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3月)化学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3月)化学试题

包头四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 高一年级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Cl:35.5 ‎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某元素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质子数为7 B. 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 C. 核外电子数为7 D. 最高价氧化物化学式为R7O2‎ ‎【答案】B ‎【解析】‎ ‎【详解】是氯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7,最外层电子数是7;‎ A.是氯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7,故A错误; ‎ B.Cl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7,则位于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ⅦA族,故B正确;‎ C.最外层电子数是7,故C错误;‎ D.最外层电子数是7,则最高正价为+7价,其最高价氧化物化学式为Cl2O7,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过渡元素中,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 B. 根据元素周期律,由HClO4可以类推出氟元素也存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FO4‎ C. 为元素性质的系统研究提供指导,为新元素的发现提供线索 D. 在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处,寻找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A.优良的催化剂含过渡金属元素,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优良的催化剂,而半导体材料应在金属与非金属分界处寻找,故A错误;‎ B.氟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无正价态,不存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FO4,故B错误;‎ C.同周期、同族元素性质具有一定相似性、递变性,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似,为新元素的发现和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线索,故C正确;‎ D.在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处,是找到半导体材料,而不是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睛】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分布及元素常见的性质来解题,一般金属延展性较好,可用于做合金,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交界处的元素可以制作半导体材料,一般过渡金属可以用来做催化剂,农药分为有机和无机,一般非金属元素可以制作有机农药。‎ ‎3.下列化学用语表示错误的是(  )‎ A. HClO的电子式: ‎ B. S2-的结构示意图:‎ C. 过氧化钠的电子式为:Na+[ :O:: O: ]2-Na+‎ D. R2+离子核外有a个电子,b个中子,R原子表示为:‎ ‎【答案】C ‎【解析】‎ ‎【详解】A.次氯酸的中心原子是氧原子,次氯酸的电子式为,故A正确;‎ B.硫离子含有16个质子,核外有18个电子,结构示意图为,故B正确;‎ C.过氧化钠为离子化合物,钠离子直接用离子符号表示,过氧根离子,氧原子最外层8个电子,其电子式为,故C错误;‎ D.R2+离子核外有a个电子,b个中子,质子数为:a+2,质量数为:2+a+b,R原子符合为:,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序的依据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序的依据是原子的核电荷数 C. 元素周期表有十六个纵行,也就是十六个族 D. 元素周期表已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形式,它不可能再有任何新的变化了 ‎【答案】B ‎【解析】‎ ‎【详解】A、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序的依据是原子的核电荷数,故A错误;‎ B、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序的依据是原子的核电荷数,故B正确;‎ C、元素周期表有十八个纵行,十六个族,故C错误;‎ D、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种数还要增多,仍不稳定,故D错误;‎ 故选B。‎ ‎5.2016年IUPAC将合成化学元素第115号(Mc)提名为化学新元素,Mc的原子核最外层电子数是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 A. Mc的原子核外有115个电子 B. Mc与N元素属于同一主族 C. Mc在同主族元素中金属性最强 D. 中子数为173的Mc核素符号是 ‎【答案】D ‎【解析】‎ ‎【分析】‎ ‎118号元素是第七周期的0族元素,则115号元素的原子核最外层电子数是5,则Mc位于第七周期第ⅤA族,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Mc原子核外有115个电子,故A正确;‎ B.Mc与N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5,都位于第ⅤA族,故B正确;‎ C.同主族从上往下金属性增强,所以Mc 在同主族元素中金属性最强,故C正确;‎ D.中子数为173的Mc的质量数=115+173=288,该核素正确的符号为,故D错误;‎ 答案选D。‎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和难点为B,关键是根据原子序数推断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一般需要记住7种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和16个族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排列规律。