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宁夏长庆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宁夏长庆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化学期末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S 32 Cl: 35.5 Fe: 56 Cu: 64 Zn :65 ‎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元素周期表是一座开放的“元素大厦”,“元素大厦”尚未“客满”。请你在“元素大厦”中为由俄罗斯科学家利用回旋加速器成功合成的119号超重元素安排好它的房间(  )‎ A. 第八周期第ⅠA族 B. 第七周期第ⅦA族 C. 第七周期0族 D. 第六周期第ⅡA族 ‎【答案】A ‎【解析】‎ ‎【详解】元素周期表中每周期元素的种数是2、8、8、18、18、32,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是2、10、18、36、54、86、118,因此119号元素在118号的下一周期第一种元素,所以119号元素位于第八周期第IA族,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记住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2、10、18、36、54、86、118,并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某学生进行的下列家庭小实验不合理的是( )‎ A. 用食醋检验牙膏中的摩擦剂是否是碳酸钙 B. 炒菜时滴加少量食醋和料酒可增加香味 C. 在一瓣橘子上插入两根铜线并与小灯泡连接,验证电流的产生 D. 用灼烧并闻气味的方法区别纯棉织物和羊毛织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A.食醋的主要成分为醋酸,能够与牙膏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以通过是否有气体生成,作为判断的依据,故A合理;‎ B.料酒中醇和食醋中的乙酸发生了酯化反应,生成了有香味的乙酸乙酯,因此炒菜时滴加少量食醋和料酒可增加香味,故B合理;‎ C.形成原电池反应时,两极金属不能相同,否则不能形成原电池反应,故C不合理;‎ D.毛织物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纯棉织物中不含有蛋白质,灼烧时没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故D合理;‎ 故选C。‎ ‎3.下列各组物质的相互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 A. H2、D2和T2互为同位素 B. 金刚石、C60、石墨互为同系物 C. (CH3)2CHC2H5和CH3CH2CH(CH3)2属于同种物质 D. 和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的原子,H2、D2和T2是单质不是原子,故不能称为同位素,故错误;B.金刚石和石墨和C60是碳元素的不同单质,是同素异形体,不是同系物,故错误;C.二者结构完全相同,是同种物质,故正确;D.二者是同种物质,故错误。故选C。‎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以用电解熔融氯化钠的方法来制取金属钠 B. 加热后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 C. 共价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共价键,可能含有离子键 D. 1mol乙酸与1mol乙醇反应生产乙酸乙酯的分子数为NA ‎【答案】A ‎【解析】‎ ‎【详解】A.钠是活泼金属,工业上采用电解法冶炼,2NaCl(熔融)2Na+Cl2↑,故A正确;‎ B. 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与反应条件无关,加热后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如物质的燃烧一般都需要加热或点燃,故B错误;‎ C. 共价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共价键,但不可能含有离子键,含有了离子键就属于离子化合物,故C错误;‎ D. 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1mol乙酸与1mol乙醇反应生产乙酸乙酯的分子数小于NA,故D错误;‎ 故选A。‎ ‎5.X、Y、Z是三种短周期的主族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如图,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形成的氢化物只有一种 B. 原子半径:Y>Z C. X和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酸 D. X的最低负化合价为-3‎ ‎【答案】B ‎【解析】‎ ‎【分析】‎ X、Y、Z是三种短周期的主族元素,根据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X为第二周期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则X为C元素,因此Y为Al元素,Z为Si元素,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X为C元素、Y为Al元素,Z为Si元素。‎ A.X为C元素,形成的氢化物为烃,是一类物质,故A错误;‎ B.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所以原子半径Y>Z,故B正确;‎ C.碳酸和硅酸均为弱酸,故C错误;‎ D.C最外层有4个电子,最低负化合价为-4价,故D错误;‎ 故选B。‎ ‎6.下列关于化学键和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Na2O2、NaOH、CaCl2三种化合物含有相同的化学键 B.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C. 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D. HCl、H2S溶于水时只破坏了共价键 ‎【答案】D ‎【解析】‎ ‎【详解】A.Na2O2中含有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NaOH中含有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CaCl2只含有离子键,三种化合物含有的化学键不相同,故A错误;‎ B.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故B错误;‎ C.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如铵盐是离子化合物,故C错误;‎ D.HCl、H2S都是共价化合物,溶于水时破坏了极性共价键,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A,要注意CaCl2只含有离子键,2个氯离子间不存在共价键。‎ ‎7.