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了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与蒸馏原理有关的是(  )‎ A.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B.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C.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D.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答案】A ‎【解析】‎ 蒸馏是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进行物质分离的一种方法,通过加热使沸点低的物质形成蒸汽的过程,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属于物理变化。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过程中也存在通过加热使沸点低的物质形成蒸汽(紫烟)的过程,故A正确;B.“沙里淘金”说明了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与蒸馏无关,故B错误;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过程中没有加热产生蒸汽的过程,与蒸馏无关,故C错误;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过程中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变化,与蒸馏无关,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找到蒸馏过程的本质和分离的手段。如果单纯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则无法正确解答。‎ ‎2.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5.6 g铁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 B. 常温常压下,11.2L甲烷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2NA C. 标准状况下,22.4 L氦气与22.4 L氟气所含原子数均为2NA D. 常温下,2.7g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0.3NA ‎【答案】D ‎【解析】‎ 铁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5.6 g铁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故A错误;标准状况下,11.2L甲烷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2NA,故B错误;标准状况下,水是液体,故C错误;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2.7g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0.3NA,故D正确。‎ ‎3.现有密度为dg/mL浓度为18mol/L的浓硫酸溶液100g ,需要加入一定量的水将其稀释为浓度是9mol/L,则加入水的体积是 A. 大于100mL B. 小于 l00mL C. 等于 100mL D. 等于 100/d mL ‎【答案】B ‎【解析】‎ 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设加水的质量为x,稀释前的质量分数为w1,稀释后的质量分数为w2‎ ‎,则:100g×w1=(100g+x)×w2,18mol•L-1的浓硫酸加到一定量的水中稀释成9mol•L-1的硫酸,由c=,可得:c1==18mol/L=2c2=×2,硫酸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大,则d>d2,=2×<2,所以:=<2,解得:x<100g,又水的密度约为1g/mL,则加水的体积小于100mL,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注意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达式,学生容易忽略密度与浓度、质量分数的关系及水的密度与硫酸的密度大小。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硫酸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大,质量分数w越大。‎ ‎4.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溶液时,下列操作可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髙的是()‎ A. 未将洗涤烧杯和玻璃棒的溶液移入容量瓶 B. 用量筒量取浓盐酸时,仰视读数 C. 定容时水加多了,加多的水用滴管吸出 D. 溶解搅拌时造成液体溅出 ‎【答案】B ‎【解析】‎ A、未将洗涤烧杯和玻璃棒的溶液移入容量瓶中,溶质减少,浓度偏低,A错误;B、用量筒量取浓盐酸时,仰视读数,量取的盐酸体积增加,浓度偏高,B正确;C、定容时水加多了,加多的水用滴管吸出,导致溶质减少,浓度偏低,C错误;D、溶解搅拌时造成液体溅出,导致溶质减少,浓度偏低,D错误,答案选B。‎ ‎5.有下列物质:①盐酸,②氨水,③CO2气体,④SO3气体,⑤纯碱粉末,⑥酒精,⑦铜,⑧熔融的NaCl,⑨水玻璃(Na2SiO3水溶液)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属于电解质的有3种 B. 