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卷·2019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8-0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文卷·2019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8-01)

山东省滨州市 2017-2018 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文科)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命题 2 0 0 0: , 1 0p x R x x     ,则 p 为( ) A. 2, 1 0x R x x     B. 2 0 0 0, 1 0x R x x     C. 2, 1 0x R x x     D. 2 0 0 0, 1 0x R x x     2.双曲线 2 2 14 12 x y  的焦点坐标是( ) A.   4,0 , 4,0 B.   0,2 2 , 0, 2 2 C.   0,4 , 0, 4 D.   2 2,0 , 2 2,0 3.“ 5x  ”是“1 5x  ”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条件 4.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入 8n  ,则输出的 k  ( ) A.2 B.3 C. 4 D.5 5.把黑、白、红、蓝 4 张纸牌随机分组甲、乙、丙、丁 4 个人,每人分得一张,事件“甲分 得蓝牌”与事件“乙分得蓝牌”是 ( ) A. 不可能事件 B.对立事件 C. 互斥但不对立事件 D.以上都不对 6.如图所示的茎叶图,记录了某次歌曲大赛上七位评委为甲选手打出的分数,若去掉一个最 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则所剩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为( ) A.83,84 B.83,85 C. 84,83 D.84,84 7.已知变量 x 和 y 之间的几组数据如下表:( ) x 4 6 8 10 12 y 1 2 3 5 6 若根据上表数据所得线性回归方程为 ˆ 0.65y x m  ,则 m  ( ) A.-1.6 B.-1.7 C. -1.8 D.-1.9 8.命题“ a b 是偶数,则 ,a b 都是偶数”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 为( ) A.0 B.1 C. 2 D.3 9.曲线 2 2 116 25 x y  与曲线   2 2 1 1616 25 x y kk k     的( ) A.长轴长相等 B.短轴长相等 C. 离心率相等 D.焦距相等 10.某路口人行横道的信号灯为红灯和绿灯交替出现,红灯持续时间为 45 秒.若一名行人来 到路口遇到红灯,则至少需要等待 20 秒才出现绿灯的概率为( ) A. 4 9 B. 5 9 C. 2 5 D. 3 5 11.已知命题 :p 3 能被 2 整除,命题 :q 49 是 7 的倍数,则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 A. p B. p q  C. p q D.   p q   12. 已知双曲线   2 2 2 2: 1 0, 0x yC a ba b     的两个焦点分别为 1 2,F F ,离心率为 2,抛物 线 2 8y x 的准线过双曲线 C 的一个焦点,若以线段 1 2,F F 为直径的圆与双曲线在第一象限 的交点为 P ,则 1 2PF PF  ( ) A.5 B.6 C. 7 D.8 二、填空题:本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满分 20 分,将答案填在答题纸上 13.设抛物线 2 4x y 上一点 P 到其焦点 F 的距离为 3,则点 P 的纵坐标为 . 14.已知函数   lnf x kx x  在 1x  处取得极小值,则实数 k 的值为 . 15.某校高三年级共有 800 名学生,现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 25 名学生做问卷调查,将 这 800 名学生按 1,2,...,800 随机编号,按编号顺序平均分组.若从第 5 组抽取的编号为 136,则从第 2 组中抽取的编号为 . 16.若函数  f x 在定义域 D 内某区间 I 上是增函数,且  f x x 在 I 上是减函数,则称  y f x 的在 I 上是“弱增函数”.已知函数    2 4g x x m x m    的 0,2 上是“弱 增函数”,则实数 m 的值为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70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 算步骤. 17.已知抛物线  2: 2 0C y px p  过点  2, 2 . (1)求抛物线C 的方程; (2)设直线 1y x  与抛物线C 相交于 ,A B 两点,求OA OB    的值. 18.