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最后一模数学(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最后一模数学(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数学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 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选择题答案使用 2B 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 题答案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参考公式:棱台体积公式  1 1 2 2 1 3V S S S S h     ,其中 1S , 2S 为棱台的上、下底面积, h 为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已知集合 { | 2 0}A x x   , 2{ | log 2}B x x  ,则 A B  A. (0,2] B. ( ,2] C. (0,2) D. ( ,4) 【答案】A 【解析】 【分析】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以及对数不等式得到集合 A 和 B ,结合交集的定义计算即可. 【详解】由题可得集合 ( ,2]A   , (0,4)B  ,所以 (0,2]A B  ,故选 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不等式的解法以及交集的运算,需注意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属于基 础题. 2. 在等腰梯形 ABCD 中, / /AB DC , 2AB DC , 60BAD  ,E 为 BC 的中点,则( ) A. 3 1 4 2AE AB AD    B. 3 1 2 2AE AB AD    C. 1 1 4 2AE AB AD    D. 3 1 4 4AE AB AD   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可表示为 AE AB BE    , AE AD DC CE      ,两式相加后化简, - 2 - 即可由 ,AB AD   表示 AE  . 【详解】依题意得 AE AB BE    , AE AD DC CE      , 所以 2AE AB AD DC      , 1 2AB AD AB     3 2 AB AD   , 所以 3 1 4 2AE AB AD    .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面向量在几何中的简单应用,平面向量加法的线性运算,属于基础题. 3. 已知 1a b  , 0 1c  ,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 A. a bc c B. ac bc C. log logc ba c D. c cba ab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及指对函数的性质,逐项判定,即可求解,得到答案. 【详解】由题意,对于 A 中,由 1a b  , 0 1c  知, a bc c ,故本选项错误. 对于 B 中,由 1a b  , 0 1c  知, ac bc ,故本选项错误. 对于 C 中,由 1a b  ,0 1c  知, 1log log = log c c c b a b ,无法判断 logc a 与 logb c 的大 小,故本选项错误. 对于 D 中,由 1a b  , 0 1c  知, -1 1c ca b  ,则 1 1c cab a ab b    ,即 c cba ab< .故 本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不等式的性质及其应用.属于较易题. 4. 函数   1 cosf x x xx      ( x    且 0x  )的图象可能为( ) - 3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因为 1 1( ) ( )cos ( )cos ( )f x x x x x f xx x          ,故函数是奇函数,所以排除 A,B; 取 x  ,则 1 1( ) ( )cos ( ) 0f           ,故选 D. 考点:1.函数的基本性质;2.函数的图象. 5. 《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长篇小说,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座阁楼到处挂满 了五彩缤纷的大小灯球,灯球有两种,一种是大灯下缀 2 个小灯,另一种是大灯下缀 4 个小 灯,大灯共 360 个,小灯共 1200 个.若在这座楼阁的灯球中,随机选取两个灯球,则至少有 一个灯球是大灯下缀 4 个小灯的概率为( ) A. 119 1077 B. 160 359 C. 958 1077 D. 289 359 【答案】C 【解析】 【分析】 首先明确两类灯球的个数,再利用古典概型及对立事件求出结果. 【详解】设一大二小与一大四小的灯球数分别为 ,x y ,则 360 2 4 1200 x y x y      ,解得 120 240 x y    , - 4 - 若随机选取两个灯球,则至少有一个灯球是一大四小的概率为 2 120 2 360 9581 1077 C C   . 