属于纯净物的有6种 C. 属于非电解质的有3种 D. 上述状态下能导电的有5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①盐酸能导电,属于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②氨水能导电,属于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③CO2气体不能导电,其溶于水能导电的原因是碳酸导电,二氧化碳是非电解质;‎ ‎④SO3不能导电,其溶于水能导电的原因是三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硫酸导电,三氧化硫是非电解质;‎ ‎⑤纯碱粉末不能导电,属于盐,熔融状态或溶于水中能导电,属于电解质;‎ ‎⑥酒精不能导电,属于非电解质;‎ ‎⑦铜能导电,是金属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⑧熔融的NaCl能导电,属于电解质;‎ ‎⑨水玻璃(Na2SiO3水溶液)能导电,属于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详解】A、⑤⑧是电解质,属于电解质的有2种,故A错误。‎ B、③④⑤⑥⑦⑧属于纯净物,故B正确;‎ C、③④⑥是非电解质,故C正确;‎ D、①②⑦⑧⑨能导电,故D正确;‎ 本题选A ‎6.下列对某溶液所含离子检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滴入BaCl2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一定含有SO42﹣‎ B. 滴入盐酸酸化,再滴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一定含有Cl﹣‎ C. 滴入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蓝色的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则原溶液一定含有NH4+‎ D. 滴入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通入少量Cl2后呈红色,则原溶液一定含有Fe2+‎ ‎【答案】D ‎【解析】‎ ‎【详解】A、若原溶液中含有SO32﹣,加入硝酸,SO32﹣也会被氧化为SO42﹣,因此不能判断原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故A错误;‎ B、加入盐酸酸化,溶液中引入了Cl﹣,无法证明原溶液中是否存在Cl﹣,故B错误;‎ C、氨气为碱性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而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为酸性气体,故C错误;‎ D、开始滴入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含Fe3+,通入少量Cl2后呈红色,说明发生反应2Fe2++ Cl2= 2Fe3++2 Cl﹣,生成Fe3+,证明原溶液中含有Fe2+,故D正确;‎ 本题选D ‎7. 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炭化 B. 浓硫酸在常温下可迅速与铜片反应放出二氧化硫气体 C. 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气、氢气等气体 D. 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钝化 ‎【答案】D ‎【解析】‎ 浓硫酸使蔗糖炭化,体现的是脱水性而不是吸水性,脱水性和吸水性的本质区别是看氢和氧两元素在原物质中是否是以“H2O”的形式存在。‎ 浓硫酸与铜的反应需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 浓硫酸作为干燥剂,不能干燥碱性和强还原性物质,氨气不能用浓硫酸干燥而氢气可以。 浓硫酸使铁铝钝化必须强调在常温下。‎ ‎8.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向Na2S2O3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S2O32-+ 2Cl2+3H2O==2SO32-+4Cl-+6H+‎ B. CuSO4溶液吸收H2S 气体:Cu2++H2S= CuS↓+2H+‎ C. 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浓氨水:Al3++4NH3·H2O═AlO2-+4NH4++2H2O D. 等体积、等浓度的Ba(OH)2稀溶液与NaHSO4稀溶液混合: Ba2++2OH-+2H++SO42-=BaSO4↓+2H2O ‎【答案】B ‎【解析】‎ A. 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亚硫酸根离子,故A错误;B. CuSO4溶液吸收H2S 气体,反应生成的硫化铜不溶于硫酸,离子方程式为:Cu2++ H2S= CuS↓+2H+,故B正确;C. 氨水不能溶解生成的氢氧化铝沉淀,故C错误;D. 等体积、等浓度的Ba(OH)2稀溶液与NaHSO4稀溶液混合,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以及水,离子方程式为: Ba2++OH-+H++SO42-=BaSO4↓+H2O,故D错误;故选B。‎ ‎9.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蔗糖溶液、淀粉溶液属于溶液,烟、雾属于胶体 B. 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后者具有丁达尔效应,而前者无此现象 C. 制备Fe(OH)3胶体的方法是将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D. 