根据我国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 AQI )技术规定》 :空气质量指数划分为 0 50 、 51 100 、101 150 、151 200 、 201 300 和大于 300 共六个等级,对应的空气质量 指数的六个等级,指数越大,等级越高 ,说明污染越严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越明显.专 家建议:当空气质量指数不大于 150 时,可以进行户外活动;当空气质量指数为 151 及以上 时,不适合进行旅游等户外活动,下表是某市 2017 年 11 月中旬的空气质量指数情况: 时间 11 日 12 日 13 日 14 日 15 日 16 日 17 日 18 日 19 日 20 日 AQI 142 141 125 249 129 87 68 106 238 270 (1)该市某市民在上述 10 天中随机选取 1 天进行户外活动,求该市民选取的这一天恰好不 适合进行户外活动的概率; (2)一名外地游客计划在上述 10 天中到市连续旅游 2 天求这 10 天中适合他旅游的概率. 19.已知函数    3 21 ,3f x x ax b a b R    在点   1, 1f  处的切线方程为 3 5 0x y   . (1)求 ,a b 的值; (2)求函数  f x 在区间 3,3 上的最大值. 2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年的 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某校研究生学习小组为了 解本校学生的阅读情况,随机调查了本校 400 名学生在这一天的阅读时间t (单位:分钟), 将时间数据分成 5 组:         20,30 , 30,40 , 40,50 , 50,60 , 60,70 ,并整理得到如下频率 分布直方图. (1)求 a 的值; (2)试估计该学校所有学生在这一天的平均阅读时间; (3)若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这 400 名学生中抽取 50 人参加交流会,则在阅读时间为    40,50 , 60,70 的两组中分别抽取多少人? 21.已知椭圆  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1 2,F F ,离心率为 1 2 ,过点 2F 的直线与椭圆 C 相交于 ,A B 两点,且 1AF B 的周长为 8. (1)求椭圆C 的方程; (2)若经过原点O 的直线与椭圆C 相交于 ,M N 两点,且 / /MN AB ,试判断 2 AB MN 是否 为定值?若为定值,试求出该定值;否则,请说明理由. 22.已知函数     22 x a xf x a Re   . (1)当 3 2a  时,求函数  f x 的单调区间; (2)若对任意的  1,x  ,不等式   1 0f x   恒成立,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5: CABBC 6-10: ACCDB11、12:DB 二、填空题 13. 2 14. 1 15. 40 16. 4 三、解答题 17.解:(1)因为点  2, 2 在抛物线 C 上,所以  22 2 2p   ,解得 1p  , 故抛物线 C 的方程为 2 2y x ; (2)设    1 1 2 2, y , ,A x B x y ,由 2 2 1 y x y x      消去 y 得 2 4 1 0x x   , 则 1 2 1 212 0, 4, 1x x x x      ,所以     1 2 1 2 1 2 1 2 1 2 1 21 1 2 1 2 4 1 1OA OB x x y y x x x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 18.解:(1)从上述 10 天中任选 1 天,所构成的基本事件有:                 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共 10 个, 设“该市民选取的这一天恰好不适合进行户外活动”为事件 A ,则事件 A 包含的基本事件 有:     14 19 20, , ,共 3 个.所以   3 10P A  ; (2)从这 10 天中随机选取连续 2 天,所构成的基本事件有:                  11,12 , 12,13 , 13,14 , 14,15 , 15,16 , 16,17 , 17,1 8 , 18,19 , 19,20 ,共 9 个, 设“外地游客在该市适合连续旅游 2 天”为事件 B ,则事件 B 包含的基本事件有:          11,12 , 12,13 , 15,16 , 16,17 , 17,18 ,共 5 个,则   5 9P B  . 19.