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化学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单元检测试卷习题 鲁科版必修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化学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单元检测试卷习题 鲁科版必修1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单元检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雷雨时,可增加土壤中硝酸盐类氮肥的含量 B.许多领域中用液氮制得低温环境 C.造成光化学烟雾的罪魁祸首是SO2‎ D.正常雨水因溶有CO2,其pH约为5.6,而酸雨的pH小于5.6‎ 解析:引起光化学烟雾的物质主要是氮的氧化物,它也是引起酸雨的重要物质之一。‎ ‎2.下列试剂保存方法正确的是(B)‎ A.浓硫酸保存在带橡皮塞的玻璃瓶中 B.氯水保存在棕色细口瓶中 C.液溴保存在带橡皮塞的玻璃试剂瓶中 D.固体碘放在棕色细口瓶中 解析:浓H2SO4、液溴有强氧化性,不能用橡皮塞,故A、C项错误;固体碘应放在棕色广口瓶中,故D项错误。‎ ‎3.将CO2气体通入CaCl2溶液,若要有白色沉淀产生,可加入的试剂是(D)‎ A.氯化钾溶液 B.碳酸氢钙溶液 C.氯水 D.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CO2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与氯化钙和氯化钾均不反应,且CaCl2与KCl也不反应,故无白色沉淀产生,A项错误;碳酸与氯化钙不反应,加入碳酸氢钙也不反应,故无白色沉淀产生,B项错误;碳酸与CaCl2不反应,加入氯水后也不反应,无白色沉淀产生,C项错误;碳酸和NaOH反应生成Na2CO3,Na2CO3与CaCl2反应生成CaCO3白色沉淀,D项正确。‎ ‎4.将含有等体积NH3、CO2、NO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浓H2SO4、Na2O2和Na2CO3溶液的装置,充分作用后,最后得到的气体是(A)‎ A.CO2和NO B.CO2‎ C.NO D.NO2‎ 解析:气体通过浓H2SO4时,NH3被吸收;通过Na2O2时CO2被吸收,放出O2,产生的O2‎ 10‎ 与NO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与NO等体积的NO2;当NO2通过Na2CO3溶液时,NO2与水反应生成了硝酸和NO,硝酸跟Na2CO3反应产生CO2,故最后得到的气体为CO2和NO。‎ ‎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B)‎ A.NH3易液化,液氨常用作制冷剂 B.与金属反应时,稀HNO3可能被还原为更低价态,则稀HNO3氧化性强于浓HNO3‎ C.铵盐受热易分解,因此贮存铵态氮肥时要密封保存,并放在阴凉通风处 D.稀HNO3和活泼金属反应时得不到氢气 解析: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故液氨常用作制冷剂,A正确;判断氧化性强弱不能根据得到电子数目的多少,即被还原的价态高低,而是根据得到电子的难易程度,越易得到电子,其氧化性越强,故B错误;硝酸与金属反应,没有氢气产生,D正确。‎ ‎6.下列实验报告记录的实验现象正确的是(C)‎ 解析:SO2通入酚酞溶液中,溶液呈酸性,无色酚酞溶液无变化;SO2通入品红溶液能使溶液最终变为无色;SO2通入氯水和BaCl2的混合液中,SO2+Cl2+2H2O====H2SO4+2HCl,H2SO4+BaCl2====BaSO4↓+2HCl;SO2通入BaCl2和NaOH混合液中,SO2+2NaOH====Na2SO3+H2O,Na2SO3+BaCl2====BaSO3↓+2NaCl。‎ ‎7.下列反应能说明卤素非金属性活泼顺序是Cl>Br>I的是(C)‎ ‎①2HClO4+Br2(气)2====HBrO4+Cl2②2NaBr+Cl2====2NaCl+Br2③2KI+Cl2====2KCl+I2④2KI+Br2====2KBr+I2‎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 ‎8.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B)‎ A.碳酸氢钠溶液与少量石灰水反应:HCO-3+Ca2++OH-====CaCO3↓+H2O B.氯化铵与氢氧化钠两种浓溶液混合加热:NH+4+OH-H2O+NH3↑‎ C.氢氧化镁与稀硫酸反应:H++OH-====H2O D.单质铜与稀硝酸反应:Cu+2H++2====Cu2++2NO↑+H2O 解析:在书写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时,应该按不足量的物质的组成来写,A选项中的Ca2+与OH-物质的量之比应该为1∶2;B项考查铵盐的性质,该离子方程式正确;C项中氢氧化镁为难溶物,不应拆开写;D项电荷不守恒,方程式也未配平。‎ ‎9.下列除杂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不正确的一组是(D) ‎ 解析:A中NaI与氯水反应,生成碘单质,萃取分液;B中Cu和盐酸不反应,碳酸钙溶于盐酸,然后过滤;C中Fe可以还原FeCl3生成FeCl2,多余的铁粉过滤除去;D中CO2和HCl均与Na2CO3溶液反应不能用来除去CO2中的HCl。‎ ‎10.近年来,冠以“绿色”的新概念不断产生,如绿色食品、绿色材料、绿色能源、绿色化学等,这里的“绿色”是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象表述。“绿色化学”要求从经济、环保和技术上设计可行的化学反应。据此,由单质镁制硝酸镁的下列四个方案中,你认为可行而且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方案是(C)‎ 10‎ ‎11.