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市顺义区高考一模试卷数学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北京市顺义区高考一模试卷数学文

2018 年北京市顺义区高考一模试卷数学文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 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已知全集 U=R,集合 A={x|-3<x<3},则 CUA=( ) A.(-3,3) B.[-3,3] C.(-∞,-3)∪(3,+∞) D.(-∞,-3]∪[3,+∞) 解析:U=R,A={x|-3<x<3};∴CUA=(-∞,-3]∪[3,+∞). 答案:D 2.若复数 1 mi i  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第四象限,则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 A.(-∞,-1) B.(-1,1) C.(1,+∞) D.(-1,+∞) 解析:∵         1 11 1 1 1 2 2 m i im i m m i i i i       =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第四象限, ∴ 1 0 2 1 0 2 m m      > , < , 解得 m>1.∴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1,+∞). 答案:C 3.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出的 s 值为( ) A.13 8 B. 8 5 C. 5 3 D. 3 2 解析:模拟程序的运行,可得 k=1,s=2 不满足条件 k>3,执行循环体,k=2,s= 不满足条件 k>3,执行循环体,k=3,s= 不满足条件 k>3,执行循环体,k=4,s= . 满足条件 k>3,退出循环,输出 s 的值为 . 答案:B 4.已知点 P(x,y)的坐标满足条件 2 3 9 0 2 3 9 0 10 xy xy y          , , , 且点 P 在直线 3x+y-m=0 上.则 m 的取值 范围是( ) A.[-9,9] B.[-8,9] C.[-8,10] D.[9,10] 解析:画出不等式组 2 3 9 0 2 3 9 0 10 xy xy y          , , , 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所示; 则目标函数 3x+y-m=0 转化为 m=3x+y, 目标函数过点 A 时,取得最小值,过点 B 时取得最大值; 由 2 3 9 0 1 xy y       , , 求得 A(-3,1),由 2 3 9 0 1 xy y      , , 求得 B(3,1), 则 m=3x+y 的最小值为 3×(-3)+1=-8,最大值为 3×3+1=10;∴m 的取值范围是[-8,10]. 答案:C 5.设直线 l 过原点,倾斜角为α ,圆 C 的方程为 x2+(y-2)2=1.则“α = 3  ”是“直线 L 与圆 C 相切”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直线 l 过原点,倾斜角为α ,α = 3  ,∴直线 l 的方程为 y= 3 x, 圆 x2+(y-2)2=1 的圆心 C(0,2),半径 r=1, 圆心 C(0,2)到直线 y= 3 x 的距离 d= 2 4 =1,直线 l 与圆相切, ∴ “ ” 3  “直线 l 与圆 C 相切”; 直线 l 过原点,倾斜角为α 的直线方程为 y=tanα x, ∵直线 l 与圆 C 相切,∴ 2 2 1 1 tan    ,解得 tanα = 3 或 tanα =- , ∴α = 3  或α = 2 3  . ∴“直线 l 与圆 C 相切” “ 3   或α = 2 3  ”. ∴“α = 3  ”是“直线 l 与圆 C 相切”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答案:A 6.