故选 C 【点睛】本题以古文化为背景,考查了古典概型公式,考查了对立事件的概念,考查了学生 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算能力,属于基础题. 6. 为比较甲、乙两名学生的数学素养,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数学六大素养进行指标测验(指 标值满分为 5 分,分值高者为优),根据测验情况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六大素养指标雷达图,则 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的数据分析素养优于甲 B. 乙的数学建模素养优于数学抽象素 养 C. 甲的六大素养指标值波动性比乙小 D. 甲的六大素养中直观想象最差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所给的六大素养雷达图逐个分析即可. 【详解】A 选项,甲的数据分析素养为 5 分, 乙的数据分析素养为 4 分, 乙的数据分析素养低 于甲,选项错误; B 选项,乙的数学建模素养为3 分, 乙的数学抽象为素养 3 分,选项错误; C 选项, 甲的六大素养指标值分别为 5 , 4 ,5 , 4 ,5 , 4 ;乙的六大素养指标值分别为 4 ,3 , 4 ,3 ,3 ,5 ,甲的六大素养指标值波动性比乙小,选项正确; D 选项,由 C 可知,甲的六大素养中,数学抽象,数学建模和数学运算最差,直观想象最最好,选项 - 5 -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了命题真假的判断以及统计图雷达图的识别和应用,考查学生简单的推理, 属于基础题. 7. 在正方体 1 1 1 1ABCD A B C D 中,E,F,G 分别为 1AA ,BC, 1 1C D 的中点,现有下面三个 结论:① EFG 为正三角形;②异面直线 1AG 与 1C F 所成角为 60,③ //AC 平面 EFG;④过 A 作平面 ,使得棱 AD, 1AA , 1 1D C 在平面 的正投影的长度相等,则这样的平面 有 4 个. 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编号是( )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通过空间向量的计算,可以判断①②③是否正确,对于④,把 AD, 1AA , 1 1D C 平移到有公共起点 A 的三条棱 AD, 1AA , AB ,进而找出 4 个平面符合条件. 【详解】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不妨设正方体的边长为 2, ① (2,0,1)E , (1,2,0)F , (0,1,2)G , = 6EF , = 6EG , = 6GF , 所以 EFG 为正三角形,①正确; ② 1(2,0,2)A , (0,1,2)G , 1(0,2,2)C , (1,2,0)F - 6 - 1 ( 2,1,0)  AG , 1 (1,0, 2)  C F , 1 1 1 1 1 1 2 2cos 55 5 ,           AG C FAG C F AG C F 异面直线 1AG 与 1C F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2 5 ,②不正确; ③ (2,0,1)E , (1,2,0)F , (0,1,2)G , ( 1,2, 1)   EF , ( 2,1,1)  EG 设平面 EFG 的法向量为 ( , , )m x y z 2 0 2 0 EF m x y z EG m x y z                   ,令 1x  ,则 1, 1y z  , (1 1 1),,  m (2,0,0)A , (0,2,0)C , ( 2,2,0)  AC 0   AC m , AC  平面 EFG, //AC 平面 EFG,③正确; ④ 1 1 / /D C AB ,且 1 1D C AB AD, 1AA , 1 1D C 在平面 的正投影的长度相等  AD, 1AA , AB 在平面 的正投影的长度相等 分别 BD , 1A D , 1A B 中点 为H,I,J, 则平面 AHI , AHJ , AIJ ,和过 A 点平行于平面 1A BD 的平面, 使得棱 AD, 1AA , 1 1D C 在该平面的正投影的长度相等,这样的平面 有 4 个,④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空间中的线线、线面和投影等基本知识,考查了空间想象能力、数学运 算求解能力和转化的数学思维,属于中档题目. 8. 设 nS 是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满足 2 1 2n n na a S  ,且 0na  ,则 100S  ( ) A. 10 B. 3 11 C. 10 3 11 D. 11 【答案】A 【解析】 【分析】 - 7 - 根据和项与通项关系将条件转化为 2 2 1 1n nS S   ,再根据等差数列定义以及通项公式解得 2 nS , 即可得到结果. 【详解】 2 2 2 1 1 1 1 11 2 1 2 1 0 1n n n na a S a a S a a a           2 2 1 11 2 ( ) 1 2( ) ,( 2)n n n n n n n na a S S S S S S n         2 2 1 1,( 2)n nS S n    因此数列 2{ }nS 为等差数列,首项为 1,公差为 1, 即 2 1 ( 1) 1 0 0n n n nS n n a S S n          100 10S 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和项与通项关系、等差数列定义以及通项公式,考查综合分析判断与求解 能力,属中档题. 9. 