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卷·2018届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化学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卷·2018届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化学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二(上)开学化学试卷 ‎ ‎  ‎ 一、选择题 ‎ ‎1.下列化学用语的书写正确的是(  ) ‎ A.氮气的电子式 ‎ B.乙烯的结构式:C2H4 ‎ C.用电子式表示HCl的形成过程: ‎ D.乙醇的分子式:C2H5OH ‎ ‎2.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2﹣甲基丁烷也称异丁烷 ‎ B.溴水与苯发生取代反应而褪色 ‎ C.C4H9Cl有4种同分异构体 ‎ D.蔗糖和麦芽糖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 ‎ ‎3.在宾馆、办公楼等公共场所,常使用一种电离式烟雾报警器,其主体是一个放有镅﹣241(Am)放射源的电离室. Am原子核内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  ) ‎ A.241 B.146 C.95 D.51‎ ‎4.某元素最高正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是H2XO4,这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 ‎ A.HX B.H2X C.XH3 D.XH4‎ ‎5.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根本原因是(  ) ‎ 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逐渐增大 ‎ B.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 C.核电荷数逐渐增大 ‎ D.元素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 ‎6.下列关于物质性质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 A.金属性强弱:Na>Mg>Al ‎ B.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 C.碱性强弱:KOH>NaOH>LiOH ‎ D.酸性强弱:HIO4>HBrO4>HClO4 ‎ ‎7.下列微粒半径的比值大于1的是(  ) ‎ A.Li+/H﹣ B.Cl﹣/Cl C.Na+/F﹣ D.Na+/K+‎ ‎8.从海水中提取下列物质,可以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Mg B.Br2 C.NaCl D.K ‎9.金刚石和石墨是碳元素的两种结构不同的单质.在100kPa时,1mol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要吸收1.895kJ的热能.据此,试判断在100kPa压强下,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石墨和金刚石不能相互转化 ‎ B.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 C.破坏1mol金刚石中的共价键消耗的能量比石墨多 ‎ D.1 mol石墨比1 mol金刚石的总能量低 ‎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石油的分馏、煤的干馏都是物理变化 ‎ B.化学反应的限度是不可改变的 ‎ C.可用乙醇萃取溴水中的溴 ‎ D.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 ‎11.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X,Y的核电荷数之比为3:4,W﹣的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金属单质Z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化合物可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X与Y能形成多种化合物,一般条件下都能与Z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发生反应 ‎ B.原子半径大小:X<Y,Z>W ‎ C.化合物Z2Y和ZWY3都只存在离子键 ‎ D.Y,W的某些单质或两元素之间形成的某些化合物可作水的消毒剂 ‎ ‎12.在“石蜡→液体石蜡→石蜡蒸气→裂化气”的变化过程中,被破坏的作用力依次是(  ) ‎ A.范德华力、范德华力、范德华力 ‎ B.范德华力、范德华力、共价键 ‎ C.范德华力、共价键、共价键 ‎ D.共价键、共价键、共价键 ‎ ‎13.图1是铜锌原电池示意图.图2中,x轴表示实验时流入正极的电子的物质的量,y轴表示(  ) ‎ A.铜棒的质量 B.c(Zn2+) C.c(H+) D.c(SO42﹣)‎ ‎14.在CO2中,Mg燃烧生成MgO和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元素C的单质只存在金刚石和石墨两种同素异形体 ‎ B.Mg、MgO中镁元素微粒的半径:r(Mg2+)>r(Mg) ‎ C.在该反应条件下,Mg的还原性强于C的还原性 ‎ D.该反应中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 ‎ ‎15.下列实验中,不能观察到明显变化的是(  ) ‎ A.把一段打磨过的镁带放入少量冷水中 ‎ B.把Cl2通入FeCl2溶液中 ‎ C.把绿豆大的钾投入到水中 ‎ D.把溴水滴加到KI淀粉溶液中 ‎ ‎16.某有机物的结构为下图所示,这种有机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 ‎①可以燃烧;②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 ‎③能跟NaOH溶液反应; ④能发生酯化反应; ‎ ‎⑤能发生加聚反应;⑥能发生水解反应. ‎ ‎ ‎ A.①④ B.只有⑥ C.只有⑤ D.④⑥‎ ‎17.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m、p、r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n是元素Z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r溶液是一种常见的强酸,s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混合物.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 A.原子半径的大小W<X<Y ‎ B.元素的非金属性Z>X>Y ‎ C.Y的氢化物常温常压下为液态 ‎ 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强酸 ‎ ‎18.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W原子的质子数是其最外层电子数的三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 A.原子半径:W>Z>Y>X ‎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W>Z ‎ C.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Y>X>W>Z ‎ D.元素X、Z、W的最高化合价分别与其主族序数相等 ‎ ‎  ‎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 ‎19.如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 碳 氮 Y X 硫 Z 回答下列问题: ‎ ‎(1)Z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 ‎ ‎(2)表中元素原子半径最大的是(填元素符号)  . ‎ ‎(3)下列事实能说明Y元素的非金属性比S元素的非金属性强的是  . ‎ a.Y单质与H2S溶液反应,溶液变浑浊 ‎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1molY单质比1molS得电子多 ‎ c.Y和S两元素的简单氢化物受热分解,前者的分解温度高 ‎ ‎(4)沸点:H2Y  H2S(填“>”或“=”或“<”),理由是  . ‎ ‎(5)Y2和Y3互为  (填“同位素”或“同分异构体”或“同素异形体”). ‎ ‎(6)其中单质Y2可用做如图所示装置(燃料电池)的氧化剂,请写出Y2在酸性电解质溶液中发生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 ‎ ‎ ‎ ‎20.