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在七一建党纪念日党课上的讲话—— 学习新思想 迈向新时代
在七一建党纪念日党课上的讲话—— 学习新思想 迈向新时代 同志们: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从历史发展、时代品格、主体归属、内容体系和指导价值上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科学概括和准确定位,揭示了其思想内容和实践方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指南和理论指导。2018年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党的生日的特殊日子里,我想围绕“学习新思想 迈向新时代”主题,和大家一起上一堂党课。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重要思想。首要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学习领会新思想、把握新时代。我认为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望远镜”和辩证唯物主义“显微镜”来看,找到一种历史纵深感、时代方位感、生活场景感、思想深邃感,做到“高得上去、低得下来”。 ——所谓历史纵深感, 33 / 33 就是要像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把历史、现实、未来结合起来,通过大跨度的历史比较,加深对新思想、新时代的理解。 ——所谓时代方位感,就是从时间、空间、实践交汇的角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现实土壤、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 ——所谓生活场景感,就是善于从普通百姓的视角,发现新思想、新时代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美好的生活场景呈现到眼前。 ——所谓思想深邃感,就是综上所述,通过感性向理性、理性向实践的飞跃,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 ——所谓“高得上去,低得下来”,就是既要精读十九大报告原文和党章原文,把握重大思想观点和决策部署;又要联系实际生活,分析身边的案例,善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等会儿,我将以“私家车”、“排队”这两个最普通的事物现象为例,分析它们与很多重大政策的联系。 按照上述思路,下面我尝试通过“四组镜头”,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第一组镜头“全球坐标、百年梦想”,看“十九大的主题”。 第二组镜头“引航中国、行动指南”,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3 / 33 第三组镜头“面向未来、聚焦当下”,看“社会主要矛变化新要求”。 第四组镜头“家国情怀、巨龙腾飞”,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其战略部署”。 第一组镜头“全球坐标、百年梦想”,看“十九大的主题” 【内容提示】 王歧山向十九大作纪委工作报告,谈到五年工作体会时讲:“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很多事情…要追根溯源,进行历史回放,…放到历史的时空中去认识。” 在第一部分,我主要是从横向的空间、纵向的时间相交汇的角度,从十九大报告原文进行解读,加深对新时代、新思想主题的理解,同时揉合进了十九大报告第二部分的许多内容,谈了一些想法。 【具体体会】 主题是大会的方向、报告的灵魂。党的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33 / 33 5句话明明白白,但是字字千钧!其背后的苦难辉煌、梦想信念,又岂是50句、500句所能表达?不妨沿着“时间轴”,让历史来诉说,用历史来感悟:500多年前——150多年前——1921年——1949年——1978年——2020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 站在时空的交汇点上,深化理解十九大主题 首先让我们把目光投向500多年前。请看视频 (播放《大国的崛起》片首约2分钟) ……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 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时起,人类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的几块陆地上。 从500年的世界史看,九个世界性大国相继崛起,同时期的中国呢?在康乾盛世的余晖中,中国封建社会走到末世,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危机四伏! 接着再把目光投向150多年前。 33 / 33 1840年的珠江口外,西方列强用战舰和炮火,打开了中国大门,帝国主义列强蜂拥而至,掠夺财富,屠杀人民,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十九大报告第二部分第二段这样描述:“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 历史的脚步终于走到了1921年,中华民族从此走向了复兴之路。民族危机、人民苦难的不断加深,强烈激起仁人志士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思考和探索。作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十九大报告第二部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第七自然段概括了党的九十六年历史。这里,我们用一段视频,浓缩这一段历史…… (播放视频《复兴之路》片首约1分钟) …… 九十六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 ——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 ——使具有500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找到了正确道路 33 / 33 ——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十九大进一步描绘了宏伟蓝图: ——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通过以上大跨度的历史比较,站在时空的交汇点上,理解我们这个民族,理解这个民族的黎民百姓,我们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十九大主题的内涵: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这个初心和使命,孕育于一个18平方米的房间,即一大会址,毛主席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这个初心和使命,发端于一条小船,从嘉兴南湖驶出的这条红船,如今已成为承载民族复兴梦想的巨轮。十九大后七常委集体瞻仰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含义非常深刻。这个初心和使命,镌刻在一座纪念碑上,用鲜血和生命镌刻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它时刻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决不只是一句简单的豪言壮语,而是需要艰苦卓绝的奋斗,甚至流血牺牲。在今天,则需要警惕“四大危险”、经历“四大考验”,需要持之以恒的坚守…… 33 / 33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去把握。 