已知将函数 1( ) 2sin( )cos6 2f x x x   的图象向左平移 5 12  个单位长度后得到 ( )y g x 的图象,则 ( )g x 在 ,3 3      上的值域为( ) A. 1 ,12     B. 11, 2     C. 3 ,12      D. 1 3,2 2      【答案】C 【解析】 因   3 1sin 2 c o s 2 sin 22 2 6f x x x x        , 故   5 2sin 2 sin 212 6 3g x x x                   ,因 3 3x    ,故 2 40 2 3 3x     ,则 3 2sin 2 12 3x        ,所以  3 12 g x   , 故选 C 10. 斗拱是中国古典建筑最富装饰性的构件之一,并为中国所持有,图一图二是北京故宫太 - 8 - 和殿斗拱实物图,图三是斗拱构件之一的“斗”的几何体,本图中的斗是由棱台与长方体形 凹槽(长方体去掉一个长相等,宽和高分别为原长方体一半的小长方体)组成.若棱台两底面 面积分别是 2400cm , 2900cm ,高为9cm ,长方体形凹槽的高为12cm ,斗的密度是 30.50 /g cm .那么这个斗的质量是( ) A. 3990g B. 3010g C. 6900g D. 6300g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求出“斗”的体积,再乘以密度可得出“斗”的质量. 【详解】由题意可知,棱台的体积为    31 400 900 400 900 9 57003V cm      台 , 设长方体的长为 xcm ,宽为 ycm ,则 900xy  ,则原长方体的高为12cm , 所以,长方体凹槽的体积为  3112 6 9 81002V xy x y xy cm     , 所以,“斗”的体积为  35700 8100 13800 cm  , 因此,“斗”的质量为  13800 0.5 6900 g  .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组合体体积的计算,同时也跨学科考查了质量、密度与体积之间的关 系,考查计算能力,属于基础题. 11. 若抛物线 2y x= 上存在不同两点 A,B 关于直线 9 2y kx  对称,则 k 的取值范围是( ) A. 1 4k  或 1 4k   B. 1 2k  或 1 2k   C. 1k  或 1k   D. 2k  或 2k   【答案】A - 9 - 【解析】 【分析】 设    1 1 2 2, , ,A x y B x y , ,A B 的中点  0 0,M x y ,直线 1:AB y x mk    ,由点差法得出 0 1 2x k   ,根据点  0 0,M x y 在直线 9 2y kx  和直线 AB 上,得出 2 14 2m k   ,将直线 AB 方程与抛物线联立,结合判别式大于 0,即可得出 k 的取值范围. 【详解】当 0k  时,显然抛物线 2y x= 上不存在不同两点 A,B 关于直线 9 2y kx  对称 设    1 1 2 2, , ,A x y B x y , ,A B 的中点  0 0,M x y ,直线 1:AB y x mk    2 1 1 2 2 2 y x y x     ,两式相减得 1 2 1 2 1 2 y y x xx x    ,即 0 1 2x k   因为 M 在直线 9 2y kx  上,所以 0 1 9 42 2y k k         因为 M 在直线 AB 上,所以 2 14 2 mk   ,即 2 14 2m k   由 2 1 y x y x mk      得 2 2 1 14 02x xk k        由于直线 AB 与抛物线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则 2 2 1 14 4 02k k       即 2 1 16k  ,解得 1 4k   或 1 4k 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由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求参数范围,属于中档题. 12. 函数 2 1 2 log ,0 2 ( ) 3log ( ), 22 x x f x x x        ,若实数 , ,a b c 满足 0 a b c   ,且 ( ) ( ) ( )f a f b f c  ,则下列结论不恒成立的是( ) A. 1ab  B. 3 2c a  C. 2 4 0b ac  D. 2a c b  【答案】D 【解析】 - 10 - 【分析】 结合函数   2 1 2 log ,0 2 3log , 22 x x f x x x            的图象,逐个进行分析即可得解. 【详解】函数   2 1 2 log ,0 2 3log , 22 x x f x x x            的图象如下:    f a f b 可得 2log a = 2log b 即 2 2log loga b =0,所以 2log ab =0,   1,ab  故 A 对;     f a f c 可得 2 1 2 2 3 3log a log log2 2c c               ,即 2 2 3log log a2c     ,所以 3  a2c   , 3 2c a  ,故 B 对;由图象可知      f a f b f c   0,1 ,所以 1 51,1 2,22 2a b c      ,所以 1< ac < 5 2 , 21 4b  ,故 2 4 0b ac  ,故 C 对;通过选 项排除可知 D 不恒成立.