下列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A. CH2CH─CH3+HClOHOCH2─CHCl─CH3‎ B. CH3Cl+Cl2CH2Cl2+HCl C. SO2+2NaOHNa2SO3+H2O D. HNO3+H2O ‎【答案】A ‎【解析】‎ ‎【详解】A.CH2CH─CH3的碳碳双键断裂,两个碳原子分别结合了羟基和氯原子,属于加成反应,故A选;‎ B.CH3Cl中的一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了,属于取代反应,故B不选; ‎ C.SO2+2NaOH→Na2SO3+H2O是复分解反应,故C不选;‎ D.苯中的一个氢原子被硝基取代了,属于取代反应,故D不选;‎ 故选A。‎ ‎8.氟、氯、溴、碘性质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原子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多 B. 原子量依次增大 C. 原子核外次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 D. 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氟、氯、溴、碘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数的吸引能力逐渐减弱,导致氟、氯、溴、碘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因此氟、氯、溴、碘性质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故选D。‎ ‎9.1molH-H键的键能是436 kJ/mol,1mol I-I键的键能是151kJ/mol,1mol H-I 的键能是299 kJ/mol,则对于H2(g)+I22HI(g)的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放出11kJ热量 B. 吸收11kJ热量 C. 放出288kJ热量 D. 吸收288kJ热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H=反应物的键能和-生成物的键能和,据此解答。‎ ‎【详解】据反应方程式H2(g)+I2(g)=2HI(g),其△H=反应物的键能和-生成物的键能和=436kJ/mol+151kJ/mol-2×299kJ/mol=-11kJ/mol,为放热反应,故选A。‎ ‎10.下列图示变化为放热反应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图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是吸热反应,故A错误;‎ B.图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是放热反应,故B正确;‎ C.浓硫酸溶于水虽放出热量,但其是物理变化,不属于放热反应,故C错误;‎ D.铵盐与碱的反应为吸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C,要注意浓硫酸的稀释属于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反应。‎ ‎11.巴豆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CH—COOH。现有①氯化氢、②溴水、③纯碱溶液、④乙醇、⑤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试根据巴豆酸的结构特点,判断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巴豆酸反应的物质是 A. 只有②④⑤ B. 只有①③④ C. 只有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CH3-CH═CH-COOH中含碳碳双键、-COOH,结合烯烃、羧酸的性质来分析。‎ ‎【详解】含碳碳双键,能与①氯化氢、②溴水发生加成反应;含碳碳双键,能与⑤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反应;含-COOH,能与③纯碱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也能与④乙醇发生酯化反应,‎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解题关键:把握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结合官能团的结构,掌握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及应用。‎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苯能使溴水因发生取代反应而褪色,且生成溴苯 B. 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 苯中没有典型的碳碳双键,但能发生加成反应 D. 苯中各原子均在同一平面 ‎【答案】A ‎【解析】‎ ‎【详解】A.苯与溴水不反应,发生萃取,在催化条件下可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故A错误;‎ B.苯环对甲基的性质有影响,甲苯中的甲基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B正确;‎ C.虽然苯中没有典型的碳碳双键,但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故C正确;‎ D.苯是一个平面形分子,苯中各原子均在同一平面,故D正确; ‎ 故选A。‎ ‎13.下列各组的性质比较正确的是( )‎ A. 稳定性:NH3<PH3 < SiH4 B. 酸性:HClO4 >H2SO4 > H3PO4‎ C. 碱性:KOH < NaOH < Mg(OH)2 D. 还原性:F— > Cl— > Br—‎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因非金属性N>P>Si,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NH3>PH3>SiH4,A错误;‎ B、非金属性Cl>S>P,则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HClO4>H2SO4>H3PO4,B正确;‎ C、金属性K>Na>Mg,则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KOH>NaOH>Mg(OH)2,C错误;‎ D、非金属性F>Cl>Br,则对应离子还原性F-<Cl-<Br-,D错误。‎ 答案选B。‎ ‎14.下列措施能增大相应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A. 盐酸和大理石反应制取CO2时,增加大理石的用量 B. Cu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时,改用浓硝酸 C. NH4Cl与熟石灰反应制NH3时,增大压强 D. 在用Zn和稀硫酸反应制氢气时,加入几滴硫酸铜溶液 ‎【答案】D ‎【解析】‎ ‎【详解】A.增大固体的用量,固体的浓度不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变,故A错误;‎ B.稀硝酸与铜反应放出NO,浓硝酸与铜反应放出NO2,反应本质发生了变化,不能用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解释,故B错误;‎ C.NH4Cl与熟石灰均为固体,增大压强,反应速率不变,故C错误;‎ D.Zn能够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形成锌铜原电池,所以能使反应速率加快,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是易错点为B,要注意分析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不能改变反应的本质。