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吉林省示范高中梅河口五中高考第五次模拟数学试题(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吉林省示范高中梅河口五中高考第五次模拟数学试题(含解析)

2020 年吉林省示范高中梅河口五中高考第五次模拟数学试题 一、单选题 1.集合 { 1,0,1}A   , 2{ | 1 }B y y x x A   , ,则 A B  ( ) A.{ }1 B.{0} C.{ 1,0} D.{0,1} 2.已知函数 y= 4cosx的定义域为 , 3       ,值域为[a,b],则 b-a的值是( ) A.4 B. 4 2 3 C.6 D. 4 2 3 3.已知复数 3 2z i  ( i为虚数单位),则在复平面内 z的共轭复数 z所对应的点为( ) A. (3, 2) B. (3,2) C. ( 2,3) D. (2,3) 4.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 A处时测得公路北侧一山顶D在西偏北30的方 向上,行驶600m后到达 B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75的方向上,仰角为30,则此山的高度CD  ( ) A.100 3m B.100 6m C.100m D.100 2m 5.某赛季甲、乙两名篮球运动员 5场比赛得分的茎叶图如图所示,已知甲得分的极差为 32,乙得 分的平均值为 24,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8x  B. 8y  C.乙得分的中位数和众数都为 26 D.乙得分的方差小于甲得分的方差 6.若 0.50.4a  , 0.5log 0.4b  , 0.40.5c  ,则 a,b,c 的大小关系是 ( ) A. a b c  B. a b c  C.a c b  D.b a c  7.《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成于公元一世纪左 右,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简练有效的应用数学.“更相减损术”便是《九 章算术》中记录的一种求最大公约数的算法,按其算理流程有如下流程框图,若输入的 a b、 分别 为 96、36,则输出的 i为( ) A.4 B.5 C.6 D.7 8.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 A. 24  B. 24  C. 24 2 D. 24 3 9.若过点  1, 3 有两条直线与圆 2 2 2 1 0x y x y m      相切,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A.  , 1  B.  4,  C. 14, 4      D.  1,1 10.设 , ,A B C是抛物线 2 4y x 上的三点,若 ABC 的重心恰好是该抛物线的焦点F ,则 FA FB FC  ( ) A.2 B.4 C.6 D.8 11.已知函数    2sinf x x   ( 0 )的图象经过点 , 2 2       和  ,0 ,且  f x 在 0, 4       内不单调,则的最小值为( ) A.1 B.3 C.5 D.7 12.若角  0 2    的终边过点 (sin ,1 cos ) 5 5 P    ,则 = ( ) A. 11 10  B. 7 10  C. 2 5  D. 10  二、填空题 13.从 6男 2女共 8名学生中选出队长 1人,副队长 1人,普通队员 3人,组成 5人服务队,要求 服务队中至少有 1名女生,共有________种不同的选法(用数字作答) 14. 已知函数      3 21 48 2f x ax a x a x b      的图像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则  f x 在区间 4,4 上的最大值为______. 15.有一根高为 30cm,底面半径为 5cm的圆柱体原木(图 1).某工艺厂欲将该原木加工成一工艺 品,该工艺品由两部分组成,其上部分为一个球体,下部分为一个正四棱柱(图 2).问该工艺品体 积的最大值是_____cm3. 16.设向量 (1,sin )a  , (3 ,1)b sin  ,且 a b    ,则 cos2 等于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7.如图,在三棱柱 ABC-A1B1C1中,四边形 AA1C1C是边长为 2的菱形,平面 ABC⊥平面 AA1C1C, ∠A1AC=600,∠BCA=900. (Ⅰ)求证:A1B⊥AC1 (Ⅱ)已知点 E是 AB的中点,BC=AC,求直线 EC1与平面平 ABB1A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18.