大 (    ) × × × √ ( 四 ) 规避有关 “ 电解质溶液 ” 的失分点 1. 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移动的 3 个易失分点 (1) 误认为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一定增大。如向 CH 3 COOH 溶液中加入少量冰醋酸,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但 CH 3 COOH 的电离程度减小。 (2) 误认为当对酸、碱溶液稀释时,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都减小。如对于电离平衡 CH 3 COOH  CH 3 COO - + H + ,当加水稀释时,由于 K w 是定值,故 c (H + ) 减小, c (OH - ) 增大;当对碱溶液稀释时, c (OH - ) 减小, c (H + ) 增大。 (3) 误认为电离平衡右移,电离平衡常数一定增大。对于同一反应,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只有因为温度升高而导致平衡右移时,电离平衡常数才会增大。 2. 有关溶液酸碱性的 4 个易失分点 (1) 误认为由水电离出的 c (H + ) = 10 - 13 mol·L - 1 的溶液一定呈碱性。如 25 ℃ , 0.1 mol·L - 1 的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 c (H + ) 都为 10 - 13 mol·L - 1 。 (2) 误认为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 pH 。如 pH = 7 的溶液在温度不同时,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还可能显中性。 (3) 误认为酸碱恰好中和时溶液一定显中性。如强酸和弱碱恰好中和时溶液显酸性,强碱和弱酸恰好中和时溶液显碱性,强酸和强碱恰好中和时溶液才显中性。 (4) 不能正确理解酸、碱的无限稀释规律。常温下任何酸 ( 碱 ) 溶液无限稀释时,溶液的 pH 都不可能大于 7( 小于 7) ,只能无限接近 7 。 3. 盐类水解的 5 个易失分点 (1) 误认为酸式盐一定呈酸性。如 NaHSO 4 、 NaHSO 3 、 NaH 2 PO 4 溶液均呈酸性,但 NaHCO 3 、 NaHS 溶液均呈碱性。 (2) 误认为能够发生水解的盐溶液一定呈酸性或碱性,但其实是与弱离子的水解程度有关。如 CH 3 COONH 4 为弱酸弱碱盐,发生水解,但溶液呈中 性。 (3) 误认为水解平衡正向移动,离子的水解程度一定增大。如向 FeCl 3 溶液中加入少量 FeCl 3 固体,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但 Fe 3 + 的水解程度减小。 (4) 误认为弱酸强碱盐都因水解而显碱性。但 NaHSO 3 因 HSO 的 电离能力大于其水解能力,所以 NaHSO 3 溶液显酸性。 (5) 由于加热可促进盐类水解,错误地认为可水解的盐溶液在蒸干后都得不到原溶质。对于水解程度不是很大、水解产物不能脱离平衡体系的情况 [ 如 Al 2 (SO 4 ) 3 、 Na 2 CO 3 溶液 ] 来说,溶液蒸干仍得原溶质。 4. 沉淀溶解平衡的 4 个易失分点 (1) 误认为沉淀溶解平衡右移, K sp 一定增大。 K sp 与其他化学平衡常数一样,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而与沉淀的量和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无关。 (2) 误认为沉淀溶解平衡右移,溶解度一定变大。溶解度表示的是 100 g 溶剂中所能溶解溶质的质量,溶解度受温度和同离子效应的影响,若是加水使沉淀溶解平衡右移,溶解度不变。 (3) 误认为只要 K sp 越大,其溶解度就会越大。 K sp 还与难溶电解质类型有关,只有同类型的难溶物的 K sp 大小可用于比较其溶解度大小 。 ( 4) 误认为 K sp 小的难溶电解质不能转化为 K sp 大的难溶电解质,只能实现 K sp 大的难溶电解质向 K sp 小的难溶电解质转化。实际上当两种难溶电解质的 K sp 相差不是很大时,通过调节某种离子的浓度,可实现由 K sp 小的难溶电解质向 K sp 大的难溶电解质转化。 5. 