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了函数与方程,对数运算性质,数形结合能更有效的解决问题,属于中档 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个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请填在答题卡相应区域. 13. 若复数 2 1 iz   , z 是其共轭复数,则 z z  __________. 【答案】2 【解析】 - 11 - 【分析】 由复数的四则运算结合共轭复数的定义求解即可. 【详解】 2(1 ) 2(1 ) 1(1 )(1 ) 2 i iz ii i       1z i   2(1 )(1 ) 1 2z z i i i        故答案为: 2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复数的四则运算,属于基础题. 14. 2020 年初,湖北面临医务人员不足和医疗物资紧缺等诸多困难,厦门人民心系湖北,志 愿者纷纷驰援,若将甲、乙、丙、丁 4 名医生志愿者分配到 A,B 两家医院(每人去一家,每 家医院至少安排 1 人),且甲医生不安排在 A 医院,则共有__________种分配方案. 【答案】7 【解析】 【分析】 甲只有一种安排方法,乙、丙、丁 3 名医生至少有一个安排在 A 医院,利用间接法可得结果. 【详解】甲只能安排在 B 医院,乙、丙、丁 3 名医生共有 2 2 2 8   种安排方法,其中乙、 丙、丁 3 名医生都安排在 B 医院不合题意,所以符合题意的分配方案共有8 1 7  种. 故答案为:7. 【点睛】本题考查了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考查了间接法,属于基础题. 15. 已知偶函数   0f x x  的导函数为  f x ,且满足  1 0f   .当 0x  时,    2 f x xf x ,则使得   0f x  成立的 x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 【答案】    1,0 0,1 U 【解析】 【分析】 令 2 ( )( ) f xg x x  ,利用导数以及当 0x  时,    2 f x xf x ,可得 ( )g x 在 (0, ) 上为减 函数,再根据   0f x  等价于 ( ) (1)g x g ,利用 ( )g x 在 (0, ) 上为减函数,可解得结果. 【详解】令 2 ( )( ) f xg x x  ,则 2 4 ( ) ( ) 2( ) f x x f x xg x x      3 ( ) 2 ( )xf x f x x   ,, - 12 - 所以当 0x  时, ( ) 0g x  ,所以 ( )g x 在 (0, ) 上为减函数, 因为 ( )f x 为偶函数,所以 ( ) ( )f x f x  , 所以 2 2 ( ) ( )( ) ( )( ) f x f xg x g xx x     ,所以 ( )g x 为偶函数, 因为 ( 1) 0f   ,所以 (1) 0f  , 所以当 0x  时,   0f x  等价于 2 ( ) 0f x x  2 (1) 1 f 等价于 ( ) (1)g x g 所以 (| |) (1)g x g ,又 ( )g x 在 (0, ) 上为减函数, 所以| | 1x  ,解得 1 1x   ,又 0x  , 所以 1 0x   或 0 1x  . 故答案为:   1,0 0,1 U . 【点睛】本题考查了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考查了利用奇偶性和单调性解不等式,属 于中档题. 16. 已知数列 na 满足  1 11 1 n n na a n      ,且 60 1a  .记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则当 nS 取得最大值时,n 为__________. 【答案】11 或 13 【解析】 【分析】 先证明 10S 是 nS n( 是偶数)中的最大项, 11 13S S 是 nS n( 是奇数)中的最大项,再比较 11S 和 10S 的大小即可. 【详解】因为  1 11 1 n n na a n      , 当 n 为奇数时, 1 1 10 0n nS S n     即 9n  , 所以 2 4 6 8 10 12 14S S S S S S S       . 当 n 为偶数时, 1 1 12 0n nS S n     即 12n  , 所以 1 3 5 7 9 11 13 15S S S S S S S S        . - 13 - 通过比较只需比较 11S 和 10S 的大小即可, 又 60 1a  ,所以 11 13 10S S S  . 6n  时,  6 7 6 7 611 6 1 =6 =6a a a a      , , 7n  时,  7 8 7 8 7 611 7 1 =4 =4 = 2a a a a a        , , 8n  时,  8 9 8 9 8 611 8 1 =4 =4 =6a a a a a       , , 9n  时,  9 10 9 10 9 611 9 1 =1 =1 = 5a a a a a       , , 10n  时,  10 11 10 11 10 611 10 1 =2 =2 =7a a a a a       , , 又 60 1a  ,所以 11 0a  所以 11 10 11 10S S a S   . 