已知两点    2,0 , 2,0A B ,直线 ,AM BM 相交于点M ,且这两条直线的斜率之积为 3 4  . (1)求点M 的轨迹方程; (2)记点M 的轨迹为曲线C ,曲线C上在第一象限的点 P的横坐标为1,过点 P且斜率互为相反数的 两条直线分别交曲线C于 ,Q R ,求直线QR的斜率(其中点O为坐标原点). 19.a>0,b>0 且 1 a + 1 b = ab (1)求证 a 4 +b 4 ≥8. (2)是否存在 a,b 使得 2a+b=4? 20.已知函数 1( ) [3ln( 2) ln( 2)]. 2 f x x x    (I)求 x为何值时,  f x 在 3,7 上取得最大值; (Ⅱ)设      ln 1F x a x f x   ,若  F x 是单调递增函数,求 的取值范围. 21.甲、乙两支球队进行总决赛,比赛采用五场三胜制,即若有一队先胜三场,则此队为总冠军, 比赛就此结束.因两队实力相当,每场比赛两队获胜的可能性均为二分之一.据以往资料统计,第 一场比赛可获得门票收入 40万元,以后每场比赛门票收入比上一场增加 10万元. (1)求总决赛中获得门票总收入恰好为 150万元且甲获得总冠军的概率; (2)设总决赛中获得的门票总收入为 X ,求 X 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 )E X . 22.(辽宁省葫芦岛市 2018 年二模)直角坐标系 xOy中,直线 l的参数方程为 2 1 x tcos y tsin        ( t为 参数),在极坐标系(与直角坐标系 xOy取相同的长度单位,且以原点为极点,以 x轴正半轴为极 轴)中,圆C的方程为 6cos  . (1)求圆C的直角坐标方程; (2)设圆C与直线 l交于点 ,A B,若点 P的坐标为  2,1 ,求 PA PB 的最小值. 23.已知等比数列 na 的公比 2 3 10, 8q a a a  ,且 4 6,36,2a a 成等比数列. (1)求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2)记 2 n n nb a  ,求数列 nb 的前 nb 的前 n项和 nT . 【答案与解析】 1.C 根据要求先用列举法表示出集合 B,然后根据交集的运算求解出 A B 的结果. 因为 2{ | 1 }B y y x x A   , ,所以  0, 1B   , 所以  1,0A B   . 故选:C. 本题考查集合的交集运算,难度较易. 2.C 根据定义域,结合余弦函数的图像,即可求得值域,进而求得 b-a 的值. 当定义域为 , 3       时,函数 y=cosx的值域结合图像可知为 11, 2     所以 y= 4cosx的值域为  4,2 所以 b-a=6 所以选 C 本题考查了三角函数图像及其简单的性质,属于基础题. 3.B 由复数 3 2z i  ,得到复数 z的共轭复数 3 2z i  ,即可求解,得到答案. 由题意,复数 3 2z i  ( i为虚数单位), 则在复平面内 z的共轭复数 3 2z i  所对应的点为 (3,2),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了复数的表示,以及共轭复数的概念,其中解答中熟记复数的几何意义和共轭复数的 概念是解答的关键,着重考查了运算与求解能力,属于基础题. 4.B 设此山高 ( )h m ,在 BCD 中,利用仰角的正切表示出 BC,进而在 ABC 中利用正弦定理求得 h. 设此山高 ( )h m ,则 3BC h , 在 ABC 中, 30BAC  , 105CBA  , 45BCA  , 600AB  . 根据正弦定理得 3 600 sin30 sin 45 h    , 解得 100 6( )h m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关键是构造三角形,将各个已知条件向这个主三角形集中, 再通过正弦、余弦定理或其他基本性质建立条件之间的联系,列方程或列式求解. 5.B 分析: 详解:∵甲得分的极差为 32,最小值为 6, ∴最大值为 32+6=38,即 x 8 ,故 A 正确; ∵乙得分的平均值为 24, ∴ 12 25 26 31 24 5 m     ,解得m 26 ,即 6y  ,故 B 错误; 乙得分为:12,25,26,26,31,中位数和众数都为 26,故 C正确; 乙数据分布相对甲数据集中,故乙得分的方差小于甲得分的方差,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给出茎叶图,要我们判断其中关于特征数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着重考查了茎叶图的认 识,以及中位数和极差的定义、求法等知识,属于基础题. 6.C 由题意,根据实数指数函数的性质,可得 0.5 0.5 0.40.4 0.5 0.5 1   ,根据对数的运算性质,可得 0.5 0.50.4 0.5 1log log  ,即可得到答案. 由题意,根据实数指数函数的性质,可得 0.5 0.5 0.40.4 0.5 0.5 1   , 根据对数的运算性质,可得 0.5 0.50.4 0.5 1log log  ; a c b   .