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如下:N2(g)+3H2(g)⇌2NG3(g). ‎ 某温度下,在容积恒定为2.0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0molN2和2.0molH2,一段时间后反应达平衡状态,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 t/s ‎0‎ ‎50‎ ‎150‎ ‎250‎ ‎350‎ n(NH3)‎ ‎0‎ ‎0.24‎ ‎0.36‎ ‎0.40‎ ‎0.40‎ ‎(1)0~50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v(N2)=  . ‎ ‎(2)250s时,H2的转化率为  . ‎ ‎(3)已知N≡N的键能为946kJ/mol,H﹣H的键能为436kJ/mol,N﹣H的键能为391kJ/mol,则生成1molNH3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kJ.下图能正确表示该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是  . ‎ ‎ ‎ ‎(4)为加快反应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  ‎ ‎ a.降低温度 b.增大压强 c.恒容时充入He气d.恒压时充入He气 e.及时分离NH3‎ ‎ ‎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使用催化剂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提高生产效率 ‎ b.上述条件下,N2不可能100%转化为NH3 ‎ c.为了提高N2的转化率,应适当提高H2的浓度 ‎ d.250~350s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反应停止. ‎ ‎21.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有广泛用途,请根据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元素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稀有气体除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均减小 ‎ b.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 c.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减弱,酸性增强d.单质的熔点降低 ‎ ‎(2)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名称为  ,氧化性最弱的简单阳离子是(填离子符号)  . ‎ ‎(3)已知: ‎ ‎ ‎ 化合物 MgO Al2O3‎ MgCl2‎ AlCl3‎ 类型 离子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熔点/℃‎ ‎2800‎ ‎2050‎ ‎714‎ ‎191‎ ‎①工业制镁时,电解MgCl2而不电解MgO的原因是  ; ‎ ‎②制铝时,电解Al2O3而不电解AlCl3的原因是  ; ③写出电解Al2O3反应方程式  . ‎ ‎22.某气态烃A,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1.25g/L.B和D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D能跟碳酸氢钠反应,E有香味.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 ‎ ‎ ‎ ‎(1)A的电子式为  ,D中官能团的名称为  . ‎ ‎(2)以A为原料自身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类型是  . ‎ ‎(3)反应②在Cu做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该实验的步骤是将红亮的铜丝置于酒精灯上加热,待铜丝变为黑色时,迅速将其插入到装有B的试管中(如图2所示).观察到的现象是  ,重复操作2﹣3次.写出过程②反应方程式  . ‎ ‎(4)B、D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实现反应③,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 ‎ ‎ ‎ ‎①试管1中实现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 ‎ ‎②反应开始时用酒精灯对试管小火加热的原因是:  .(已知乙酸乙酯的沸点为77℃;乙醇的沸点为78.5℃;乙酸的沸点为117.9℃) ‎ ‎  ‎ ‎ ‎ ‎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二(上)开学化学试卷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 一、选择题 ‎ ‎1.下列化学用语的书写正确的是(  ) ‎ A.氮气的电子式 ‎ B.乙烯的结构式:C2H4 ‎ C.用电子式表示HCl的形成过程: ‎ D.乙醇的分子式:C2H5OH ‎ ‎【考点】电子式、化学式或化学符号及名称的综合;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 ‎【分析】A.氮气分子中含有1个氮氮三键,该电子式中漏掉了N原子的1对未成键电子对; ‎ B.乙烯分子中含有1个碳碳双键,结构简式中没有标出碳碳双键结构; ‎ C.氯化氢为共价化合物,其分子中含有1个H﹣Cl键,据此用电子式表示出HCl的形成过程; ‎ D.分子式中不需要标出有机物含有的官能团. ‎ ‎【解答】解:A.氮气分子中含有氮氮三键,其正确的电子式为,故A错误; ‎ B.乙烯分子中含有官能团碳碳双键,其正确的结构简式为:CH2=CH2,故B错误; ‎ C.HCl为共价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HCl的形成过程为,故C正确; ‎ D.C2H5OH为乙醇的结构简式,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故D错误; ‎ 故选C. ‎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题目难度中等,涉及电子式、结构简式、分子式等知识,明确常见化学用语的书写原则为解答关键,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规范答题能力. ‎ ‎  ‎ ‎2.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2﹣甲基丁烷也称异丁烷 ‎ B.溴水与苯发生取代反应而褪色 ‎ C.C4H9Cl有4种同分异构体 ‎ D.蔗糖和麦芽糖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 ‎ ‎【考点】辨识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 ‎【分析】A.异丁烷含有4个C原子,2﹣甲基丁烷含有5个C原子; ‎ B.苯不能和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 C.C4H10的等效氢有几种,其一氯代物就有几种; ‎ D.蔗糖水解生成果糖和葡萄糖. ‎ ‎【解答】解:A.异丁烷含有4个C原子,2﹣甲基丁烷含有5个C原子,故A错误; ‎ B.苯中不含碳碳双键,不能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而使溴水褪色,也不能发生取代反应,是溴转移到有机溶剂苯中而褪色,是物理变化,故B错误; ‎ C.同分异构体是化合物具有相同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C4H10的同分异构体有:CH3CH2CH2CH3、CH3CH(CH3)CH32种,CH3CH2CH2CH3分子中有2种化学环境不同的H原子,其一氯代物有2种;CH3CH(CH3)CH3分子中有2种化学环境不同的H原子,其一氯代物有2种;故C4H9Cl的同分异构体共有4种,故C正确; ‎ D.