正误判断 ( 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 ) (1) 任何温度下,溶液中 c (H + ) 和 c (OH - ) 的相对大小都可判断溶液的酸、 碱 性 (    ) (2) 某醋酸溶液的 pH = a ,将此溶液稀释到原体积的 2 倍后,溶液的 pH = b ,则 a > b (    ) (3)pH = 4 的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所有离子浓度都降低 (    ) (4) 无论在酸溶液中还是在碱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 c (H + ) = c (OH - )(    ) (5) 某盐溶液呈酸性,一定是由水解引起的 (    ) (6) 水解方程式都必须写 “  ” (    ) 答案 √ × × √ × × 答案 (7) 沉淀转化只能是 K sp 大的沉淀转化为 K sp 小的沉淀 (    ) (8) 中和等体积、等 pH 的盐酸和醋酸消耗的 NaOH 的量相同 (    ) (9) 用湿润的 pH 试纸测得某溶液的 pH = 3.4 (    ) (10) 在 NaHCO 3 溶液中加入 NaOH ,不会影响离子的种类 (    ) (11) 在 NaHSO 4 溶液中, c (H + ) = c (OH - ) +     (    ) × × × √ √ × (12)0.1 mol·L - 1 氨水中加入 CH 3 COONH 4 固体 , 比值 变大 (    ) (13) 用标准 NaOH 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 CH 3 COOH 到终点时, c (Na + ) = c (CH 3 COO - )(    ) × 答案 (14) 室温时,向等体积 pH = a 的盐酸和 pH = b 的 CH 3 COOH 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氢氧化钠后,两溶液均呈中性,则 a > b (    ) (15) 常温下,等体积的盐酸和 CH 3 COOH 的 pH 相同,由水电离出的 c (H + ) 相同 (    ) (16) 溶液均为 0.1 mol·L - 1 的 ① CH 3 COOH   ② NH 4 Cl   ③ H 2 SO 4 三种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 c (H + ) : ② > ① > ③ (    ) × √ √ ( 五 ) 突破电化学中的易错点 致误原因 应对策略 解释或举例 混淆电解池和原电池原理 根据电池反应,充电时为电解池,放电时为原电池;与电源连接的为电解池,提供电流的为原电池 电池的总反应为 Li 1 - x MnO 2 + Li x C 6    LiMnO 2 + C 6 ,放电时负极反应式为 Li x C 6 - x e - == =C 6 + x Li + ,充电时阳极反应式为 LiMnO 2 - x e - == = Li 1 - x MnO 2 + x Li + 电解时忽视惰性电极和非惰性电极的区别 惰性电极为石墨、 Pt 、 Au 等, Cu 、 Fe 等金属都是非惰性电极 惰性电极与电源正极相连接,电极不参与反应,非惰性电极与电源正极相连接,发生氧化反应 不清楚电池正、负极所带电荷情况,错误判断离子迁移方向 原电池中,负极附近溶液带正电,阴离子向负极迁移,正 极附近溶液 带负电,阳离子向正极迁移;电解池中阴离子向阳极迁移,阳离子向阴极迁移 在 Cu 、 Zn 、 H 2 SO 4 形成的原电池中 , 向 Zn( 负极 ) 迁移 , H + 向 Cu( 正极 ) 迁移;电解 NaCl 溶液时, Na + 、 H + 向阴极移动, Cl - 、 OH - 向阳极移动 不理解电解反应,错误判断加入复原物质 需根据电解反应方程式判断 电解 CuSO 4 溶液, 2CuSO 4 + 2H 2 O 2Cu + 2H 2 SO 4 + O 2 ↑ ,对于此反应,每生成 1 mol O 2 ,析出 2 mol Cu ,加入 2 mol CuO 或 2 mol CuCO 3 ,溶液可复原,加入 2 mol Cu(OH) 2 则多了 2 mol H 2 O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 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 ) (1)Cu + 2H + == =Cu 2 + + H 2 ↑ 既可在原电池中完成,也可在电解池中 完成 (    ) (2) 蓄电池充电时,标志着 “ - ” 的电极应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    ) (3) 电解质溶液导电时不可能发生化学反应 (    ) (4) 在铜锌原电池 (Zn|H 2 SO 4 |Cu) 中,硫酸根离子向正极移动;在电解 ( 惰性电极 ) 硫酸溶液时,硫酸根离子向阳极移动 (    ) (5) 用惰性电极电解 MgCl 2 溶液时,阴极可能得到固体镁 (    ) 答案 × √ × × × 答案 (6) 用惰性电极电解 KOH 溶液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 O 2 + 2H 2 O + 4e - == =4OH - (    ) (7) 以 Pt 电极电解电解质溶液时,若两极只有 H 2 和 O 2 析出,则溶液的浓度一定改变 (    ) (8) 铜与稀硫酸接触发生电化学腐蚀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 O 2 + 4e - + 4H + == =2H 2 O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