利用过滤的方法能将Fe(OH)3胶体从FeCl3溶液中分离出来 ‎【答案】C ‎【解析】‎ A.淀粉溶液和烟、雾一样均为胶体,故A错误;B.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而不是丁达尔效应,故B错误;C.加热条件下三氯化铁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则制备Fe(OH)胶体的方法是将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故C正确;D.胶体和溶液都能透过滤纸,所以不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将将Fe(OH)3胶体从FeCl3溶液中分离出来,故D错误;答案为C。‎ ‎10.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0.1mol·L-1KI溶液:Na+、K+、ClO-、OH-‎ B. 0.1mol·L-1Fe2(SO4)3溶液:Cu2+、NH4+、NO3- 、SO42-‎ C. lmol·L-1 HCl溶液:Ba2+ 、K+、CO32-、NO3-‎ D. 0.1mol·L-1NaOH 溶液:Mg2+、Na+、SO42-、HCO3-‎ ‎【答案】B ‎【解析】‎ ‎【详解】A、I-具有强还原性,ClO-具有强氧化性,I-与ClO-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在Fe2(SO4)3溶液中离子相互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故B正确;‎ C、CO32-能与H+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在HCl溶液中CO32-不能大量存在,故C错误;‎ D、Mg2+、HCO3-都能与OH-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本题选B。‎ ‎【点睛】本题考查离子共存,掌握离子的性质和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原因是解题的关键。解题时要特别注意题中的附加条件。‎ ‎11.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①光导纤维做通讯材料有许多优点,但怕腐蚀,铺设也很不方便 ‎ ‎②化学家采用玛瑙研钵摩擦固体反应物进行无溶剂合成, 玛瑙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 ‎③提前建成的三峡大坝使用了大量水泥,水泥是硅酸盐材料 ‎ ‎④氮化硅陶瓷、氧化铝陶瓷、光导纤维等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 ‎⑤太阳能电池可采用硅材料制作,其应用有利于环保、节能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性质稳定,耐腐蚀,①错误;玛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②错误;水泥是典型硅酸盐材料,③正确;氮化硅陶瓷、氧化铝陶瓷、光导纤维等均为常见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④正确;硅常作为太阳能电池板、电子芯片的原材料,⑤正确。‎ 故本题答案D。‎ ‎12.某同学用下列装置制备并检验Cl2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I图中:如果MnO2过量,浓盐酸就可全部消耗 B. II图中:如果倒置的最筒充满了氯气,水槽内装满水经足够长的时间光照,量筒内最后剩余气体为HCl和氧气 C. III图中:生成蓝色的烟 D. IV图中:湿润的有色布条能褪色,将硫酸溶液滴入烧杯中至溶液显酸性结果有Cl2生成 ‎【答案】D ‎【解析】‎ A.二氧化锰只能与浓盐酸反应,与稀盐酸不反应,所以如果MnO2过量,浓盐不能全部消耗完,A错误;B.氯化氢极易溶于水,不可能剩余,B错误;C.铁与氯气反应生成棕黄色氯化铁固体,看到产生棕黄色烟生成,C错误;D.IV图中:湿润的有色布条能褪色,是因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使有色布条褪色,剩余氯气通入到盛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发生反应为,Cl2+2NaOH=NaCl+NaClO+H2O,将硫酸溶液滴入烧杯中,至溶液显酸性,氯化钠和次氯酸钠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l-+ClO-+2H+=Cl2↑+H2O,所以结果有Cl2生成,D正确;答案选D。‎ ‎13.向100 mL NaOH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充分反应后,再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0.2 mol·L-1的盐酸,产生CO2的体积与所加盐酸体积之间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原NaOH溶液的浓度为0.2 mol·L-1‎ B. 通入C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448 mL C. 所得溶液的溶质成分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NaOH)∶n(Na2CO3)=1∶3‎ D. 所得溶液的溶质成分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NaHCO3)∶n(Na2CO3)=1∶1‎ ‎【答案】A ‎【解析】‎ 生成CO2发生的反应为:NaHCO3+HCl=NaCl+CO2↑+H2O,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的方程式为:Na2CO3+HCl=NaHCO3+NaCl,由方程式可知,前后两个阶段消耗盐酸的体积应相等,而根据图像可知生成CO2消耗盐酸溶液的体积是100mL-25mL=75mL>25mL,这说明NaOH与CO2气体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为Na2CO3、NaHCO3,A.