‎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室鉴别丙烯和苯,可以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 甲烷、乙烯和苯都可以与溴水发生反应 C. 乙醇被氧化只能生成乙醛 D. 乙醇和乙酸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不属于取代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A. ‎ 丙烯含有碳碳双键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实验室鉴别丙烯和苯,可以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选项A正确;‎ B、甲烷是饱和烃不能与溴水反应,能与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苯中的化学键是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一种特殊的键,不能与溴水反应,选项B错误;‎ C. 乙醇可以直接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生成乙酸,选项C错误;‎ D. 乙醇和乙酸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属于酯化反应,也属于取代反应,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16.一定条件下,体积为‎10 L的密闭容器中,1 mol X和1 mol Y进行反应:2X(g)+Y(g) Z(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该反应经过60 s达到化学平衡,生成0.3 mol 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X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1 mol·(L·s)-1‎ B. 当X、Y、Z的速率比为2:1:1时,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C. 反应放出的热量可用于提高反应速率 D. 反应达到平衡时,n(X):n(Y)=1:1‎ ‎【答案】C ‎【解析】‎ ‎【详解】A.v(Z)==0.0005mol/(L•s),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v(X)=2v(Z)=2×0.0005mol/(L•s)=0.001mol/(L•s),故A错误; ‎ B. 根据方程式,任何时刻都存在X、Y、Z的速率比为2:1:1,不能说明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故B错误;‎ C. 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逐渐升高,反应速率会加快,故C正确;‎ D. 根据方程式,1 mol X和1 mol Y进行反应:2X(g)+Y(g) Z(g),反应的X和Y是2:1,反应达到平衡时,n(X):n(Y)一定不等于1:1,故D错误;‎ 故选C。‎ ‎17.如图是酸性电解质氢氧燃料电池构造示意图。关于该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b极是正极,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B. 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2H2O +4e-4OH-‎ C. 电流由b通过灯泡流向a D. 氢氧燃料电池属于环境友好的绿色电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氢氧燃料电池中,通入氢气的一极为电源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H2-2e-=2H+,通入氧气的一极为原电池的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原电池工作时,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氢氧燃料电池中,H2在负极a上被氧化,O2在正极b上被还原,故A正确;‎ B.通入氧气的一极为原电池的正极,由于电解质溶液为酸性,故正极的电极反应式:O2+4H++4e-=2H2O,故B错误;‎ C.原电池工作时,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即由a通过灯泡流向b,故C正确;‎ D.氢氧燃料电池的总反应为:2H2+O2=2H2O,属于绿色环保电池,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B,注意把握电极的判断以及电极方程式的书写,特别是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对电极方程式的影响。‎ ‎18.为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 序号 不纯物 除杂试剂 分离方法 A CH4(C2H4)‎ 酸性KMnO4溶液 洗气 B C2H5OH(乙酸)‎ 新制生石灰 蒸馏 C 乙酸乙酯(乙醇)‎ 饱和Na2CO3溶液 蒸馏 D NH4Cl溶液(FeCl3)‎ NaOH溶液 过滤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C2H4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引入新杂质,应用溴水除杂,故A错误;‎ B.水与生石灰反应,可增大混合物的沸点差,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B正确;‎ C.乙醇易溶于水,溶于碳酸钠溶液后与乙酸乙酯分层,然后利用分液来分离,故C错误;‎ D.NH4Cl溶液和FeCl3溶液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应加入氨水除杂,故D错误;‎ 故选B。‎ ‎1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蔗糖、果糖和麦芽糖均为双糖 B. 植物油硬化过程中发生了加成反应 C. 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 D. 加工后具有吸水性的植物纤维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答案】A ‎【解析】‎ ‎【详解】A. 蔗糖和麦芽糖均为双糖,果糖为单糖,故错误;‎ B. 植物油硬化是因为植物油中的碳碳双键发生了加成反应,故正确;‎ C. 热能使蛋白质变性,故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故正确;‎ D.吸水性的植物纤维可以吸水,作食品干燥剂,故正确。‎ 故选A。‎ ‎20.