‎ ‎6.1919年,科学家实现了人类多年的梦想—人工转变元素。这个核反应如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子核内有9个质子 B. 通常情况下,He和N2化学性质都较稳定 C. 原子核内有1个中子 D. O2和O3互为同位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A.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9个中子,故A错误;‎ B.He和N2的结构中都满足最外层稳定结构,则通常情况下,He和N2化学性质都很稳定,故B正确;‎ C.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1﹣1=0,故C错误;‎ D.同位素的对象为原子,O2和O3为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D错误;‎ 答案选B。‎ ‎7.不能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强于溴的事实是(  )‎ A. HClO4酸性强于HBrO4 B. HBr的分解温度低于HCl C. FeBr2溶液中滴少量氯水,溶液变黄 D. BrCl中氯为﹣1价 ‎【答案】C ‎【解析】‎ ‎【详解】A.应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较非金属性强弱,即HClO4>HBrO4,故A正确;‎ B.HBr的分解温度低于HCl,说明HBr较不稳定,则可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强于溴,故B正确;‎ C.向FeBr2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亚铁离子还原性大于溴离子,少量氯气会将亚铁离子氧化,产物分别是铁离子,铁离子在溶液中呈现浅黄色,不能证明氯的非金属性强于溴,故C错误;‎ D.BrCl中氯为-1价说明氯原子吸引电子能力强,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强于溴,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睛】‎ 比较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根据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氢化物的稳定性、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对键合电子的吸引,与变价金属反应时金属元素的化合价等角度判断。‎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②同位素的性质几乎相同 ‎③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的两种粒子,不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 ‎④电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⑤一种元素只能有一种质量数 ‎⑥某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整数,就是其质量数 A. ②③⑤⑥ B. ①②④⑤ C. ①②⑤⑥ D. 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错误,粒子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中子、电子等,元素的研究对象是原子,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如CH4与H2O,若为原子则属于同种元素;‎ ‎②错误,同位素的物理性质往往不同,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③正确,两种粒子,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所以二者的差值也一定相同,两种粒子要么都带相同电荷,要么都不带电,不可能一个为不带电的分子,一个为带电的离子;‎ ‎④正确,电子数相同的粒子可能是同种元素,也可能是不同的分子、离子等,如CH4与H2O,Na+与Mg2+;‎ ‎⑤错误,一种元素往往具有多种核素,其质量数往往也因此有多种;‎ ‎⑥错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该元素所有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不是整数,而质量数是针对核素而言,一定是整数;‎ 所以答案选C项。‎ ‎9.四种短周期元素X、Y、Z和M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Y原子序数是X的2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Z、M、X的简单离子半径依次减小 B. Y和M可形成离子化合物YM4‎ C. X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强于Y的 D. M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Z的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四种短周期元素X、Y、Z和M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Y原子序数是X的2倍,X为氮元素,Y为硅元素,Z为硫元素,M为氯元素。‎ ‎【详解】A. Z、M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X的简单离子少一个电子层,半径依次减小,故A正确;‎ B. Y和M可形成化合物SiCl4,是共价化合物,故B错误;‎ C. 因非金属性N>Si,则X的简单气态氢化物NH3的稳定性强于SiH4,故C正确;‎ D. 非金属性Cl>S,C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S的强,故D正确;‎ 故选B。‎ ‎10.下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R>W B. X与Y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1和1∶2的两种离子化合物 C. 由X、Y、Z、W、R五种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中半径最小的是X2-‎ D. Y和Z两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X、Y、Z、W、R都为短周期元素,结合原子序数和主要化合价分析,X的化合价为-2价,没有正化合价,故X为O元素;Y的化合价为+1价,处于ⅠA族,原子序数大于O元素,故Y为Na元素;Z为+3价,Z为Al元素;W的化合价为+6、-2价,故W为S元素;R的化合价为+7、-1价,则R为Cl元素。