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03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上海市民星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上海市民星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一、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以下表示氦原子结构的化学用语中,对电子运动状态描述最详尽的是( ) A. :He B. C. 1s2 D. 【答案】D 【详解】A项只能表示最外层电子数; B项只表示核外的电子分层排布情况; C项具体到亚层的电子数; D项包含了电子层数、亚层数以及轨道内电子的自旋方向; D项描述最详尽,答案选D。 2.下列表达方式错误的是( ) A. 甲烷电子式 B. 氟化钠的电子式 C. 硫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1s22s22p63s23p4 D. 碳-12原子C 【答案】C 【详解】A.甲烷是共价化合物,利用共用电子对形成物质,A项正确; B.氟化钠是离子化合物,通过阴阳离子的静电作用形成物质,B项正确; C.硫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8,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C项错误; D.在表示原子组成时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表示质子数,左上角表示质量数,则碳12原子可表示为612C,D项正确; 答案选C。 3.周期表中有如图所示的元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22为钛元素的质量数 B. 钛元素原子的M层上共有10个电子 C. 钛元素原子最外层上有4个电子 D. 47.87是钛原子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 【答案】B 【详解】从表中信息可知,钛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2,其元素符号为Ti,其外围电子排布为3d24s2,其最外层只有4s轨道上有2个电子,所以其M层上有10个电子,钛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所以B正确。 【点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根据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其丰度(在自然界所占该元素原子个数百分比)算出来的平均值,而不是原子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 4.短周期非金属元素甲~戊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如下所示,分析正确的是( ) A. 非金属性:甲<丙 B. 原子半径:乙<丁 C. 最外层电子数:乙<丙 D. 戊一定是硫元素 【答案】B 【分析】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元素周期律分析判断。 【详解】表中短周期元素只能在第二、三周期。因为非金属元素,故在第IVA~VIA或VA~VIIA族,进而应用周期律解答。 A. 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非金属性减弱,故非金属性甲>丙,A项错误; B. 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依次增大,故半径乙<丁,B项正确; C. 主族序数等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故最外层电子数乙>丙,C项错误; D. 戊在第三周期、VIA或VIIA,可能是硫或氯元素,D项错误。 本题选B。 5.下列化合物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且是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 A. NaOH B. Na2O2 C. KHSO4 D. NH4Cl 【答案】B 【详解】 A.NaOH中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O-H原子之间存在极性键,故A错误; B.过氧化钠中钠离子和过氧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O-O原子之间存在非极性键,故B正确; C.硫酸氢钾中钾离子和硫酸氢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S-O、S-H原子之间存在极性键,故C错误; D.氯化铵中铵根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N-H原子之间存在极性键,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同种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非极性键,不同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极性键。 6. 下列物质的熔、沸点高低顺序中,正确的是( ) A. 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 B. CI4>CBr4>CCl4>CH4 C. MgO>O2>N2>H2O D. 金刚石>生铁>纯铁>钠 【答案】B 【详解】A.均为原子晶体,共价键的键长越短,熔沸点越高,则熔点为金刚石>二氧化硅>碳化硅>晶体硅,故A错误; B.均为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越大,则熔沸点为CI4>CBr4>CCl4>CH4,故B正确; C.MgO为离子晶体,其它为分子晶体,分子晶体中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越大,但水中含氢键,则熔沸点为MgO>H2O>O2>N2,故C错误; D.金刚石为原子晶体,合金的熔点比纯金属的熔点低,则熔沸点为金刚石>纯铁>生铁>钠,故D错误; 故选B。 7.若不断地升高温度,实现“雪花→水→水蒸气→氧气和氢气”的变化。