一定条件下,在密闭恒容容器中,能表示反应X(g)+2Y(g)2Z(g)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①X、Y、Z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②v正(Y)= 2v逆(X) ③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 Z,同时生成2nmolY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根据ρ=m/V可知,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容器的体积不变,所以体系中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发生变化,不能根据密度不变判断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错误;‎ ‎②v正(Y)= 2v逆(X)关系式满足气体的速率之比和系数成正比,且体现了v正、v逆的关系,可以判断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正确;‎ ‎③该反应左右两边化学计量数不等,容器压强不变说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正确;‎ ‎④若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Z(正反应方向),则应同时生成n mol Y(逆反应方向),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而此时生成2n mol Y(逆反应方向),说明v(正)NH3>CH4 (10). C+2H2SO4CO2↑+2SO2↑+2H2O (11). ‎ ‎【解析】‎ ‎【分析】‎ 短周期A、B、C、D、E、F六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原子半径最小,则A为H元素;F的L层电子数等于K、M两个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之和,L层上有8个电子,K层上有2个电子,则M层上有6个电子,则F为S元素;D的阴离子和E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两元素的单质反应,生成一种淡黄色的固体,该固体为过氧化钠,则D为O元素、E为Na元素;B原子的最外层上有4个电子,原子序数小于O,则B为C元素,则C为N元素,据此结合元素周期律分析解答。‎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A为H元素、B为C元素、C为N元素,D为O元素、E为Na元素、F为S元素,故答案为:C;O;Na;‎ ‎(2)C为N元素,原子序数为7,位于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第ⅤA族,故答案为:第二周期第ⅤA族;‎ ‎(3)B、D两元素形成化合物为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均属于共价化合物,故答案为:共价;‎ ‎(4)F为S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答案为:;‎ ‎(5)BD2为二氧化碳,属于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E2D2为过氧化钠,为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故答案为:;;‎ ‎(6)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简单氢化物稳定性越强,B、C、D的最简单氢化物稳定性由强到弱依次为H2O>NH3>CH4,故答案为:H2O>NH3>CH4;‎ ‎(7)F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H2SO4,浓硫酸和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SO4CO2↑+2SO2↑+2H2O,故答案为:C+2H2SO4CO2↑+2SO2↑+2H2O;‎ ‎(8)E与F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Na2S,用电子式表示其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为,故答案为:。‎ ‎【点睛】正确判断元素的种类是解题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点为(5)中电子式的书写,要注意过氧化钠中含有过氧根离子。‎ ‎27.A是石油裂解气的主要成分,A的产量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F是一种高聚物,常做食品包装袋的材料;G遇到碘水能变成蓝色;E是具有水果香味的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机物A、B、C、D、E、F、G、H间存在下列变化关系。‎ ‎(1)A、D分子中的官能团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2)H溶液中加入新制的Cu(OH)2并加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医学上利用此原理可用来检测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②、③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碳碳双键 (2). 羧基 (3). 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4). 糖尿病 (5). nCH2=CH2 (6). 加聚反应 (7). 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8). 酯化反应(或者取代反应)‎ ‎【解析】‎ ‎【分析】‎ A是石油裂解气的主要成份,A的产量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则A为CH2=CH2,F是一种高聚物,A发生加聚反应生成的F为,A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B为CH3CH2OH,乙醇在Cu作催化剂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C为CH3CHO,C进一步氧化生成D,D为CH3COOH,E是具有水果香味的化合物,CH3CH2OH和CH3COOH在浓硫酸作用下反应生成E,E为CH3COOCH2CH3,G遇到碘水能变成蓝色,G为淀粉,水解得到H,H为葡萄糖,葡萄糖可以转化得到乙醇,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A的结构简式为CH2=CH2,含有碳碳双键,D的结构简式为CH3COOH ‎,含有羧基,故答案为:碳碳双键;羧基;‎ ‎(2)H为葡萄糖(C6H12O6),向H的水溶液中加入新制的Cu(OH)2并加热时产生的实验现象是有砖红色沉淀产生,医学上利用此原理可用来检测糖尿病,故答案为:有砖红色沉淀产生;糖尿病;‎ ‎(3)反应②的方程式为:nCH2=CH2 ,属于加聚反应;反应③的方程式为:CH3COOH+HOC2H5 CH3COOC2H5+H2O,属于取代反应或酯化反应;故答案为:nCH2=CH2 ;加聚反应;CH3COOH+HOC2H5 CH3COOC2H5+H2O;取代反应或酯化反应。‎ ‎28.