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四章第7节解三角形应用举例学案
第 7 节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最新考纲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几何计算 有关的实际问题. 知 识 梳 理 1.仰角和俯角 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叫仰 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叫俯角(如图 1). 2.方位角 从正北方向起按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叫做方位角.如 B 点的方 位角为α(如图 2). 3.方向角:正北或正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成的锐角,如南偏东 30°,北偏西 45°等. 4.坡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切值. 5.解决与平面几何有关的计算问题关键是找清各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应用正、余 弦定理求解. [微点提醒] 1.不要搞错各种角的含义,不要把这些角和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弄混. 2.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会遇到空间与平面(地面)同时研究的问题,这时最好画两个 图形,一个空间图形,一个平面图形,这样处理起来既清楚又不容易出现错误. 基 础 自 测 1.判断下列结论正误(在括号内打“√”或“×”) (1)东北方向就是北偏东 45°的方向.( ) (2)从 A 处望 B 处的仰角为α,从 B 处望 A 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α+β= 180°.( ) (3)俯角是铅垂线与视线所成的角,其范围为 0,π 2 .( ) (4)方位角与方向角其实质是一样的,均是确定观察点与目标点之间的位置关 系.( ) 解析 (2)α=β;(3)俯角是视线与水平线所构成的角. 答案 (1)√ (2)× (3)× (4)√ 2.(必修 5P11 例 1 改编)如图所示,设 A,B 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 A 所在 的同侧河岸边选定一点 C,测出 AC 的距离为 50 m,∠ACB=45°,∠CAB=105° 后,就可以计算出 A,B 两点的距离为( ) A.50 2 m B.50 3 m C.25 2 m D.25 2 2 m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 AB sin∠ACB = AC sin ∠CBA , 又∵∠CBA=30°, ∴AB=ACsin∠ACB sin ∠CBA = 50× 2 2 1 2 =50 2(m). 答案 A 3. (必修 5P15 练习 T3 改编)如图所示,D,C,B 三点在地面的同一条直线上,DC =a,从 C,D 两点测得 A 点的仰角分别为 60°,30°,则 A 点离地面的高度 AB= ________. 解析 由已知得∠DAC=30°,△ADC 为等腰三角形, AD= 3a,所以在 Rt△ADB 中,AB=1 2AD= 3 2 a. 答案 3 2 a 4.(2019·雅礼中学月考)如图,两座灯塔 A 和 B 与海岸观察站 C 的距离相等,灯塔 A 在观察站南偏西 40°,灯塔 B 在观察站南偏东 60°,则灯塔 A 在灯塔 B 的( ) A.北偏东 10° B.北偏西 10° C.南偏东 80° D.南偏西 80° 解析 由条件及图可知,∠A=∠CBA=40°, 又∠BCD=60°,所以∠CBD=30°, 所以∠DBA=10°, 因此灯塔 A 在灯塔 B 的南偏西 80°. 答案 D 5.(2017·浙江卷)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创立的“割圆术”可以估算圆周率π,理论上 能把π的值计算到任意精度.祖冲之继承并发展了“割圆术”,将π的值精确到小数 点后七位,其结果领先世界一千多年.