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扶贫先进事迹材料5篇-扶贫事迹材料
扶贫先进事迹材料5篇-扶贫事迹材料 扶贫先进事迹材料5篇-扶贫事迹材料1 近年来,泗县泗城镇党委书记尉成辉,以赤诚书写初心,以担当砥砺奋进,深挖致贫根源,突出党建基础,不断探索扶贫开发新思路,以产业富民工程为引领,走出了一条特色扶贫之路。目前,泗城镇贫困人口从2145人减少到427人,全镇贫困发生率降至0.37%以下。唯一建档立卡贫困村胡陈村20XX年初也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通过省级第三方监测评估,成功“出列”。20XX年7月和11月,省委副书记信长星及国家扶贫协会会长袁文先分别到泗城镇调研指导工作,对泗城镇胡陈村“村集体经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扶贫模式均给予了充分肯定。由于事迹突出,该同志20XX年6月被中共安徽省委评为全省优秀乡镇党委书记;20XX年6月作为班长的泗城镇党委被评为宿州市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 帮扶机制落实处 脱贫夜校显成效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是头号民生工程”, “脱贫攻坚难不难,找准穷根是关键”。到任那天,尉成辉不是第一时间走进镇政府,而是直奔泗城西部村居,实地走访察看,与老乡聊村情谈家常,掌握脱 贫攻坚第一手资料。在泗城的两年半时间里,无论工作有多忙,他几乎每周都会挤出时间走访一圈。 在一线了解实情,在一线发现问题。为了提升帮扶工作的精准度,他提出“1+3”帮扶模式(即1户贫困户+1名帮扶干部+1名产业顾问+1名家庭医生),就业、创业有人指路,身体健康有人管护。为了推动脱贫攻坚再上台阶,他将每周四定为“进村入户帮扶日”,从20XX年4月起在全县率先推行每月“六个一”主题帮扶活动,带领全体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同做同吃一顿饭、拉一次家常、落实一次帮扶措施、打扫一次卫生、办一件实事、核查一次基础信息,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与贫困户“补感情”、“拉家常”、 “交朋友”。在开展“六个一”的同时,结合“美丽庭院”评比活动,对庭院建设达标的贫困户进行表彰和物质奖励,帮助他们扶起脱贫斗志、改变精神面貌。为了增强扶贫工作的实效性,他带领全镇干群每周至少举办一次脱贫攻坚夜校大家谈活动,邀请帮扶干部、农技专家、脱贫能手为贫困群众授课、解惑、鼓劲。截至20XX年7月初,全镇已成功举办138期脱贫攻坚夜校大家谈活动,300多名干部谈感悟、谈收获、传技术;252名贫困户谈自强、谈致富、谈脱贫,281名贫困户通过夜校学习自发干事创业。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尉成辉深知基层党建对脱贫攻坚的决定性作用,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着党支部。”,他始终坚持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促 进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充分调动干部活力,提升基层支部脱贫攻坚合力。大刀阔斧,整治软弱涣散。通过谈心谈话、民主测评、线索督办,整治2个软弱涣散党支部;通过警示教育、案例分析,转变部分干部作风,打通基层党组织脉络。选优配强,充实基层队伍。选配一批想为、敢为、善成的干部,担任支部书记,如大吴村第一书记于其连、胡陈村党总支书记高辉,都是在此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基层红旗手、攻坚兵;会同县人社局面向社会遴选出32名后备干部,促进基层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创新载体,筑牢思想根基。探索“党建+N”模式,泗城镇16个村居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村居“新时代农民传习所”的全覆盖,传习中突出“六进六有六传”,即进机关、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网络,有场地、有机构、有队伍、有制度、有标志、有内容传理论、传政策、传法律、传精神、传技术、传文化,全镇300多户贫困户通过传习活动,获得了一技之长,有了稳定脱贫的能力。 工作好不好,群众满意是标尺。尉成辉以提升群众满意指数、幸福指数为突破口,坚持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基本村容村貌“三基”共进。