(Ⅰ)在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某可逆反应(ABC均为气体),从0~2分钟进行过程中,在不同反应时间各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1)则该反应的反应物是________,生成物是_______;‎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反应开始至2分钟时,用C表示反应速率________;‎ ‎(4)2分钟后A、B、C各物质的量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说明在这个条件下,反应已达到了______状态。‎ ‎(Ⅱ)对于反应:2SO2(g)+O2(g) 2SO3(g),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只改变一个反应条件,将生成SO3的反应速率的变化填入空格里(填写“增大”“减小”“不变”)。‎ 编 号 改变的条件 生成SO3的速率 ‎①‎ 升高温度 ‎_______‎ ‎②‎ 降低温度 ‎_______‎ ‎③‎ 增大O2的浓度 ‎_______‎ ‎④‎ 使用V2O5作催化剂 ‎______‎ ‎【答案】 (1). A、B (2). C (3). ‎2A+B⇌‎2C (4). 0.5 mol/(L•min) (5). 化学平衡 (6). 增大 (7). 减小 (8). 增大 (9). 增大 ‎【解析】‎ ‎【分析】‎ ‎(Ⅰ)(1)由图像中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分析判断;‎ ‎(2)根据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值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书写化学方程;‎ ‎(3)根据v==计算;‎ ‎(4)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分析解答;‎ ‎(Ⅱ)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判断。‎ ‎【详解】(Ⅰ)(1)由图像可知,A、B的物质的量减小,所以A、B是反应物,C的物质的量增加,C为生成物,故答案为:A、B;C;‎ ‎(2)当反应到达2min时,△n(A)=2mol,△n(B)=1mol,△n(C)=2mol,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值与化学计量数呈正比,则△n(A)∶△n(B)∶△n(C)=2∶1∶2,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B⇌‎2C,故答案为:‎2A+B⇌‎2C;‎ ‎(3)反应开始至2分钟时,v(C)==0.5 mol/(L•min),故答案为:0.5 mol/(L•min);‎ ‎(4)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2分钟后A、B、C各物质的量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说明在这个条件下,反应已达到了平衡状态,故答案为:化学平衡;‎ ‎(Ⅱ)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催化剂、压强、固体的表面积等。温度越高,浓度越大,压强越大、使用催化剂均可以使反应速率加快,反之,会使反应速率减慢。‎ ‎①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增大,②降低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减慢;③增大反应物O2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④使用V2O5作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答案为:增大;减小;增大;增大。‎ ‎29.(I)用锌片、铜片连接后浸入稀硫酸溶液中,构成了原电池,工作一段时间,锌片的质量减少了‎3.25克,铜表面析出了氢气________L(标准状况下)。导线中通过_______mol电子。‎ ‎(II)选择适宜的材料和试剂设计一个原电池,以便完成下列反应。‎ Cu+2AgNO3===2Ag+Cu(NO3)2‎ ‎(1)请指出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质溶液(写化学式):‎ 正极:______,负极:_____,电解质溶液:______。‎ ‎(2)写出电极反应式:正极:___________,负极:___________。‎ ‎(3)溶液中Ag+向______极移动,电子从______极流向_____极。(填“正”或“负”)‎ ‎【答案】 (1). 1.12 (2). 0.1 (3). Ag或石墨等 (4). Cu (5). AgNO3 (6). Ag++e-=Ag (7). Cu-2e-=Cu2+ (8). 正 (9). 负 (10). 正 ‎【解析】‎ ‎【分析】‎ ‎(I)根据原电池正负极得失电子数目相等分析计算;‎ ‎(II)根据“Cu+2AgNO3═2Ag+Cu(NO3)‎2”‎知,该反应中Cu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2价、Ag元素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则Cu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银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Cu作负极、不如Cu活泼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作正极,硝酸银为电解质,结合原电池原理分析解答。‎ ‎【详解】(1)用锌片、铜片连接后浸入稀硫酸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负极:Zn-2e-=Zn2+;正极:2H++2e-=H2↑,n(H2)=n(Zn)==0.05mol,V(H2)=0.05mol×‎22.4L/mol=‎1.12L,n(e-)=2n(Zn)=2×0.05mol=0.1mol,故答案为:1.12;0.1;‎ ‎(II)(1)根据“Cu+2AgNO3=2Ag+Cu(NO3)‎2”‎知,在原电池中失电子的金属作负极,所以Cu作负极;不如Cu活泼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作正极,如Ag或石墨等,硝酸银为电解质,故答案为:Ag或石墨等;Cu;AgNO3;‎ ‎(2)正极上银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Ag++e-=Ag;负极上Cu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Cu-2e-=Cu2+,故答案为:Ag++e-=Ag;Cu-2e-=Cu2+;‎ ‎(3)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负极上失电子、正极上得电子,所以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故答案为:正;负;正。‎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II),要注意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分析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的反应式,同时注意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移动方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