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教案:第9讲-勒夏特列原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一化学教案:第9讲-勒夏特列原理

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XXX XXX XXX 学科教师:‎ 年 级: 高一 辅导科目:化学 ‎ 授课日期 ‎××年××月××日 ‎ 时 间 A / B / C / D / E / F段 主 题 勒夏特列原理 教学内容 ‎ 1.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条件、结果。  2.理解外界条件(浓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3.理解勒夏特列原理,掌握平衡移动的相关判断,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原理。 ‎ ‎【教学建议】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引导、讨论等方式是学生学生思考化学平衡移动的过程及解释常见的化学现象及延伸现实生活关于平衡实际意义 ‎ 【镜头1】一瓶无色的液态试剂,揭开瓶盖看到酸雾。猜一猜是什么酸。‎ ‎ 盐酸。‎ ‎ 为什么不猜硝酸?硝酸也是挥发性的。所谓,搞破坏也要有针对性,知道它们家有木头才去放的火。浓盐酸中有大量氯离子。猜一猜,在紫色溶液中加浓盐酸,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 溶液颜色逐渐变蓝,直至呈深蓝色。给溶液增加了大量氯离子,正反应(机会)速率加大,平衡向正向移动。破坏化学平衡,原来就是破坏速率上的平衡。‎ ‎ 平衡移动的客观效果也是“顺其自然”。反应体系也是讲究“和谐”的。氯离子浓度大了,移动使它适当减小些。‎ ‎ 现在这种严重偏蓝的颜色又稳定了,该反应在新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平衡。(雨比刚才下得猛了,水比刚才流得急了,但还是平衡的)。‎ ‎ 【镜头2】在这偏蓝的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原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物,同时溶液颜色严重偏红。为什么?‎ ‎ 溶液中大量氯离子被银离子绑架了,被迫离开溶液形成沉淀,正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逆向移动。‎ ‎ 移动的客观效果是顺其自然。氯离子浓度小了,移动使它适当得到补偿。‎ ‎ (雨比刚才柔了,水比刚才缓了,该反应又在新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平衡。)‎ ‎ 【镜头3】在这偏红溶液中滴加浓硫酸,溶液又变蓝色。为什么?‎ ‎ 浓硫酸吸水,红离子、氯离子、蓝离子三种离子的浓度均增大(水本身的“浓度”太大,其变化忽略不计),正逆反应速率均加大。维持平衡需要正反应5个离子与逆反应1个离子对峙,树大招风,浓度提高使正反应“受益”更大,正反应速率增幅更大,平衡向正向移动。‎ 移动的客观效果是顺其自然。反应物离子浓度受益太大了,移动使它适当减小些。‎ ‎ 【镜头4】在这蓝色溶液中滴加蒸馏水,溶液又变红色。为什么?‎ ‎ 溶液被稀释,三种离子的浓度均减小,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树大招风,正反应速率减幅更大,平衡向逆向移动。‎ ‎ 移动的客观效果是顺其自然。反应物离子浓度损失太大了,移动使它适当得到补偿。‎ ‎ 实验清楚地表明,化学平衡是一种“对峙”状态,只要对峙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平衡就会移动。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就是正逆反应速率的相对变化。‎ ‎ 浓度变化了,平衡朝哪个方向移动?朝“和谐”方向,朝减弱突变的方向移动。‎ ‎ 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是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凡是能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对比的条件都能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这些条件包括物质的浓度(包括气体的分压)、体系的温度变化等。‎ ‎ 【镜头5】将镜头4留下的红色溶液加热,溶液颜色逐渐变紫,最后变蓝。将试管放在冷水中冷却,溶液又重新变红。‎ ‎ 我们注意到该可逆反应的正向是吸热的。实验表明加热使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温则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加热一定是提高反应速率的,显然,对吸热反应,正反应速率提高的幅度大于逆反应速率,对放热反应则相反。‎ ‎ 这种变化也是“顺其自然”。反应要吸热,外界条件就给热;反应要放热,外界条件就吸热。反过来讲,溶液受了热,化学平衡就向降温方向移动;溶液受了凉,化学平衡就向放热方向移动。‎ 总结: 什么是可逆反应?红离子可以变成蓝离子,蓝离子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变成红离子。同一条铁轨上的来回票。‎ ‎ 什么是不可逆?水土流失是最典型的不可逆。‎ ‎ 什么是破坏平衡、平衡移动?‎ ‎ 什么是顺其自然?渴了你喝水,急了你怎么办?‎ ‎ 什么是平衡朝自然和谐的方向移动?平衡移动的最高准则是什么?‎ ‎ (富了请你多交税,穷了给你送温暖。)