今年扶贫道路修建83.4公里已全面完工,做到了水泥路村村通、户户通;解决贫困户饮水难问题,建设规模水厂三湾水厂1处,覆盖6个行政村6847户群众,实现贫困户全覆盖;建成24个文化广场,人民群众休闲娱乐有了新去处。以环境美、产业美、乡风美、生态美、生活美为“五美”目标,开展“三大革命”环境整治,改造户用水冲式便池1800个,新建自然村水冲式公共卫生间32个,清理 坑塘43面,拆除旱厕、圈舍1250个,42个自然村完成环境整治任务的达36个,实施“五绿”行动,全镇新增绿化面积近5000亩。经过治理呈现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画面。强化基本公共服务。镇村两级家庭医生签约3723人,贫困群众签约率100%;全镇已投入使用养老服务中心3家,率先在彭铺新建成残疾人之家,以爱心超市为依托,在朱桥等社区投放轮椅等器材100多套,西关社区、关庙村、胡陈村全面完成残疾人工作站建设。加快校舍新建及改扩建,做好教育扶贫工作,20XX年共计发放教育补助金77800元。截至目前,全镇共建成5个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共藏书34500余册。通过“三基”共进大大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 帮钱帮物不如帮技术,帮你脱贫不如我要脱贫。尉成辉坚持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实现扶贫方式由“输血”救济到“造血”自救的根本性转变,通过产业扶贫带动贫困人口增加脱贫的比重达到60%。20XX年以来,推广种植鲜食山芋7000亩,瓜菜种植3000亩,建设薄壳山核桃扶贫林基地550亩。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农业转型,大力推行“四带一自”模式,全镇已建成有带动能力园区6个,农业合作社10个,家庭农场2个,龙头企业10个,共带动近千户农户就业,慧佳薰衣草庄园特色旅游项目,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97人次,引导贫困劳动力参加培训280人次。惠佳还通过“租金+股金+薪金”模式,让贫困户三次获益,实现了企业与贫困户的共赢。分两期在胡陈村投资140多万元建成占地1100多平方米的扶贫工厂,与浙江轻扬服饰签约合作,带动胡陈村及邻近村200余名 贫困人口就业务工,新申报建成高尤社区、三湾社区、大周社区、赵庄村4个扶贫工厂。积极争取省农委支持,在胡陈村发展大棚特色种养业;建成农机大院,形成了“扶贫工厂+农机大院+爱心超市”的扶贫驿站。通过多途径增收,实现胡陈村村集体经济收入32万元,也实现了全镇13个涉贫村居中的7个村居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组织全镇贫困户开展就业培训,完成就业培训630人次,实现了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439人100%就业,缓解了辖区企业招工难问题。鼓励贫困户创业,增强内生动力,完成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23户626万元,超额完成县级下达任务。 穷则思变,变则通达。尉成辉积极申请将胡陈村列为全省首批“三变”改革试点村,在试点工作中,他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服务“三农”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脱贫可持续为目标,奋力推进“三变”改革工作取得实效。截止20XX年7月,继胡陈之后三湾社区、大吴村相继推广“三变”改革成功经验。通过“三变”改革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仅泗城镇胡陈村“三变”改革共确定股民4672人,量化资产626.9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356.1万元,非经营性资产70.9万元,资源性资产199.9万元。通过"三变"改革,胡陈村55户贫困户平均每年即可获得分红最少3000元,最多5000元,共计19.5万元。 好的事迹感染人,好的人物打动人。为唱响“孝道扶贫”主旋律,弘扬“孝道文化”正能量,尉成辉带领泗 城镇党委每月举办一期以“孝道文化”为主题的百姓大舞台,至今已成功举办29期。20XX年首期的“泗城百姓大舞台文明新风树起来”提出了“孝道文化”、“文化扶贫”的精准扶贫新思路,着力树立典型,每期评选出3-5名尊老敬老的“泗城好人”,同时将“孝道文化”“孝道扶贫”编成精彩的节目搬到舞台上,汇集社会暖心潮流,唱响了“孝道扶贫”主旋律,发挥了“孝道文化”正能量。