所以 11 13S S 最大. 故答案为:11 或 13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利用递推数列研究数列的性质,考查 nS 最值的计算,意在考查学生对 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7 个小题,每小题 12 分,共 70 分.解答请写出详细过程. 17. 如图,在梯形 ABCD 中, AB ∥ CD , 3 3CD AB  . (1)若CA CD ,且 tan 5ABC   ,求 ABC 的面积 S ; (2)若 2cos 4DAC  , 3cos 4ACD  ,求 BD 的长. 【答案】(1) 5 2 (2) 7BD  【解析】 - 14 - 【分析】 (1)先利用余弦定理求出 6BC ,再利用 1 sin2S AB BC ABC    即可求解; (2)先求出 14sin 4DAC  , 7sin 4ACD  ,再利用正弦定理求出 3 2 2AD  ,求出 cos BAD  2 4  ,再利用余弦定理求出 7BD  . 【详解】 (1)由 tan 5ABC   知, 6cos 6ABC   , 30sin 6ABC  , 在 ABC 中, 1AB  , 3AC CD  , 由余弦定理,知 2 2 2 2 cosAC AB BC AB BC ABC      , 所以 2 69 1 3BC BC   ,即 23 6 24 0BC BC   , 解得 6BC 或 4 6 3BC   (舍), 所以 ABC 的面积 1 1 30 5sin 1 62 2 6 2S AB BC ABC         . (2)在 ADC 中,因为 2cos 4DAC  , 3cos 4ACD  , 所以 2 14sin 1 cos 4DAC DAC     , 7sin 4ACD  , 由正弦定理 sin sin CD AD DAC ACD   , - 15 - 所以 73 3 24 214 4 AD    , 又  cos cos cos cos sin sinBAD DAC ACD DAC ACD DAC ACD           3 2 7 2 2 16 16 4     , 在 ABD△ 中,由余弦定理,知 2 2 2 9 3 2 22 cos 1 2 72 2 4BD AB AD AB AD BAD            所以 7BD 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考查三角恒等变换求值,意在考查学生 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和分析推理计算能力. 18. 如图,在三棱柱 1 1 1ABC A B C 中,侧面 1 1ABB A 为菱形, D 为 AB 的中点, ABC 为等 腰直角三角形, 2ACB   , 1 3ABB   ,且 1AB B C . (1)证明:CD  平面 1 1ABB A . (2)求 CD 与平面 1A BC 所成角的正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5 5 【解析】 【分析】 (1)要证明直线 CD 与平面 1 1ABB A 垂直,需证明直线 CD 与平面 1 1ABB A 内两条相交直线 都垂直,为此需探究图中的垂线关系; (2)由(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平面 1A BC 的法向量,再根据公式求出所求角的正弦 - 16 - 值. 【详解】(1)证明:因为 D 为 AB 的中点, AC BC ,所以CD AB , 连接 1B D ,设 2AB a ,因为四边形 1 1ABB A 为菱形, D 为 AB 的中点, 1 3ABB   , 所以 1 3B D a .又 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ACB   , 所以CD a , 所以 2 2 2 1 1B D CD B C  ,则 1CD B D . 因为 1AB B D D ,所以CD  平面 1 1ABB A . (2)解:以 D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D xyz , 设 2AB a ,则  0,0,0D ,  1 0,2 , 3A a a ,  0, ,0B a ,  ,0,0C a 所以  1 0,3 , 3BA a a ,  , ,0BC a a . 设平面 1A BC 的法向量为  , ,n x y z , 则 1 0n BA n BC     ,即3 3 0ay az ax ay    , 令 1y  ,得  1,1, 3n    . 设CD 与平面 1A BC 所成角为 , 因为  ,0,0CD a  ,所以 5cos , 55 CD n aCD n aCD n         . 所以 5sin cos , 5CD n    ,即 CD 与平面 1A B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5 5 . 【点睛】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若直线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直线与平面垂 直; - 17 - 平面 1A BC 的法向量为 n  ,则 CD 与平面 1A BC 所成角 的正弦值为 sin cos , CD nCD n CD n          . 19. 