‎ ‎【教学建议】该部分建议采用提问、讨论、概述、要点诠释汇总是学生充分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引导学生归纳要点、规律及适用范围等,结合典型例题及变式训练强化理解的深度,变式训练可以采用相互PK积分奖励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  1、概念: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反应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改变,使v正和v逆不再相等,原平衡被破坏,一段时间后,在新的条件下,正、逆反应速率又重新相等,即v正'=v逆',此时达到了新的平衡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的移动。应注意此时v正'≠v正,v逆'≠v逆。      2、平衡发生移动的根本原因:V正、V逆发生改变,导致V正≠V逆。   3、平衡发生移动的标志:新平衡与原平衡各物质的百分含量发生了变化。 【要点诠释】:   ① 新平衡时:V′正=V′逆,但与原平衡速率不等。   ② 新平衡时:各成分的百分含量不变,但与原平衡不同。   ③ 通过比较速率,可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当V正>V逆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当V正<V逆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当V正=V逆时,平衡不发生移动。‎ ‎【知识点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 ‎  平衡移动方向可以据勒沙特列原理判断 ‎ 勒沙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如果改变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平衡就向能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简而言之,它就像物理学中的楞次定理一样,对抗改变。平衡移动的结果只能减弱人为的改变,不能减回或超过原来的平衡程度。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等),平衡就向能够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要点诠释】:‎ ‎   (1)原理的适用范围是只有一个条件变化的情况(温度或压强或一种物质的浓度),当多个条件同时发生变化时,情况比较复杂。   (2)注意理解“减弱”的含义:   定性的角度,平衡移动的方向就是能够减弱外界条件改变的方向。平衡移动的结果能减弱外界条件的变化,如升高温度时,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增加反应物,平衡向反应物减少的方向移动;增大压强,平衡向体积减少的方向移动等。   定量的角度,平衡结果只是减弱了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不能完全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量。   (3)这种“减弱”并不能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更不会“超越”这种变化。如:原平衡体系的压强为p,若其他条件不变,将体系压强增大到2p,平衡将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达到新平衡时的体系压强将介于p~2p之间。又如:若某化学平衡体系原温度为50℃,现升温到100℃(其他条件不变),则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达到新平衡时体系温度变为50℃~100℃。   2、适用范围:已达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 ‎【典型例题】1.下列各组物质的颜色变化,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新制的氯水在光照条件下颜色变浅   B.H2、I2、HI平衡混合气加压后颜色变深   C.氯化铁溶液加铁粉振荡后颜色变浅   D.加入催化剂有利于氨的催化氧化 ‎  【答案】A   【解析】勒夏特列原理即平衡移动原理。A项存在平衡:Cl2+H2OHCl+HClO,光照发生:,可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l2浓度减小,颜色变浅,符合上述原理。B项存在平衡:H2+I2(g)2HI,加压平衡不移动,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加压颜色变深是由于I2的浓度增大。C项,2FeCl3+Fe=3FeCl2,不是可逆反应,不存在平衡。D项催化剂不能使平衡移动,加入催化剂有利于反应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 ‎【变式1】下列事实不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   A. 碘化氢在一定容器内受热分解达到平衡后加压颜色变深 ‎  B.加催化剂,使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氨气   C.可用浓氨水和氢氧化钠固体制取氨气   D.加压条件下有利于SO2和O2反应生成SO3答案与解析 ‎  【答案】B     【解析】A中碘化氢受热分解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容器体积变小,碘的浓度增大,颜色加深。催化剂只能等倍的改变正、逆反应速率,而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氨水中存在平衡:NH3+H2ONH3·H2ONH4++OH―,所以加入氢氧化钠后平衡左移,有利于产生氨气。SO2和O2反应生成SO3的反应是体积减小的反应,所以加压条件下右移,有利于SO3生成。‎ ‎ 【变式2】下列事实能应用勒夏特列原理来解释的是(   )   A.工业上生产硫酸,SO2的催化氧化采用常压而不是高压   B.加入催化剂有利于氨的氧化反应   C.