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苏教版有机推断题学案
聚焦与凝萃 1.了解有机推断、合成的常见题型; 2.掌握有机推断、有机合成题型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解读与打通 常规考点 1.有机合成题的解题思路 2.合成路线的选择 (1)中学常见的有机合成路线 ①一元合成路线: ②二元合成路线: ③芳香化合物合成路线: (2)有机合成中常见官能团的保护 ①酚羟基的保护:因酚羟基易被氧化,所以在氧化其他基团前可以先使其与NaOH反应,把—OH变为—ONa(或—OCH3)将其保护起来,待氧化后再酸化将其转变为—OH。 ②碳碳双键的保护:碳碳双键也容易被氧化,在氧化其他基团前可以利用其与HCl等的加成反应将其保护起来,待氧化后再利用消去反应转变为碳碳双键。 ③氨基(—NH2)的保护:如在对硝基甲苯对氨基苯甲酸的过程中应先把—CH3 氧化成—COOH之后,再把—NO2还原为—NH2。防止当KMnO4氧化—CH3时,—NH2(具有还原性)也被氧化。 3.碳架的构建 (1)链的增长: 有机合成题中碳链的增长,一般会以信息形式给出,常见的方式如下所示。 ①加聚或缩聚反应,如 ②酯化反应,如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2)链的减短 ①脱羧反应:R—COONa+NaOHR—H+Na2CO3。 ②氧化反应: ③水解反应:主要包括酯的水解、蛋白质的水解和多糖的水解。 ④烃的裂化或裂解反应: C16H34C8H18+C8H16 C8H18C4H10+C4H8。 (3)常见成环的方法 ①二元醇成环 ②羟基酸酯化成环 ③氨基酸成环 ④二元羧酸成环 4.有机合成中官能团的转化 (1)官能团的引入 ①引入碳碳单键: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与H2加成; ②引入碳碳双键:醇、卤代烃的消去,炔的不完全加成; ③引入卤素原子:烯、炔的加成,烷、苯及其同系物、醇的取代; ④引入羟基:烯加水,醛、酮加氢,醛的氧化、酯的水解、卤代烃的水解、糖分解为乙醇和CO2 ⑤引入羧基:醛基氧化、─CN水化、羧酸酯水解、苯的同系物的氧化。 (2)官能团的消除 ①通过加成反应消除不饱和键; ②通过消去反应、氧化反应或酯化反应消除羟基(—OH); ③通过加成反应或氧化反应消除醛基(—CHO); ④通过消去反应或水解反应消除卤素原子。 (3)官能团的转化 隐性考点 一、有机推断题一般解题的步骤 步骤1:寻找有机物的化学式、结构简式等分子组成与结构的信息。 步骤2:根据化学式或官能团推断有机物的类型和相关性质。 步骤3:认真阅读题中所给的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步骤4:分析各步转化的化学反应及其反应类型。 步骤5:根据题目要求正确作答。 二、有机推断题一般解题的方法 1.应用反应中的特殊条件进行推断 (1)NaOH水溶液——发生卤代烃、酯类的水解反应。 (2)NaOH醇溶液,加热——发生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3)浓H2SO4,加热——发生醇消去、酯化、成醚、苯环的硝化反应等。 (4)溴水或溴的CCl4溶液——发生烯、炔的加成反应,酚的取代反应。 (5)O2/Cu(或Ag)——醇的氧化反应。 (6)新制Cu(OH)2悬浊液或银氨溶液——醛氧化成羧酸。 (7)稀H2SO4——发生酯的水解,淀粉的水解。 (8)H2、催化剂——发生烯烃(或炔烃)的加成,芳香烃的加成,醛还原成醇的反应。 2.应用特征现象进行推断 (1)使溴水褪色,则表示物质中可能含有 “”或“—C≡C—”。 (2)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则该物质中可能含有“”、“—C≡C—”、“—CHO”或是苯的同系物。 (3)遇FeCl3溶液显紫色或加入溴水产生白色沉淀,表示物质中含有酚羟基。 (4)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有砖红色沉淀生成,或加入银氨溶液有银镜出现,说明该物质中含有—CHO。 (5)加入金属钠,有H2产生,表示物质可能有—OH或—COOH。 (6)加入NaHCO3溶液有气体放出或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表示物质中含有—COOH。 3.应用特征产物推断碳架结构和官能团的位置 (1)若醇能被氧化成醛或羧酸,则醇分子中含“—CH2OH”;若醇能被氧化成酮,则醇分子中含“ ”;若醇不能被氧化,则醇分子中含“”。 (2)由消去反应的产物可确定“—OH”或“—X”的位置。 (3)由加氢后的碳架结构可确定 “”或“—C≡C—”的位置。 (4)由单一有机物发生酯化反应能生成环酯或高聚酯,可确定该有机物是含羟基的羧酸,并根据酯的结构,确定—OH与—COOH的相对位置。 4.应用一些特殊的转化关系推断有机物的类型 (1)ABC,此转化关系说明A为醇,B为醛,C为羧酸。 (2)A(CnH2nO2),符合此转化关系的有机物A为酯,当酸作催化剂时,产物是醇和羧酸,当碱作催化剂时,产物是醇和羧酸盐。 (3)有机三角:,由此转化关系可推知A、B、C分别为烯烃、卤代烃和醇三类物质。 三、有机反应类型归纳 有机反应主要包括八大基本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加聚反应、缩聚反应、显色反应。 1.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中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原理可简述为“有进有出”,包括:卤代、硝化、酯化、水解、分子间脱水等。 (1)酯化反应:醇、酸(包括有机羧酸和无机含氧酸) (2)水解反应:卤代烃、酯、油脂、糖类、蛋白质,水解条件应区分清楚。如:卤代烃——强碱的水溶液;糖类——强酸溶液;酯——无机酸或碱(碱性条件水解反应趋于完全);油脂——无机酸或碱(碱性条件水解反应趋于完全);蛋白质——酸、碱、酶。 (3)硝化(磺化)反应:苯、苯的同系物、苯酚。 (4)卤代反应:烷烃、苯、苯的同系物、苯酚、醇、饱和卤代烃等。 特点:每取代一个氢原子,消耗一个卤素分子,同时生成一个卤化氢分子。 (5)其他:C2H5OH+HBrC2H5Br+H2O 2.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未饱和的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结合生成别的物质的反应。原理可简述为“只进不出”,包括烯烃、炔烃与氢气、卤素单质、卤化氢、水加成,苯环、醛基、不饱和油脂与氢气的加成。 CH2==CH2+Br2→CH2Br—CH2Br CH≡CH+HCl→CH2==CHCl 3.消去反应: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如H2O、HX等),而生成含不饱和键(碳碳双键或三键)化合物的反应,叫做消去反应。原理可简述为“只出不进”如:醇消去H2O生成烯烃、卤代物消去HX生成不饱和化合物。 C2H5OHCH2===CH2↑+H2O CH3—CH2—CH2Br+KOHCH3—CH==CH2↑+KBr+H2O 4.氧化反应 (1)与O2反应 ①点燃:有机物燃烧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②催化氧化:如醇―→醛(属去氢氧化反应);醛―→羧酸(属加氧氧化反应) (2)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反应 在有机物中,如:R—CH=CH2、R—C≡CH、ROH(醇羟基)、R—CHO、苯的同系物等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发生的反应都属氧化反应。 (3)银镜反应和使Cu(OH)2转变成Cu2O的反应 实质上都是有机物分子中的醛基(—CHO)加氧转变为羧基(—COOH)的反应。因此凡是含有醛基的物质均可发生上述反应(碱性条件)。 含醛基的物质:醛、甲酸(HCOOH)、甲酸酯(HCOOR)、甲酸盐、葡萄糖、麦芽糖。 5.还原反应:有机物分子里“加氢”或“去氧”的反应,其中加氢反应又属加成反应。能发生加氢还原反应的物质在结构上有共性,即都含有不饱和键。如:烯烃、炔烃、苯及苯的同系物、苯酚、醛、酮、油酸、油酸甘油酯等。 CH3CHO+H2CH3CH2OH 6.加聚反应:通过加成反应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加成聚合)。加聚反应的类型 7.缩聚反应:通过缩合反应的形式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叫缩合聚合反应,简称缩聚反应。 8.显色反应:包括苯酚遇FeCl3溶液显紫色、淀粉遇碘单质显蓝色、含苯环的蛋白质遇浓硝酸凝结显黄色等。 融合与应用 例1.链状高分子化合物 可由有机化工原料R和其他有机试剂,通过加成、水解、氧化、缩聚反应得到,则R是 ( ) A.1-丁烯 B.2-丁烯 C.1,3-丁二烯 D.乙烯 【答案】D 【解析】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为 和HO—CH2—CH2—OH,利用逆推法得:CH2==CH2 CH2Br-CH2Br HO—CH2—CH2OH,再将乙二醇氧化得到乙二醛,进一步氧化得到乙二酸,由乙二醇和乙二酸发生缩聚反应就得到该高分子化合物。 例2.环己烯常用于有机合成.现通过下列流程,以环己烯为原料合成环醚、聚酯、橡胶,其中F可以作内燃机的抗冻剂,J分子中无饱和碳原子。 已知:R1—CH===CH—R2 R1—CHO+R2—CHO (1)③的反应条件是 。 (2)H的名称是 。 (3)有机物B和I的关系为 。(填序号) A.同系物 B.同分异构体 C.都属于醇类 D.都属于烃 (4)①~⑩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有 。 (5)写出反应⑩的化学方程式: 。 (6)写出两种D的属于酯类的链状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答案】 (1)NaOH醇溶液、加热 (2)聚乙二酸乙二酯 (3)C (4)②、⑦、⑧ (5)nCH2==CH—CH==CH2 (6)CH2==CHCOOCH3 HCOOCH2CH==CH2(合理即可) 【解析】根据题中信息结合已学知识可知流程图中的各步反应为: 扫描与矫正 【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个判断2分,共40分) ( )1.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称为聚合物或高聚物,是因为它们全部是由小分子通过聚合反应而得到的 ( )2.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很大,因而其结构很复杂 ( )3.对于一块高分子材料来说,n是一个整数值,因而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确定的 ( )4.高分子材料可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两大类 ( )5.聚氯乙烯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 )6.用Na2CO3溶液不能区分CH3COOH和CH3COOCH2CH3 (2014·北京,10C) ( )7.聚乙烯塑料的老化是因为发生了加成反应 (2013·山东,7A) ( )8.酯类物质是形成水果香味的主要成分 (2013·广东,7B) ( )9.制备乙酸乙酯时可用热的NaOH溶液收集产物以除去其中的乙酸 (2014·大纲全国卷,8B) ( )10.福尔马林可作食品的保鲜剂 (2014·四川,1C) ( )11.