如图所示,圆 O: 2 2x y 4  ,  A 2,0 ,  B 2,0 ,D 为圆 O 上任意一点,过 D 作圆 O 的切线分别交直线 x 2 和 x 2  于 E,F 两点,连 AF,BE 交于点 G,若点 G 形成的轨迹为曲 线 C.  1 记 AF,BE 斜率分别为 1k , 2k ,求 1 2k k 的值并求曲线 C 的方程;  2 设直线 l:  y x m m 0   与曲线 C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P,Q,与直线 x 2 交于点 S, 与直线 y 1  交于点 T,求 OPQ 的面积与 OST 面积的比值 λ 的最大值及取得最大值时 m 的值. 【答案】(1) 1 2 1 4k k   , 2 2 14 x y  ( 0y  ). (2) 5 3m   时,  取得最大值 2 5 5 . 【解析】 分 析 :( 1 ) 先 证 明 1 2 1· 4k k   , 设  ,G x y , 由 1 2 1· 4k k   1·2 2 4 y y x x     2 2 14 x y   ( 0y  ) 故 曲 线 C 的 方 程 为 2 2 14 x y  ( 0y  ); (2) 由 2 2 2 2 5 8 4 4 04 4 y x m x mx mx y          , 利 用 韦 达 定 理 、 弦 长 公 式 可 得 24 2| |= 55PQ m ,直线 l 与直线 2x  交于点 S ,与直线 1y   交于点 T ,可得 - 18 -  2,2S m ,  1, 1T m   ,      2 23 3 2 3ST m m m      ,   2 2 4 5 5 3 OPQ OST S PQ m S ST m        ,利用换元法结合二次函数配方法可得结果. 详解: (1)设  0 0,D x y ( 0 0y  ), 易知过 D 点的切线方程为 0 0 4x x y y  ,其中 2 2 0 0 4x y  则 0 0 4 22, xE y       , 0 0 4 22, xF y      ,∴ 0 0 2 2 0 0 0 0 1 2 2 2 0 0 4 2 4 2 16 4 4 1· ·4 4 16 16 4 x x y y x yk k y y          设  ,G x y ,由 1 2 1· 4k k   1·2 2 4 y y x x     2 2 14 x y   ( 0y  ) 故曲线C 的方程为 2 2 14 x y  ( 0y  ) (2) 2 2 2 2 5 8 4 4 04 4 y x m x mx mx y          , 设  1 1,P x y ,  2 2,Q x y ,则 1 2 8 5x x m   , 2 1 2 4 4· 5 mx x  , 由  2 264 20 4 4 0m m     5 5m    且 0m  , 2m     2 2 22 2 1 2 1 2 8 4 4 4 2| |= 1 4 2 4 55 5 5 mPQ k x x x x m m            ∵直线l 与直线 2x  交于点 S ,与直线 1y   交于点T ∴  2,2S m ,  1, 1T m   ∴      2 23 3 2 3ST m m m      ∴   2 2 4 5 5 3 OPQ OST S PQ m S ST m        ,令3 m t  ,  3 5,3 5t    且 1,3,5t  则 22 2 2 4 6 4 4 4 6 4 1 3 51 45 5 5 4 4 t t t t t t                 当1 3 4t  ,即 4 3t  , 5 3m   时,  取得最大值 2 5 5 . - 19 - 点睛:解决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几何意义,特别是用圆锥曲线的定 义和平面几何的有关结论来解决,非常巧妙;二是将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 然后根据函数的特征选用参数法、配方法、判别式法、三角函数有界法、函数单调性法以及 均值不等式法求解. 20. 某县自启动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将伦晩脐橙种植作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今年 5 月,伦晩脐橙喜获丰收.现从已采摘的伦晩中随机抽取 1000 个,测量这些果实的横径,得到 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 (1)已知这 1000 个伦晩脐橙横径的平均数 72.5x  ,求这些伦晩脐橙横径方差 2s . (2)根据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认为全县丰收的伦晚横径值 X 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 2,N   , 其中  近似为样本平均数 x , 2 近似为样本方差 2s . (ⅰ)若规定横径为 66.4 ~ 84.7mm 的为一级果,则从全县丰收的果实中任取一个,求恰好 为一级果的概率; (ⅱ)若规定横径为 84.7mm 以上的为特级果,现从全县丰收果实中任取一个进行进一步分析, 如果取到的不是特级果,则继续抽取下一个,直到取到特级果为止,但抽取的总次数不超过 n , 如果抽取次数 的期望值不超过 8,求 n 的最大值. (附: 35 5.9 , 37.5 6.1 , 70.975 0.838 , 80.975 0.817 , 90.975 0.796 , 若  2~ ,X N   ,则   0.68P X        ,  2 2 0.95P X        ) 【答案】(1)37.5;(2)(ⅰ)0.025;(ⅱ)8. 