高压对合成氨有利   D.500℃左右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氨的反应 ‎  【答案】C ‎【知识点三】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条件 ‎ 主要有:浓度、压强、温度等   1、浓度: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要点诠释】:   由于纯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为常数,所以改变纯固体或纯液体的量,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此平衡不发生移动。所以浓度改变仅适用于溶液或气体物质。‎ ‎ 操作:‎ ‎ 现象:加入少量1 mol/L FeCl3溶液的试管和加入少量1 mol/L,KSCN溶液的试管中溶液颜色都比原来深。‎ ‎ 原理:FeCl3与KSCN反应生成红色的Fe(SCN)3和KCl :FeCl3 + 3KSCNFe(SCN)3 + 3KCl。‎ ‎ 结论:增大任何一种反应物浓度的瞬间,v(正)增大,v(逆)不变,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 【规律】: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 压强:其它条件不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   【要点诠释】:   ①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或气体体积数)之和不相等:达到平衡后,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数增大的方向移动;   ②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或气体体积数)相等:达到平衡后,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3、温度: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Q<0)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Q>0)方向移动。‎ ‎【教学建议】该部分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进行探究思考,通过具体的实验对原理进行阐述说明,可以更加具体形象,增强学生的而自主探究发现的能力。‎ 操作:‎ ‎ 现象:烧瓶中的气体颜色在热水中比常温时深,在冷水中比常温时浅。‎ ‎ 原理:2NO2(g)N2O4 (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 (红棕色) (无色)‎ ‎ 结论:升高温度,NO2浓度变大,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即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NO2浓度变小,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即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 【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放热的方向移动。      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使用适当的催化剂能同等程度的增大正、逆反应速率,但不能影响化学平衡,只能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小结: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结果 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仅”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 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 化学平衡移动的结果 增大反应物浓度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反应物浓度减小,但比原来大 减小反应物浓度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反应物浓度增大,但比原来小 增大生成物浓度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生成物浓度减小,但比原来大 减小生成物浓度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生成物浓度增大,但比原来小 增大体系压强 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体系压强减小,但比原来大 减小体系压强 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体积压强增大,但比原来小 升高温度 向吸热方向移动 体系温度降低,但比原来高 降低温度 向放热方向移动 体系温度升高,但比原来低 ‎ 【典型例题】可逆反应mA(气)+nB pC(气)+qD(其中A和C都是无色气体),当达到平衡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说明(m+n)一定等于(p+q)‎ B.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减小,说明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C.若增加B的量,平衡体系颜色加深,说明B必是气体物质 D.若B是气体,增加A的量,A、B转化率都一定增大 ‎【答案】C ‎【解析】如果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则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系数之和相等,在不知道B、D物质状态的情况下是无法比较m+n与p+q的大小关系的。