加入100mL盐酸时二氧化碳的体积达最大,此时溶液为NaCl溶液,根据氯离子、钠离子守恒,所以n(NaOH)=n(NaCl)=n(HCl)=0.1L×0.2mol/L=0.02mol,所以c(NaOH)=0.02mol÷0.1L=0.2mol/L,A正确;B.由曲线可知从25mL到100mL为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CO2↑+H2O,所以n(CO2‎ ‎)=n(HCl)=(0.1L-0.025L)×0.2mol/L=0.015mol,所以CO2气体体积为0.015mol×22.4L/mol=0.36L=336mL,B错误;C.Na2CO3转化为NaHCO3消耗盐酸为25mL,生成NaHCO3转化为二氧化碳又可以消耗盐酸25mL,故NaOH与CO2气体反应所得溶液中NaHCO3消耗盐酸的体积为75mL-25mL=50mL,因此Na2CO3、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5mL:50mL=1:2,C错误;D.由C中分析可知D错误;答案选A。‎ 点睛:判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是解答的难点,解答的关键是理解Na2CO3和NaHCO3的混合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先后顺序,即在Na2CO3和NaHCO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盐酸先与何种物质反应,取决于CO32-和HCO3-结合H+的难易程度。由于CO32-比HCO3-更易于结合H+形成难电离的HCO3-,故盐酸应先与Na2CO3溶液反应。只有当CO32-完全转化为HCO3-时,再滴入的H+才与HCO3-反应。另外需要注意如果含有氢氧化钠,则首先发生中和反应。‎ ‎14.下图所示的是验证二氧化硫性质的微型实验,a、b、c、d是浸有相关溶液的棉球。将浓硫酸滴入装有亚硫酸钠固体的培养皿中。‎ 关于此实验的“现象”“解释或结论”以及对应关系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a处黄色褪去 非金属性:Br>S B b处变为红色 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C c处变为蓝色 二氧化硫具有一定的氧化性 D d处红色先褪去后恢复 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且漂白性不稳定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浓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生成SO2,SO2具有还原性,能把溴水氧化,所以a处黄色褪去,说明SO2的还原性强于溴离子的,但不能说明Br和S的非金属性强弱,故A错误;B.SO2是酸性氧化物,溶于水生成亚硫酸,溶液显酸性,所以b处变为红色,故B正确;C.SO2‎ 不能把碘化钾氧化生成单质碘,因此c处不可能变为蓝色,故C错误;D.SO2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才能恢复到原来的颜色,故D错误;答案选B。‎ ‎【点睛】二氧化硫具有一定的氧化性,但氧化性较弱,并不能将碘离子氧化生成碘单质。‎ ‎15.将一定量的铁粉加入到一定浓度的稀硝酸中,金属恰好完全溶解,反应后溶液中存在:c(Fe2+)∶c(Fe3+)=3∶2,则参加反应的Fe和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1∶1 B. 5∶16 C. 2∶3 D. 3∶2‎ ‎【答案】B ‎【解析】‎ 同一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c(Fe2+):c(Fe3+)=3:2,所以该溶液中n(Fe2+):n(Fe3+)=3:2,设亚铁离子的物质的量为3xmol,则铁离子的物质的量为2xmol,根据化学式Fe(NO3)2、Fe(NO3)3知,起酸作用的硝酸的物质的量=3xmol×2+2xmol×3=12xmol;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即铁失去的电子数等于硝酸根离子得到的电子数,设作氧化剂的硝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ymol,所以3xmol×2+2xmol×3=3ymol,y=4x,所以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12xmol+4xmol=16xmol,根据铁元素守恒知,参加反应的铁的物质的量=3xmol+2xmol,所以参加反应的Fe和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xmol:16xmol=5:16,故选B。‎ ‎16.将一定量的Na2O2和NaHCO3混合后,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排出气体,冷却后有固体物质剩余,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Na2O2/mol NaHCO3/mol 气体成分 A ‎1‎ ‎2‎ Na2CO3‎ B ‎1.5‎ ‎2‎ Na2O2 Na2CO3‎ C ‎2‎ ‎1‎ Na2CO3、NaOH、Na2O2‎ D ‎2‎ ‎2‎ NaOH、Na2CO3‎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温度高于100℃),可能发生如下反应:‎ ‎①2NaHCO3Na2CO3+H2O+CO2,②2Na2O2+2CO2═2Na2CO3+O2,③2Na2O2+2H2O═4NaOH+O2,‎ ‎④2NaOH+CO2═Na2CO3+H2O,由上述反应,可得总的反应方程式为:‎ Ⅰ.Na2O2+2NaHCO32Na2CO3+1/2O2↑+H2O↑ Ⅱ.2Na2O2+2NaHCO32Na2CO3+O2↑+2NaOH A.