他积极探索“孝道扶贫”新模式,带领泗城镇党委发出“孝道扶贫倡议书”、签订“孝道扶贫协议书”、开展“孝道文化”“孝道扶贫”“文化扶贫”等多项宣传活动,全镇已发放倡议书5000余份,签订孝道协议书1300余人,较好地引导和督促贫困户子女履行好赡养老人义务,让贫困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扶贫先进事迹材料5篇-扶贫事迹材料2 近年来,我们XX工会按照集团公司工会的部署和要求,把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作为工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职工群众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创新维权帮扶机制、拓展帮扶服务领域、丰富维权帮扶内涵,为困难职工提供快捷完善、行之有效的帮扶服务,使帮扶中心真正成为工会履行社会职能的前沿阵地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成为工会帮扶维权社会化的工作平台和充满爱心充满阳光的困难职工之家。 在帮扶救助上,主要做到了”三个三”即,坚持了”三个到位”,建立完善了”三项帮扶制度”,打造了”三个帮扶品牌”。 一、坚持”三个到位”,为困难帮扶工作铺路搭桥 一是领导重视到位。公司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和关心帮扶中心的建设,公司党委书记XX、工会主席XX等公司领导曾多次了解情况和现场办公,X书记常说:群众利益无小事。他要求对职工群众的困难,要帮得准、扶得到位,公司党政一直支持这样的民心工程。专门了成立了帮扶救助中心,”煤海阳光”帮扶理事会和煤海希望助学理事会,下发了《关于开展xx年”没还希望”助学活动的通知文件》,并成立了由董事长、党委书记任组长、工会主席任副组长的帮扶救助中心领导组,明确了帮扶救助职能、工作宗旨、帮扶程序、帮扶经费来源、帮扶救助对象、帮扶救助条件等,形成了由党政工团参与,有效运行的”大帮扶”格局。同时,建立了基层帮扶小组,全公司的困难帮扶网络已经全面形成并正常运行。 二是软硬件设施到位。公司工会为帮扶中心配备了电 脑、文印设备;对全公司所有困难职工的基本情况全部输入电脑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随时查阅;电视、广播站、《XX》、《XX人》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帮扶中心的运作机制,扩大帮扶中心在社会的影响力,营造了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帮扶中心的良好氛围。 三是人员、资金到位。在专门设立帮扶工作专人专管的同时,公司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将帮扶资金纳入了年度预算,规定公司拨付 专款,每年注入帮扶资金10万元。公司每年举办一次大型的帮扶资金筹款活动,发动广大员工群众个人自愿捐款,从而保障了帮扶中心稳定的资金来源。 二、建立”三项制度”,确保困难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针对困难帮扶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实际,帮扶中心健全和完善了相关运行机制,实现解困帮扶工作经常化、规范化、正常化。 一是建立帮扶中心日常工作制度。制定了《XX公司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方案》、《特困职工救助管理办法》、《XX公司帮扶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等5项制度并全部上墙,同时还设立”困难职工帮扶资金专用帐户”,实行阳光操作与管理,真正使帮扶工作做到了正常化。 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由公司党政主持召开一至二次联席会议,研究解决职工群众的困难问题,使特别困难的职工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帮扶。近两年来,帮扶资金已达42万余元,xx年对45名大病、家庭困难、受助学生共救助39900元,xx年大病救助7万余元,并会同集团公司救助中心救助大病和病亡无收入户、特困难户与病亡遗属共898人,救助金额达到4166600余元,真正把党组织和企业的温暖送到了困难职工心中,把党的关怀之情传到了千家万户。 三是建立困难帮扶公示和监督制度。