在变化的各阶段被破坏的粒子间的主要相互作用依次是( ) A. 氢键;分子间作用力;极性键 B. 氢键;氢键;非极性键 C. 氢键;极性键;分子间作用力 D. 分子间作用力;氢键;非极性键 【答案】A 【分析】根据雪花→水→水蒸气的过程为物理变化,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主要是氢键,水蒸气→氧气和氢气是化学变化,破坏的是化学键,为极性键,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固态水中和液态水中含有氢键,当雪花→水→水蒸气主要是氢键、分子间作用力被破坏,但属于物理变化,共价键没有破坏,水蒸气→氧气和氢气,为化学变化,破坏的是极性共价键,故在变化的各阶段被破坏的粒子间的主要相互作用依次是氢键、分子间作用力、极性键。 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氢键以及共价键,题目难度不大,关键在于粒子间的主要相互作用力的判断。 8.解释下列物质性质的变化规律与物质结构的因果关系时,与化学键强弱无关的变化规律是( ) A. 与硅相比,金刚石的硬度大,其熔、沸点也高 B. 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 C. 钠、镁、铝的熔、沸点逐渐升高 D. F2、Cl2、Br2、I2的熔、沸点逐渐升高 【答案】D 【详解】A.原子晶体中,共价键越短,硬度、熔沸点越大,则金刚石的硬度大于硅,其熔、沸点也高于硅,与共价键有关,故A有关; B.非金属性F>Cl>Br>I,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形成的氢化物共价键的键能越大,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与键能有关,故B有关; C.钠、镁、铝的熔点和沸点逐渐升高,这是因为它们中的金属键逐渐增强,与化学键的强弱有关,故C有关; D.分子晶体的熔沸点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则F2、Cl2、Br2、I2的熔、沸点逐渐升高,与化学键强弱无关,故D无关; 故答案为D。 9.下列电子排布图所表示的元素原子中,其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详解】A.2p能级能量比3s能量低,电子尽可能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不符合能量最低原理,原子处于能量较高的激发态,故A错误; B.违反了洪特规则,基态原子的电子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原子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故B错误; C.原子处于2p能级时具有的能量比3s能级时具有的能量低,电子尽可能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不符合能量最低原理,故C错误 D.能级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为1s、2s、2p,每个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自旋相反,简并轨道(能级相同的轨道)中电子优先单独占据1个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能量最低,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0.NF3可由NH3和F2在Cu作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直接得到:4NH3+3F2NF3+3NH4F。上述化学方程式中的5种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不含有( ) A. 离子晶体 B. 分子晶体 C. 原子晶体 D. 金属晶体 【答案】C 【详解】Cu是金属,属于金属晶体,NH4F是盐,属于离子晶体,NH3、F2、NF3都属于分子晶体,故答案为C; 11.下列事实中不能证明CH3COOH是弱电解质的是( ) A. 常温下某CH3COONa溶液的pH=8 B. 常温下0.1mol·L-1CH3COOH溶液的pH=2.8 C. CH3COONa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H3COOH和NaCl D. CH3COOH属于共价化合物 【答案】D 【分析】弱电解质的证明,是基于与强电解质对比进行的。弱电解质与强电解质最大的区别就是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而强电解质不存在电离平衡。因此只要证明有电离平衡存在,就证明了弱电解质。对于弱酸弱碱,也可以检测对应盐(强酸盐、强碱盐)的溶液的酸碱性,若不是中性,也可以证明是弱电解质。 【详解】A、常温下某CH3COONa溶液的pH=8,说明溶液水解呈碱性,应为强碱弱酸盐,可证明CH3COOH是弱电解质,A正确; B、常温下0.1 mol·L-1CH3COOH溶液的pH=2.8,说明醋酸没有完全电离,存在电离平衡,可以证明CH3COOH是弱电解质,B正确; C、CH3COONa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H3COOH和NaCl,则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醋酸是弱电解质,C正确; D、CH3COOH属于共价化合物与醋酸是弱电解质并无直接关系,D错误; 故答案选D。 12.25℃时不断将水滴入0.1 mol·L-1的氨水中,下列图像变化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详解】A.0.1mol·L-1的氨水溶液呈碱性,加水稀释时,溶液仍旧呈碱性,与图像不符,A错误; B.加水稀释,NH3∙H2O⇌NH4++OH-,电离平衡正向移动,水的电离程度增大,与图像不符,B错误; C.加水稀释,NH3∙H2O⇌NH4++OH-,电离平衡正向移动,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溶液中的离子的浓度逐渐减小,导电能力逐渐减弱,符合图像,C正确; D.氨水的电离平衡常数与加入水的量无关,与图像不符,D错误; 答案为C。 13.在相同温度下,100 mL 0.01mol/L醋酸溶液与10 mL 0.1mol/L醋酸溶液相比,下列数值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 A. 