用下面的方案进行某些离子的检验,其中方案设计最严密的是(B)‎ 解析:加入稀硝酸无沉淀生成,再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也可能是Ag+或等,故A项错误;试液中加入盐酸无现象,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证明含有硫酸根离子,故B正确;试液中加入过氧化氢,过氧化氢氧化碘离子为碘单质,使淀粉变蓝,故C错误;若原溶液中有也可产生此现象,故D错误。‎ ‎12.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提纯并收集表中的四种气体(a、b、c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其中可行的是(C)‎ 10‎ 解析:A项不能用NaOH溶液洗气,因NO2与NaOH溶液反应;B项浓硫酸与Cu反应需加热且SO2与KMnO4(H+)溶液反应;D项NH3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且固体干燥剂应放在球形干燥管中。‎ ‎13.对某酸性溶液(可能含有Br-、、H2SO3、)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①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品红溶液退色;‎ ‎②加碱调至碱性后,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③加入氯水时,溶液略显黄色,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对于下列物质不能确认其在原溶液中是否存在的是(B)‎ A.Br- B. ‎ C.H2SO3 D. ‎ 解析:实验①证明有H2SO3分子,②能证明有,③证明一定有Br-,而且溶液中含有,但是此不一定是原溶液中的,也可能是H2SO3被氧化成的H2SO4,因为还原性:H2SO3>Br-,所以Br-被氧化了,H2SO3一定被氧化了。‎ ‎14.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溴水中,溴水颜色不变浅的是(C)‎ 10‎ ‎①KCl晶体 ②H2S气体 ③CCl4 ④Mg ⑤NaOH ‎⑥Na2CO3 ⑦Na2SO3 ⑧FeBr2‎ A.⑤⑧ B.⑤⑥⑦⑧‎ C.① D.均不可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8分)‎ ‎15.(8分)有一包白色粉末状混合物,可能含有Na2CO3、NaCl、CaCO3、CuSO4、KCl、Na2SO4、MgCl2、KNO3中的某几种,现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混合物溶于水,得到无色透明溶液。‎ ‎②取少量上述溶液两份,其中一份加入BaCl2溶液,立即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在另一份中加入NaOH溶液,也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回答:‎ ‎(1)原混合物中肯定没有CuSO4、CaCO3、Na2CO3。‎ ‎(2)原混合物中肯定含有Na2SO4、MgCl2。‎ ‎(3)不能确定是否含有KNO3、NaCl、KCl。‎ 解析:根据实验①混合物溶于水得无色透明溶液,可推断原白色粉末中肯定没有CuSO4和CaCO3(因为CuSO4溶液显蓝色,CaCO3难溶于水)。根据实验②向其中一份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再加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溶解,可推断原白色粉末中肯定有Na2SO4,肯定没有Na2CO3(因为BaSO4和BaCO3都是白色沉淀,但BaSO4不溶于稀硝酸,而BaCO3溶于稀硝酸)。根据实验②向另一份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可推断原混合物中肯定有MgCl2[因为Mg(OH)2是白色沉淀]。对于KNO3、NaCl、KCl,题目中没有进一步用实验检验,因此不能确定是否含有。‎ ‎16.(12分)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碘。为了从海带中提取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0‎ ‎(1)步骤①灼烧海带时,除需要三脚架外,还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是BDE(从下列仪器中选出所需的仪器,用字母填写在空白处)。‎ A.烧杯 B.坩埚 C.表面皿 D.泥三角 E.酒精灯 F.干燥器 ‎(2)步骤③的实验操作名称是过滤;步骤⑥的目的是从含碘的苯溶液中分离出单质碘和回收苯,该步骤的实验操作名称是蒸馏。‎ ‎(3)步骤④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I-+MnO2+4H+====Mn2++I2+2H2O。‎ ‎(4)步骤⑤中,某学生选择用苯来提取碘的理由是苯与水互不相溶且与碘不反应,碘在苯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 ‎(5)请设计一种检验提取碘后的水溶液中是否还含有单质碘的简单方法:取少量提取碘后的水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几滴淀粉试液,观察是否出现蓝色(如果出现蓝色,说明水溶液中还含有单质碘)。‎ 解析:(1)该实验是对固体海带加热灼烧,与三脚架一起使用的常常是泥三角、坩埚和酒精灯。‎ ‎(2)步骤③是由海带灰悬浊液得含碘离子的溶液,因此一定要进行过滤的操作;步骤⑥是从含碘的苯溶液中分离碘和回收苯,是利用互溶的两种液体的沸点不同来分离,则实验操作为蒸馏。