从时间的维度看:一方面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另一方面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了,但基本国情没有变,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要把握“变”与“不变”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空间的维度看:我们的社会主义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我想主要是指防止“左”,绝不能搞过去阶级斗争为纲那一套;也不能走改弦易帜的邪路,我想主要指防止“右”,绝不能搞全盘西化。这两者之间也是辩证关系。 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我们既吃够了“十年文革”的苦头,也遇到过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3 / 33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人民经历千辛万苦,终于走上了幸福大道。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完成这个目标还有不少难关要过,还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在最后三年的冲刺中,要紧紧牵住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这个“牛鼻子”,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要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从500年前到150年前,从1921到1949,从1978到2020,从2020年再到本世纪中叶,追昔抚今,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每一个中华儿女没有理由不感到骄傲自豪! 第二组镜头“引航中国、行动指南”,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内容提示】 这一部分,我尝试结合四个“时代问答”,与大家共同学习。它们的逻辑关系是:过去怎么样?现在处于什么方位?今后的目标和方向在哪里?战略原则和路径是什么? 【具体体会】 33 / 33 从太空中看地球,蓝色的地球,恰切地应该叫“水球”,所谓“三山六水一分田”嘛。中国的领土,恰似航行其中的巨轮。承载着十三亿人民的福祉,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号巨轮”要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绝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这是十九大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和最重要的贡献,是“中国号巨轮”的正确航向和行动指南。深刻领会这一思想,必须紧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在宏大的时代问答中,读原文、学原著、悟原理。 时代之问一:五年成就怎么看?回答是:全方位、开创性、深层次、根本性。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位。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 一是全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一往无前的宏大气魄、激浊扬清的责任担当,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在各领域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33 / 33 二是开创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大智慧、大视野、大格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三是深层次。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先后出台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很多改革成果都已经通过立法和制度确认下来。纵观古今中外,这样全方位、宽领域、大力度、深层次的主动改革世所罕见。 四是根本性。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党心凝聚了,军心振奋了,民心昂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强大生机。 应当说,五年来的成就,不光是这些“宏大的叙事”,它其实离我们很近很近。比如:居民养老金五连涨,农民生大病更有保障了,公款吃喝风刹住了,“证明你妈是你妈”式的证明越来越少了,等等,群众的“获得感”非常明显。 时代之问二:发展方位怎么看?回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新时代具有丰富内涵,报告用了“五个是”作了精辟概括。 33 / 33 ——“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这句话是讲新时代的中国要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路的问题。 ——“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这句话是讲新时代要完成什么样的历史任务、进行什么样的战略安排的问题。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这句话是讲新时代要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思想、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目的的问题。 ——“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这句话是讲新时代要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宏伟目标的问题。 ——“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句话是讲新时代的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国际地位、要对人类社会作出什么样的贡献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有重大意义,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报告用“三个意味着”进行了深刻阐述。任何理论都属于它那个时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时代之问三: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是:“八个明确”。 33 / 33 党的十九大用“八个明确”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时代之问四: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是:“十四个基本方略”。 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主要有14条。