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X、Y、Z、W、R依次为O、Na、Al、S、Cl元素;则 A. R为Cl,W为S,在同一周期,非金属性Cl>S,所以HCl的稳定性比H2S强,A正确;‎ B. X为O,Y为Na,X与Y可以形成Na2O、Na2O2,两者都是离子化合物,B正确;‎ C.离子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S2->Cl->O2->Na+>Al3+,C错误;‎ D.Y和Z两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NaOH、Al(OH)3,二者发生反应NaOH+Al(OH)3=NaAlO2+2H2O,D正确;‎ 答案选C。‎ ‎【点睛】本题的突破口是:根据图表中化合价的数值、原子序数的变化确定元素种类。再根据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和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判断即可。注意微粒半径大小比较的规律。‎ ‎11.原子的核电荷数小于18的某元素X,其原子的电子层数为n,最外层电子数为2n+1,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n2-1。下列有关X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X能形成化学式为X(OH)3的碱 B. X能与某些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 C. 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核电荷数肯定为奇数 D. X可能形成化学式为KXO3的盐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核电荷数小于18的某元素X,其原子的电子层数为n,最外层电子数为2n+1,原子核内质子数是2n2-1。假设n=1时,最外层电子数为3,不符合题意;n=2时,最外层电子数为5,质子数为7,符合题意;n=3时,最外层电子数为7,质子数为17,符合题意,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X可能为N或Cl。‎ A.由于元素X可能为氮元素或氯元素,因此不可能形成X(OH)3的碱,故A错误;‎ B.N元素能与金属Mg元素形成化合物Mg3N2,Cl元素能与金属Na元素形成化合物NaCl,故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核电荷数肯定为奇数,故C正确;‎ D.元素X可能为氮元素或氯元素,可形成KNO3或KClO3,故D正确。‎ 答案选A。‎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因为3O2==2O3是吸热反应,所以臭氧比氧气化学性质更活泼 B. 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进行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C. 吸热反应就是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也可以理解为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比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多 D.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都伴随着能量变化,伴随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A. 物质的能量越低越稳定,氧气能量比臭氧低,臭氧比氧气活泼,故A正确;‎ B. 如燃烧都是放热反应,需要加热到着火点,故B错误;‎ C. 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时,反应放热,故C错误;‎ D. 物物质的三态变化有能量变化,是物理变化,故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能量变化和化学反应、焓变与反应条件无关、焓变与反应物生成物能量关系、物质的能量越低越稳定。‎ ‎13.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放热反应的是( )‎ ‎①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②氨水与稀硫酸的反应 ‎ ‎③灼热的炭与CO2反应④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 ‎⑤甲烷在O2中的燃烧 ⑥灼热的炭与水蒸气反应 ‎⑦铝片与稀硫酸反应 ⑧铝热反应 ‎ ‎⑨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 ⑩钾与水的反应 A. ①⑤⑦⑧⑩ B. ①③⑤⑦⑩ C. ①②⑤⑦⑧⑩ D. ①③⑤⑥⑦⑩‎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放热反应,①合理;‎ ‎②氨水与稀硫酸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但是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②不合理;‎ ‎③灼热的炭与CO2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但是属于吸热反应,③不合理;‎ ‎④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④不合理;‎ ‎⑤甲烷在O2中的燃烧的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放热反应,⑤合理;‎ ‎⑥灼热的炭与水蒸气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但是属于吸热反应,⑥不合理;‎ ‎⑦铝片与稀硫酸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放热反应,⑦合理;‎ ‎⑧铝热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放热反应,⑧合理;‎ ‎⑨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是吸热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⑨不合理;‎ ‎⑩钾与水的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放热反应,⑩合理;‎ 所以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放热反应的是①⑤⑦⑧⑩,故合理选项是A。