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运算性质的应用,其中解答中合理运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的运算性质,合理得到 , ,a b c的取值范围是解答的关键,着重考查了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属于基础题. 7.A 解:由程序框图可知: 当 a=96,b=36时,满足 a>b,则 a=96-36=60,i=1 由 a>b,则 a=60-36=24,i=2 由 a<b,则 b=36-24=12,i=3 由 a>b,则 b=24-12=12,i=4 由 a=b=12,输出 i=4. 故选 A. 8.B 由题意首先确定几何体的空间结构特征,然后结合空间结构特征即可求得其表面积. 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为边长为 2正方体 ABCD A B CD    挖去一个以 B为球心以 2为半径球 体的 1 8 , 如图,故其表面积为 2124 3 4 2 24 8          , 故选:B. (1)以三视图为载体考查几何体的表面积,关键是能够对给出的三视图进行恰当的分析,从三视图 中发现几何体中各元素间的位置关系及数量关系. (2)多面体的表面积是各个面的面积之和;组合体的表面积应注意重合部分的处理. (3)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是曲面,计算侧面积时需要将这个曲面展为平面图形计算,而表面积 是侧面积与底面圆的面积之和. 9.C 先由方程表示圆,得到    2 21 2 4 1 0    m ;再由过点  1, 3 有两条直线与圆 2 2 2 1 0x y x y m      相切,得到点  1, 3 在圆 2 2 2 1 0x y x y m      外,列出不等式 求解,即可得出结果. 因为 2 2 2 1 0x y x y m      表示圆的方程, 所以    2 21 2 4 1 0    m ,即 1 4 m  ; 又过点  1, 3 有两条直线与圆 2 2 2 1 0x y x y m      相切, 所以点  1, 3 在圆 2 2 2 1 0x y x y m      外, 因此  221 3 1 2 ( 3) 1 0        m ,即 4m   ; 综上, 14 4   m .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由直线与圆位置关系求参数,熟记过圆外一点的圆的切线条数的判定方法,以及圆的 一般方程即可,属于常考题型. 10.C 由题意可得 F(1,0)是抛物线的焦点,也是三角形 ABC 的重心,故 1 3 A B Cx x x   , ∴ A B Cx x x  =3. 再由抛物线的定义可得 FA FB FC   =xA+1+xB+1+xC+1 =3+3=6, 故选:C. 11.B 由图象经过点 , 2 2       和  ,0 列方程组,可得 *2 1, ( )n n N    ,再讨论 n可得,进而可得 和 ( )f x 的解析式,再检验单调性可得答案. 依题意得 ( ) 2 2 f   , ( ) 0f   , 所以 2sin( ) 2 2    ,2sin( ) 0   , 所以 1 12 ( ) 2 2 k k Z      , 2 2( )k k Z     , 消去得 2 1( 2 ) , 2 2 k k    1 2( , )k k Z , 令 2 12 ( )k k n n Z   , 则 ( ) 2 2 n n Z    ,所以 2 1,( )n n Z    ,因为 0 ,所以 *n N , 当 1n  时, 1  ,此时 1 12 ( )k k Z   , 1( ) 2sin( 2 ) 2sinf x x k x   , 1( )k Z , 此时 ( )f x 在 (0, ) 4  上为递增函数,不合题意,应该舍去, 当 2n  时, 2 2 1 3     ,此时 12k    1( )k Z , 1( ) 2sin(3 2 ) 2sin(3 ) 2sin 3f x x k x x         , 此时, ( )f x 在 (0, ] 6  上递减,在[ , ) 6 4   上递增,符合题意, 所以的最小值为3 .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正弦型函数的单调性,根据题意得到 *2 1, ( )n n N    是解题关键,属于中档题. 12.D 角  0 2    的终边过点 sin ,1 cos 5 5 P       , 所以 21 1 21 cos 105tan 10sin 2 5 10 10 sin tan sin cos               . 由角  0 2    ,得 10   . 故选 D. 13.1000 根据题意,分为 1女 4男和 2女 3男,再利用排列、组合求解每类的种数,结合计数原理,即可求 解. 由题意,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先选 1女 4男,有 1 4 2 6 30C C  种, 再在这 5人中选 2人作为队长和副队长有 2 5 20A  种,所以共有30 20 600  ; 第二类:先选 2女 3男,有 2 3 2 6 20C C  种, 再在这 5人中选 2人作为队长和副队长有 2 5 20A  种,所以共有 20 20 400  , 根据分类计数原理,共有600 400 1000  种不同的选法. 