这14条涵盖坚持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涵盖“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对外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 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在行动纲领层面称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相继提出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基本”。其中,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是管长远的。相对而言,不同时期形成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有些内容已经随着实践和理论发展而发展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涵盖了此前提出的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基本内容。今后,将主要提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把“五个基本”简化提炼为“三个基本”。 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像我开头提倡的那样,既要“高得上去”,立足全球视野和时代高度,从战略上去把握;又要“低得下来”,联系地方实际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从战术上去落实。比如“十四条方略”中的第七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就要思考,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以,我们在学习这些“时代问答”时,也要多问一问自己,问一问“昨天”是这样做的吗,“今天”准备怎么做,“明天”将给人民、历史留下些什么? 从我们XX地方整体来讲,以上四个“时代问答”,过去答得不错,今后还会答得更好。过去答得不错,我想用一组数据来说明: 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人民币,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在2016年中国城市GDP100强排名中位列XX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X元,约合XX 33 / 33 美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XX%,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水平。今年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人均GDP超XX万美元、达到中等偏上发达国家水平。以后会答得更好,关键是把十九大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一分布置,九分落实,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按照市委的部署,认真研究制定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突出创新驱动、特色发展、绿色崛起、富民优先“四个导向”,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说服人、凝聚人,惠及百姓。 第三组镜头“面向未来、聚焦当下”,看“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要求” 【内容提示】 这一部分,我着重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这一关系全局的重大判断”,从宏观、中观、微观谈谈自己的理解。实践层面,先联系全市实际,讲讲全面小康指标的调整、全市发展的“总引擎”、“总发动机”,再讲讲教育和宣传工作方面的思考。 【具体体会】 33 / 33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敏锐把握这一新要求:面向未来,准确把握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哪里?聚焦当下,抓紧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一)我先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谈谈对这一重大判断的理解 1、宏观层面: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党的中心任务和重大战略总是围绕着社会主要矛盾而展开。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因而党确立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两大历史任务。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因而党确立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十八大之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就提出了。改革开放以后又作了归纳和精练,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党的八大算起已经过去60多年了,改革开放也已经近40年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这两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从社会需求看。我们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变化了的需求。从社会生产看。 33 / 33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有220多种产品的产量世界第一。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也已经不符合实际了。基于这一历史性变化,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全局性意义,紧密结合实际,在理论上、思维上、实践上紧跟这一重大变化。 2、中观层面:把握相关指标体系新要求。对应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应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性,各方面的工作指标也在调整变化。 (1)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最初是2003版,这个标准下我们早就以县区为单位达标。 (2)接着是2013版小康指标,这个标准下,目前虽然没有公开宣布,但是也基本接近了,当然可能有些方面滞后一点。 除了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其他方面的发展指标也可能会有相应地调整提高。由此可见,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不仅要在宏观的方向理念上跟紧了,还要对标找差,在具体的标准要求、措施效果上跟紧了。 3、微观层面:从“一辆私家车”看“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一方面要看到,从原来讲的“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这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反映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发展起来的问题,并不比未发展的时候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个动态提升的过程,套用一句时髦话,会不断遇到“成长的烦恼”。 