蔗糖水解生成果糖和葡萄糖,麦芽糖水解生成葡萄糖,故D错误. ‎ 故选C. ‎ ‎【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同分异构体书写等知识,为高频考点,把握等效氢的种类是解答的关键,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题目难度不大. ‎ ‎  ‎ ‎3.在宾馆、办公楼等公共场所,常使用一种电离式烟雾报警器,其主体是一个放有镅﹣241(Am)放射源的电离室. Am原子核内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  ) ‎ A.241 B.146 C.95 D.51‎ ‎【考点】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其相互联系. ‎ ‎【分析】根据元素符号左上角表示质量数,左下角为质子数以及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 ‎ ‎【解答】解: Am的质子数为95,质量数为241,中子数=241﹣95=146,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95,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146﹣95=51,故选D. ‎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原子构成的理解,明确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是解题的关键. ‎ ‎  ‎ ‎4.某元素最高正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是H2XO4,这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 ‎ A.HX B.H2X C.XH3 D.XH4‎ ‎【考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 ‎ ‎【分析】某元素最高正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是H2XO4,则最高价为+6价,其最低价为﹣2价,以此来解答. ‎ ‎【解答】解:由元素最高正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是H2XO4,则最高价为+6价,其最低价为+6﹣8=﹣2价,即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中的化合价为﹣2价, ‎ A、HX中X的化合价为﹣1价,故A不选; ‎ B、H2X中X的化合价为﹣2价,故B选; ‎ C、XH3中X的化合价为﹣3价,故C不选; ‎ D、XH4中X的化合价为﹣4价,故D不选; ‎ 故选B. ‎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的化合价,明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来计算最高正价,元素在氢化物中的化合价为最高正价﹣8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 ‎  ‎ ‎5.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根本原因是(  ) ‎ 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逐渐增大 ‎ B.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 C.核电荷数逐渐增大 ‎ D.元素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 ‎【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 ‎ ‎【分析】根据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结构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而引起元素的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来解答. ‎ ‎【解答】A、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增大,但不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则不能决定元素性质出现周期性变化,故A错误; ‎ B、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都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则引起元素的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故B正确; ‎ C、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这种原子的核电荷数,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核电荷数逐渐增大,但不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则不能决定元素性质出现周期性变化,故C错误; ‎ D、因元素的化合价属于元素的性质,则不能解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故D错误; ‎ 故选:B. ‎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明确原子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元素的性质有哪些是解答的关键,并注意不能用元素本身的性质来解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 ‎  ‎ ‎6.下列关于物质性质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 A.金属性强弱:Na>Mg>Al ‎ B.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 C.碱性强弱:KOH>NaOH>LiOH ‎ D.酸性强弱:HIO4>HBrO4>HClO4 ‎ ‎【考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 ‎ ‎【分析】A.同周期从左向右金属性减弱; ‎ B.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 ‎ C.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金属性越强,对应碱的碱性越强; ‎ D.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 ‎ ‎【解答】解:A.同周期从左向右金属性减弱,则金属性强弱:Na>Mg>Al,故A正确; ‎ B.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则热稳定性:Na2CO3>NaHCO3,故B正确; ‎ C.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金属性越强,对应碱的碱性越强,则碱性强弱:KOH>NaOH>LiOH,故C正确; ‎ D.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则酸性强弱:HIO4<HBrO4<HClO4,故D错误; ‎ 故选D. ‎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为高频考点,把握元素的位置、性质、元素周期律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规律性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 ‎  ‎ ‎7.下列微粒半径的比值大于1的是(  ) ‎ A.Li+/H﹣ B.Cl﹣/Cl C.Na+/F﹣ D.Na+/K+‎ ‎【考点】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 ‎【分析】电子层数越多,微粒半径越大;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的半径越小;当电子层数、核电荷数均相同时,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据此分析. ‎ ‎【解答】解:A、Li+和H﹣的核外均有一个电子层,但Li+的核电荷数大,故半径更小,故此比值小于1,故A错误; ‎ B、Cl﹣和Cl的核外均有3个电子层,且核内均有17个质子,但氯离子的核外电子数多于氯原子,故半径更大,故B正确; ‎ C、Na+和F﹣的核外均有2个电子层,但钠离子的质子数更多,故半径更小,故C错误; ‎ D、Na+的核外有2个电子层,而K+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故K+的半径更大,故D错误. ‎ 故选B. ‎ ‎【点评】本题考查微粒半径的比较,明确原子半径的比较方法、离子半径与原子半径的关系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 ‎  ‎ ‎8.