我们在严格申请填报申报程序的基础上,对帮扶的对象名单、帮扶金额,一律进行公示7天,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同时设立由帮扶中心资金使用监管小组和职工 代表巡查组,对每年的帮扶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年度审查和巡视,确保每笔帮扶资金做到帮得准、扶得到位,使帮扶工作做到规范化。 三、创新工作思路、打造”四个品牌”、贴心服务办实事 帮扶中心在开展困难帮扶、”送温暖”、”金秋助学”等活动的基础上,我们创新工作思路。在全公司范围内,深入开展了”爱在XX,我们都是一家人”帮扶活动,在活动中,实行了帮扶”双结合”,即大走访与结对互相结合;输血式与造血式相结合。注重打造应急帮扶、结对帮扶、助学帮扶和造血帮扶四个品牌,为困难职工贴心服务,最大限度地为职工办实事,解难事。深得职工的信赖和社会的认可。 一是打造了”应急帮扶”品牌。在帮扶中心热情受理困难职工的救助申请,派人上门核实困难情况,并将核实情况汇报有关领导,由帮扶中心上会研究确定是否帮扶。,对突发情况,则启动帮扶应急机制解决。如去年7月12日,38岁的警员XXX,上班时面色苍白,并不时地用手捂着胃,所长见她不对劲,让她早点回家休息,可她走上街时,突然大口吐血,单位同事把她送到同煤总医院,经检查被诊断为胃癌晚期,经大同、太原、北京等各大医院几次手术和治疗,前后花费20多万元,高昂的医疗费用使这个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帮扶中心得知情况后,紧急启动应急帮扶机制,为其特批帮扶资金一万元,科内指导员和所长带头先后三次开展募捐活动,共捐款17000元,工会女干部也伸手援助捐款1000余元,从经济上和精神上全力支持她鼓足战胜病魔的信心,使他全家深受感动,其本人因 胃部切除五分之四,连化疗都不能,所以她曾一度陷入绝望的境地,死的心都有,在帮扶中心和所里领导及同事的一次次的爱心行动,把其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她自己也下决心,一定战胜病魔,早日康复。她还深有感慨地说”没有公司党组织的关怀,没有帮扶中心的应急帮扶,就没有我的今天,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二是打造”结对帮扶品牌”。近两年来我们以”结对子”的形式,帮扶了许多特困员工家庭,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以”面对面、心贴心、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了”登门大走访,结对子,帮扶工作进万家”的主题活动。为倾听民意,体现人文关怀,我们本着”倾听民意,解决民忧”的原则,走访调查困难群体,帮助他们排难解忧,通过对困难家庭摸底,我们由各级基层单位与耿德贵等40余名特困户结成了40个帮教对子,进行困难帮扶。如今年55岁的高金钟,家住庙沟平房,2000年因患肺结核病归劳保,53岁的妻子尹子兰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时疼得连地都下不了,她和两个女儿高慧敏,高慧玲都没有工作,仅靠丈夫的收入进行维持生计。家庭生活很是困难,工会责成掘进一队党政工干部与其结成对子后,他们多次登门问寒问暖,并经常干一些挑水、送炭、劈材等家务活,公司工会还为其送去千余元的捐款,并帮助其两个女儿联系的工作单位,使全家的经济收入逐渐宽裕起来,生活也逐渐好了起来,高金钟逢人便说”多亏了工会和单位领导的关怀,不是他们的帮扶我家的日子真是没法过。”自结对子帮扶活动开展以来,40个区队先后为40名特困家庭办实事260余件,共发动员工捐款53120元,使这些特困户都 不同程度地缓解了各自的后顾之优。 三是打造”造血帮扶品牌”。帮扶中心在检查职工困难申请过程中,了解掌握职工子女的就业情况积极开展”金秋助学”活动,为困难员工的子女圆了上大学之梦。农换工名 开山的女儿名晓芳,其父亲于2000年因公负伤,已经失去劳动能力,巨大的变故迫使他离开了工作岗位,其妻也没有工作,2010年,其女儿XXX考取了山西大学计算机专业。这样的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确实是十分困难,就在这种情况下”煤海希望”助学理事会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连续三年每年捐助其4000多元,解除了一个贫困家庭的燃眉之急,也圆了名晓芳的大学梦。她曾为公司工会写来了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并表示”我一定不辜负公司领导的期盼,我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完成学业,以更加认真态度面对所有的困难与挫折,争取早日学有所成,回报企业,回报社会。”还有职工子女XXXX等学子,也都在助学理事会的帮扶救助下分别迈入了大学的校门。 