33 / 33 以一辆普通的私家车为例。大家都还记得,几十年前,青年人结婚要“三转一响”,家里添置一辆自行车就很不错了。十几年前,摩托车、电动车逐渐走进普通人家庭。这几年,不但城市家庭基本拥有了私家车,不少农村家庭也有了。从这个过程看,全市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然而,有了私家车后,围绕私家车又派生出新的“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派生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1)车号。包括在座各位,大家都想有一个容易记忆、数字吉利的车牌号。过去找熟人上牌照,找不到熟人的只能拿所谓的“差号码”,这就引起了公平正义的质疑。而在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条件下,人们不仅存在拥有汽车的物质需求,同样还存在公平获得“好号码”的需求,就是公平正义的需求。那么我们做工作时就要敏锐地看到这一点。 (2)车位。车子多了,许多小区的停车位却不够了。我们经常听说,小区的停车位被别人临时占用,带来了烦恼,引起了纠纷。不仅小区内,在城市公共空间也出现了“停车难”。总之,在这个细节上,就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可喜的是,我市对这些问题抓得很及时,《停车设施专项规划》草案,前一阶段已经公示,2020年前将建XX处停车场。 (3)尾气。 33 / 33 车子多了,汽车尾气日积月累,成了空气的污染源之一,影响了生态环境。这也是一个有待统筹解决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我们拿出好办法。个人觉得,一些城市“限号出行”不是治本之策。 (4)道路。车子多了,原来宽阔的马路不再宽阔了,城市道路拥堵,是很多城市的难题。这又是一个“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们现在建设环城高架,就体现了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要求。 (5)文明。车子多了,文明交通、安全交通的问题也突显出来。过去,孩子上学放学,满街道地走走跳跳,很少有大人接送。现在还能这样吗?不能!因为车辆太多了,另外驾驶员礼让行人、文明交通意识也不够。这既是人的素质问题,也是交通秩序问题,还是生命安全问题。因此,这又是一个关乎“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以上,我们通过“一辆普通的私家车”以小见大,涉及到公平正义、社区建设、环境污染、交通设施、文明素质等多个领域。这充分说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哲学问题、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到我们老百姓生活的具体问题;不仅需要我们从全局工作的高度,适应这一新变化,而且需要我们从细节做起、从身边做起,谋划一些抓手性事项。 (二)我再从实践层面,结合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谈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1、现状怎么看。 33 / 33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一些指标全省领先,比如今年工业投资增幅全省第二。总体态势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坚持转型发展;二是坚持系统推进,深化改革实现次第开花;三是坚持开放引领,优质资源实现加速集聚;四是坚持统筹联动,城乡品质实现全面提升;五是坚持民生优先,百姓生活实现持续改善。 在取得以上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短板和弱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比如虽然发展势头较好,但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产业层次相对较低,特别是具有自主品牌的高科技企业较少,科技发展水平、人才数量与经济发展要求相比还不相适应;虽然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但城乡二元结构还比较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虽然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还有部分农村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农村脱贫攻坚任务依然繁重等。 2、今后怎么干。如何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动全市跨越崛起,是一场伟大的实践,不是一个小时能说得清的。这里,结合我的工作分工,侧重谈谈科技创新、教育均衡、文化繁荣三方面的学习思考。 第一方面,关于科技创新。这方面多讲点,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部门、一条线的事,而是关系到发展全局的“总引擎”、“总发动机”,也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总开关”。 33 / 33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并指出“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娄勤俭书记到江苏时间不长,也多次强调要树立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加快科技创新,打造江苏的核心竞争力。当前,科技创新对推动地方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现在,我们要想迎头赶上,就要三步并作一步走,再不能错失第三次机遇。 目前,我们这方面还是块短板,基础弱、底子薄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如果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来分析,现在我市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供给侧,是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根子是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供给不足。从现实来看,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将会引发产业、行业的大洗牌,在这一洗牌过程中,也将伴随着各类资源的重新整合,谁善于创新,谁就整合别人,谁不善于创新,谁就会被别人整合。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唯有在创新上下最大的功夫。特别是要在下面四句话上谋实招: 第一句是“借来上楼梯”。就是要使我们的产业创新更上一层楼,自立自强是必要的,但借力借势也很重要,必须以更加开放的思维,主动对接高端资源,借梯登高,像抓“招商引资”那样抓“招才引智”。当然,也可以走出去投资,“傍”上那些院士、领军型创新企业,最终目的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第二句是“打好掼蛋牌” 33 / 33 。