“割圆术”的第一步是计算单位圆内接正六 边形的面积 S6,S6=________. 解析 如图,连接正六边形的对角线,将正六边形分成六个边长为 1 的正三角形, 从而 S6=6×1 2 ×12×sin 60°=3 3 2 . 答案 3 3 2 6.(2018·福州模拟)如图,在△ABC 中,已知点 D 在 BC 边上,AD⊥AC,sin ∠BAC =2 2 3 ,AB=3 2,AD=3,则 BD 的长为________. 解析 因为 sin∠BAC=2 2 3 ,且 AD⊥AC, 所以 sin π 2 +∠BAD =2 2 3 , 所以 cos∠BAD=2 2 3 ,在△BAD 中,由余弦定理, 得 BD= AB2+AD2-2AB·ADcos ∠BAD = (3 2)2+32-2×3 2×3×2 2 3 = 3. 答案 3 考点一 求距离、高度问题 多维探究 角度 1 测量高度问题 【例 1-1】 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 A 处时测得公 路北侧一山顶 D 在西偏北 30°的方向上,行驶 600 m 后到达 B 处,测得此山顶在 西偏北 75°的方向上,仰角为 30°,则此山的高度 CD=________m. 解析 由题意,在△ABC 中,∠BAC=30°,∠ABC=180°-75°=105°,故∠ACB =45°. 又 AB=600 m,故由正弦定理得 600 sin 45° = BC sin 30° , 解得 BC=300 2(m). 在 Rt△BCD 中,CD=BC·tan 30°=300 2× 3 3 =100 6(m). 答案 100 6 规律方法 1.在处理有关高度问题时,要理解仰角、俯角(它是在铅垂面上所成的 角)、方向(位)角(它是在水平面上所成的角)是关键. 2.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会遇到空间与平面(地面)同时研究的问题,这时最好画两个 图形,一个空间图形,一个平面图形,这样处理起来既清楚又不容易搞错. 3.注意山或塔垂直于地面或海平面,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训练 1】 如图,测量河对岸的塔高 AB 时可以选与塔底 B 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 个测点 C 与 D,测得∠BCD=15°,∠BDC=30°,CD=30,并在点 C 测得塔顶 A 的仰角为 60°,则塔高 AB 等于( ) A.5 6 B.15 3 C.5 2 D.15 6 解析 在△BCD 中,∠CBD=180°-15°-30°=135°. 由正弦定理得 BC sin 30° = 30 sin 135° , 所以 BC=15 2. 在 Rt△ABC 中, AB=BCtan ∠ACB=15 2× 3=15 6. 答案 D 角度 2 测量距离问题 【例 1-2】 如图所示,某旅游景点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峰,山上有一条笔直的 山路 BC 和一条索道 AC,小王和小李打算不坐索道,而是花 2 个小时的时间进行 徒步攀登,已知∠ABC=120°,∠ADC=150°,BD=1 km,AC=3 km.假设小王 和小李徒步攀登的速度为每小时 1 250 米,请问:两位登山爱好者能否在 2 个小 时内徒步登上山峰?(即从 B 点出发到达 C 点) 解 在△ABD 中,由题意知,∠ADB=∠BAD=30°, 所以 AB=BD=1 km,因为∠ABD=120°,由正弦定理得 AB sin ∠ADB = AD sin ∠ABD , 解得 AD= 3 km, 在△ACD 中, 由 AC2=AD2+CD2-2AD·CD·cos 150°, 得 9=3+CD2+2 3× 3 2 CD, 即 CD2+3CD-6=0,解得 CD= 33-3 2 km(负值舍去), BC=BD+CD= 33-1 2 km, 两个小时小王和小李可徒步攀登 1 250×2=2 500 米, 即 2.5 千米,而 33-1 2 < 36-1 2 =5 2 =2.5, 所以两位登山爱好者可以在两个小时内徒步登上山峰. 规律方法 1.选定或确定要创建的三角形,首先确定所求量所在的三角形,若其 他量已知则直接求解;若有未知量,则把未知量放在另一确定三角形中求解. 2.确定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如果都可用,就选择更便于计算的定理. 