四是打造”造血帮扶品牌”。该公司本着对青年负责的态度,始终把帮扶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摆在首要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宣传引导,尽力帮助待业青年走上了就业和创业之路。 该公司带着感情帮助就业,针对部分青年自理能力差,对家庭、父母依赖性强,学历较低且缺乏一技之长,却有一定要求等特点,先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后对他们的求职意向作了详细记录。并强化服 务意识,强化正面引导,帮助他们转变观念,自力更生,自谋出路等,使众多待业青年走出矿山,改变了命运。2011年以来,向北京、山东、太原以大同周边的一些用工单位输送待业青年300多人。为了打消青年的顾虑,每次都派专车专人带领他们前去面试,签订劳动合同。对他们的工作、生活等情况不定期通过电话和家访进行了解,发现问题和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对工作成绩显著,表现较好的青年还发放慰问品,鼓励他们先做人,后做事,从而,促使这些青年在各自的就业岗位上勇于拼搏,建功立业。 四大品牌的打造,拓宽了帮扶救助渠道,促进了帮扶救助工作,通过多管齐下,真帮实扶,帮在急需时,扶在关键处,使帮扶工作得到了公司党政的支持,也成为群众的满意工程。 扶贫先进事迹材料5篇-扶贫事迹材料3 xx,42岁,中共党员,xx市xx县龙桥土家族乡蜀鄂村人,现任xx县鑫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坚守大山11年,从一名返乡创业人员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大王”;引领带动当地群众种植反季节蔬菜15000多亩,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让绿色蔬菜成为高山乡镇的支柱产业。 “我只是天天跟乡亲打交道的农民头儿” 8月27日,记者在xx县扶贫办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蜿蜒跋涉,终于驱车来到了深藏在大山里的鑫桥公司“菜蓝子”基地。 所行之处,记者就被漫山遍野的蔬菜所震撼了。“看,那些地里全是蔬菜,有萝卜、甘蓝(又名包包菜)、白菜等。”同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蔬菜成熟后,都将送到xx的公司里去,集中粗加工后再运向外地销售。 汽车在蔬菜园子里咆哮着奔跑了近二十分钟后,到达了鑫桥农业开发公司。刚下车,记者看到该公司门前的坝子里,十多个妇女背着背篓,围着一个穿着西装的男子讨论着什么。“那就是我们此行要见的人xx。”工作人员说。 “账单子拿过来我看看,你家里今年不错哦,两个月收入4000多。”xx数着人民币,微笑着跟对面的妇女交流着。 “这还不得感谢你,没得林老板的大力支持,我们这些菜早就进猪圈了。”旁边的妇女跟着附和起来,随即就是一阵爽朗的大笑声。 我们并没打扰这和谐的一幕,十多分种后,挨个数完钱,这些妇女们满带着微笑和收获离开,xx才注意到我们的到来。 “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听扶贫办的人说你们要来采访,没 想到这么快就到了。其实没什么好采访的,我只是一个天天跟乡亲打交道的‘农民头儿’。”xx说,刚刚那些妇女,都是周边零散的村民,自家种植的甜玉米吃不完,都是一背篓一背篓背过来卖的,只要能变现的农副产品,xx一律收下。 “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并能坚持到底的人” 1993年,xx高中毕业后,便远赴河南砖厂打工。但他对笨重的体力活儿没有兴趣,辗转来到山东寿光蔬菜基地做经纪人,他敏锐发现其中商机无限,便将经纪人活动流程记录了下来,准备将来回乡创业。2002年,xx联系到广州江南蔬菜批发市场的一位老板,一边负责生鲜配送,一边学习观察批发市场的运作方式,累积了经验。 2003年,xx回到家乡,依靠打工赚回来的经验和资本,结合本地特色,个人投资150万承包土地300多亩,利用龙桥乡1200至1800米的海拔优势,发展高山无公害反季蔬菜。 “根据在寿光和广州学回来的经验,一开始就施行‘订单农业’的模式,跟周边农户协作发展。”xx回忆说,那时候规模还不算大,所以一切十分顺利,农户赚了,他自己的腰包也鼓起来了,这时候他便想着扩大规模发展,于2005成立了鑫桥农业开发公司。 “成立公司的这一年,由于不懂种植、加工和管理方面的技术,仅收获期的一个月就亏损了80万元,这一棒差点将我打趴下。”xx谈起往事仍心有余悸。“还好当年打工时结识的广东老板听说后,派 出3名技术人员驻地指导了近两个月,救我于危难之时,在下一个收获期的两个月时间里,终于实现了扭亏为盈。” 