就是运用“掼蛋”思维,把手上的牌组合好、运用好,把分散在全市的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好,把现有的一些高层次平台尤其是国家级平台做实做强,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第三句是“围绕台柱子”。剧场小天地,天地大剧场。戏台上,“跑龙套的”要围着“台柱子”转。在经济发展的戏台子上,领军型的创新企业就是“台柱子”,科技创新人才就是“台柱子”,职能部门就是“跑龙套的”,不能以“导演”自居。 第四句是“打好歼灭战”。就是学习毛主席打仗,不要“四面出击”,而要“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歼灭战”。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某一个领域、某一个产业,甚至某一个产品,争取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创新的道理大家都懂得,为什么创新氛围还不浓呢?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最应该有创新的利益驱动,为什么企业的创新冲动还不强烈呢?客观上看,现在企业的日子不好过,遇到了市场冰山、转型火山、融资高山“三座大山”的考验,能正常运转已经不易,更不敢投资创新了。但理念思路上的制约、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是更主要的原因。同志们,创新不是靠随便说大话的,创新是有风险的,甚至会血本无归。但是我想引用华为老总的一句话:“如果说过去创新有风险,那么现在,不创新就是最大的风险 33 / 33 !”我的理解,现在技术更新这么快,创新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是不创新肯定会被淘汰,这不是最大的风险吗?这方面通信行业最明显,过去的BP机、诺基亚手机都是例子。当然,也不是让企业家单兵独进、铤而走险,还是要有科学论证的,而且在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风险分散机制方面,政府必须紧紧跟上,有一些突破性、实质性的激励措施和保障措施。 另外对于我们机关干部,还要特别强调一点,就是要当好“店小二”,但是不要当“隔壁王二”。当好“店小二”,这两年强调的比较多了,就是要为企业、为科技人才提供保姆式服务,这里不多说了,但是我们做得还不够。不当“隔壁王二”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古代一则笑话,说“张三”挣来了一笔银子,晚上埋在了自己家里地下面,生怕别人偷走,就在上面竖了块牌子“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看到了,看穿了“张三”的心思,把银子偷走了,担心“张三”怀疑他,就又在地上竖了块牌子“隔壁王二未曾偷”。这在生活中叫“欲盖弥彰”,在心理学上叫“反暗示”,但是对于我们干部说,更大的启发在于:作为旁观者,我们给别人讲创新时“很明白”;作为当事人,我们也认可创新的重要性;但是最难以突破、也最需要突破的是,把创新思维贯穿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不仅体现在服务企业上,也体现在本职工作中,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到大脑的每一个细胞。 第二方面,关于教育均衡。实际上,教育和科技创新也密切关联,但那是一个长期效应的问题。这里主要从“民生的角度”谈谈,因为这件事牵动着每一个家长的心。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双方来看,“一方”存在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另一方”市民的美好生活就要“大打折扣”。 33 / 33 十九大报告中,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摆在社会建设部分的第一条,充分说明对教育的重视。那么从我们来说,也要把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摆上更突出的位置。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在“培养什么人”上,亟待扭转重“智”轻“德”的倾向。古人讲“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德”是摆在首位的。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第一条要加强党的领导,十九大报告讲“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总书记还强调过,“党的领导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最大政治优势”。第二条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认真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第三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四条要加大德育课程的比重,改进德育教育的方式。 在“如何培养人”上,亟待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第一,要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是把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我个人有一个观点,评价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不光要看现在的升学率,还要看若干年后,你这个学校的毕业生中出了多少院士?出了多少长江学者?出了多少企业家?出了多少劳模?这些才是作为一名校长、一名教师的最大成就感。第二, 33 / 33 要加强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的培育。北大校长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中,不止一次的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此话是否偏激,这里姑且不谈,但也可以看出艺术素质的重要性。从生活中看,文学、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对人格情操有着巨大的陶冶作用。有时候,一部优秀作品,甚至对人的一生都产生很大影响。现在一些年青人沉湎于电脑游戏,包括社会上的一些“黄赌毒”现象,既有思想道德上的原因,也和缺少健康生活情趣有关。现在讲“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那么培养艺术素养和特长爱好,就可以让人们生活得更充实、更有品味。第三,要加强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现在提倡“工匠精神”,职业学校大有可为。从就业情况来看,一些本科生“眼高手低”,还不如拥有一技之长的职校生吃香呢,职业教育搞好了,还可以为企业输送大量技能型人才,解决了学生的就业,增加了居民的收入,又对经济产生直接的助推作用。素质教育还有其他内容,这里就不展开了。 在“为谁培养人”上,要坚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首先一条就是教育公平,包括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市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当前,就是要以2019年全市实现教育现代化省定目标为龙头抓手,向着十九大提出的“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扎实推进。 