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减小,说明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逆反应吸热,则正反应是放热的。若B是气体,增加A的量,B的转化率增大而A的转化率减小,所以D选项也是错误的。只有B是气体时增加B的量才可以使平衡体系颜色加深,此时无论是B还是D有颜色。‎ ‎【典型例题】可逆反应2SO2(g)+O2(g) 2SO2(g)+Q,达平衡后,单独改变下列条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 ‎ (A)增大O2浓度 (B)减小压强 (C)升高温度 (D)延长反应时间 ‎【答案】A ‎【解析】由勒夏特列原理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着系数变大的方向移动,本反应应该是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升高温度应该向吸热的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也是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延长反应时间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是没有影响的。‎ ‎【典型例题】某温度下,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可逆反应:X (g) + Y (g)Z(g) + W (s) +Q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加入少量W,逆反应速率增大   B.当容器中气体压强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   C.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D.平衡后加入X,上述反应的Q减小 ‎  【答案】B   【解析】A项,加入固体W,反应速率不变。B项,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等,故当容器中气体压强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C项,升高温度,平衡正向(吸热方向)移动。D项,平衡后加入X,尽管吸热增多,但上述反应的Q不变(Q只与系数有关)‎ ‎ 【变式2】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4NH3 (g)+5O2 (g)4NO (g)+6H2O (g)+905.9kJ·mo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4mol NH3和5 mol O2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905.9 kJ   B.平衡时   C.平衡后降低压强,混合气体平衡摩尔质量减小   D.平衡后升高温度,混合气体中NO含量增大答案与解析 ‎【答案】C   ‎ ‎ 【解析】可逆反应中,反应物的转化率不可能达到100%,A错;平衡时应有,B错;降低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正反应方向移动,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减小,C正确;升温平衡向吸热的逆反应方向移动,混合气体中NO含量降低,D错。‎ ‎【知识点四】外因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比较 ‎  1、对于可逆反应N2+3H22NH3+Q已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进行如下分析:‎ ‎  ‎ V正 V逆 二者关系 移动方向 N2 转化率 缩小容积(即加压)‎ ‎↑‎ ‎↑‎ V正>V逆 ‎→‎ ‎↑‎ 升温 ‎↑‎ ‎↑‎ V正<V逆 ‎←‎ ‎↓‎ 定V充入N2(N2浓度增大)‎ ‎↑‎ ‎↑‎ V正>V逆 ‎→‎ ‎↓‎ 定V充入惰性气体(浓度均不变)‎ ‎  —‎ ‎  —‎ V正=V逆 ‎—‎ ‎—‎ 定压充入惰性气体(相当于扩大容积减压)‎ ‎↓‎ ‎↓‎ V正<V逆 ‎←‎ ‎↓‎ 分离出NH3(降低NH3浓度)‎ ‎↓‎ ‎↓‎ V正>V逆 ‎→‎ ‎↑‎ 使用(正)催化剂 ‎↑‎ ‎↑‎ V正=V逆 ‎—‎ ‎—‎ ‎  注:“↑”表示增大,“↓”表示降低,“—”表示不变   2、对于可逆反应H2(g)+ I2(g)2H I(g)-Q 已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进行如下分析:‎ ‎  ‎ V正 V逆 二者关系 移动方向 H2 转化率 缩小容积(即加压)‎ ‎↑‎ ‎↑‎ V正=V逆 ‎—‎ ‎—‎ 升温 ‎↑‎ ‎↑‎ V正<V逆 ‎←‎ ‎↓‎ 定V充入H2(H2浓度增大)‎ ‎↑‎ ‎↑‎ V正>V逆 ‎→‎ ‎↓‎ 定V充入惰性气体(浓度均不变)‎ ‎—‎ ‎—‎ V正=V逆 ‎—‎ ‎—‎ 定压充入惰性气体(相当于扩大容积减压)‎ ‎↓‎ ‎↓‎ V正=V逆 ‎—‎ ‎—‎ 分离出H I(g)(降低H I浓度)‎ ‎↓‎ ‎↓‎ V正>V逆 ‎→‎ ‎↑‎ 注:“↑”表示增大,“↓”表示降低,“—”表示不变   【要点诠释】:   上表对相关知识进行了对比分析,但在解题时还须灵活应用。如观察上表,还可以得出以下规律:   ①改变一个影响因素,v正、v逆的变化不可能是一个增大,另一个减小的,二者的变化趋势是相同的,只是变化大小不一样(催化剂情况除外);   ②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并非v正增大,v逆减小。