故答案为:1000 本题主要考查了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以及排列、组合的综合应用,其中解答中认真审题, 合理分类,结合排列、组合的知识求得每类的种数是解答的关键,着重考查了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 的能力. 14.128 根据题意,由奇函数的定义,可得 f(x)是奇函数,由奇函数的性质,分析可得 a、b的值,即可 得 f(x)的解析式,对 f(x)求导,可求  f x 在区间 4,4 上的最大值. ∵函数  f x 的图像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  f x 是奇函数, ∴ 1a  , 0b  , 于是   3 48f x x x  . ∴   23 48f x x   , ∴当  4,4x  时,   0f x  . 又∵函数  f x 在区间 4,4 上连续, ∴  f x 在区间 4,4 上单调递减. ∴  f x 在区间 4,4 上的最大值是  4 128f   . 本题考查函数奇偶性的性质与单调性的判断,考查函数最值的求法,注意结合函数奇偶性的性质, 分析求出 a、b的值. 15. 5001000 3   设球的直径为  0 10x x  ,用 x表示出球的体积与正四棱柱的体积之和,再利用导函数求解出 最大值. 设球的直径为  0 10x x  ,则正四棱柱的高为30 x , 球体体积 3 3 1 4 1( ) 3 2 6 xV x    , 正四棱柱体积  2 2 (5 2) 30 1500 50V x x    , 此时,工艺品体积   3 1 2 1 50 1500 6 V x V V x x      0 10x  ,   21 50 2 V x x   ,令   0V x  ,得 10x   <10, x 100,        10  10 ,10         V x  0 +  V x  极小值    0 =1500V ,   50010 =1000+ 3 V  ,     max 50010 1000 3 V x V     , 该工艺品体积的最大值是 5001000 3   , 故答案为: 5001000 3   . 本题主要考查导函数的应用,其中涉及函数模型的选择与应用问题,属于基础题,应用导函数解决 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 ①理解题意,设出变量,建立相应的函数关系式,把实际问题抽象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②在定义域内,求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③还原为实际问题,写出答案. 对于实际问题,在审题和建模时一定不可忽略对目标函数定义域的准确挖掘,一般地,每个表示实 际意义的代数式必须为正,由此可得自变量的范围,然后再利用导函数求最值. 16. 1 3 ∵ (1,sin )a   , (3 ,1)b sin  ,且 a b    ,∴ 23sin 1  ,即 2 1sin 3   , ∴ 2 2 1cos 2 1 2sin 1 3 3       ,故答案为 1 3 . 17.(Ⅰ)证明见解析(Ⅱ) 试题分析:(1) 证明线线垂直,一般通过证明线面垂直,证明线面垂直的方法:一是线面垂直的 判定定理;二是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三是平行线法(若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这个平面, 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解题时,注意线线、线面与面面关系的相互转化.(2) 利用已知的 线面垂直关系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准确写出相关点的坐标,从而将几何证明转化为向量运算.其 中灵活建系是解题的关键;(3)空间向量将空间位置关系转化为向量运算,应用的核心是要充分认 识形体特征,建立恰当的坐标系,实施几何问题代数化.同时注意两点:一是正确写出点、向量的 坐标,准确运算;二是空间位置关系中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条件要完备. 试题解析:(1)证明:取 中点 ,连接 , 因为平面 平面 , , 所以 平面 所以 . 又 , 所以 平面 , 所以 . 4分 在菱形 中, . 所以 平面 , 所以 . 6分 (2)以点 为坐标原点,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O xyz, 则 , , , , ,  1 1 0,1, 3BB CC    , 设 是面 的一个法向量, 则 , 即 2 2 0, { 3 0, x y y z     取 可得 ( 3, 3, 1).m     10分 又 ,所以 , 所以直线 与平面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 . 