其中,要高度重视解决好贫困家庭和特殊群体家庭的孩子上学问题,坚决防止因贫失学、因残失学等,这不仅关系到教育公平,也关系到“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的政治承诺。 33 / 33 第三方面,关于文化繁荣。这里讲的是“大文化”。十九大报告第七部分的标题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四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五是推动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 对应于这五个方面,总的来看,我们的工作做得不错,有成效、有亮点、有特色,但是也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表现在:一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上,理论学习的系统性、深入性、应用性还需要加强,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做得不够,在面向基层党员群众的普及性上做得不够,真正把全市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二是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上,媒体融合的步伐迈得不大,官方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还要提高,新媒体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新闻记者深入一线“抓活鱼”的氛围还不浓。三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开展了一些活动,但是在知行合一,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上,做得还不够,特别是在这几年的文明城市创建中,暴露出市民的文明行为习惯,还需要下大力气培养。四是在文艺创作上,有高原无高峰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扭转,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机制有待完善。五是 33 / 33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停留在纸上,还没有充分激活,没有变成可见可感的节目、产品、活动、景点、服务。六是在文化建设上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在主城区,有的大型的文体场馆长期闲置不用,有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沦为麻将室、棋牌室;在乡村,有的体育场所被用于打谷碾场,有的农家书屋长期铁将军把门。 针对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我有三点想法:首先是抓调研,有的放矢。就是要通过调研,发现问题、分析对策思路。各地各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带着分管处室、科室同志,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在宣传中了解情况,在了解情况中谋划工作,最后形成有问题、有分析、有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其次是抓改革,激发活力。就是要把对策思路,转化为工作措施,通过改革,突破制约因素。主要是文明城市创建、媒体融合、文艺院团和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对于公共文化服务,要做好“增量”和“存量”两篇文章。“增量”上,既要争取财政投入,也要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存量”上,关键是激活“沉睡的资源”。要对全市文化资源进行普查统计,组织高层次研究力量,对统计出来的文化资源进行功能分析,提出使用建议,以便社会各方有效利用。最后是抓项目,落细落实。就是要把工作措施、改革措施细化为具体工作项目。对照排查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照调研中群众的需求,结合实际情况,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去纠正、改进、完善、提升。 33 / 33 第四组镜头“家国情怀、巨龙腾飞”,看“两个一百年”的战略愿景 【内容提示】 这一部分,呼应第一部分讲的“十九大主题”,以“家国情怀”的历史文化传统为背景,以“我们是龙的传人”为情感底色,通过“家的情怀、国的情怀、党的情怀”,串联起社会建设、“两个一百年”目标、全面从严治党三部分内容,并尝试把报告中的政策,转化为日常的生活场景,呈现群众未来的“获得感”、美好生活的“画面感”。 【具体体会】 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韩愈的“大丈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到文天祥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华民族素有“家国情怀”的文化基因。正像一首歌曲里唱得那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的命运总是和个人的命运紧紧相连。 33 / 33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过,“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去年底他说过,“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他操心着老百姓吃得安全不安全、看病方便不方便、孩子上学满意不满意、养老有没有保障等“过日子”的事情。可见,习总书记也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他心中的家,是亿万百姓之家;他心中的国,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总书记的家国情怀,不仅是他个人的情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情怀。十九大报告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这样的情怀。 (一)家的情怀:十九大报告中的“生活”,生活中的“十九大报告”。 先问一个问题:深夜排队的场景,在什么地方容易看到? 回答是:火车站、医院、学校和售楼处。 “春运”时,过去火车站夜里排长队是常事,但是现在少了。一方面大家习惯网上购票了,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国高铁建设的巨大成就。而医院、学校、售楼处排长队的现象仍未消失,折射出老百姓看病难、上学难和住房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爷爷奶奶深夜排队,为了替孙子孙女报名上幼儿园,令人感慨。 习总书记讲“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十九大报告关注到这些生活场景,这些“排队”后面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都联系着“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牵动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家的情怀”。报告关于“改善民生水平”的部署要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温暖人心的生活场景,例如大家比较关心的教育、卫生、养老等。 