这更坚定了xx的信心,他决定进一步扩大规模,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真正实现“百姓发财,公司发展”的目的。 “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并能坚持到底的人!”xx这样说到。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 在xx的倡导下,公司积极履行企业帮村产业带动责任,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产前投入、产中技术指导、产后合同价回收”的方式,以“订单农业”示范带动龙桥土家族乡五个村2000多户村民,对所有贫困户交售给公司的蔬菜给予40元/吨的额外补助。 “好多贫困户逐渐富裕起来了,都走出了贫困。现在公司帮带的村民中还剩下200多户贫困家庭。”xx说,这200户当中,有21户是深度贫困户,他把这21户当成重点照顾对象,采取“无形股”的方式进行重点帮扶,同时聘用到公司做帮工,加上土地分红等利好,xx有信心在一年时间里让这些农户实现脱贫。 为此,我们走访了深度贫困户黄思波一家,因为他也是领到提前分红的贫困户之一。从种植基地出发继续深入大山区近半个小时的路 程,到达黄思波家中,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土家族人。 “旁边这两间小平房是去年才修的新房。新添置了电视、洗衣机、农耕机等。”黄思波带着我们参观他新落成的房子,那年旧的木板老屋依然保存在那里,与新房构成了鲜明对比。“两个女儿一个上大二了,一个上高中,如果不是跟着林总种菜,这一年不知道怎么过日子。” 据黄思波讲述,在种菜之前,靠种植土豆、玉米等农作物,一年收入只够家用,更别谈孩子的学费了,那一年两万多的支出,让农家汉子觉得十分无力。 在黄思波的蔬菜地里,xx带着技术人员将近段时间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特别传授。“一定要注意管护,对病变的菜要及时清理,需要肥料我先垫资你直接拉过来,把你女儿上学的钱先准备好。”xx知道黄思波的难处,主动提出欠款提肥,后期出产再支付,这无疑解决了黄思波当前的燃眉之急。 “今年在林总的帮助下种了20多亩蔬菜,大部分是萝卜,保守估计收入在6万元左右。”黄思波信心十足地说,今年完全不为孩子们上学的事发愁了,这得感谢xx的真心实意的帮助。 我们探究xx真心真情帮助贫困群众的动力从何而来,xx这样回答我们,“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我深知‘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的道理。” xx将公司发展植根于家乡广袤的田野,将个人追求融入到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新路,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肯定。公司先后获得“xx县家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xx县优秀私营企业”“xx市民族团结先进集体”、“xx市种菜能手”等称号;xx个人曾当选xx市第三届劳动模范、xx市第三届第四届人大代表,被评为2011年xx市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xx市科普惠农带头人、xx市首届“十佳”返乡创业明星。 扶贫先进事迹材料5篇-扶贫事迹材料4 xx,女,汉族,xx人,1963年6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1980年12月参加工作,199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xx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党组成员。 自县扶贫办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以来,该同志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不断强化帮扶意识、健全工作机制、拓宽帮扶思路、落实帮扶项目、解决农村实际困难,在她的带领下,该局脱贫攻坚工程和扶贫工作队驻点帮扶工作扎实有序开展,有效的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有力的改善了驻点村的集体经济。 