已知 x,y∈R,且 0<x<y<1,则( ) A.x-1<y-1<1 B.1<lgx<lgy C. 11 22 xy            < <2 D.0<sinx<siny 解析:∵x,y∈R,且 0<x<y<1, ∴ 11 xy > >1,lgx<lgy<0, 1 1 1 2 2 2 xy            > > ,0<sinx<siny. 答案:D 7.已知 ab, 是单位向量, 3 2 ab ,则 a tb (t∈R)的最小值为( ) A. 1 4 B. 1 2 C. 3 2 D.1 解析: 是单位向量, ;∴ 2 22222 1 3a tb a t a b t b t t        ; ∵t2+ 3 t+1 的最小值为 4 3 1 44   ;∴ 的最小值为 . 答案:B 8.某食品保鲜时间 y(单位:小时)与储藏温度 x(单位:℃)满足函数关系 y=ekx+b(e=2.718… 为自然对数的底数,k,b 为常数).若该食品在 0℃的保鲜时间是 192 小时,在 22℃的保鲜 时间是 48 小时,则该食品在 33℃的保鲜时间是( ) A.16 小时 B.20 小时 C.24 小时 D.28 小时 解析:y=ekx+b(e=2.718…为自然对数的底数,k,b 为常数). 当 x=0 时,eb=192, 当 x=22 时 e22k+b=48,∴e22k= 48 1 192 4  ,e11k= 1 2 ,eb=192 当 x=33 时,e33k+b=(ek)33·(eb)=( 1 2 )3×192=24. 答案: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6 个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9.已知双曲线 2x m -y2=1 的一个焦点为(-2 2 ,0),则该双曲线的方程为 . 解析:双曲线 -y2=1 的一个焦点为(-2 ,0),即 c=2 , 则有 c2=m+1=8,解可得:m=1,则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2 7 x -y2=1. 答案: -y2=1 10.在△ABC 中,AC=1,BC=3,A+B=60°,则 AB= . 解析:∵AC=1,BC=3,A+B=60°,∴由正弦定理可得: 31 sin sin 60()AA   , 整理可得: 3 3 3sin cos sin 22 A A A,可得:sinA= 33 5 cosA, ∵sin2A+cos2A=1,可解得:cosA= 5 13 26 , ∴由余弦定理可得:32=AB2+12-2×1×AB× ,整理可得:AB2- 5 13 13 AB-8=0, ∴解得:AB= 2 13 ,或 16 13 13  (舍去). 答案: 11.某高校调查了 200 名学生每周的自习时间(单位:小时),制成了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 方图,其中自习时间的范围是[12.5,25],样本数据分组为[12.5,15),[15,17.5),[17.5, 20),[20,22.5),[22.5,25].根据直方图,这 200 名学生中每周的自习时间不少于 20 小 时的人数是 . 解析:根据直方图,得这 200 名学生中每周的自习时间不少于 20 小时的频率为(0.08+0.04) ×2.5=0.3. ∴这 200 名学生中每周的自习时间不少于 20 小时的人数是 200×0.3=60(人). 答案:60 12.已知 x+y=3,则 2x+2y 的最小值是 . 解析:已知 x+y=3,则: 32 2 2 2 2 2 2 2 2 4 2x y x y x y       . 答案:4 2 13.已知一个四棱锥的底面是平行四边形,该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单位:m),则该四棱 锥的体积为 m3. 解析:由主视图可知棱锥高为 6,由俯视图和侧视图可知底面平行四边形的长为 4,高为 2, ∴四棱锥的体积 V= 1 3 ×4×2×6=16. 答案:16 14.刘老师带甲、乙、丙、丁四名学生去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考试结束后刘老师和四名学生 了解考试情况.