‎ ‎【典型例题】COCl2 (g) CO (g)+Cl2 (g)+Q,当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措施:①升温  ②恒容通入惰性气体 ③增加CO浓度 ④减压⑤加催化剂⑥恒压通入惰性气体,能提高COCl2转化率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答案】B   【解析】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升温则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转化率提高,①正确;恒容时,通入惰性气体,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②错;增加CO浓度,平衡逆向移动,反应物转化率降低,③错;该反应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减压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转化率提高,④正确;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平衡状态,⑤错;恒压时,通入惰性气体,容器体积增大,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降低,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加的方向移动,即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转化率提高,⑥正确 ‎【变式1】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操作不会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恒温恒压时充入氨气          B.恒温恒容时充入氮气   C.恒温恒容时充入氦气          D.恒温恒压时充入氦气 ‎【答案】C   【解析】A项,恒温恒压时充入氨气平衡左移; B项,恒温恒容时充入氮气,氮气浓度增大,故平衡右移;C项,恒温恒容时充入氦气,各成分浓度不变平衡不移;D项,恒温恒压时充入氦气,则容积扩大相当于减压,平衡左移 ‎【变式2】在某温度时,反应 H2(g) + I2(g)2HI(g)-Q,在一带有活塞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恒温、压缩体积,平衡不移动,颜色加深   B.恒压、充入HI(g),开始时正反应速率减小   C.恒容、充入HI(g),正反应速率减小   D.恒容、充入H2,I2的浓度降低 ‎【答案】C ‎ ‎ ‎【变式3】已建立化学平衡的某可逆反应,当改变条件使化学平衡向正向移动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生成物的百分含量一定增加;②生成物的产量一定增加;③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   ④反应物的浓度一定降低;⑤正反应速率一定大于逆反应速率;⑥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A.①②       B.②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使化学平衡向正方向移动的方法有多种方法,若加入某种反应物,反应物变多,反应物转化率不一定增加,故③、④错,生成物的百分含量也不一定增加,故①错。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平衡方向,只能改变反应速率,⑥错。‎ 二、广泛存在的化学平衡 ‎1.酸碱指示剂中存在的化学平衡 ‎ 酸碱指示剂石蕊试液的颜色变化中就存在着化学平衡。如果用HZ表示石蕊分子,它存在着以下平衡:‎ ‎ HZH+ + Z-‎ ‎ (红色) (蓝色)‎ ‎ 在接近中性的溶液中:c(HZ)≈c(Z-),溶液呈紫色;‎ ‎ 在酸性溶液中:由于c(H+)增大,平衡向左移动,溶液呈红色;‎ ‎ 在碱性溶液中:由于OH-和H+生成水,平衡向右移动,溶液呈蓝色。‎ ‎【典型例题】化合物HIn在水溶液中因存在以下电离平衡,故可用作酸碱指示剂:‎ ‎ HIn(溶液红色)H+ + In-(溶液黄色) ‎ ‎ 浓度为0.02 mol/L的下列各溶液中能使指示剂由黄色变为红色的是 ( )‎ ‎ A.盐酸 B.石灰水 C.食盐溶液 D.氨水 ‎【答案】A ‎【解析】要使指示剂由黄色变为红色,则需要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B、D选项相当于向溶液中加入OH﹣,会消耗H+,平衡正向移动,C相当于稀释溶液,平衡正向移动,均不符合题意 ‎2.血液中的化学平衡 ‎ 血液中存在如下平衡:CO2 + H2OH2CO3H+ + HCO3- ,当有酸性物质进入血液时,平衡向生成CO2的方向移动,通过加深呼吸排出CO2,减少的HCO3由肾脏调节补充;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平衡向生成HCO3-的方向移动,过多的HCO3由肾脏调节吸收。血液中HCO3-与H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维持在20 : 1左右,其pH值保持稳定。‎ ‎【典型例题】人体血液的pH保持在7.35—7. 45,适量的CO2可维持这个pH变化范围,可用下面的化学方程式表示:H2O + CO2H2CO3 H+ +HCO3-又知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体积分数为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太快而太深的呼吸可以导致碱中毒(pH过高) B.太快而太深的呼吸可以导致酸中毒(pH过低)‎ ‎ C.太慢而太浅的呼吸可以导致酸中毒(pH过低) D.‎ 太慢而太浅的呼吸可以导致碱中毒(pH过高)‎ ‎【答案】AC ‎【解析】本题应从呼吸作用原理及CO2的浓度变化导致平衡的移动两方面入手去分析。人体的呼吸作用是吸入O2呼出CO2。太快而太深的呼吸将导致人体呼出的CO2量增大,因此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血液中c(H+)降低,则可以导致碱中毒。而太慢太浅的呼吸则正好相反。‎ ‎3.膳食与人体血液的平衡 ‎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饮食。