为了准确把握驻点村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她经 常轻车简出,深入结对帮扶村xx县xx镇xx村调查研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摸底工作,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在她的带领下,扶贫工作队通过入户走访、深入调查、了解村“两委”和党员群众代表意见,同时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和该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年工作规划,明确了工作目标,理清了发展思路,确定了帮扶措施。当她看到村里医疗设施落后的卫生室后,暗暗记在心头,多方协调为该村新建卫生室4间120平方米,目前已建成达标验收投入使用,切实解决了群众看病难、就医远的问题。针对该村五保户、低保户居住条件差的问题,她更是多方筹措资金新建五保户安居房4套300余平方米,目前已投入使用。她,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就是这样一个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和服务群众的真感情,用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 扶贫先进事迹材料5篇-扶贫事迹材料5 xx,男,甘肃临洮县人,生于1984年4月,中共党员,现任xx镇扶贫工作站站长。任职半年多来,该同志严格按照省、市、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部署开展全镇精准扶贫工作。在单位上,他认真研究精准扶贫政策;下乡入户时,他深入了解贫困群众实际情况。并将 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探索践行农村扶贫工作新思路新途径,使xx镇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显着成效。 立足镇情实际,深入研究“理思路” xx同志担任扶贫工作站站长后,为了快速转变角色,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学习成了最有效的途径。白天下乡回来,他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时而摘抄、时而打印,不到半个月时间,有关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和经验竟然积累了厚厚的五、六本,而且每一本都被他翻看的破旧不堪。 精准扶贫工作是党中央提出的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精准扶贫贵在“精准”,为了实现“精准”他在认真研读省、市、县关于精准扶贫的各项知识政策,将惠民政策“吃准”的同时,更多的精力则用于下乡调研。 xx同志深刻地认识到,要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就要发挥全体扶贫干部的力量,集合所有扶贫力量。他与镇主要领导协商后,带领全镇干部,深入23个村社,对农村产业现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户发展愿望、主要致贫原因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调查摸底。贫困户的道路、住房、用水、用电、教育、医疗、富民产业……解决贫困户在发展富民产业方面的资金、技术、产销等问题……从扶贫对象、扶贫方式、致贫原因、农户需求等方面摸清底数,“找准”思路、“精准”施策。 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努力,能人引领带动发展和培育富民产业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成了该镇扶贫的两大主动力;“规划到村、辐射到户、带动到人”的扶贫模式也在该镇全面推广,并取得了显着成效。20xx年,该镇贫困人口由6570人减至4115人,贫困面下降到18%。 立足本职工作,勤于研究“精指导” 作为一名基层扶贫站站长,xx同志深刻认识到精准扶贫工作整体性部署和延展性规划的重要性。在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和录入省上精准扶贫大数据工作中,他通过对照流程、结合实际、悉心研究,按照时间节点,制作出了《xx镇“853”挂图作业分解图》和《xx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点》,为全镇精准脱贫工作开展确定了路线图。 在具体工作中,xx特别看重让每一个帮扶干部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急先锋。