可以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乙醇与乙酸 ( )12.磨豆浆的大豆富含蛋白质,豆浆煮沸后蛋白质变成了氨基酸 (2014·广东,7D) ( )13.乙烯可作水果的催熟剂 (2014·四川,1A) ( )14.可以用碳酸钠溶液鉴别乙醇和乙酸 ( )15.用木材等经化学加工制成的黏胶纤维属于合成纤维 ( )16.油脂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均可发生水解反应,且产物相同 (2014·北京,10D) ( )17.可以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鉴别乙醇与乙酸 ( )18.在28 g聚乙烯树脂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2NA ( )19.酚醛树脂、聚酯纤维、蛋白质都是经缩聚反应生成的 ( )20.淀粉和纤维素的链节都是C6H10O5,但聚合度不同,彼此不是同分异构体 实训与超越 【7+1模式】 一、单选(7×6分=42分) 1.阿魏酸化学名称为4羟基3甲氧基肉桂酸,可以用作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的原料和食品添加剂,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在阿魏酸溶液中加入合适试剂(可以加热),检验其官能团。下列试剂、现象、结论均正确的是 ( ) 选项 试剂 现象 结论 A 三氯化铁溶液 溶液变蓝色 它含有酚羟基 B 银氨溶液 产生银镜 它含有醛基 C 碳酸氢钠溶液 产生气泡 它含有羧基 D 溴水 溶液褪色 它含有碳碳双键 2.有机物X是一种广谱杀菌剂,作为香料、麻醉剂、食品添加剂,曾广泛应用于医药和工业。该有机物具有下列性质:①与FeCl3溶液作用发生显色反应;②能发生加成反应;③能与溴水发生反应。依据以上信息,一定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 ) A.有机物X是一种芳香烃 B.有机物X可能不含双键结构 C.有机物X可以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 D.有机物X一定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 3.中药狼把草全草浸剂给动物注射,有镇静、降压及轻度增大心跳振幅的作用。有机物M是中药狼把草的成分之一,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M是芳香族化合物,它的分子式为C9H6O4 B.1 mol M最多能与3 mol Br2发生反应 C.1 mol M最多能与含有3 mol NaOH的溶液发生反应 D.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取代、加成、水解、氧化等反应 4.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它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反应有 ( ) ①加成 ②水解 ③酯化 ④氧化 ⑤中和 ⑥消去 A.②③④ B.①③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⑥ 5.【2014×高考大纲全国卷,12】从香荚兰豆中提取的一种芳香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8H8O3,遇FeCl3溶液会呈现特征颜色,能发生银镜反应。该化合物可能的结构简式是 ( ) 6.【2014×浙江,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乳酸薄荷醇酯()仅能发生水解、氧化、消去反应 B.乙醛和丙烯醛()不是同系物,它们与氢气充分反应后的产物也不是同系物 C.淀粉和纤维素在酸催化下完全水解后的产物都是葡萄糖 D.CH3COOCH2CH3与CH3CH2COOCH3互为同分异构体,1HNMR谱显示两者均有三种不同的氢原子且三种氢原子的比例相同,故不能用1HNMR来鉴别 7.科学家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DDT,化合物A是其中一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化合物A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与FeCl3溶液发生反应显紫色 B.能发生取代反应和银镜反应 C.分子中最多有5个碳原子共平面 D.与H2完全加成时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二、填空(18分) 8.【2014·广东,30】不饱和酯类化合物在药物、涂料等领域应用广泛。 (1)下列关于化合物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遇FeCl3溶液可能显紫色 B.可发生酯化反应和银镜反应 C.能与溴发生取代和加成反应 D.1 mol化合物Ⅰ最多能与2 mol NaOH反应 (2)反应①是一种由烯烃直接制备不饱和酯的新方法: 化合物Ⅱ的分子式为 ,1 mol化合物Ⅱ能与 mol H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饱和烃类化合物。 (3)化合物Ⅱ可由芳香族化合物Ⅲ或Ⅳ分别通过消去反应获得,但只有Ⅲ 能与Na反应产生H2。Ⅲ的结构简式为 (写1种);由Ⅳ生成Ⅱ的反应条件为 。 (4)聚合物可用于制备涂料,其单体结构简式为 。利用类似反应①的方法,仅以乙烯为有机物原料合成该单体,涉及的反应方程式为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