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06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化学 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2.1.2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和胶体都是 (C) A.稳定的液体 B.透明的液体 C.混合物 D.化合物 2.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 A.都能透过滤纸 B.都呈红褐色 C.具有相同的微粒直径 D.都不能稳定存在 3.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D) 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B.黄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 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4.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A.胶体外观不均匀 B.胶体带电荷,所以会产生电泳现象 C.胶粒能透过滤纸 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 5.“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 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B)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⑥ 6.下列物质:①过滤后的天然水;②变浑浊的石灰水;③石蕊溶液;④牛奶;⑤盐酸;⑥碘酒。其中属于溶液的是 (D) A.①③ B.②④ C.③⑤⑥ D.①③⑤⑥ 3 7.淀粉溶液是一种胶体,并且淀粉遇到碘单质,可以出现明显的蓝色。现将淀粉和稀Na2SO4溶液混合,装在半透膜袋中,浸泡在盛蒸馏水的烧杯内,过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液体进行实验,能证明半透膜完好无损的是 (B) A.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B.加入碘水不变蓝 C.加入BaCl2溶液没有白色沉淀产生 D.加入碘水变蓝 8.某胶体遇盐卤或石膏水易发生凝聚,而与食盐水或硫酸钠溶液不易发生凝聚,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胶体粒子直径约为1~100 nm B.此胶体带有电荷 C.与BaCl2溶液或Fe(OH)3胶体可发生凝聚 D.Na+使此胶体凝聚的效果不如Ca2+、Mg2+ 9.以下实验装置一般不用于分离物质的是 (D) 10.(1)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C,属于浊液的是A,属于胶体的是D。 A.将少量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后得到的混合物 B.液氮 C.碘酒 D.煮沸的FeCl3溶液 (2)已知:淀粉溶液遇碘水变蓝色。淀粉溶于水所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把淀粉和NaCl溶液装入半透膜袋中,浸入蒸馏水中渗析。试完成下列问题: ①证明淀粉未通过半透膜而Cl-已通过半透膜的实验方法是 3 取烧杯中的液体少量于两支试管中,a试管中滴加碘水,b试管中滴加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如果a试管中没有变蓝,b试管中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淀粉未通过半透膜而Cl-已通过半透膜。 ②证明淀粉与NaCl溶液已分离完全的实验方法是取最后一次烧杯中的液体少量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如果试管中没有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淀粉与NaCl溶液已分离完全。 11.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液体变为红褐色,得到的是Fe(OH)3胶体,用此分散系进行下列实验: (1)将其装入U形管中,用石墨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加深,这说明Fe(OH)3胶粒带正电荷,这种现象称为电泳。 (2)向其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发生的现象是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原因是胶体发生了聚沉。 (3)向其中滴入过量稀硫酸,现象是先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后沉淀又溶解,其原因是开始加入稀硫酸,胶体发生聚沉生成Fe(OH)3沉淀,当稀硫酸过量时,沉淀又与硫酸反应。 (4)提纯此分散系常用的方法是渗析,检验胶体是否纯净的方法:将半透膜移入蒸馏水中浸泡一会儿后取出,向蒸馏水中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则不纯净,否则纯净。 (5)已知Al(OH)3胶体能够净水,则Fe(OH)3胶体能(填“能”或“不能”)净水。 12.请完成下列问题: (1)向胶体中加入可溶性盐等物质能使胶体聚沉,一定量的胶体在一定时间内开始聚沉所需可溶性盐等物质的浓度(mmol·L-1)称作“聚沉值”,“聚沉值”越小,则表示其聚沉能力越大(填“越小”或“越大”),实验证明,聚沉能力主要取决于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电荷数越大,聚沉能力越大,则向Fe(OH)3胶体中加入下列物质时,其“聚沉值”最小的为D(填字母)。 A.NaCl B.FeCl3 C.K2SO4 D.Na3PO4 (2)为了把黏土溶胶(黏土胶体微粒带负电荷)变成较洁净的水,加入等物质的量的下列物质时,哪种效果最明显?B。为什么?因为等物质的量的溶液中,Al3+所带正电荷数大,且浓度最大,聚沉效果最好。 A.BaCl2 B.Al2(SO4)3 C.KCl D.CuSO4 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