当x=1/2时,只发生反应Ⅰ,且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此时剩余固体为Na2CO3,气体成分为H2O(g)、O2,故A正确;B.当1/2<x<1时,发生反应Ⅰ、Ⅱ,此时剩余固体为Na2CO3、NaOH,气体成分为H2O(g)、O2,故B错误;C.当x>1时,发生反应Ⅱ,过氧化钠有剩余,此时剩余固体为Na2CO3、NaOH、Na2O2,故C正确;D.当x=1时,发生反应Ⅱ,过氧化钠恰好完全,此时剩余固体为Na2CO3、NaOH,故D正确;故选B。‎ 考点:考查混合物的有关计算等,注意利用总反应方程式分段讨论,由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故可以认为过氧化钠先与二氧化碳反应,反应完毕过氧化钠有剩余再与水反应,据此分段书写总反应式。‎ ‎17.将一定量Mg、Al合金溶于1 mol·L-1的HC1溶液中,进而向所得溶液中滴加1mol·L-1的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n)与滴加的NaOH溶液(mL)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溶解“一定量Mg、A1合金”的HC1溶液的体积为90mL B. 欲求出a的取值范围尚缺少一个条件 C. 无法确定Mg、A1合金中Mg和A1的物质的量之比的最大值 D. 无法算出实验中产生H2的物质的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图可知,首先发生的反应是中和过量的酸:H++OH-=H2O,然后是沉淀两种金属离子:Mg2++2OH-=Mg(OH)2↓、Al3++3OH-=Al(OH)3↓,最后是Al(OH)3的溶解:Al(OH)3+OH-= AlO2¯+2H2O,从横坐标80mL到90mL这段可以求出n(Al)=n[Al(OH)3]=n(OH-)=1mol·L-1×0.01L=0.01mol。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80mL时,沉淀量最大,说明氯化铝、氯化镁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为氯化钠溶液,根据钠离子守恒可知n(NaCl)=n(NaOH)=‎ ‎0.08L×1mol·L-1=0.08mol。‎ ‎【详解】A、由分析可知沉淀量最大时n(NaC1)=n(NaOH)==0.08mol,根据氯元素守恒,所以n(HCI)=n(NaCl)=0.08mol,所以溶解金属的1 mol·L-1的HC1共0.08 mol,即所需HC1体积为80mL,故A错误;‎ B、假设盐酸溶解金属后不剩余,这种情况下,酸恰好与合金反应完全,即a=0,通过极值法,当合金中完全是铝时,因为沉淀Al3+需要NaOH溶液的体积为30mL,从图可知,中和过量的酸所消耗的碱液体积最大为50mL,所以a的取值范围为 0≤a<50,故B错误;‎ C、沉淀0.01molAl3+需要的OH-为0.03mol,即NaOH溶液的体积为30mL,镁离子和铝离子沉淀完全消耗的碱的体积为80-a,若假设盐酸不剩余,所以沉淀Mg2+需要NaOH溶液的体积最大值为50mL,求出n (Mg)的最大值为0.025mol,所以该合金中镁铝两元素物质的量之比的最大值为2.5,故C错误;‎ D、金属镁的量不确定,无法判断生成氢气的量的多少,故D正确。‎ 本题选D ‎18.下列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 图①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 B. 图②用于Na2O2和H2O反应制取少量的O2‎ C. 图③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D. 图④制备Fe(OH)2并能较长时间观察到白色 ‎【答案】D ‎【解析】‎ 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玻璃棒末端应伸到刻度线以下,故A错误;过氧化钠是易溶于水的粉末,图②不能用于Na2O2和H2O反应制取少量的O2,故B错误;碳酸钠比碳酸氢钠稳定,所以大试管内加入碳酸钠,小试管内加入碳酸氢钠,大试管温度高、小试管温度低,碳酸氢钠分解,而碳酸钠受热不分解,才能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故C错误;图④可以隔绝空气,所以能制备Fe(OH)2并能较长时间观察到白色,故D正确。‎ ‎19.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结论或目的均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和现象 结论或目的 A 向红砖粉末中加入盐酸,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2~3滴,溶液呈红色 红砖中含有氧化铁 B CO还原Fe2O3得到的黑色固体加入盐酸溶解后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不显红色 黑色固体中没有Fe3O4‎ C 取少量Fe(NO3)2试样加水溶解,加稀H2SO4酸化,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该Fe(NO3)2试样已经变质 D 向某溶液中通入Cl2,然后再加入KSCN溶液变红色 原溶液中含有Fe2+‎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A.氧化铁溶于盐酸反应得氯化铁溶液,滴加KSCN溶液变红色;B.CO还原Fe2O3得到的黑色固体中可能含有铁,可与Fe3+发生反应生成Fe2+;C.溶液中含有NO3-,在酸性条件下会氧化Fe2+离子,不能证明是否已变质;D.