从海水中提取下列物质,可以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Mg B.Br2 C.NaCl D.K ‎【考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 ‎【分析】根据从海水制备物质的原理可知,氯化钠含量比较高,可利用蒸发原理得到,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需要利用化学反应来制取,据此即可解答. ‎ ‎【解答】解:A.海水中得到镁,需要首先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镁,然后再去电解熔融状态的氯化镁而得到镁,涉及化学变化,故A不选; ‎ B.从海水中获得单质溴,通过氯气将溴离子氧化为溴单质,涉及化学变化,故B不选; ‎ C.海水中氯化钠含量比较高,把海水用太阳暴晒,蒸发水分后即得食盐,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够从海水中获得,故C选; ‎ D.海水中得到钾,需要首先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钾,然后再去电解熔融状态的氯化钾而得到甲,涉及化学变化,故D不选; ‎ 故选:C. ‎ ‎【点评】本题考查了从海水中获取化合物和单质的方法,熟悉物质的存在及物质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判断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题目较简单. ‎ ‎  ‎ ‎9.金刚石和石墨是碳元素的两种结构不同的单质.在100kPa时,1mol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要吸收1.895kJ的热能.据此,试判断在100kPa压强下,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石墨和金刚石不能相互转化 ‎ B.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 C.破坏1mol金刚石中的共价键消耗的能量比石墨多 ‎ D.1 mol石墨比1 mol金刚石的总能量低 ‎ ‎【考点】同素异形体;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 ‎【分析】在100kPa时,1mol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要吸收1.895kJ的能量说明石墨的能量低于金刚石的能量,能量低的物质稳定;化学变化的特征是生成新物质. ‎ ‎【解答】解:1mol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要吸收1.895kJ的能量说明石墨的能量低于金刚石的能量 ‎ A、金刚石和石墨是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 B、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低,能量越低越稳定,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B错误; ‎ C、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低,破坏1mol金刚石中的共价键消耗的能量比石墨少,故C错误; ‎ D、金刚石比石墨能量高,即1 mol石墨比1 mol金刚石的总能量高,故D正确; ‎ 故选:D.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金刚石和石墨的转化以及涉及到的能量变化,难度不大,需要掌握的是能量低的物质稳定. ‎ ‎  ‎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石油的分馏、煤的干馏都是物理变化 ‎ B.化学反应的限度是不可改变的 ‎ C.可用乙醇萃取溴水中的溴 ‎ D.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 ‎ ‎【分析】A.煤的干馏生成煤焦油等; ‎ B.化学反应的限度在外界条件改变时,可发生一定的变化; ‎ C.乙醇与水互溶; ‎ D.过渡元素区为金属元素. ‎ ‎【解答】解:A.煤的干馏生成煤焦油等,为化学变化,而石油的分馏为物理变化,故A错误; ‎ B.化学反应的限度在外界条件改变时,可发生一定的变化,如合成氨的反应,加压有利于氨的生成,故B错误; ‎ C.乙醇与水互溶,不能作萃取剂,应选苯或四氯化碳萃取溴水中的溴,故C错误; ‎ D.过渡元素区为金属元素,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故D正确; ‎ 故选D. ‎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混合物分离、化学反应的限度等,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及发生的反应、化学平衡移动、周期表的应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综合性较强,题目难度不大. ‎ ‎  ‎ ‎11.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X,Y的核电荷数之比为3:4,W﹣的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金属单质Z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化合物可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X与Y能形成多种化合物,一般条件下都能与Z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发生反应 ‎ B.原子半径大小:X<Y,Z>W ‎ C.化合物Z2Y和ZWY3都只存在离子键 ‎ D.Y,W的某些单质或两元素之间形成的某些化合物可作水的消毒剂 ‎ ‎【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 ‎【分析】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则X为C元素,X、Y的核电荷数之比为3:4,则Y为O元素,W﹣的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W为F或Cl元素,金属单质Z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化合物可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Z为Na元素,W只能为Cl元素,以此解答该题. ‎ ‎【解答】解: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则X为C元素,X、Y的核电荷数之比为3:4,则Y为O元素,W﹣的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W为F或Cl元素,金属单质Z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化合物可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Z为Na元素,W只能为Cl元素, ‎ A.X与Y形成的化合物有CO、CO2等,Z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NaOH,CO和NaOH不反应,故A错误; ‎ B.一般说来,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越多,半径越小,则原子半径大小X>Y,Z>W,故B错误; ‎ C.