【解析】 【分析】 - 20 - (1)根据方差的计算公式,即可求得伦晩脐橙横径方差; (2)(ⅰ)由全县丰收的横径值 X 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 72.5,37.5X N ,即可求得相应的 概率; (ⅱ)由(2)求得每次取一个,取到特级果的概率 0.025p  ,求得期望的表达式,结合单 调性,即可求解. 【详解】(1)由这 1000 个伦晩脐橙横径的平均数 72.5x  , 根据方差的计算公式,可得      2 2 22 57.5 72.5 0.02 62.5 72.5 0.09 67.5 72.5 0.22s          25 0.24  2 2(82.5 72.5) 0.08 (87.5 72.5) 0.02      2 2 2 2 2 215 0.02 10 0.09 5 0.22 5 0.24 10 0.08 15 0.02 37.5             . (2)(ⅰ)由频率分布直方图,全县丰收的横径值 X 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 72.5,37.5X N , 可得   0.95 0.682 0.95 0.8152P X           . (ⅱ)由(2)可得   1 0.9584.7 0.0252P X    , 即每次取一个,取到特级果的概率 0.025p  ,  1 2 3 … 1n  n P p  1 p p  21 p p …   21 np p   11 np  则            2 2 11 2 1 3 1 1 1n nE p p p p p p p n p n                 , 可得             3 121 1 (1 ) 2 1 3 1 1 1n np E p p p p p p p p n p n                   , 两式相减得:          2 2 11 1 1 1n npE p p p p p p p p p            , - 21 -                2 2 1 1 1 1 11 1 1 1 1 1 1 n n n n p pE p p p p p p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  1 0.975 0.025 n E   在  1,n  上递增, 当 7n  ,   6.48E   ,当 8n  ,   7.32E   ,当 9n  ,   8.16E   , ∴ n 的最大值为 8.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方差的计算及应用,以及正态分布的概率的计算, 着重考查了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 21. 已知函数    lnf x x x a  ,   1 e 2 2 x g x   (e 为自然对数的底). (1)讨论  f x 的极值; (2)当 1a  时, (i)求证:当 10 ex  时,   2 7 3f x x x  ; (ii)若存在  0 0,x m ,使得    0 0f x g m  ,求实数 m 取值范围. 【答案】(1) 1af e  极小值 ,  f x 无极大值;(2)(i)证明见解析;(ii) 0 ln3m  . 【解析】 【分析】 (1)先对函数求导,列表分析函数单调性,确定极值即可. (2)(i)先用分析法证明,得 到 4ln 03x x   ,构造函数:   4ln 3h x x x   ,求导得出  h x 在 10 ex  单调递减,   1     h x h e 即可证明;(ii)先对  f x 求导,得出  f x 的单调区间,再根据  f x 的单 调区间 对 m 分两种 情况进行 讨论,当 0 1m  时,求 出  f x 的最小 值  f m ,则     0f m g m  整理得出关于 m 的不等式,构造函数:    2 1 0 1mm e m m      , 求导分析其单调性,求出最大值小于零,即可证出结论;当 1m > 时,先求出  minf x ,代入 已知条件求出 m 得范围即可. 【详解】(1)依题   ln 1f x x a    ,   10 eaf x x     , - 22 - x  10,ea 1ea  1e ,a   f x - 0 +  f x ↘ 极小值 ↗ 列表分析可知,  1 1ea af f e   极小值 ,  f x 无极大值. (2)(i)证明:当 10 x e   ,欲证   2 7 3f x x x  , 即证   2 7ln 1 3x x x x   ,即证 7ln 1 3x x   , 即证 4ln 03x x   . 构造函数:   4ln 3h x x x   ,则有   1 11 0xh x x x      , 说明  h x 在 10 3x  单调递减, 于是得到   1 1 1 4 1 1ln 03 3h x h e e e e           . (ii)解:对于    ln 1f x x x  ,可得   lnf x x  . 因此,当  0,1x 时,  f x 单调递减; 当  1,x  时,  f x 单调递增. (1)当 0 1m  时,      min ln 1 lnf x f m m m m m m     . 依题意可知      0 2 ln 2 1 0mf m g m m m e m       . 构造函数:    2 1 0 1mm e m m      , 则有   2mm e   . 由此可得:当  0,ln 2m 时,   0m  ; 当  ln 2,1m 时,   0m  , 即  m 在  0,ln 2m 时,单调递减,  ln 2,1m 单调递增. - 23 - 注意到:  0 0  ,  1 0  ,因此   0m  . 