若溶液中存在铁离子,加入KSCN溶液也变红色。‎ ‎【详解】A. 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三价铁离子遇KSCN溶液会变红色,说明红砖中含有氧化铁,故A正确;‎ B.CO还原Fe2O3得到单质Fe,即使有Fe3O4,其溶于盐酸后产生的Fe3+与Fe发生反应:Fe+2Fe3+=3Fe2+,加入KSCN溶液也不显红色,故B错误;‎ C. NO3-+H+具有强氧化性,而Fe2+具有还原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Fe3+生成,遇KSCN溶液呈红色,不能证明样品是否变质,故C错误;‎ D.若原溶液中不存在Fe2+存在Fe3+,也有此现象,故D错误,答案选A。‎ ‎20.将Mg、Cu组成的mg混合物投入适量稀HNO3中恰好完全反应,固体完全溶解时收集到的还原产物NO气体为0.896L(标准状况),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2 mol/L NaOH溶液60mL时,金属离子恰好沉淀完全,则形成沉淀的质量为 A. (m+2.28)g B. (m+2.04)g C. (m+3.32)g D. (m+4.34)g ‎【答案】B ‎【解析】‎ ‎【详解】当金属离子恰好沉淀时,m(沉淀)=m(金属)+m(OH-),n(OH-)=n(金属失去的e-)=n(NO得到的e-)=3×0.896L/(22.4L/mol)=0.12 mol,m(沉淀)=m(金属)+m(OH-)=m g+0.12mol×17 g/mol=(m+2.04) g,故B正确。‎ 本题选B 二、填空题 ‎21.氮元素的单质和常见的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广泛。‎ Ⅰ.(1)常用作食品袋中填充气的是______________,常用作制冷剂的化合物是____________,该物质在空气中与HC1相遇有白烟现象,产生该现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 ‎(2)铵盐大多在农业上用作化肥。工业制备氨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某同学用下列装置(固定、加热仪器和橡胶管略)进行有关氨气制取的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装置①制取并收集干燥的NH3,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测定生成的NH3的体积,则必须选择的装置是____________(填装置序号),装置中所盛试剂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 ‎(2)若用装置②制取并收集干燥的NH3,烧瓶内装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分液漏斗中装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收集装置应选择______________(填装置序号)。‎ ‎(3)用如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防止污染环境,以下装置(盛放的液体均为水)可用于吸收多余氨气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答案】 (1). 氮气 (2). 氨气 (3). NH3+HCl=NH4Cl (4). N2+3H22NH3 (5). 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6). ③⑦ (7). 氨气难溶于该试剂,该试剂不易挥发,不与氨气反应 (8). CaO或NaOH或碱石灰 (9). 浓氨水 (10). ④⑥ (11). 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上部烧瓶 (12). 挤入的水溶解部分NH3,内部压强降低,使得外界大气压将烧杯中水压入烧瓶中,形成喷泉 (13). 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中的空气,NH3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 (14). ②④‎ ‎【解析】‎ ‎【分析】‎ 本题从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氨气的制备、气体的制取和收集等方面分析解答。‎ ‎【详解】Ⅰ.(1)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常用作食品袋中填充气,氨气易液化,常作制冷剂,氨气属于碱性气体,易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即NH3+HCl=NH4Cl, 故答案为:氮气;氨气;NH3+HCl=NH4Cl; (2)工业合成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2+3H22NH3‎ 故答案为:N2+3H22NH3‎ Ⅱ.(1)若用装置①制取NH3,则实验室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氨气,反应方程式为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要测定氨气的体积,可以采用排液体的方法测量,且氨气和该液体不能反应、氨气不能溶于该液体、该液体不能挥发,测定生成的NH3的体积,则必须选择的装置是③⑦;‎ 故答案为: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③⑦;氨气难溶于该试剂,该试剂不易挥发,不与氨气反应;‎ ‎(2)若用装置②制取并收集干燥的NH3,是固体和液体不加热制备气体的制备方法,可以利用浓氨水滴入碱石灰中得到氨气,分液漏斗中是浓氨水;根据氨气的性质及密度确定收集方法,氨气极易溶于水,常温下,氨气和空气中成分不反应,且氨气密度小于空气,所以可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是碱性气体,应用碱石灰干燥,选择装置④⑥;‎ 故答案为:CaO或NaOH或碱石灰;浓氨水;④⑥;‎ ‎(3)设法将烧瓶中的NH3先溶解一部分使其溶解,内部压强降低即可引发喷泉。