四名学生回答如下: 甲说:“我们四人都没考好.” 乙说:“我们四人中有人考得好.” 丙说:“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考好.” 丁说:“我没考好.” 结果四名学生中有两人说对了,则这四名学生中说对了的是 两人. 解析:甲与乙的关系是对立事件,二人说的话矛盾,必有一对一错,如果丁正确,则丙也是 对的,所以丁错误,可得丙正确,此时,乙正确. 答案:乙、丙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80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5.已知函数 f(x)=sin(2x+ 6  )-2cos2x. (I)求 f( )的值; (II)求 f(x)在区间[ 36  , ]上的最大值. 解析:(I)将 x= 带入计算即可. (II)利用和与差公式以及辅助角公式化简,求解内层范围,可得答案. 答 案 : (I) 由 题 意 , 2 2( ) ( ) 3 3 1sin 2 2 cos sin 2 1 6 6 6 6 2 2 2 2 f                    ; (II)由函数   sin 2 2 cos 2 sin 2 cos cos 2 sin cos 2) 1 6 6 6 (f x x x x x x         31sin 2 cos 2 1 sin 2 1 2 2 6 ()x x x       , ∵x∈[ 36  , ]上,∴2x- 66 []5 6    , , 故当 2x- 66  时,函数 f(x)取得最大值为 111 22    . 16.已知{an}是等差数列,{bn}是单调递增的等比数列,且 a2=b2=3,b1+b3=10,b1b3=a5. (I)求{an}的通项公式; (II)设 ( ), ( ), 5 5 n n n an c bn     > ,求数列{cn}的前 n 项和. 解析:(Ⅰ)由 2 13 3 10 b bb    , , 解得 1 1 3 b q    , , 由 2 1 3 5 3a b b a    , , 解得 1 1 2 a d    , , 由此能求出 an. (Ⅱ)设数列{cn}的前 n 项和为 Sn,求出 an=2n-1,bn=b1qn-1=3n-1,由此能求出数列{cn}的前 n 项和. 答案:(Ⅰ)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 d,等比数列{bn}的公比为 q, ∵{an}是等差数列,{bn}是单调递增的等比数列,且 a2=b2=3,b1+b3=10,b1b3=a5. ∴由 2 13 3 10 b bb    , , 得 1 2 11 3 10 bq b b q    , , 解得 1 1 3 b q    , , 由 2 1 3 5 3a b b a    , , 得 1 1 3 49 ad ad    , , 解得 1 1 2 a d    , , ∴an=2n-1. (Ⅱ)设数列{cn}的前 n 项和为 Sn, 由(Ⅰ)可知 an=2n-1,bn=b1qn-1=3n-1, 当 n≤5 时,Sn=a1+a2+…+an=  1 2 nn a a =n2, 当 n>5 时, Sn=a1+a2+a3+a4+a5+b6++b7+…+bn=    5 615 15 3 243 3 19325 2 1 2 2 n nnbqaa q       . 综上,数列{cn}的前 n 项和 Sn= 2 5 3 193 5 2 nn n n       , , , > . 17.为了解市民对 A,B 两个品牌共享单车使用情况的满意程度,分别从使用 A,B 两个品牌 单车的市民中随机抽取了 100 人,对这两个品牌的单车进行评分,满分 60 分.根据调查,得 到 A 品牌单车评分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和 B 品牌单车评分的频数分布表: 根据用户的评分,定义用户对共享单车评价的“满意度指数”如下: (Ⅰ)求对 A 品牌单车评价“满意度指数”为 0 的人数; (Ⅱ)从该市同时使用 A,B 两个品牌单车的用户中随机抽取 1 人进行调查,试估计其对 A 品 牌单车评价的“满意度指数”比对 B 品牌单车评价的“满意度指数”高的概率; (Ⅲ)如果从 A,B 两个品牌单车中选择一个出行,你会选择哪一个?