同时注意到 2 ln 0m m  ,故有  2 ln 2 1 0mm m e m    . (2)当 1m > 时,    min 1 1f x f   . 依据题意可知     10 1 0 3 1 ln32 2 m mef m g m e m               . 综上(1)、(2)所述,所求实数 m 取值范围为 0 ln3m 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导数在函数中综合的应用.属于较难题. [选修 4-4 极坐标参数方程] 2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曲线 1C 的参数方程为 1 ,cos tan x y       ( 为参数,且 π π,2 2       ,以原点为极点,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取相同的单位长度建立极坐标系,曲线 2C 的极坐标方程为: 2 6 cos 8 0     ,过点  4,1M 倾斜角为 π 3 直线 l 与曲线 1C 、曲 线 2C 共交于四点,这四点从左到右排序记为 A、B、C、D. (1)分别求出曲线 1C 、曲线 2C 对应的直角坐标方程; (2)求 AB CD 的值. 【答案】(1)  2 2 01 xx y   ; 2 23 1x y   ;(2)9 3 . 【解析】 【分析】 (1)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消掉参数 ,得出曲线 1C 的普通方程,再由 cos sin x y        得出曲线 2C 对应的直角坐标方程; (2)求出直线 l 对应的参数方程,并分别代入  2 2 01 xx y   , 2 23 1x y   中,由 韦达定理结合直线参数方程参数的几何意义求解即可. - 24 - 【详解】(1)由 2 2 2 2 2 2 sin 1 cos 1tan 1cos cos cos          可得曲线 1C 的普通方程为 2 2 1x y  又∵ π π,2 2       ∴ 0x  ,故  2 2 1 : 1 0C x y x   . 因为 cos sin x y        所以  22 2 2 26 cos 8 0 6 8 0 3 1x y x x y              . (2)过点 4,1 倾斜角为 π 6 直线 l 对应的参数方程为 14 2 31 2 x t y t       ,t 为参数. 14 2 31 2 x t y t       代入  2 2 01 xx y   得到  2 8 2 3 28 0t t    , 1 2 8 2 3t t   . 14 2 31 2 x t y t       代入  2 23 1x y   得到  2 3 1 1 0t t    , 3 4 1 3t t    . 由直线的参数方程参数的几何意义可知,    3 4 1 2 9 3AB CD t t t t       . - 25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参数方程化普通方程,极坐标方程化直角坐标方程,以及直线参数 方程参数的几何意义的应用,属于中档题. [选修 4-5 不等式选讲] 23. 设   32 1 2f x x x    ,    , , 1 1,a b     , 1a b m ab   . (1)解不等式   2f x  ; (2) Rx  ,证明:   1f x m   . 【答案】(1) 5 9,6 2     ;(2)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由题意可知,   5 3,  2 2 3 1 3 12 1 3 ,  2 2 2 2 5 1,2 2 x x f x x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  ,然后分段解不等式   2f x  ,即可求出结果; (2)先求出  f x 的最小值,再将 2a b 与 21ab  作差,求出 m 的取值范围,即可证明 结果. - 26 - 【详解】(1)   5 3,  2 2 3 1 3 12 1 3 ,  2 2 2 2 5 1,2 2 x x f x x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  , 因为   2f x  ,则 3 2 5 22 x x       或 3 1  2 2 13 22 x x       或 1 2  5 22 x x      , 解得 5 9 6 2x   , 故   2f x  的解集为 5 9,6 2     ; (2)由(1)可知,当 1, 2x      时,函数  f x 单调递减, 当 1 ,2x      时,函数  f x 单调递增. 当 1 2x  时,函数  min 2f x   .        2 2 2 21 1 1a b ab a b      , 又由题意,  2 2, 1,a b         2 2 2 21 1 1 0a b ab a b        则   2 21a b ab   ,即 1a b ab   , 又    , , 1 1,a b     , 1a b m ab   1m  , 1 2m    ,   1f x m    . 【点睛】本题考查了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和不等式的证明,属于中档题.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