可以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上部烧瓶即可即可导致压强下降,引发喷泉。‎ 故答案为: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上部烧瓶;挤入的水溶解部分NH3,内部压强降低,使得外界大气压将烧杯中水压入烧瓶中,形成喷泉。‎ ‎(4)在没有外加水的情况下只能使烧瓶中的NH3体积膨胀与烧杯中的水接触,使NH3体积膨胀的方法便是升高其温度,因而可用手或热毛巾将烧瓶捂热。‎ 故答案为: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中的空气,NH3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 ‎(5)、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吸收多余的氨气装置,必须能够防止倒吸,②④装置中的倒置的漏斗和球形干燥管的体积较大,能防止液体倒吸进入反应装置。‎ 故答案为:②④.‎ ‎【点睛】本题重点在于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利用NH3易溶于水的特点造成内外压强差,从而引发喷泉。‎ ‎22.Ⅰ.已知A为常见的金属单质,各物质之间有下图所示的关系:‎ ‎(1)确定A、B、C、D、E、F的化学式:‎ A为_____________,‎ B为_____________,‎ C为_____________,‎ D为_____________,‎ E为_____________,‎ F为_____________。‎ ‎(2)写出③、④、⑤的离子方程式:‎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如图装置,用来制取和观察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的颜 色变化。实验时必须使用铁屑和6mol·L-1的硫酸,其他试剂任选。填写下列空白:‎ ‎(1)B中盛有一定量的NaOH溶液,A中应预先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开始时应先将活塞a__________(填“打开”或“关闭”)。‎ ‎(3)简述生成Fe(OH)2的操作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完毕,打开b处活塞,放入一部分空气,此时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答案】 (1). Fe (2). Fe 3O4 (3). FeCl2 (4). FeCl3 (5). Fe(OH)2 (6). Fe(OH)3 (7). Fe3O4+8H+=Fe2++2Fe3++4H2O (8). 2Fe2++Cl2═2Fe3++2Cl- (9). 2Fe3++Fe=3Fe2+ (10). 铁屑 (11). Fe+2H+=Fe2++H2↑ (12). 打开 (13). 先将活塞a打开,A中反应发生一段时间后关闭a,使得A中溶液流入B中发生反应 (14). 4Fe(OH)2+O2+2H2O=4Fe(OH)3‎ ‎【解析】‎ ‎【分析】‎ 红褐色沉淀说明F是氢氧化铁,E在氧气条件下转化为氢氧化铁,说明E是氢氧化亚铁,同时也说明A是铁,B是黑色晶体,与盐酸反应生成亚铁和铁离子,说明B是四氧化三铁,C是氯化亚铁,D是氯化铁。‎ ‎【详解】Ⅰ. (1)、根据分析的推断,可以确定A为Fe,B为Fe 3 O 4 ,C为FeCl 2 ,D为FeCl 3 ,E为Fe(OH) 2 ,F为Fe(OH) 3 。‎ 本题答案: Fe; Fe 3 O 4;FeCl 2;FeCl 3 ;Fe(OH) 2;Fe(OH) 3 。‎ ‎(2)、根据上述的推断③的离子方程式为Fe3O4+8H+=Fe2++2Fe3++4H2O;④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⑤是由氯化铁到氯化亚铁,应该加入还原剂,但是不能加铜等,因为产物只有氯化亚铁,则只能选择Fe,离子方程式2Fe3++Fe=3Fe2+ ‎ 本题答案: Fe3O4+8H+=Fe2++2Fe3++4H2O; 2Fe2++Cl2═2Fe3++2Cl-; 2Fe3++Fe=3Fe2+;‎ Ⅱ.制取氢氧化亚铁使用的试剂是硫酸亚铁和氢氧化钠溶液,但是一定要注意隔绝空气,防止氢氧化亚铁被氧气氧化,所以B装置中是氢氧化钠,A是产生硫酸亚铁的装置,可以用金属铁和稀硫酸之间的反应来获得,为保证硫酸亚铁进入B中和氢氧化钠混合,要借助氢气产生的压强将装置中反应生成的液体排入B中;‎ ‎(1)A中应预先加入的试剂是铁,再滴入酸即可,发生反应为:Fe+2H+=Fe2++H2↑。‎ 本题答案:铁屑;Fe+2H+=Fe2++H2↑; (2)为保证酸顺利滴下且利用产生的氢气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出,在实验开始时应先将活塞a打开。‎ 本题答案:打开; ‎ ‎(3)在实验开始时应先将活塞a打开,A中反应发生一段时间后关闭a,生成的氢气使得A中压强增大,将生成的硫酸亚铁溶液压入B瓶中进行反应进而生成Fe(OH)2。‎ 本题答案:先将活塞a打开,A中反应发生一段时间后关闭a,使得A中溶液流入B中发生反应。 (4)氢氧化亚铁可以被氧气氧化为氢氧化铁, 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Fe(OH)2+O2+2H2O=4Fe(OH)3‎ 本题答案:4Fe(OH)2+O2+2H2O=4Fe(OH)3‎ ‎【点睛】推断题重在找出“题眼”,即题中的已知部分。本题由红褐色沉淀出发,结合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判断。‎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