‎ ‎(3)步骤④的离子方程式为2I-+MnO2+4H+====Mn2++I2+2H2O。‎ ‎(4)碘在苯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苯与水互不相溶且与碘不反应,故可选取苯来提取碘。‎ ‎(5)根据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这一现象,可以取少量提取碘之后的溶液,向其中加入淀粉来检验其中是否还含有碘单质。‎ ‎17.(14分)在下列物质转化中,A是一种正盐,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C的相对分子质量大16,E是酸,当X无论是强酸还是强碱时,都有如下的转化关系:‎ 当X是强酸时,A、B、C、D、E均含同一种元素;当X是强碱时,A、B、C、D、E均含另外同一种元素。请回答:‎ ‎(1)A是(NH4)2S,Y是O2,Z是H2O。‎ ‎(2)当X是强酸时,E是H2SO4,写出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2H2S+3O22SO2+2H2O。‎ 10‎ ‎(3)当X是强碱时,E是HNO3,写出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4NH3+5O24NO+6H2O。‎ 解析:A是正盐,并且既可以与强酸反应,又可以与强碱反应,A应是弱酸的铵盐;C、D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16,分子组成上恰好相差一个氧原子,因此,C、D为氧化物,且组成它们的另一种元素应有多个价态,Y应为O2,E为酸,Z应为水。‎ ‎18.(13分)某课外活动小组欲利用CuO与NH3反应,研究NH3的某种性质并测定其组成,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夹持装置未画出)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分液漏斗;仪器b中可选择的试剂为氧化钙或氢氧化钠固体或碱石灰。‎ ‎(2)实验室中,利用装置A,还可制取的无色气体是BC(填字母)。‎ A.Cl2 B.O‎2 ‎ C.CO2 D.NO2‎ ‎(3)实验中观察到装置C中黑色CuO粉末变为红色固体,量气管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上述现象证明NH3具有还原性,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3CuO+2NH33Cu+3H2O+N2。‎ ‎(4)E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吸收未反应的氨气,阻止F中水蒸气进入D。‎ ‎(5)实验完毕,若测得干燥管D增重m g,装置F测得气体的体积为n 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则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为 (用含m、n字母的代数式表示)。‎ 解析:(1)仪器a是分液漏斗,浓氨水可以与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碱石灰等制取氨气。‎ ‎(2)装置A是一种固体+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的气体发生装置,可以用来制取H2、CO2、NO2、Cl2等,还可以用H2O2与MnO2来制取O2,这里注明是无色气体,则不能是Cl2、NO2。‎ ‎(3)黑色CuO粉末变为红色固体,说明黑色的CuO被还原为Cu,同时NH3被氧化为N2,证明了NH3具有还原性:2NH3+3CuO3Cu+N2+3H2O。‎ 10‎ ‎(4)实验需要通过称量D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差来作为氨气中氢原子物质的量的计算依据,所以E装置具有隔离D与F的作用,防止F中的水蒸气进入D中,同时可以把未反应的NH3吸收掉。‎ ‎(5)D增重是吸收了NH3还原CuO生成的水的质量,‎ 所以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为。‎ ‎19.(11分)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索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 甲组取a g铜片和一定量的浓硫酸放入试管中加热,直到反应完毕,最后发现试管中还有一定量的H2SO4和Cu剩余。‎ ‎(1)写出装置A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2)若用含0.2 mol H2SO4的浓硫酸与过量铜片共热,能否收集到0.1 mol SO2?不能(填“能”或“不能”)。‎ ‎(3)当集气瓶B中的气体收集满时,装置C中有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品红溶液退色。‎ ‎(4)为什么有一定量的余酸却未能使Cu完全溶解,你认为原因是稀硫酸不能与Cu反应。‎ ‎(5)乙组同学认为:实验装置C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乙组同学设计了最简单方法给予解决:在C试管口塞上一团沾有NaOH(填化学式)溶液的棉花。‎ ‎(6)为了证明反应结束后的试管中的确有剩余的稀硫酸,可选择的试剂是AB。‎ A.铁粉 B.Na2CO3溶液 C.BaCl2溶液 10‎ 解析:铜只能与浓硫酸反应,与稀硫酸不反应;二氧化硫可以使品红溶液退色,为防止污染环境,在试管口用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团堵住;证明有剩余的稀硫酸,应检验其中的H+,不能检验,因为产物CuSO4中也含。‎ 1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