12分 考点:证明线线垂直及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18.(1) 2 2 4 3 x y  =  1 2x   ;(2) 1 2 .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点的轨迹方程、椭圆方程、直线的方程与斜率、直线与圆锥曲线 的位置关系,考查了转化思想与逻辑推理能力.(1) 设点  ,M x y ,由题意可得 2 2 y y x x    = 3 4  ,化 简可得曲线C的方程: 2 2 4 3 x y  =  1 2x   ;(2) 由题意可得点 31, 2 P       ,直线 PQ与直线 PR的斜 率互为相反数,设直线 PQ的方程为 y =   31 2 k x   ,联立椭圆方程,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式求出点 P 的坐标,同理求出点 Q的坐标,再利用直线的斜率公式化简可得结论. 试题解析: (1)设点  ,M x y , ∵ AM BMk k = 3 4  , ∴ 2 2 y y x x    = 3 4  , 整理得点所在的曲线C的方程: 2 2 4 3 x y  =  1 2x   . (2)由题意可得点 31, 2 P       , 直线 PQ与直线 PR的斜率互为相反数, 设直线 PQ的方程为 y =   31 2 k x   ,与椭圆方程联立,消去 y , 得:      2 2 2 24 3 12 8 4 12 3k x k k x k k      =0 , 由于 x =1是方程的一个解, 所以方程的另一解为 Qx = 2 2 4 12 3 4 3 k k k    , 同理 2 2 4 12 3 4 3R k kx k     , 故直线 RQ的斜率为: RQk = R Q R Q y y x x   =    3 31 1 2 2R Q R Q k x k x x x        = 2 2 2 8 6 2 4 3 24 4 3 kk k k k        = 1 2 . 19.(1)见解析;(2)不存在. 试题分析: (1)把原等式 1 1 ab a b   化为 3 2( )a b ab  ,再用基本不等式 2a b ab  可得 2ab  ,最 后再由基本不等式可得 4 4 2 22 8a b a b   ,等号成立的条件都是 a b ,从而得证; (2)同样两次应用基本不等式得 2 4a b  ,但两次应用基本不等式时等号成立的条件不可能实 现,故不存在. 试题解析: (1) 1 10, 0,a b ab a b     ,所以 a b ab ab   , 所以 3 2( ) 2a b ab ab   , 所以 2ab  ,仅当 a=b取得等号 所以 4 4 2 22 8a b a b   , 仅当 a=b取得等号, ( 2)2 2 2a b ab  仅当 2a=b取得等号,又 2ab  仅当 a=b取得等号 所以 2 4a b  ,仅当 a=b=0取得等号与题目条件矛盾 所以不存在 a、b使得 2a+b=4. 点睛: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要注意结论应用的前提是:“一正”“二定”“三相等”,所谓“一 正”是指正数,“二定”是指应用定理求最值时,和或者积为定值,“三相等”是彿等号成立.在 连续使用基本不等式时,要注意等号要同时成立,最后的最值才能取到. 20.(Ⅰ)7; (Ⅱ) 1, . (I)对  f x 求导,求  f x 的单调性,进而求  f x 的最大值;(Ⅱ)已知  F x 是单调递增函数, 所以  ' 0F x  恒成立.对  F x 求导,转化为二次函数 2( 1) 5 4( 1) 0 (2, )a x x a     在 上 恒成立的问题,讨论开口方向,判断符号,求出 a的范围. (Ⅰ)  ' 2 1 3 1 4 2 2 2 4 xf x x x x         所以当 2 4x  时,  ' 0f x  ,当 4x  时,  ' 0f x  . 所以  f x 在  2,4 上是减函数,在  4. 上是增函数. 又因为  3,7x ,所以  f x 的最大值在端点处取得.          1 1 13 7 3ln 5 ln1 3ln 9 ln 5 ln 625 ln 729 0 2 2 2 f f       Q ,    3 7f f  ,即当 7x  时,  f x 在 3,7 上取得最大值. (Ⅱ)  F xQ 单调递增函数,  ' 0F x  恒成立 又           2 ' 2 2 1 5 4 14 1 4 1 4 a x x aa xF x x x x x             显然在 2( ) (2, ) ,( 1)( 4) 0f x x x   的定义域 上 恒成立. 2( 1) 5 4( 1) 0 (2, )a x x a      在 恒成立. 下面分情况讨论 2( 1) 5 4( 1) 0 (2, )a x x a      在 上恒成立时, a的解的情况. 