‎ ‎14.利用含碳化合物合成燃料是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方法,已知CO(g)+2H2(g)CH3OH(g)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曲线Ⅰ和曲线Ⅱ分别表示不使用催化剂和使用催化剂的两种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ΔH=+91 kJ·mol-1‎ B. 加入催化剂,该反应的ΔH变小 C.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 如果该反应生成液态CH3OH,则ΔH增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图示,该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是放热反应,故选项A错误;‎ B、加入催化剂只能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而对反应热无影响,选项B错误;‎ C、根据图示,该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C正确;‎ D、生成液态CH3OH时释放出的热量更多,ΔH更小,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15.HCN(aq)+NaOH(aq)=NaCN(aq)+H2O(l) ΔH=-12.1 kJ·mol-1;‎ HCl(aq)+NaOH(aq)=NaCl(aq)+H2O(l) ΔH=-57.3 kJ·mol-1;‎ 则HCN在水溶液中电离的ΔH等于(  )‎ A. -69.4 kJ·mol-1 B. -45.2 kJ·mol-‎1 ‎C. +45.2 kJ·mol-1 D. +69.4 kJ·mol-1‎ ‎【答案】C ‎【解析】‎ ‎【详解】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HCN(aq)+OH-(aq)═CN-(aq)+H2O(l)△H=-12.1kJ•mol-1…①,H+(aq)+OH-(aq)═H2O(l)△H=-57.3kJ•mol-1…②,HCN电离方程式为,HCNH++CN-,用①-②可得HCN电离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CN(aq)H+(aq)+CN-(aq)△H=-12.1kJ•mol-1-(-57.3kJ•mol-1)=+45.2kJ•mol-1,故答案为C。‎ ‎16.已知化学反应:C(s)+O2(g)=CO(g) ΔH1<0 CO(g)+O2(g)=CO2(g) ΔH2<‎0 C(s)+O2(g)=CO2(g)  ΔH3<0。相同条件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56 g CO和‎32 g O2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88 g CO2所具有的总能量 B. 碳的燃烧热是|ΔH3|‎ C. ΔH1<ΔH3‎ D. ‎28 g CO的总能量比‎44 g CO2的总能量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CO(g)+O2(g)=CO2(g)△H2<0可知,为放热反应,物质的量与热量成正比,则56gCO和32gO2的总能量大于88gCO2的能量,故A错误;‎ B.碳的燃烧热为1mol碳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所放出的热量,即碳的燃烧热是|ΔH3|,故B正确;‎ C.完全燃烧放出热量多,且焓变为负,则△H1>△H3,故C错误;‎ D.由CO(g)+O2(g)=CO2(g)△H2<0可知,为放热反应,则28gCO和16gO2的总能量比44gCO2的能量高,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7.以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则关于热化学方程式C2H2(g)+ O2(g) →2CO2(g)+H2O(l) ;ΔH=-1 300 kJ·mol-1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当5NA个电子转移时,该反应放出1 300 kJ的能量 B. 当1NA个水分子生成且为液体时,吸收1 300 kJ的能量 C. 当2N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 300 kJ的能量 D. 当8N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 300 kJ的能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A.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微粒数,C2H2(g)+O2(g)=2CO2(g)+H2O(l);△H=-1300kJ/mol,该反应中乙炔中-1价的碳经过反应变为产物二氧化碳中+4价的碳,所以每当放出1300kJ的能量,转移的电子数为10mol,当有5NA个电子转移时,放出的能量为650kJ,故A错误;‎ B.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当1NA个水分子生成且为液体时,放出1300kJ的能量,故B错误;‎ C.1个CO2分子中含有4个共用电子对,有2N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说明有1molCO2生成,放出650kJ的能量,故C错误;‎ D.1个CO2分子中含有4个共用电子对,有8N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说明有2molCO2生成,放出1300kJ的能量,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8.已知:①H2(g)+O2(g)=H2O(g) ΔH1=akJ·mol−1‎ ‎②2H2(g)+O2(g)=2H2O(g) ΔH2=bkJ·mol−1‎ ‎③H2(g)+O2(g)=H2O(l) ΔH3=ckJ·mol−1‎ ‎④2H2(g)+O2(g)=2H2O(l) ΔH4=d kJ·mol−1‎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 ad>‎0 ‎C. ‎2a=b<0 D. ‎2c=d>0‎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选项,对于放热反应来说,ΔH为负,且反应放出的热量越多,ΔH越小。