对膳食要有如下基本认识:‎ ‎ (1)食品的酸碱度并不是指食品本身汁液的酸碱性。例如,食醋里面含有醋酸,但它却是碱性食品;柑橘汁液的pH值小于7,可它也是碱性食品。‎ ‎ (2)食品的营养成分中,影响血液pH值的是食品中的矿物质。‎ ‎ (3)注意酸、碱性食品的平衡,不偏食才能身体健康。‎ ‎【教学建议】此环节教案预期时间20(练题)+15(互动讲解)分钟。建议教师在使用该环节内容是采用竞赛PK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课堂检测,并对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即时奖励;也可根据学生的程度差异,对习题梯度进行分组滚动式PK小组相互讨论式互教带动课堂的互动氛围,对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积分等奖励。‎ ‎1.锌粒与2 mol/L的硫酸反应,下列措施不能增大该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 ‎ A.用锌粉代替锌粒 B.向该硫酸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水 ‎ C.改用热的2 mol/L硫酸溶液 D.改用3 mol/L硫酸溶液 ‎2.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g)+3H2(g) 2NH3(g),一定能作为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 ( )‎ ‎ A.N2、H2、NH3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 B.H2的生成速率为N2消耗速率的三倍 ‎ C.单位时间消耗a mol N2的同时消耗3a mol H2‎ ‎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随时间改变 ‎3.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 ‎ A.可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Cl2‎ ‎ B.在强碱性条件下,氯水中的Cl-和ClO能大量共存 C.煅烧硫铁矿制SO2时,将矿石粉碎 ‎ D.为加快浓氨水挥发出氨气,可加入适量固体NaOH ‎4.某密封容器中,盛有适量A和B的混合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并达到平衡:A (g)+3 B(g) 2 C(g) +Q(Q>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一个条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 A.升高温度,C的浓度增大 B.充入A气体,B的浓度减小 C.加入催化剂,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5.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NO2N2O4,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后,降低温度,混合物的颜色变浅,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C.降温后NO2的浓度增大 D.降温后各物质的浓度不变 ‎6.许多深海中都存在可燃冰(CH4·nH2O固体)。已知:CH4·nH2O(s) CH4(g)+nH2O(l)-Q(Q>0)深海中能够存在可燃冰,是因为深海具有以下条件中的 ( )‎ ‎ A. 低温高压 B. 高温低压 C. 低温低压 D. 高温高压 ‎7.下列各选项中涉及的化学反应速率,前者一定大于后者的是 ( )‎ ‎ A. 反应Mg+2HCl → MgCl2+H2↑+Q(Q>0)分别在20℃和50℃进行 ‎ B. 颗粒大小相同的铁和镁分别与0.1 mol/L的硫酸反应 ‎ C. 同浓度同体积的Na2S2O3溶液分别与同体积的0.1 mol/L、0.2 mol/L的稀硫酸反应 ‎ D. 其它条件相同时,硫分别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 ‎8.在一定条件下,反应2SO2(g)+O2(g) 2SO3(g)+Q(Q>0)已达到平衡,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反应体系温度,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A.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 B.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 C.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混合气体中SO2的体积百分数增大 ‎9.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g) bB(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则 ( )‎ ‎ 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B.物质A的转化率减小了 ‎ C.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 D.a>b ‎10.有一处于平衡状态的反应:X(固)+3Y(气) 2Z(气)+Q(Q>0),为了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应选择的条件是 ( )‎ ‎ A.升高温度 B.降低压强 C.及时分离出Z D.加正催化剂 ‎11.牙齿表面由一层字的、组成为Ca5 (PO4)3OH的物质保护着,在唾液中存在下列平衡:‎ ‎ Ca5 (PO4)3OH (s) 5Ca2+ + 3PO43- + OH-‎ ‎(1)进食后,细菌和酶作用于食物,产生有机酸,这时牙齿就会受到腐蚀,原因是 ‎ 。