【训练 2】海轮“和谐号”从 A 处以每小时 21 海里的速度出发,海轮“奋斗号” 在 A 处北偏东 45°的方向,且与 A 相距 10 海里的 C 处,沿北偏东 105°的方向以 每小时 9 海里的速度行驶,则海轮“和谐号”与海轮“奋斗号”相遇所需的最短 时间为________小时. 解析 设海轮“和谐号”与海轮“奋斗号”相遇所需的最短时间为 x 小时,如图, 则由已知得△ABC 中,AC=10,AB=21x,BC=9x,∠ACB=120°. 由余弦定理得:(21x)2=100+(9x)2-2×10×9x×cos 120°, 整理,得 36x2-9x-10=0, 解得 x=2 3 或 x=- 5 12(舍). 所以海轮“和谐号”与海轮“奋斗号”相遇所需的最短时间为2 3 小时. 答案 2 3 考点二 测量角度问题 【例 2】 已知岛 A 南偏西 38°方向,距岛 A3 海里的 B 处有一艘缉私艇.岛 A 处的 一艘走私船正以 10 海里/时的速度向岛屿北偏西 22°方向行驶,问缉私艇朝何方向 以多大速度行驶,恰好用 0.5 小时能截住该走私船? 参考数据:sin 38°≈5 3 14 ,sin 22°=3 3 14 解 如图,设缉私艇在 C 处截住走私船,D 为岛 A 正南方向上一点,缉私艇的速 度为每小时 x 海里,则 BC=0.5x,AC=5,依题意, ∠BAC=180°-38°-22°=120°, 由余弦定理可得 BC2=AB2+AC2-2AB·ACcos 120°, 所以 BC2=49,所以 BC=0.5x=7,解得 x=14. 又由正弦定理得 sin∠ABC=AC·sin∠BAC BC =5× 3 2 7 =5 3 14 ,所以∠ABC=38°, 又∠BAD=38°,所以 BC∥AD, 故缉私艇以每小时 14 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行驶,恰好用 0.5 小时截住该走私船. 规律方法 1.测量角度问题的关键是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画出表示实际问题的 图形,并在图形中标出有关的角和距离,再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最 后将解得的结果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 2.方向角是相对于某点而言的,因此在确定方向角时,必须先弄清楚是哪一个点 的方向角. 【训练 3】 如图,两座相距 60 m 的建筑物 AB,CD 的高度分别为 20 m,50 m, BD 为水平面,则从建筑物 AB 的顶端 A 看建筑物 CD 的张角∠CAD 等于( ) A.30° B.45° C.60° D.75° 解析 依题意可得 AD=20 10 m,AC=30 5 m, 又 CD=50 m, 所以在△ACD 中,由余弦定理得 cos∠CAD=AC2+AD2-CD2 2AC·AD =(30 5)2+(20 10)2-502 2×30 5×20 10 = 6 000 6 000 2 = 2 2 , 又 0°<∠CAD<180°,所以∠CAD=45°, 所以从顶端 A 看建筑物 CD 的张角为 45°. 答案 B 考点三 正(余)弦定理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 【例 3】 (2019·洛阳二模)如图,已知扇形的圆心角∠AOB=2π 3 ,半径为 4 2,若 点 C 是AB ︵上的一动点(不与点 A,B 重合). (1)若弦 BC=4( 3-1),求BC ︵的长; (2)求四边形 OACB 面积的最大值. 解 (1)在△OBC 中,BC=4( 3-1),OB=OC=4 2, 所以由余弦定理得 cos∠BOC=OB2+OC2-BC2 2OB·OC = 3 2 , 所以∠BOC=π 6 , 于是BC ︵的长为π 6 ×4 2=2 2 3 π. (2)设∠AOC=θ,θ∈ 0,2π 3 ,则∠BOC=2π 3 -θ, S 四边形 OACB=S△AOC+S△BOC=1 2 ×4 2×4 2sin θ+1 2 ×4 2×4 2·sin 2π 3 -θ =24sin θ +8 3cos θ=16 3sin θ+π 6 , 由于θ∈ 0,2π 3 , 所以θ+π 6 ∈ π 6 ,5π 6 , 当θ=π 3 时,四边形 OACB 的面积取得最大值 16 3. 规律方法 1.把所提供的平面图形拆分成若干个三角形,然后在各个三角形内利 用正弦、余弦定理求解. 2.