解:(1)由已知得   2 2f x x ax   , 因为  f x 在点   1, 1f  处的切线方程为3 5 0x y   , 所以  1 3f    ,即1 2 3a  ,①    1 3 1 5 2f       ,即 1 23 a b    ,② 由①②解得 101, 3a b  ; (2)由(1)知    3 21 10 , 3,33 3f x x x x     ,所以   2 2f x x x   , 令   0f x  ,得 0x  或 2x  , 当 x 变化时,    ,f x f x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x -3  3,0 0  0,2 2  2,3 3  f x + 0 - 0 +  f x 44 3  单调递增  10 3 单调递 减 2 10 3 由上表可知,      44 103 , 0 33 3f f f     , 所以函数  f x 在区间 3,3 上的最大值为10 3 . 20.解:(1)由已知,得 0.008 10 0.032 10 10 0.014 10 0.010 10 1a         ,解得 0.036a  ; (2)由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该学校所有学生在这一天的平均阅读时间为: 10 0.008 25 10 0.032 35 10 0.036 45 10 0.014 55 10 0. 010 65 43.6t                 (分钟). (3)阅读时间在 40 50 分钟的人数为 400 0.036 10 144   , 阅读时间在 60 70 分钟的人数为 400 0.010 10 40   , 所以阅读时间在 40 50 分钟的应抽取 50144 18400   (人), 阅读时间在 60 70 分钟的应抽取 5040 5400   (人). 21.解:(1)由题意知, 1AF B 的周长为 4 8a  ,所以 2a  , 又椭圆C 的离心率为 1 2 ,所以 1c  , 所以 3b  ,故椭圆 C 的方程为 2 2 14 3 x y  ; (2)①当直线 AB 在斜率不存在时,其方程为 1x  ,代入椭圆方程得 3 2y   , 不妨设 3 31, , 1,2 2A B          ,则 3AB  , 因为 / /MN AB ,所以直线 MN 的方程为 0x  ,代入椭圆方程得 3y   , 不妨设    0, 3 , 0, 3M N  ,则 2 12MN  , 所以 2 3 1 12 4 AB MN   ; ②当直线 AB 的斜率 k 存在时,设其方程为       1 1 2 21 0 , , , ,y k x k A x y B x y   , 由   2 2 14 3 1 x y y k x       消去 y 得 2 2 2 23 4 8 4 12 0k x k x k     , 则   4 2 2 264 4 3 4 4 12 144 144 0k k k k        , 2 2 1 2 1 22 2 8 4 12,3 4 3 4 k kx x x xk k     ,则  22 2 2 2 1 2 2 2 2 12 112 11 1 13 4 3 4 3 4 kkAB k x x k kk k k             , 因为 / /MN AB ,所以直线 MN 的方程为 y kx ,设    3 3 4 4, , ,M x y N x y , 由 2 2 14 3 x y y kx      消去 y 得 2 23 4 12 0k x   ,则 3 4 3 4 2 120, 3 4x x x x k      , 则  2 2 3 4 2 3 1 1 4 3 4 k MN k x x k       , 所以     2 2 2 2 2 12 1 13 4 448 1 3 4 k AB k kMN k      ,综上所述, 2 AB MN 为定值 1 4 . 22.解:(1)当 3 2a  时,   23 x xf x e  ,      2 2 2 2 3 2 3x x x x x e x e x xf x e e         , 由   0f x  ,解得 1 3x   ,故函数  f x 在区间 1,3 上单调递减; 由   0f x  ,解得 1x   或 3x  , 故函数  f x 在区间   , 1 , 3,   上单调递增, 所以函数  f x 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1,3 ,单调递增区间是    , 1 , 3,   ; (2)不等式   1 0f x   ,即 22 0 x x a x e e    ,所以对任意的  1,x  ,不等式   1 0f x   恒成立, 可转化为不等式 22 xa x e  在  1,x  上恒成立, 令      2 , 2x xg x x e h x g x x e     , 所以   2 xh x e   ,当  1,x  时,   2 2 0xh x e e      , 所以     2 xh x g x x e   在 1, 上单调递减, 所以   2 2 0xh x x e e     ,即   0g x  , 故   2 xg x x e  在 1, 上单调递减, 则    2 1 1xg x x e g e     , 故不等式   1 0f x   恒成立,只需  max2 1a g x e   ,即 1 2 ea  . 所以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1 ,2 e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