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他将上级政策和该镇实际结合,对驻村干部进行精细化指导,让每位干部把政策吃透把准,更好更准确地开展工作。 xx村是一个地处山坪交界处的行政村,村民收入一直难以有较大提升。该村村主任龚志荣致富不忘家乡,组建了甘肃省跃雅森现代农庄和跃雅森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了1万余亩荒山进行农业开发。看到这一点,xx意识到要将工作方法从“指导”改变到“服务”。政策、技术、人脉和信息……只要是有利于能人引领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的信息,他都积极搜集提供。 现在,该合作社已经吸纳220余群众务工并优先选拔贫困户进农庄务工。农庄通过与村民协商种养殖项目建成后以承包,转让等形式经营,经营收益用于合作社贫困户分红,并已于20xx年9月中旬将前期收益以每户1000元发放到贫困户手中,能人引领,为村级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 为了干好扶贫工作,xx同志毫无怨言地贡献着自己青春和力量。同事常常和他开玩笑说,你头上的头发本来就少,这个扶贫站站长当下来,估计就秃了。扶贫工作是艰辛的,而基层扶贫站站长更是艰辛。这种艰辛在同事的玩笑中体现的淋漓精致。 立足工作实际,创新发展“求实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xx认为,“鱼”和“渔”是以往大水漫灌扶贫模式和现在精准滴灌扶贫模式最本质的区别。他认为,只有抓好富民增收产业,才能让贫困户彻底摆脱贫穷困境。 该镇全镇1588户6570名扶贫对象,大到一个村发展什么产业,小到一户人如何通过富民产业脱贫致富,这是精准扶贫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他通过逐村研究、统筹资源,实现了扶贫措施精准到村到户。 20xx年,该镇水泉村实施精准扶贫钢架大棚建设示范项目,但 由于贫困户地块面积小达不到集中连片项目要求,致使该项目搁置。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他积极与项目主管部门衔接,按照水泉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对项目进行了调整,并第一时间带领干部深入农户,引导和动员贫困户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经过入户动员,共搭建钢架大棚256座,户均补助1300元,目前每座钢架大棚为贫困户年均增收4000元左右。 在xx身上,像这样为贫困群众培育扶贫产业而奔波的事迹还有很多。xx村通过跃雅森园区集中流转土地,通过项目补贴和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搭建双层钢架大棚92座;大庄村大力发展肉羊养殖,依托财政厅帮扶的100万元现代肉羊养殖项目,采取分散养殖和寄养相结合,每户发放2只基础母羊的办法,对有圈舍、有能力的群众由企业每户发放基础母羊2只,对没圈舍、没能力的群众将2只羊寄养给企业,企业年底每户分红500元。同时,依托整体村推进项目,实施好万元的养殖项目,重点向贫困户倾斜,通过公开采购,给贫困户每户5只羊,其他户每户3只羊。 电商,是精准扶贫中崛起的新力量。意识到这一点的xx,马上将电商和农产品产销问题以及产业培育联系了起来。他根据临洮县商务局安排,在全镇实施“一镇三村”电子商务平台项目,让村民们慢慢“触电”。 但是项目的推进在具体实施中却遇到多数农民不会操作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xx又将所有的帮扶干部召集在一起,通过商量讨论, 最终确定了“一人包一点,一点育一人,不熟不脱钩”的工作方式,让群众从简单的网上代购农资产品、家电、日用品开始,再到通过网络将农特产品、民俗工艺品销售,逐渐掌握电商的运作。 对很多贫困群众而言,资金是发展产业的拦路虎。所以,xx同志尤为重视发放精准扶贫贷款的工作。在确保精准发放贷款的同时,对那些对还贷有顾虑的农户,他抽调业务能力强的扶贫干部入户动员。在他的积极动员下,23个村成立富民产业合作社,帮助有发展意愿和贷款需求的贫困户得到资金支持,为877户贫困户发放扶贫贷款4214万元,进一步扶持贫困户发展各项产业,从而实现脱贫。 自从担任了扶贫站站长的职务,他就没有好好休息过一个周末。不是下乡调研,就是研究政策;不是为协调扶贫工作四处奔波,就是解决农户实际问题……。但从来没听到他叫苦或者抱怨。用他自己的话说,能够全心全意为群众脱贫致富贡献力量,正是在这个“扶贫站长”岗位上最大的意义和快乐所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