化合物Z2Y和ZWY3分别为Na2O、NaClO3,NaClO3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故C错误; ‎ D.Y的单质臭氧,W的单质氯气,对应的化合物ClO2,可作为水的消毒剂,故D正确. ‎ 故选D. ‎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结构与元素周期率知识,为高考常见题型和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率的递变规律,把握物质的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难度中等. ‎ ‎  ‎ ‎12.在“石蜡→液体石蜡→石蜡蒸气→裂化气”的变化过程中,被破坏的作用力依次是(  ) ‎ A.范德华力、范德华力、范德华力 ‎ B.范德华力、范德华力、共价键 ‎ C.范德华力、共价键、共价键 ‎ D.共价键、共价键、共价键 ‎ ‎【考点】不同晶体的结构微粒及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 ‎【分析】物质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石蜡蒸气转化为裂化气发生了化学变化,根据物质的变化分析. ‎ ‎【解答】解:石蜡→液体石蜡→石蜡蒸气属于物质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破坏了范德华力,石蜡蒸气→裂化气发生了化学变化,破坏了共价键;所以在“石蜡→液体石蜡→石蜡蒸气→裂化气”的变化过程中,被破坏的作用力依次是范德华力、范德华力、共价键. ‎ 故选B. ‎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发生物理、化学变化时破坏的作用力,题目难度不大,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 ‎  ‎ ‎13.图1是铜锌原电池示意图.图2中,x轴表示实验时流入正极的电子的物质的量,y轴表示(  ) ‎ A.铜棒的质量 B.c(Zn2+) C.c(H+) D.c(SO42﹣)‎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 ‎【分析】铜锌原电池中,Zn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Zn﹣2e﹣=Zn2+,Cu是正极,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2H++2e﹣=H2↑,据此解答. ‎ ‎【解答】解:铜锌原电池中,Zn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Zn﹣2e﹣=Zn2+,Cu是正极,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 2H++2e﹣=H2↑, ‎ A.Cu是正极,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Cu棒的质量不变,故A错误; ‎ B.由于Zn是负极,不断发生反应Zn﹣2e﹣=Zn2+,所以溶液中c(Zn2+)增大,故B错误; ‎ C.由于反应不断消耗H+,所以溶液的c(H+)逐渐降低,故C正确; ‎ D.SO42﹣不参加反应,其浓度不变,故D错误; ‎ 故选:C. ‎ ‎【点评】考查原电池基本原理和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化,掌握活泼金属锌为负极,铜为正极,锌和硫酸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是解答的关键,题目比较简单. ‎ ‎  ‎ ‎14.在CO2中,Mg燃烧生成MgO和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元素C的单质只存在金刚石和石墨两种同素异形体 ‎ B.Mg、MgO中镁元素微粒的半径:r(Mg2+)>r(Mg) ‎ C.在该反应条件下,Mg的还原性强于C的还原性 ‎ D.该反应中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 ‎ ‎【考点】同素异形体;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 ‎【分析】A、C元素的单质存在多种同素异形体; ‎ B、电子层数越多,微粒半径越大; ‎ C、依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判断即可,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 D、镁燃烧放出强光,据此解答即可. ‎ ‎【解答】解:A、元素C除存在金刚石和石墨外,还存在足球烯(C60)等同素异形体,故A错误; ‎ B、Mg有3个电子层,Mg2+为Mg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形成的阳离子,只有2个电子层,故半径r(Mg2+)<r(Mg),故B错误; ‎ C、该反应为:2Mg+CO22MgO+C,此反应中Mg为还原剂,C为还原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即还原性Mg>C,故C正确; ‎ D、该反应放出光,即部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且生成物仍具有能量,故D错误,故选C.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同素异形体的判断、微粒半径大小比较、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性强弱比较以及能量之间的转化等,综合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 ‎ ‎  ‎ ‎15.下列实验中,不能观察到明显变化的是(  ) ‎ A.把一段打磨过的镁带放入少量冷水中 ‎ B.把Cl2通入FeCl2溶液中 ‎ C.把绿豆大的钾投入到水中 ‎ D.把溴水滴加到KI淀粉溶液中 ‎ ‎【考点】镁的化学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碱金属的性质. ‎ ‎【分析】A.Mg和冷水不反应; ‎ B.可溶性亚铁盐溶液呈浅绿色、可溶性铁盐溶液呈黄色; ‎ C.K和水剧烈反应生成KOH和氢气; ‎ D.溴能置换出碘,碘遇淀粉试液变蓝色. ‎ ‎【解答】解:A.Mg和冷水不反应,所以把一段打磨过的镁带放入少量冷水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故A选; ‎ B.可溶性亚铁盐溶液呈浅绿色、可溶性铁盐溶液呈黄色,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浅绿色氯化亚铁生成黄色氯化铁,溶液由浅绿色变为黄色,故B不选; ‎ C.K密度小于水且K和水剧烈反应生成KOH和氢气,能看到K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且有气体生成,固体逐渐减小,所以能观察到明显现象,故C不选; ‎ D.溴能置换出碘,碘遇淀粉试液变蓝色,所以能观察到明显现象,故D不选; ‎ 故选A. ‎ ‎【点评】本题以物质之间的反应为载体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明确物质的性质是解本题关键,注意镁和冷水不反应但和沸水反应生成氢气. ‎ ‎  ‎ ‎16.某有机物的结构为下图所示,这种有机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 ‎①可以燃烧;②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 ‎③能跟NaOH溶液反应; ④能发生酯化反应; ‎ ‎⑤能发生加聚反应;⑥能发生水解反应. ‎ ‎ ‎ A.①④ B.只有⑥ C.只有⑤ D.④⑥‎ ‎【考点】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及其结构. ‎ ‎【分析】①有机物大多易燃烧;②含有碳碳双键的物质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③羧酸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④羧酸可以和醇之间发生酯化反应;⑤含有碳碳双键的物质可以发生加聚反应;⑥酯基可以水解. ‎ ‎【解答】解:①根据有机物大多易燃烧的性质推断该有机物可以燃烧,故①正确; ‎ ‎②该有机物含有碳碳双键,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故②正确; ‎ ‎③该有机物含有羧基,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故③正确; ‎ ‎④该有机物含有羧基,具有羧酸的性质,可以和醇之间发生酯化反应,故④正确; ‎ ‎⑤该有机物含有碳碳双键,可以发生加聚反应,故⑤正确; ‎ ‎⑥该有机物没有可以水解的官能团,不能水解,故⑥错误. ‎ 故选B. ‎ ‎【点评】有机物的结构决定性质,熟记官能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难度不大. ‎ ‎  ‎ ‎17.