说明理由. 解析:(Ⅰ)由对 A 品牌单车评分的频率分布直方图,求出对 A 品牌评价“满意度指数”为 0 的频率,由此能求出对 A 品牌评价“满意度指数”为 0 的人数. (Ⅱ)设“对 A 品牌单车评价的‘满意度指数’比对 B 品牌单车评价的‘满意度指数’高”为 事件 C,设“对 A 品牌单车评价的‘满意度指数’为 1”为事件 A1,“对 A 品牌单车评价的‘满 意度指数’为 2”为事件 A2,“对 B 品牌单车评价的‘满意度指数’为 0”为事件 B0,“对 B 品牌单车评价的‘满意度指数’为 1”为事件 B1,用频率估计概率,根据相互独立事件概率 乘法公式和互斥事件概率加法公式能求出该用户对 A 品牌单车评价的“满意度指数”比对 B 品牌单车评价的“满意度指数”高的概率. (Ⅲ)如果从用户对 A、B 两个品牌评价的“满意度指数”的期望角度看,分别求出 A、B 品牌 “满意度指数”的分布列和期望,由 E(X)<E(Y),得选择 B 品牌的单车出行. 答案:(Ⅰ)由对 A 品牌单车评分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得: 对 A 品牌评价“满意度指数”为 0 的频率为(0.003+0.005+0.012)×10=0.2, ∴对 A 品牌评价“满意度指数”为 0 的人数为 100×0.2=20 人. (Ⅱ)设“对 A 品牌单车评价的‘满意度指数’比对 B 品牌单车评价的‘满意度指数’高”为 事件 C, 设“对 A 品牌单车评价的‘满意度指数’为 1”为事件 A1, “对 A 品牌单车评价的‘满意度指数’为 2”为事件 A2, “对 B 品牌单车评价的‘满意度指数’为 0”为事件 B0, “对 B 品牌单车评价的‘满意度指数’为 1”为事件 B1, 用频率估计概率得: P(A1)=0.4,P(A2)=0.4,P(B0)=1 3 6 100  =0.1,P(B1)=14 40 100  =0.55, ∵事件 Ai 与 Bj 相互独立,其中 i,2,j=0,1, ∴P(C)=P(A1B0+A2B0+A2B1)=0.4×0.1+0.4×0.1+0.4×0.55=0.3. ∴该用户对 A 品牌单车评价的“满意度指数”比对 B 品牌单车评价的“满意度指数”高的概 率为 0.3. (Ⅲ)如果从用户对 A、B 两个品牌评价的“满意度指数”的期望角度看, A 品牌“满意度指数”X 的分布列为: B 品牌“满意度指数”Y 的分布列为: ∵E(X)=0×0.2+1×0.4+2×0.4=1.2, E(Y)=0×0.1+1×0.55+2×0.35=1.25, E(X)<E(Y),∴会选择 B 品牌的单车出行. 18.如图,在三棱锥 S-ABC 中,SA⊥底面 ABC,AB⊥BC,又 SA=AB=1,SB=BC. (Ⅰ)求证:平面 SBC⊥平面 SAB; (Ⅱ)如果 DE 垂直平分 SC,且分别交 AC、SC 于 D、E.求证:SC⊥平面 BDE; (Ⅲ)在第(Ⅱ)问的条件下,求三棱锥 E-BCD 的体积. 解析:(Ⅰ)由 SA⊥底面 ABC,得 SA⊥BC,结合 AB⊥BC,可得 BC⊥平面 SAB,进一步得到平 面 SBC⊥平面 SAB; (Ⅱ)由(Ⅰ)知,三角形 S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结合已知可得 SC=2,再由 E 为 SC 的中点, 可得 BE⊥SC.又 DE⊥SC,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可得 SC⊥平面 BDE; (Ⅲ)由(Ⅱ)知,SC⊥平面 BDE,则 SC⊥BD,又 SA⊥底面 ABC,得 SA⊥BD,可得 BD⊥平面 SAC, 即 BD⊥AC,然后利用等积法求三棱锥 E-BCD 的体积. 答案:(Ⅰ)∵SA⊥底面 ABC,BC  平面 ABC,∴SA⊥BC, 又 AB⊥BC,SA∩AB=A, ∴BC⊥平面 SAB,则平面 SBC⊥平面 SAB; (Ⅱ)由(Ⅰ)知,三角形 S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又 SB=BC= 2 ,∴SC=2, 又 E 为 SC 的中点,∴BE⊥SC. 