寻找各个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交叉使用公共条件,求出结果,求解时要灵活利 用平面几何的性质,将几何性质与正弦、余弦定理有机结合起来. 【训练 4】 (2019·成都诊断)如图,在平面四边形 ABCD 中,已知 A=π 2 ,B=2π 3 , AB=6.在 AB 边上取点 E,使得 BE=1,连接 EC,ED.若∠CED=2π 3 ,EC= 7. (1)求 sin∠BCE 的值; (2)求 CD 的长. 解 (1)在△BEC 中,由正弦定理,知 BE sin∠BCE = CE sin B , 因为 B=2π 3 ,BE=1,CE= 7, 所以 sin∠BCE=BE·sin B CE = 3 2 7 = 21 14 . (2)因为∠CED=B=2π 3 ,所以∠DEA=∠BCE, 所以 cos∠DEA= 1-sin2∠DEA= 1-sin2∠BCE= 1- 3 28 =5 7 14 . 因为 A=π 2 ,所以△AED 为直角三角形,又 AE=5, 所以 ED= AE cos∠DEA = 5 5 7 14 =2 7. 在△CED 中, CD2=CE2+DE2-2CE·DE·cos∠CED=7+28-2× 7×2 7× -1 2 =49. 所以 CD=7. [思维升华] 利用解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时:(1)要理解题意,整合题目条件,画出示意图,建 立一个三角形模型;(2)要理解仰角、俯角、方位角、方向角等概念;(3)三角函数 模型中,要确定相应参数和自变量范围,最后还要检验问题的实际意义. [易错防范] 在三角形和三角函数的综合问题中,要注意边角关系相互制约,推理题中的隐含 条件. 基础巩固题组 (建议用时:40 分钟) 一、选择题 1.在相距 2 km 的 A,B 两点处测量目标点 C,若∠CAB=75°,∠CBA=60°,则 A, C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 ) A. 6 km B. 2 km C. 3 km D.2 km 解析 如图,在△ABC 中,由已知可得∠ACB=45°,∴ AC sin 60° = 2 sin 45° , ∴AC=2 2× 3 2 = 6(km). 答案 A 2.如图所示,为了测量某湖泊两侧 A,B 间的距离,李宁同学首先选定了与 A,B 不共线的一点 C(△ABC 的角 A,B,C 所对的边分别记为 a,b,c),然后给出了 三种测量方案:①测量 A,C,b;②测量 a,b,C;③测量 A,B,a.则一定能确 定 A,B 间的距离的所有方案的序号为(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 对于①③可以利用正弦定理确定唯一的 A,B 两点间的距离,对于②直接 利用余弦定理即可确定 A,B 两点间的距离. 答案 D 3.一艘海轮从 A 处出发,以每小时 40 海里的速度沿南偏东 40°的方向直线航行, 30 分钟后到达 B 处,在 C 处有一座灯塔,海轮在 A 处观察灯塔,其方向是南偏 东 70°,在 B 处观察灯塔,其方向是北偏东 65°,那么 B,C 两点间的距离是( ) A.10 2海里 B.10 3海里 C.20 3海里 D.20 2海里 解析 如图所示,易知, 在 △ABC 中,AB=20,∠CAB=30°,∠ACB=45°, 根据正弦定理得 BC sin 30° = AB sin 45° , 解得 BC=10 2(海里). 答案 A 4.(2019·深圳模拟)一架直升飞机在 200 m 高度处进行测绘,测得一塔顶与塔底的 俯角分别是 30°和 60°,则塔高为( ) A.400 3 m B.400 3 3 m C.200 3 3 m D.200 3 m 解析 如图所示. 在 Rt△ACD 中可得 CD=200 3 3 =BE, 在△ABE 中,由正弦定理得 AB sin 30° = BE sin 60° , 则 AB=200 3 ,所以 DE=BC=200-200 3 =400 3 (m). 答案 A 5.如图,从气球 A 上测得正前方的河流的两岸 B,C 的俯角分别为 75°,30°,此 时气球的高是 60 m,则河流的宽度 BC 等于( ) A.240( 3-1)m B.180( 2-1)m C.120( 3-1)m D.30( 3+1)m 解析 如图, ∠ACD=30°,∠ABD=75°,AD=60 m, 在 Rt△ACD 中,CD= AD tan∠ACD = 60 tan 30° =60 3(m), 在 Rt△ABD 中,BD= AD tan∠ABD = 60 tan 75° = 60 2+ 3 =60(2- 3)(m), ∴BC=CD-BD=60 3-60(2- 3)=120( 3-1)(m). 