‎ ‎(2)已知:Ca5 (PO4)3F(s)的溶解度比上面的矿化产物更小,质地更坚固,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牙膏中配有氟化物添加剂后能防止龋齿的原因。‎ ‎(3)根据以上原理,请你提出一种其他促进矿化的方法。‎ ‎12.“碘钟”实验中,3I- + S2O82- I3- + 2SO42-的反应速率可以用I3-与加入的淀粉溶液显蓝色的时间t来衡量,t越小,反应速率越大。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在20℃时进行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c(l-)/(mol/L)‎ ‎0.040‎ ‎0.080‎ ‎0.080‎ ‎0.160‎ ‎0.120‎ c(S2O82-)/(mol/L)‎ ‎0.040‎ ‎0.040‎ ‎0.080‎ ‎0.020‎ ‎0.040‎ t/s ‎88.0‎ ‎44.0‎ ‎22.0‎ ‎44.0‎ t1‎ ‎ 回答下列问题:‎ ‎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显色时间t1=_______。‎ ‎ (3)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一般规律,若在40℃下进行编号③对应浓度的实验,显色时间如的范围为 (填字母)。‎ ‎ (A) <22.0 s (B)22. 0~44.0 s ‎ (C)>44.0 s (D)数据不足,无法判断 ‎ (4)通过分析比较上表数据,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2.B 3.C 4.B 5.A 6.A 7.D 8.B ‎9.AC 10.C 11. (1)由于细菌和酶作用于食物,产生的有机酸电离出的H+和Ca5 (PO4)3OH (s)脱矿生成的OH-作用:H++OH-→H2O,使平衡向脱矿方向移动,牙齿就会受到腐蚀 (2) 5Ca2+ + 3PO43-+F→CaO(PO4)3F↓‎ ‎ (3)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促进矿化还可采用给牙膏配有含Ca2+或PO43-等离子的添加剂。‎ ‎12. (1)研究反应物I- 与S2O82-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29.3 s (3)A (4)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正比(或显色时间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反比)‎ ‎【附加题-小专题,大智慧】‎ ‎1.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中NH3的体积分数为25%。若反应前后条件保持不变,则反应后缩小的气体体积与原反应总体积的比值为(  )‎ A.1∶5 B.1∶4‎ C.1∶3 D.1∶2‎ ‎ 解析:由N2(g)+3H2(g) 2NH3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ΔV=2,则混合气体中NH3的体积,即为反应中气体体积的减少量。假设平衡时气体体积为4体积,则NH3为1体积。‎ 则反应前气体的体积为4+1=5体积。‎ 故反应后缩小的气体体积与反应总体积的比值为1∶5。‎ 答案:A ‎2.一定条件下,在2SO2+O22SO3的化学平衡体系中,SO2、O2、SO3的浓度分别是:2 mol·L-1、0.8 mol·L-1、2.4 mol·L-1,则O2在反应起始时,可能的浓度范围是(  )‎ A.0.8~2.0 mol·L-1 B.0~2.0 mol·L-1‎ C.0~0.8 mol·L-1 D.无法确定 ‎ 解析:化学平衡时,SO2、O2、SO3的浓度分别是:2 mol·L-1、0.8 mol·L-1、2.4 mol·L-1,那么反应可能从正向开始,O2有最大值为2.0 mol·L-1;也可从逆向开始O2有最小值为0 mol·L-1,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B ‎3.恒温下,反应aX(g) bY(g)+cZ(g)达到平衡状态,把容器体积压缩到原来的1/2,且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时,X的物质的量浓度从0.1 mol/L增大到0.19 mol/L,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b+c       B.aN B.MM%。‎ 答案:B ‎【教学建议】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式复习巩固,采用“学员大讲堂”的模式,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易错点。‎ 1. 勒夏持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和温度等),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其中包含:‎ ‎①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②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增压减小,减压增大)(对于没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及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改变压强化学平衡不移动。)‎ ‎③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高吸低放)‎ ‎ 注意:无论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速率都加快;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则减慢。