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m、p、r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n是元素Z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r溶液是一种常见的强酸,s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混合物.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 A.原子半径的大小W<X<Y ‎ B.元素的非金属性Z>X>Y ‎ C.Y的氢化物常温常压下为液态 ‎ 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强酸 ‎ ‎【考点】无机物的推断. ‎ ‎【分析】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m、p、r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n是元素Z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则n为Cl2,Z为Cl,氯气与p在光照条件下生成r与s,r溶液是一种常见的强酸,则r为HCl,s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混合物,则p为CH4,氯气与m反应生成HCl与q,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则m为H2O,q为HClO,结合原子序数可知W为H元素,X为C元素,Y为O元素,然后结合元素周期律解答. ‎ ‎【解答】解: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m、p、r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n是元素Z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则n为Cl2,Z为Cl,氯气与p在光照条件下生成r与s,r溶液是一种常见的强酸,则r为HCl,s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混合物,则p为CH4,氯气与m反应生成HCl与q,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则m为H2O,q为HClO,结合原子序数可知W为H元素,X为C元素,Y为O元素, ‎ A.所以元素中H原子半径最小,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故原子半径W(H)<Y(O)<X(C),故A错误; ‎ B.氯的氧化物中氧元素表现负化合价,氧元素非金属性比氯的强,高氯酸为强酸,碳酸为弱酸,氯元素非金属性比碳的强,故非金属性Y(O)>Z(Cl)>X(C),故B错误; ‎ C.氧元素氢化物为水或双氧水,常温下为液态,故C正确; ‎ 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碳酸,碳酸属于弱酸,故D错误. ‎ 故选C. ‎ ‎【点评】本题考查无机物的推断,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元素周期律等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推断能力的考查,注意n为氯气及氯气性质为推断的突破口,题目难度不大. ‎ ‎  ‎ ‎18.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W原子的质子数是其最外层电子数的三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 A.原子半径:W>Z>Y>X ‎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W>Z ‎ C.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Y>X>W>Z ‎ D.元素X、Z、W的最高化合价分别与其主族序数相等 ‎ ‎【考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真题集萃. ‎ ‎【分析】短周期元素w的质子数是其最外层电子数的三倍,则W是P元素,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可确定:X是N元素,Y是O元素,Z是Si元素,由此分析解答. ‎ ‎【解答】解:A、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不同周期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就越大,所以原子半径大小关系是:Z>W>X>Y,故A错误; ‎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X>W>Z,所以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W>Z,故B正确; ‎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相应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就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Y>X>W>Z,所以元素的氢化物的稳定性:Y>X>W>Z,故C正确; ‎ D、主族元素除了O和F之外,最高化合价等于主族序数,所以X、Z、W的最高化合价分别与其主族序数相等,故D正确; ‎ 故选A. ‎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的推断、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的知识,学生只要熟悉元素周期表,确定元素的种类是解题的关键,比较容易. ‎ ‎  ‎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 ‎19.如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 碳 氮 Y X 硫 Z 回答下列问题: ‎ ‎(1)Z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第三周期、第ⅦA族 . ‎ ‎(2)表中元素原子半径最大的是(填元素符号) Si . ‎ ‎(3)下列事实能说明Y元素的非金属性比S元素的非金属性强的是 ac . ‎ a.Y单质与H2S溶液反应,溶液变浑浊 ‎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1molY单质比1molS得电子多 ‎ c.Y和S两元素的简单氢化物受热分解,前者的分解温度高 ‎ ‎(4)沸点:H2Y > H2S(填“>”或“=”或“<”),理由是 H2O分子间有氢键,氢键比分子间作用力强 . ‎ ‎(5)Y2和Y3互为 同素异形体 (填“同位素”或“同分异构体”或“同素异形体”). ‎ ‎(6)其中单质Y2可用做如图所示装置(燃料电池)的氧化剂,请写出Y2在酸性电解质溶液中发生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O2+4e﹣+4H+=2H2O . ‎ ‎ ‎ ‎【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 ‎【分析】由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可知,X为Si,Y为O,Z为Cl, ‎ ‎(1)Z为Cl,质子数为17,电子结构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7; ‎ ‎(2)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 ‎ ‎(3)Y元素的非金属性比S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可利用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氢化物稳定性比较; ‎ ‎(4)水中含氢键沸点高; ‎ ‎(5)氧气与臭氧均为氧元素的单质; ‎ ‎(6)O2在酸性电解质溶液中得到电子生成水,发生还原反应. ‎ ‎【解答】解:由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可知,X为Si,Y为O,Z为Cl, ‎ ‎(1)Z为Cl,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第ⅦA族,故答案为:第三周期、第ⅦA族; ‎ ‎ (2)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则上述元素中Si的原子半径最大,故答案为:Si; ‎ ‎(3)a.Y单质与H2S溶液反应,溶液变浑浊,则Y的得到电子能力强,Y的非金属性强化,故a选; ‎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1molY单质比1molS得电子多,得电子多少不能比较非金属性,故b不选; ‎ c.Y和S两元素的简单氢化物受热分解,前者的分解温度高,可知Y的氢化物稳定,则Y的非金属性强,故c选; ‎ 故答案为:ac; ‎ ‎(4)沸点:H2Y>H2S,理由是H2O分子间有氢键,氢键比分子间作用力强, ‎ 故答案为:>;H2O分子间有氢键,氢键比分子间作用力强; ‎ ‎(5)Y2和Y3互为同素异形体,故答案为:同素异形体; ‎ ‎(6)O2在酸性电解质溶液中得到电子生成水,发生还原反应,正极反应为O2+4e﹣+4H+=2H2O, ‎ 故答案为:O2+4e﹣+4H+=2H2O. ‎ ‎【点评】本题考查位置、结构与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元素的位置、性质、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规律性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 ‎  ‎ ‎20.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如下:N2(g)+3H2(g)⇌2NG3(g). ‎ 某温度下,在容积恒定为2.0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0molN2和2.0molH2,一段时间后反应达平衡状态,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 t/s ‎0‎ ‎50‎ ‎150‎ ‎250‎ ‎350‎ n(NH3)‎ ‎0‎ ‎0.24‎ ‎0.36‎ ‎0.40‎ ‎0.40‎ ‎(1)0~50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v(N2)= 1.2×10﹣3mol/(Ls) . ‎ ‎(2)250s时,H2的转化率为 30% . ‎ ‎(3)已知N≡N的键能为946kJ/mol,H﹣H的键能为436kJ/mol,N﹣H的键能为391kJ/mol,则生成1molNH3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92  kJ.下图能正确表示该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是 A . ‎ ‎ ‎ ‎(4)为加快反应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 b  ‎ a.降低温度 b.增大压强 c.恒容时充入He气d.恒压时充入He气 e.及时分离NH3 ‎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使用催化剂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提高生产效率 ‎ b.上述条件下,N2不可能100%转化为NH3 ‎ c.为了提高N2的转化率,应适当提高H2的浓度 ‎ d.250~350s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反应停止. ‎ ‎【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 ‎【分析】(1)图表中0~50s内氨气的浓度变化为0.24mol,计算氨气的反应速率,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计量数之比计算得到氮气的反应速率; ‎ ‎(2)250s时,氨气生成的物质的量为0.40mol,则反应的氢气物质的量=0.6mol,转化率=×100%; ‎ ‎(3)反应焓变△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依据焓变判断反应图象变化; ‎ ‎(4)升高温度、中等压强、增大浓度、加入催化剂、增加接触面积等措施都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 ‎(5)氢气和氮气合成氨是可逆反应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为动态平衡,两种反应物增加一种会提高另一种的转化率,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化学平衡. ‎ ‎【解答】解:(1)图表中0~50s内氨气的浓度变化为0.24mol,计算氨气的反应速率v(NH3)==0.0024mol/(Ls),v(NH3):v(N2)=2:1,v(N2)==1.2×10﹣3mol/(Ls ), ‎ 故答案为:1.2×10﹣3mol/(Ls ); ‎ ‎(2)250s时,氨气生成的物质的量为0.40mol,则反应的氢气物质的量=0.6mol,转化率=×100%=×100%=30%, ‎ 故答案为:30%; ‎ ‎(3)已知N≡N的键能为946kJ/mol,H﹣H的键能为436kJ/mol,N﹣H的键能为391kJ/mol,N2(g)+3H2(g)⇌2NH3(g),生成1molNH3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946KJ/moL+×436KJ/mol﹣3×391kJ/mol=﹣92KJ/mol,则生成1molNH3过程中的热量变化位92KJ,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反应为放热反应,正确表示该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是选A, ‎ 故答案为:92;A; ‎ ‎(4)a.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小,故a错误; ‎ ‎ b.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增大,故b正确; ‎ ‎ c.恒容时充入He气,总压增大,分压不变,平衡不变,反应速率不变,故c错误; ‎ d.恒压时充入He气,体积增大,压强减小,反应速率减小,故d错误; ‎ ‎ e.及时分离NH3 反应正向进行,难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故e错误; ‎ 故答案为:b; ‎ ‎(5)a.使用催化剂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缩短了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故a正确; ‎ b.上述条件下,反应为可逆反应,N2不可能100%转化为NH3 ,故b正确; ‎ c.为了提高N2的转化率,应适当提高H2的浓度,提高氮气的转化率,氢气转化率减小,故c正确; ‎ d.250~350s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反应仍然进行.只是正逆反应速率相同,故d错误; ‎ 故答案为:d. ‎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分析判断、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等知识,掌握基础是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 ‎  ‎ ‎21.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有广泛用途,请根据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元素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稀有气体除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 . ‎ a.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均减小 ‎ b.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 c.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减弱,酸性增强d.