‎ ‎①H2(g)+O2(g)=H2O(g) ΔH1=akJ·mol−1,‎ ‎③H2(g)+O2(g)=H2O(l) ΔH3=ckJ·mol−1‎ 相同物质的量的氢气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越多,焓变ΔH越小,所以0 > a > c,故A错误;‎ B选项,②2H2(g)+O2(g)=2H2O(g) ΔH2=bkJ·mol−1,④2H2(g)+O2(g)=2H2O(l) ΔH4=d kJ·mol−1‎ 相同物质的量的氢气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越多,焓变ΔH越小;所以0 >b > d,故B错误;‎ C选项,①H2(g)+O2(g)=H2O(g) ΔH1=akJ·mol−1,‎ ‎②2H2(g)+O2(g)=2H2O(g) ΔH2=bkJ·mol−1‎ ‎②中物质的量是①中物质的量的2倍,反应放出的热量也是2倍,0 >‎2a = b,故C正确;‎ D选项,③H2(g)+O2(g)=H2O(l) ΔH3=ckJ·mol−1‎ ‎④2H2(g)+O2(g)=2H2O(l) ΔH4=d kJ·mol−1‎ ‎④中物质的量是③中物质的量的2倍,反应放出的热量也是2倍,0 >‎2c = b,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点睛】对放热反应来说,ΔH为负,且反应放出的热量越多,ΔH越小。‎ ‎19.化学反应X2+3Y2=2XY3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A. X2(g)+3Y2(g)=2XY3(l) ΔH =2(a−b−c) kJ/mol B. X2(g)+3Y2(g)=2XY3(g) ΔH =2(b−a) kJ/mol C. X2(g)+3Y2(g)=2XY3(l) ΔH =(b+c−a) kJ/mol D. X2(g)+3Y2(g)=2XY3(g) ΔH =(a+b) kJ/mol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图可以看出,△E为反应的活化能,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活化能减生成物的活化能,则:X2(g)+Y2(g)=XY3(g)△H=(a-b)kJ/mol,即X2(g)+3Y2(g)═2XY3(g)△H=-2(b-a)kJ/mol,而1mol的XY3(g)转化为1mol的XY3(l)放出的热量为ckJ,根据盖斯定律有:X2(g)+Y2(g)=XY3(l)△H=(a-b-c)kJ/mol,即:X2(g)+3Y2(g)=2XY3(1)△H=2(a-b-c)kJ•mol-1,选项A正确,故答案为A。‎ ‎20.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 B. 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 C. 同物质的量的CO和O反应比CO与O2反应放出更多热量 D. 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A.由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B.由图可知不存在CO的断键过程,故B错误;C.O2分子断裂成所氧原子是放热过程,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同物质的量的CO和O反应比CO与O2反应放出更多热量,故C正确;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反应的过程,而不是与氧气反应,故D错误;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共60分)‎ ‎21.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粒子有1个原子核,核中有17个质子,20个中子,核外有18个电子,该粒子的化学符号是______________。‎ ‎(2)现有下列物质:①H2 ②Na2O2 ③NaOH ④H2O2 ⑤CaCl2 ⑥NH4NO3 ⑦H2S。只由离子键构成的物质是_________;只由极性共价键构成的物质是_____;由极性键和非极性键构成的物质是_______;由离子键和极性键构成的物质是_______。(填序号)。‎ ‎(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CaF2:______________CO2:______________ NH4Cl:________________。‎ ‎(4) 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化合物的形成过程:H2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gCl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⑤ (3). ⑦ (4). ④ (5). ③⑥ (6). ‎ ‎(7). (8). (9). (10). ‎ ‎【解析】‎ 分析】‎ ‎(1)根据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确定是否带电荷及电荷的多少、电性,根据质子数、中子数确定质量数;‎ ‎(2)一般来说,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不同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极性键,同种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非极性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据此分析解答;‎ ‎(3)CaF2中存在Ca2+和F-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在一起;二氧化碳中存在两个碳氧键,C、O原子最外层都达到最外层8个电子;氯化铵为离子晶体,由氨根离子与氯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在一起;‎ ‎(4)根据硫化氢中硫原子与氢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共价化合物;氯化镁是氯离子和镁离子之间通过离子键形成的离子化合物。‎ ‎【详解】(1)核中有17个质子,为Cl元素,有20个中子,质量数为17+20=37,核外有18个电子,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少1,所以该微粒是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为阴离子,该粒子的化学符号是;‎ ‎(2)①H2中只含非极性键; ‎ ‎②Na2O2中钠离子与过氧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存在O-O非极性键,属于离子化合物;‎ ‎③NaOH中含有离子键和O-H极性键,属于离子化合物;‎ ‎④H2O2中存在H-O极性键和O-O非极性键,属于共价化合物;‎ ‎⑤CaCl2只存在离子键,属于离子化合物;‎ ‎⑥NH4NO3中存在离子键和极性键,属于离子化合物;‎ ‎⑦H2S中只存在极性共价键,为共价化合物;‎ 则:只由离子键构成的物质是⑤;只由极性共价键构成的物质是⑦;由极性键和非极性键构成的物质是④;由离子键和极性键构成的物质是③⑥;‎ ‎(3)CaF2中存在Ca2+和F-离子,电子式为;二氧化碳中存在两对碳氧共用电子对,二氧化碳的电子式为:;氯化铵是离子化合物,由氨根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电子式为:;‎ ‎(4)H2S的形成过程为,MgCl2的形成过程为。