1、关于学生的场景。 33 / 33 十九大报告指出:“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们可以期待: (1)学生的书包将会变得轻一些,作业将会变得少一些,小区的广场上,玩耍的孩子会多起来。 (2)街头的社会培训机构变少了,“课内减负、课外增负”的现象有所改变。 (3)“择校热”、“大班额”得到缓解,一个教室里,不会挤那么多学生啦。 (4)流动人口的孩子上学,会变得越来越方便。 2、关于就业的场景。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我们可以期待: (1)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应该会有改善,因为报告强调了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2)未来3年,每年要新增1500万人就业,每年毕业生800万。孩子们找工作奔波的背影,家长和孩子脸上焦虑的神情,这些都是政策关注的焦点。 (3)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学校的学生数会多起来,劳动培训机构要更忙了。 33 / 33 3、关于健康的场景。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全面取消以药养医……”。我们可以期待: (1)群众的文体活动会更加广泛,广场舞会更火热吧。 (2)健康问题,不再是卫生一个部门的事,将会发动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党政领导的考核,也会考虑人民健康等综合指标。 (3)全社会更加重视健康预防,或者大家所说的养生啦。《黄帝内经》说得好:“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 4、关于养老的场景。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我们可以期待: 随着老年产业政策的实行,这样的场景会多起来。——一群老头子聚居在一个小区,有的下棋,有的打牌,有的聊天,有的打门球。小区里,有食堂、医院,随时可以得到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 (二)国的情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重大部署 百年梦想,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前方有多远?2021年建党100周年,2049年建国100周年;脚下什么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了新时代,踏上了新征程。十九大为我们规划了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我根据报告第四部分梳理如下; 33 / 33 1、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统筹推进五大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 坚持实施七大战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 坚决打好三大战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 2、2020——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意味着将原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时间提前了15年。 3、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原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在中间加了“美丽”二字,更强调了生态;“现代化国家”改成“现代化强国”,要求更高了。 报告对两个阶段奋斗目标只作原则性展望和要求,不提“翻番”类指标,以利于引导干部群众贯彻好新发展理念。我的理解,不是不要发展速度了,而是发展质量问题更加突出,要通过质量、效率、动力“三个变革”来提升发展质量。 33 / 33 到那时,中华民族复兴之日,便是东方巨龙腾飞之时! (三)党的情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新时代新要求,深化对党的建设规律性认识,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这个总要求是由六个层次构成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条指导方针,就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一条工作主线,就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一个总体布局,就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提高党建工作质量;一个基本目标,就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一个立体“坐标系”和精准“定位仪”。 33 / 33 这个总目标有一个突出的地方值得注意,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这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有着共同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政治目标的政治组织。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位的属性,政治建设是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十九大确定的新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党的政治建设是最重要的,是统领、是核心,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政治建设是其他建设的根和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最终必须落实到政治建设上。政治建设抓好了,对党的其他建设可以起到纲举目张作用。这是党的十九大在党建方面最大的创新。 报告着眼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定了八项重点工作:一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二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三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四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五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六是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七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八是全面增强执政本领。这些重大部署,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比如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价值观,这16个字就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观。 33 / 3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