单质的熔点降低 ‎ ‎(2)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名称为 氩 ,氧化性最弱的简单阳离子是(填离子符号) Na+ . ‎ ‎(3)已知: ‎ ‎ ‎ 化合物 MgO Al2O3‎ MgCl2‎ AlCl3‎ 类型 离子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熔点/℃‎ ‎2800‎ ‎2050‎ ‎714‎ ‎191‎ ‎①工业制镁时,电解MgCl2而不电解MgO的原因是 MgO的熔点高,熔融时消耗更多能量,增加生产成本 ; ‎ ‎②制铝时,电解Al2O3而不电解AlCl3的原因是 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熔融态氯化铝难导电 ; ③写出电解Al2O3反应方程式 2Al2O3(熔融)+4Al+3O2↑ . ‎ ‎【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 ‎【分析】(1)a.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简单离子半径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 ‎ b.同一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 c.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 ‎ d.同一周期元素,其单质的熔点先增大后减小; ‎ ‎(2)第三周期中,次外层电子数为8,原子最外层电子书与次外层电子数相同,则该元素为氩;第三周期中简单阳离子为钠离子、镁离子和铝离子,金属的还原性越强,对应离子的氧化性越弱; ‎ ‎(3)根据表中金属化合物的熔点高低、化合物类型进行分析. ‎ ‎【解答】解:(1)a.第三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而离子半径需要根据阴阳离子进行讨论,阳离子只有2个电子层,随着核电荷数在增大,半径逐渐减小,而阴离子有3个电子层,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逐渐减小,但是阴离子半径整体大于阳离子半径,从阳离子到阴离子,半径在增大,故a错误; ‎ b.同一周期中,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故b正确; ‎ c.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所以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减弱、酸性增强,故c错误; ‎ d.同一周期元素,其单质的熔点先增大后减小,Si的熔点最高,故d错误; ‎ 故答案为:b; ‎ ‎(2)原子最外层电子书与次外层电子数相同,而第三周期中次外层电子为8,该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则该元素为氩;金属的还原性越强,对应离子的氧化性越弱,所以第三周期中氧化性最弱的为Na+, ‎ 故答案为:氩;Na+; ‎ ‎(3)①由于氧化镁的熔点远远大于氯化镁的熔点,熔融时消耗更多能量,增加生成成本,所以工业制镁时,采用电解MgCl2而不电解MgO, ‎ 故答案为:MgO的熔点高,熔融时消耗更多能量,增加生产成本; ‎ ‎②由于氯化铝为共价化合物,熔融状态下氯化铝难导电,制锅时电解Al2O3而不电解AlCl3, ‎ 故答案为: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熔融态氯化铝难导电; ‎ ‎③电解氧化铝生成铝和氧气,电解时加入冰晶石以降低熔点,方程式为2Al2O3(熔融)+4Al+3O2↑, ‎ 故答案为:2Al2O3(熔融)+4Al+3O2↑. ‎ ‎【点评】本题考查了同一周期中元素周期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题目难度较大,试题涉及的题量较大,充分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 ‎  ‎ ‎22.某气态烃A,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1.25g/L.B和D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D能跟碳酸氢钠反应,E有香味.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 ‎ ‎ ‎ ‎(1)A的电子式为  ,D中官能团的名称为 羧基 . ‎ ‎(2)以A为原料自身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类型是 加聚反应 . ‎ ‎(3)反应②在Cu做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该实验的步骤是将红亮的铜丝置于酒精灯上加热,待铜丝变为黑色时,迅速将其插入到装有B的试管中(如图2所示).观察到的现象是 铜丝由黑色变红色,产生刺激性气味 ,重复操作2﹣3次.写出过程②反应方程式 CH3CH2OH+CuOCu+CH3CHO+H2O . ‎ ‎(4)B、D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实现反应③,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 ‎ ‎ ‎ ‎①试管1中实现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 ‎ ‎②反应开始时用酒精灯对试管小火加热的原因是: 防止由于温度过高使反应物来不及充分反应而被蒸出,同时防止副产物乙醚等生成 .(已知乙酸乙酯的沸点为77℃;乙醇的沸点为78.5℃;乙酸的沸点为117.9℃) ‎ ‎【考点】有机物的合成. ‎ ‎【分析】气态烃A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1.25g/L,其摩尔质量=1.25g/L×22.4L/mol=28g/mol,则A为CH2=CH2;B氧化生成C、C氧化生成D,B和D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结合D的分子式可知,B为CH3CH2OH,C为CH3CHO,D为CH3COOH,故反应①是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CH3CH2OH,CH3CH2OH和CH3COOH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E为CH3COOCH2CH3. ‎ ‎【解答】解:气态烃A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1.25g/L,其摩尔质量=1.25g/L×22.4L/mol=28g/mol,则A为CH2=CH2;B氧化生成C、C氧化生成D,B和D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结合D的分子式可知,B为CH3CH2OH,C为CH3CHO,D为CH3COOH,故反应①是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CH3CH2OH,CH3CH2OH和CH3COOH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E为CH3COOCH2CH3. ‎ ‎(1)A为CH2=CH2,A的电子式为,D为CH3COOH,D中官能团的名称为羧基, ‎ 故答案为:;羧基; ‎ ‎(2)乙烯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乙烯,反应方程式为:, ‎ 故答案为:;加聚反应; ‎ ‎(3)反应②在Cu做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该实验的步骤是将红亮的铜丝置于酒精灯上加热,待铜丝变为黑色时,迅速将其插入到装有B的试管中(如图2所示),重复操作2﹣3次,观察到的现象是:铜丝由黑色变红色,产生刺激性气味, ‎ 过程②反应方程式:CH3CH2OH+CuOCu+CH3CHO+H2O, ‎ 故答案为:铜丝由黑色变红色,产生刺激性气味;CH3CH2OH+CuOCu+CH3CHO+H2O; ‎ ‎(4)①试管1中实现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 故答案为:; ‎ ‎②加热的目的是加快反应速率,小火加热而不是大火的目的是:防止由于温度过高使反应物来不及充分反应而被蒸出,同时防止副产物乙醚等生成, ‎ 故答案为:防止由于温度过高使反应物来不及充分反应而被蒸出,同时防止副产物乙醚等生成. ‎ ‎【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推断、乙酸乙酯制备等,涉及烯与醇、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难度不大,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