又 DE⊥SC,DE∩BE=E,∴SC⊥平面 BDE; (Ⅲ)由(Ⅱ)知,SC⊥平面 BDE,又 BD 平面 SAC,∴SC⊥BD, 又 SA⊥底面 ABC,BD 平面 ABC,∴SA⊥BD, 又 SA∩SC=S,∴BD⊥平面 SAC, ∴BD⊥AC,∴ 6 2 3 3 3 3 3 BD CD DE  , , . VE-BCD=VB-CDE= 1 1 6 1 3 2· 1 3 3 3 2 3 18CDES BD       . ∴三棱锥 E-BCD 的体积为 2 18 . 19.已知函数 f(x)=x(lnx-1)+lnx+1. (Ⅰ)求曲线 y=f(x)在点(1,f(1))处的切线方程; (Ⅱ)若不等式 x2+x(m-f'(x))+1≥0 恒成立,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解析:(Ⅰ)求出函数的导数,计算 f′(1),f(1)的值,求出切线方程即可; (Ⅱ)求出函数的导数,问题等价于 m≥lnx-x,令 g(x)=lnx-x,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出 m 的 范围即可. 答案:(Ⅰ)∵f′(x)=lnx+ 1 x ,故 f′(1)=1,又 f(1)=0, 故切线方程是 y=x-1,即 x-y-1=0; (Ⅱ)由(Ⅰ)知 f′(x)=lnx+ 1 x , 故不等式 x2+x(m-f′(x))+1≥0 可化为:x2+mx-xlnx≥0,而 x>0, 故上式等价于 m≥lnx-x, 令 g(x)=lnx-x,则 g′(x)=1 x x  , 当 g′(x)=0 时,x=1, 则 x,g′(x),g(x)的变化如下: 故 x=1 是 g(x)的最大值点,即 g(x)≤g(1)=-1,故 m≥-1, 综上,实数 m 的范围是[-1,+∞). 20.已知椭圆 E: 22 22 xy ab  =1(a>b>0),两点 P1(0, 3 ),P2(1,- 3 2 )在椭圆上. (Ⅰ)求椭圆 E 的方程及焦点坐标; (Ⅱ)设直线 l 不经过点 P1(0, )且与椭圆 E 相交于 M,N 两点,直线 P1M 与直线 P1N 的斜 率分别为 k1,k2,若 k1+k2=- .求证:直线 l 恒过某定点. 解析:(Ⅰ)将两点代入即可求得 a 和 b 的值,求得椭圆方程及焦点坐标; (Ⅱ)分类讨论,当直线 l 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 l 的方程,代入椭圆方程,利用韦达定理及 直线的斜率公式,即可求得 m=-2k- 3 ,即可证明直线 l 恒过定点. 答案:(Ⅰ)由题意可知:b= 3 ,由 P2(1,- 3 2 )在椭圆上,代入,解得 a=2,c2=a2-c2=3, ∴椭圆 E 的方程: 22 43 xy =1,则焦点坐标 F1(-1,0),F2(1,0); (Ⅱ)①当直线 l 斜率不存在时,设 l 的方程:x=t(t≠0),M(t,yM),N(t,-yM), 则 12 333MMyykk tt        ,解得 t=2, 此时直线过椭圆 E 的右顶点,不存两个交点,所以这种情况不成立, ②当直线 l 斜率存在时,设 l:y=kx+m,(m≠ ),设 M(x1,y1),N(x2,y2), 由题意可知:k≠0,m≠- , 联立 223 4 12 y kx m xy    , , 整理得:(3+4k2)x+8kmx+4m2-12=0, 2 1 2 1 222 8 4 12 3 4 3 4 km mx x x x kk      , ,(m≠± ),x1≠0,x2≠0, 则    2 1 2 1 2 112 12 1 2 1 2 3333x kx m x x kx m xyykk x x x x               2 1 2 1 2 2 12 2 8 23 233423 4 12 3 34 km kx x m x x kkkm mxx m k             , ∴ 23 3 3 k m   ,整理得 m=-2k- 3 ,此时△=-192 k,存在 k 使得△>0, ∴直线 l 的方程为:  2 3 2 3y kx k k x      ,当 x=2,y=- 3 , ∴直线 l 恒过定点(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