‎ ‎【点睛】本题难点是用电子式表示化学键形成过程,通常用“→”表示形成过程,在“→”左边是形成该物质的所有原子的电子式,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在“→”右边是该物质的电子式;形成离子化合物时,要标箭头,表示电子转移方向。‎ ‎22.五种短周期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和C同族,B和D同族,C离子和B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A和B、D、E均能形成共价型化合物。A和B形成的化合物在水中呈碱性,C和E形成的化合物是常用的食品调味剂。‎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元素D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非金属最强的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 ‎(3)由A和B、D、E所形成的共价型化合物中,热稳定性最差的是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4)A和E形成的化合物与A和B形成的化合物反应,产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其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单质E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第三周期 第ⅤA族 (2). Na (3). Cl (4). PH3 (5). NH4Cl (6). 离子键 (7). 共价键 (8). Cl2+H2O⇌H++Cl-+HClO ‎【解析】‎ ‎【分析】‎ 五种短周期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和B形成的共价化合物在水中呈碱性,该化合物为NH3,则A为氢元素、B为氮元素;A和C同族,C 的原子序数大于氮元素,故C为Na元素;B和D 同族,则D为磷元素;C和E形成的化合物是厨房中常见的物质,该物质为NaCl,则E为Cl元素,据此进行解答。‎ ‎【详解】由分析知:A为氢元素、B为氮元素、C为Na元素、D为磷元素、E为Cl元素;‎ ‎(1)元素D为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则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第ⅤA族;‎ ‎(2)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故Na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大;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中心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高氯酸是最强的含氧酸,故Cl非金属性最强;‎ ‎(3)由A和B、D、E所形成的共价型化合物分别为NH3、PH3、HCl,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故热稳定性最差的是 PH3;‎ ‎(4)A和E形成的化合物HCl,A和B形成的化合物NH3,二者反应生成NH4Cl,NH4Cl为离子化合物,存在的化学键类型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5)单质E为氯气,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与次氯酸,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 ‎23.Ⅰ.火箭推进器中盛有强还原剂液态肼(N2H4)和强氧化剂液态双氧水。当它们混合反应时,即产生大量氮气和水蒸气,并放出大量热。已知:0.4 mol液态肼与足量的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256 kJ的热量。‎ ‎(1)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知H2O(l)=H2O(g) ΔH=+44 kJ·mol-1,则16 g液态肼与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kJ。‎ ‎(3)此反应用于火箭推进,除释放大量热和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参考下列图表和有关要求回答问题。‎ ‎(1)如图是1 mol NO2(g)和1 mol CO(g)反应生成CO2(g)和NO(g)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请写出NO2和C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表是部分化学键的键能数据:‎ 化学键 P—P P—O O=O P=O 键能/(kJ/mol)‎ a b c x 已知白磷的燃烧热ΔH=-d kJ/mol,白磷及其完全燃烧的产物结构如图所示,则上表中x=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含有a、b、c、d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 (1). N2H4(l)+2H2O2(l)=N2(g)+4H2O(g)△H=-640kJ/mol (2). 408 (3). 产物是氮气和水,无污染 (4). NO2(g)+CO(g)=NO(g)+CO2(g) △H=-234 kJ•mol-1 (5). ‎ ‎【解析】‎ ‎【详解】Ⅰ.(1)0.4 mol液态肼与足量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水蒸气和氮气,放出256kJ的热量,则1mol液态肼与足量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水蒸气和氮气,放出热量256kJ×=640kJ,热化学方程式为N2H4(l)+2H2O2(l)=N2(g)+4H2O(g)△H=-640 kJ•mol-1;‎ ‎(2)①N2H4(l)+2H2O2(l)=N2(g)+4H2O(g)△H=-640kJ•mol-1,②H2O(l)=H2O(g)△H=+44kJ•mol-1,根据盖斯定律①-②×4得到液态肼与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液态水和氮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H4(l)+2H2O2(l)=N2(g)+4H2O(l)△H=-816kJ•mol-1,所以16g液态肼即0.5molN2H4反应的反应热为816kJ•mol-1×0.5mol=408kJ;‎ ‎(3)液态肼与足量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水蒸气和氮气,生成物对环境无污染;‎ Ⅱ.