答案 C 二、填空题 6.如图,在△ABC 中,B=45°,D 是 BC 边上一点,AD=5,AC=7,DC=3,则 AB=________. 解析 在△ACD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 cos C=49+9-25 2×7×3 =11 14 , 则 sin C=5 3 14 . 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可得 AB sin C = AC sin B , 则 AB=ACsin C sin B = 7×5 3 14 2 2 =5 6 2 . 答案 5 6 2 7.如图,某住宅小区的平面图呈圆心角为 120°的扇形 AOB,C 是该小区的一个出 入口,且小区里有一条平行于 AO 的小路 CD.已知某人从 O 沿 OD 走到 D 用了 2 分钟,从 D 沿 DC 走到 C 用了 3 分钟.若此人步行的速度为每分钟 50 米,则该扇 形的半径为________米. 解析 连接 OC,由题意知 CD=150 米,OD=100 米,∠CDO=60°. 在△COD 中,由余弦定理得 OC2=CD2+OD2-2CD·OD·cos 60°,即 OC=50 7. 答案 50 7 8.如图所示,位于 A 处的信息中心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 40 海里的 B 处有一艘 渔船遇险,在原地等待营救.信息中心立即把消息告知在其南偏西 30°、相距 20 海里的 C 处的乙船,现乙船朝北偏东θ的方向沿直线 CB 前往 B 处救援,则 cos θ 的值为________. 解析 在△ABC 中,AB=40,AC=20,∠BAC=120°, 由余弦定理得 BC2=AB2+AC2-2AB·AC·cos 120°=2 800 ⇒ BC=20 7. 由正弦定理,得 AB sin∠ACB = BC sin∠BAC ⇒ sin∠ACB=AB BC·sin∠BAC= 21 7 . 由∠BAC=120°,知∠ACB 为锐角,则 cos∠ACB=2 7 7 . 由θ=∠ACB+30°,得 cos θ=cos(∠ACB+30°) =cos∠ACBcos 30°-sin∠ACBsin 30°= 21 14 . 答案 21 14 三、解答题 9.如图,航空测量组的飞机航线和山顶在同一铅直平面内,已知飞机的飞行高度 为 10 000 m,速度为 50 m/s.某一时刻飞机看山顶的俯角为 15°,经过 420 s 后看 山顶的俯角为 45°,则山顶的高度为多少米?(取 2=1.4, 3=1.7) 解 如图,作 CD 垂直于 AB 的延长线于点 D,由题意知∠A=15°,∠DBC=45°, 所以∠ACB=30°,AB=50×420=21 000(m). 又在△ABC 中, BC sin A = AB sin∠ACB , 所以 BC=21 000 1 2 ×sin 15°=10 500( 6- 2). 因为 CD⊥AD,所以 CD=BC·sin∠DBC =10 500( 6- 2)× 2 2 =10 500( 3-1) ≈7 350(m). 故山顶的高度为 10 000-7 350=2 650(m). 10.在△ABC 中,A=3π 4 ,AB=6,AC=3 2,点 D 在 BC 边上,AD=BD,求 AD 的长. 解 设△ABC 的内角 A,B,C 所对边的长分别是 a,b,c, 由余弦定理,得 a2=b2+c2-2bccos∠BAC=(3 2)2+62-2×3 2×6×cos3π 4 =18 +36-(-36)=90, 所以 a=3 10. 又由正弦定理,得 sin B=bsin∠BAC a = 3 3 10 = 10 10 , 由题设知 00). 又 BD= 7,∠DAB=π 3 ,∴由余弦定理, 得( 7)2=(3k)2+(2k)2-2×3k×2kcosπ 3 , 解得 k=1,∴AD=2,AB=3, sin∠ABD=ADsin∠DAB BD = 2× 3 2 7 = 21 7 . (2)∵AB⊥BC,∴cos∠DBC=sin∠ABD= 21 7 , ∴sin∠DBC=2 7 7 ,∴ BD sin∠BCD = CD sin∠DBC , ∴CD= 7×2 7 7 3 2 =4 3 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