‎ ‎【总结】‎ ‎(1)影响平衡的因素:浓度、压强、温度三种;‎ ‎(2)原理的适用范围:只适用于一项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即温度或压强或一种物质的浓度),当多项条件同时发生变化时,情况比较复杂;‎ ‎(3)平衡移动的结果:只能减弱(不可能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 ‎2.平衡移动:是一个“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一定条件下的平衡体系,条件改变后,可能发生平衡移动 ‎3.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化学平衡移动:(强调一个“变”字)‎ ‎(1)浓度、温度的改变,都能引起化学平衡移动。而改变压强则不一定能引起化学平衡移动。强调:‎ 气体体积数发生变化的可逆反应,改变压强则能引起化学平衡移动;气体体积数不变的可逆反应,改变压强则不会引起化学平衡移动。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 ‎(2)速率与平衡移动的关系:‎ a.v正= v逆,平衡不移动;‎ b.v正 > 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v正 < v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教学建议】课后作业部分,督促孩子按时完成,并跟踪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 1.有一处于平衡状态的反应X (s)+3Y (g)2Z(g);ΔH<0。为了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应选择的条件是(   )   ①高温   ②低温   ③高压   ④低压   ⑤加催化剂   ⑥分离出Z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2.对于平衡CO2 (g)CO2 (aq);ΔH=―19.75kJ·mol―1。为增大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应采用的方法是(   )   A.升温增压      B.降温减压      C.升温减压      D.降温增压   3.在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和1 mol H2O(g)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生成了2/3mol CO2(反应为 CO+H2O(g)CO2+H2)。其他条件不变,充入的水蒸气改变为2 mol时,平衡时生成CO2的物质的量可能 是(   )   A.0.5 mol      B.0.95 mol       C.1 mol       D.2/3 mol   4.恒温条件下,把装入带活塞的密闭容器中,当反应达到平衡后,慢慢压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积减半,则压强为原来的两倍         B. 平衡向右移动,混合气体的颜色一定会变浅   C. 体积减半,压强增大,但小于原来的2倍     D. 平衡向右移动,混合气体密度增大   5.在一定固定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mol X(g)和2mol Y(g),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达平衡后,容器内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X的浓度减小,则该反应方程式中的n值是(   )   A. 3         B.4         C. 5           D.6   6.某温度下,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A (g)+3B (g)2C(g)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 (A)∶n(B)∶n (C)=2∶2∶1。保持温度不变,以2∶2∶1的物质的量之比再充入A、B、C,则(   )   A.平衡不移动   B.再达平衡时,n (A)∶n (B)∶n (C)仍为2∶2∶1   C.再达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增大   D.再达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7、体积相同的甲乙两个容器中,分别充有等物质的量的SO2、O2,使压强刚好与外界相等。在相同温度下,发生2SO2+O22SO3并达到平衡。在这个过程中,甲容器保持体积不变,乙容器保持压强不变。若甲容器中SO2的转化率为α,则乙容器中SO2的转化率为(   )   A.等于α     B.大于α     C.小于α     D.无法确定   8.在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X、Y,发生反应mX(g)nY(g)  △H = Q kJ·mol-1‎ ‎。反应达到平衡时,Y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温度、气体体积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                                               B.Q<0   C.温度不变,压强增大,Y的质量分数减少   D.体积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9.对于nA(g) + mB(g)pC(g)的平衡体系,升高温度时,体系对H2的相对密度从16.5变为16.74,则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m+n>p   正反应放热           B.m+n>p   正反应吸热   C.m+np ,则正反应吸热;若m+n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