(1)由图可知,1mol NO2和1mol CO反应生成CO2和NO放出热量368 kJ-134 kJ=234kJ,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为NO2(g)+CO(g)=NO(g)+CO2(g)△H=-234 kJ•mol-1;‎ ‎(2)白磷燃烧的方程式为P4+5O2=P4O10,1mol白磷完全燃烧需拆开6mol P-P、5mol O=O,形成12molP-O、4mol P=O,则6mol×a kJ/mol+5 mol×c kJ/mol-12mol×bkJ/mol-4mol×xkJ/mol=-dkJ/mol,解得:x=。‎ ‎【点睛】应用盖斯定律进行简单计算的基本方法是参照新的热化学方程式(目标热化学方程式),结合原热化学方程式(一般2~3个)进行合理“变形”,如热化学方程式颠倒、乘除以某一个数,然后将它们相加、减,得到目标热化学方程式,求出目标热化学方程式的ΔH与原热化学方程式之间ΔH的换算关系。‎ ‎24.某实验小组设计用50 mL 0.50 mol·L-1盐酸跟50 mL 0.55 mol·L-1氢氧化钠溶液如图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试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正确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用温度计小心搅拌 ‎ B.分多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C.只进行一次实验,用所获得的数据计算中和热 D.用套在温度计上的A轻轻地上下搅动 ‎(3)假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1 g·cm-3,又知中和反应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 J·g-1·℃-1。为了计算中和热,某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t2/℃‎ 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混合溶液 ‎1‎ ‎20.0‎ ‎201‎ ‎23.2‎ ‎2‎ ‎20.2‎ ‎20.4‎ ‎23.4‎ ‎3‎ ‎20.5‎ ‎20.6‎ ‎23.6‎ 依据该学生的实验数据计算,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ΔH=__________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4)以下操作,会使测得的中和热ΔH发生怎样的变化?(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①量取稀盐酸时俯视量筒读数,测得的中和热ΔH会_______________。‎ ‎②在中和热测定实验中未用水洗涤温度计上盐酸直接测定碱的温度,测得的中和热ΔH会_______________。‎ ‎③若用等浓度的醋酸与NaOH溶液反应,则测得的中和热ΔH会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环形玻璃搅拌棒 (2). D (3). -51.8 kJ·mol-1 (4). 偏大 (5). 偏大 (6). 偏大 (7). 用醋酸代替盐酸,醋酸电离要吸收能量,造成测得的中和热偏小 ‎【解析】‎ ‎【详解】(1)根据量热器的构造可知,仪器A为环形玻璃搅拌棒;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环形玻璃搅拌棒。‎ ‎(2)A.为使反应充分,应用环形玻璃搅拌棒上下慢慢搅拌,不能用温度计搅拌,错误;‎ B.分多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易造成热量损失,测定的中和热数值偏小,应该一次性快速加入,错误;‎ C.为减小实验误差,实验应该做2~3次,计算出平均值,只进行一次实验,就用所获得的数据计算中和热显然是不行的,错误;‎ D.用套在温度计上环形玻璃搅拌棒的轻轻地上下搅动,使溶液混合均匀,减小实验误差,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D。‎ ‎(3)第1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0.05℃,反应后温度为23.2℃,反应前后温度差为3.15℃;第2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0.3℃,反应后温度为23.4℃,反应前后温度差为3.1℃;第3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0.55℃,反应后温度为23.6℃,反应前后温度差为3.05℃;50 mL 0.50 mol·L-1盐酸跟 ‎50 mL 0.55 mol·L-1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和为100g,比热容c=4.18 J·g-1·℃-1,代入公式Q=cm∆T得生成0.025mol的水放出热量Q=cm∆T=4.18×100×(3.15+3.1+3.05)/3 J=1.2959 kJ,即生成0.025mol的水放出热量为1.2959 kJ,所以生成1mol的水放出热量为1.2959kJ×1/0.025=51.8 kJ;即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ΔH=-51.8 kJ·mol-1;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51.8 kJ·mol-1。‎ ‎(4)①量取稀盐酸时俯视量筒读数,所量取的盐酸体积偏小,盐酸总量减小,放出的热量会减小,测得的中和热ΔH会偏大;‎ ‎②在中和热测定实验中未用水洗涤温度计上的盐酸直接测定碱的温度,酸碱发生中和,导致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量减小,放出的热量会减小,测得的中和热ΔH会偏大;‎ ‎③用醋酸代替盐酸,醋酸电离要吸收能量,造成测得的中和热偏小,测得的中和热ΔH会偏大;‎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偏大,偏大,偏大;用醋酸代替盐酸,醋酸电离要吸收能量,造成测得的中和热偏小。‎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