当 1 0a   时,显然不可能有 2( 1) 5 4( 1) 0 (2, )a x x a     在 上恒成立. 当 21 0 ,( 1) 5 4( 1) 5 8 0 (2, )a a x x a x         时 在 上恒成立. 当 1 0a   时,又有两种情况:① 25 16( 1)( 1) 0a a    ; ② 25 2 ( 1) 2 5 2 4( 1) 0. 2( 1) a a a           且 由①得 216 9 0a   ,无解;由②得 1 . 1 0, 1. 4 a a a      综上所述各种情况,当 21 ,( 1) 5 4( 1) 0 (2, )a a x x a      时 在 上恒成立. ∴所求的 a的取值范围为 1, . 本题考查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最值,已知函数的单调性求参问题,考查了学生的转化和计算能力,属 于难题. 21.(1) 1 8 P  (2)见解析 (1)由已知总决赛中获得门票总收入恰好为 150 万元且甲获得总冠军即甲连胜 3场 ,由此能求出 总决赛中获得门票总收入恰好为 150 万元且甲获得总冠军的概率. (2)由已知得 150 220 300X  , , ,分别求出相应的概率,由此能求出 x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E x( ). (1)已知总决赛中获得门票总收入恰好为 150万元且甲获得总冠军即甲连胜 3 场,则其概率为 3 3 3 1 1 . 2 8 P C       ; (2)随机变量 X可取的值为 150,220,300. 又 P(X=150)=2× = ,P(X=220)=C × × = ,P(X=300)=C × × = . 分布列如下: 所以 X的数学期望为 E(X)=150× +220× +300× =232.5(万元). 本题考查概率的求法,考查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的求法,是中档题. 22.(1)  2 23 9x y   (2) 2 7 . 分析:(1)将 6cos  两边同乘  ,根据直角坐标与极坐标的对应关系得出直角坐标方程; (2)将直线的参数方程代入圆的普通方程,根据参数的几何意义与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出 PA PB . 详解: (1)由 26cos , 6 cos     得 ,化为直角坐标方程为 2 2 6x y x  , 即  2 23 9x y   (2)将 l的参数方程带入圆 C 的直角坐标方程,得  2 2 cos sin 7 0t t     因为 0 ,可设 1 2,t t 是上述方程的两根,  1 2 1 2 2 cos sin 7 t t t t           所以 又因为(2,1)为直线所过定点,   1 2 1 2 2 1 2 1 24 32 4sin2 32 4 2 7 PA PB t t t t t t t t                 所以 2 7PA PB的最小值为  点睛:本题考查了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转化,参数方程的几何意义与应用,属于基础题. 23.(1) 12nna -= ;(2)   218 2 · 2 n nT n          . 【试题分析】(1)根据基本元的思想,将已知条件转化为 1,a q ,列方程组解出 1,a q ,由此得到数列的通 项公式.(2)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得数列 nb 的前 n项和. 【试题解析】 (1)∵ 2 3 18a a a ,∴ 1 4 18a a a ,∴ 4 8a  ,又 4 6,36,2a a 成等差数列,∴ 4 62 72a a  , ∴ 2 6 6 4 32, 4, 0aa q q a     ,∴ 2q  ,∴ 4 18·2 2n n na    ; (2) 2 1 2 2 1· 2 2 n n n n n nb n a           ,   1 0 1 3 21 1 1 1 11· 2· 3· 1 · · 2 2 2 2 2 n n nT n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①   0 1 2 2 11 1 1 1 1 1· 1· 2· 3· 1 · · 2 2 2 2 2 2 n n nT n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② -②: 1 0 1 2 11 1 1 1 1 1· · 2 2 2 2 2 2 n n nT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2 1 21 1· ·12 21 2 n n nT n                  ,∴   218 2 · 2 n nT n    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