完全中和时所需NaOH的物质的量 B. CH3COOH的电离程度 C. H+的物质的量浓度 D. CH3COOH的物质的量 【答案】B 【解析】A. 由n=c×V可知,两溶液中醋酸的物质的量相等,中和时所需NaOH的量相等,故A错误;B. 在相同温度下,稀释可以促进弱电解质的电离,所以0.01mol·L-1的醋酸溶液与0.1 mol·L-1的醋酸溶液相比,前者电离程度大,故B正确;C. 酸的浓度越大,H+的物质的量浓度越大,则0.01 mol·L-1醋酸溶液与0.1 mol·L-1醋酸溶液相比,H+的物质的量浓度前者小于后者,故C错误;D. 由上述分析可知,两溶液中CH3COOH的物质的量相等,故D错误;答案选B。 14.只改变一个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平衡常数K与化学平衡移动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K不变,平衡可能移动 B. 平衡向右移动时,K不一定变化 C. K有变化,平衡一定移动 D. 相同条件下,同一个反应的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增大2倍,K也增大2倍 【答案】D 【分析】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只有温度,改变其他条件,平衡常数K不发生变化。 【详解】A. 改变压强或浓度引起化学平衡移动时,K不变,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改变压强或浓度引起化学平衡移动时,K不变,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 K只与温度有关,K发生了变化,说明体系的温度改变,则平衡一定移动,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相同条件下,同一个反应的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增大2倍,化学平衡常数应为K2,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选D。 15.25 ℃时,PbCl2固体在不同浓度盐酸中的溶解度如图。在制备PbCl2的实验中,洗涤PbCl2固体最好选用( ) A. 蒸馏水 B. 1.00 mol·L-1盐酸 C. 5.00 mol·L-1盐酸 D. 10.00 mol·L-1盐酸 【答案】B 【详解】由图象可知,当盐酸浓度为1mol/L时,PbCl2的溶解度最小,所以为了减少PbCl2固体的溶解,应选择1mol/L盐酸来洗涤PbCl2固体,故答案为B。 16.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2(g)⇌N2O4(g)。当下列所给有关量不再变化时,不能表明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A. 混合气体的压强 B. 混合气体的密度 C.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D. 【答案】B 【详解】A、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说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平衡状态,故A正确; B、恒容条件下气体的质量和体积一直不变,所以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不能作平衡状态的标志,故B错误;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说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平衡状态,故C正确; D、Q==K,说明反应达平衡状态,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睛】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17.在水溶液中存在反应:Ag++Fe2+⇌Ag(s)+Fe3++Q,达到平衡后,为使平衡体系中析出更多的银,可采取的措施是( ) A. 升高温度 B. 加水稀释 C. 增大Fe2+浓度 D. 常温下加压 【答案】C 【详解】A.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故A错误; B.加水稀释,反应物、生成物浓度均减小,但反应物中离子浓度减小的多,平衡逆向移动,故B错误; C.增大Fe2+的浓度,反应物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析出更多的Ag,故C正确; D.反应没有气体参与,增大压强,不影响平衡移动,不能增大Ag的产量,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8.一定条件下,某容器中各微粒在反应前后变化的示意图如下,其中和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 关于此反应说法错误的是( ) A. 一定属于吸热反应 B. 一定属于可逆反应 C. 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 一定属于分解反应 【答案】A 【分析】根据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 【详解】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一般的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但也有的分解反应如2H2O2=2H2O+O2↑是放热反应,A错误; B.根据图示可知有一部分反应物未参加反应,该反应是可逆反应,B正确; C.据图可知,该反应有单质生成,所以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 D.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因此属于分解反应,D正确; 答案选A。 19.为了探究外界条件对反应aX(g)+bY(g)⇌cZ(g)+Q的影响,以X和Y物质的量之比为a∶b开始反应,通过实验得到不同条件下达到平衡时Z的体积分数,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Q<0,a+b>c B. Q<0,a+b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