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医院XX年度科学基金工作研讨会议总结讲话稿
医院XX年度科学基金工作研讨会议总结讲话稿 同志们: 我总结发言的题目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设中国特色的基础研究强国”。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即建设中国特色基础研究强国的背景、目标、路径和举措。 一、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准确把握建设基础研究强国的背景 这次工作研讨会是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的背景下召开的。十九大确定了新的“三步走”目标:到2020年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五个形容词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一致:经济建设对应富强、政治建设对应民主、文化建设对应文明、社会建设对应和谐、生态文明建设对应美丽。富强是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和强起来,民主是人民的权力得到尊重,文明是人民的文化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和谐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美丽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得到弘扬。 (一)基础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快速攀升 基金委“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三个并行:总量并行、贡献并行、源头并行。2020年我们希望达到总量并行。目前,我们的学术影响力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从所有指标看,总量并行目标可望实现。 目前,材料学科学术产出和学术影响力已经居世界第一。化学学科与工程学科学术产出世界第一,学术影响力世界第二,但已经超过美国的80%,预计到2020年会成为第一名。中国学术产出占世界的份额快速上升。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等国占世界份额比例则徐徐下行。中国十年后学术产出会超过美国,但这只说明我们是学术产出大国。 很有意思的是,源于中国的引用为前千分之一的论文占世界比值快速上升,从20年前的0.2%到现在20%。20年的时间上升100倍:10年上升10倍,再10年又上升10倍。真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高水平论文的世界份额比所有学术产出的世界份额还高。 如果取领域加权学术影响力的世界均值为1.0,则20年前我国为0.38,现在已经超过0.9,但还没有达到世界均值。中国的学术发展具有动力发展特征。虽然目前还没有达到世界均值,但后续上升的动能十足。 Elsevier对XX年-XX年世界论文引用情况进行了分析:XX年时,中国占世界13%,美国是中国的3倍接近40%;而现在我们超过美国的一半。即短短四年,就从当初的1/3到大于1/2。前1%高被引论文方面,我们也是一天天好起来。 (二)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快速成长 1.研究者数量不断上升。来自中国大陆的可以在woS(webofScience)发表学术工作的作者人数,XX年为23万人,XX年达到64万人。其中,致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XX年为14万人,XX年为45万人,占全部作者人数的70%。通过面青地、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的支持,研究者的学术产出大幅度上升,影响力也大幅度上升。 2.科研队伍年轻化趋势凸显。新时代的两个重要时间节点是2035年和2050年。在新时代将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现在应该30岁左右,或者更年轻些。到2050年他们才60岁出头。面上项目不仅量大面广,而且是所有年龄都可以申请,从其获得者的年龄分布能说明当前研究者的情况。XX年,面上项目主持人的年龄分布曲线呈现出三个峰:一个峰是年轻人,第二个也是最高的峰是第一批大规模从国外回来的人,另一个小峰是改革开放后培养出的第一代大学生。经过7年以后,原来的最高峰平移后变小了,而代表改革开放后第一代大学生的峰已经移出了面上项目的舞台,而在31、32岁一直到40岁左右形成一个大峰,无论高度还是宽度都可以用巨大来形容,这就是所谓的新一代。新一代将是新时代的主力军,这一主力军目前已经占面上项目主持人的一半以上。 3.优秀青年学者陆续从海外回国。XX年时,每出国7个学人只能回来1个。根据中组部披露的数据,去年出国留学人员56万人,回来45万人。不再是“出七回一”,而是“出七回六”。再过两三年就有望“出一回一”了。 4.高水平学者数量快速上升。两三年前,中国高被引学者只占世界的4%,这代表中国高水平专家的匮乏。据统计:这一比例现在已经达到7.5%。我们可望实现我委制定的到2020年该比例达到10%的目标。 (三)国际合作走向中心 美国国际合作的体量最大,它的第一大合作伙伴是中国。中国的体量仅次于美国,我们和美国的合作占我国全部对外合作一半。我们正在走向国际合作的中心。 今年夏天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研讨会上,相关国家科研资助机构看好我们。他们说:“中国先启动,咱们就干起来”。谁都愿意变成“一带一路”的成员,伊朗和蒙古都说自己是“一带一路”,欧洲说自己是“一带一路”,非洲也说自己是“一带一路”,英国说“一带一路”也可以跨越英吉利海峡。 (四)人们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更多期待 我们目前已经实现了三个目标。一是10年累计学术产出超过美国一半。二是资助金额上升到美国NSF的近三分之二。今年我委的预算为286亿,折合美元43.3亿。而美国NSF去年的预算为70亿多美元,今年被砍成67亿。我刚到基金委时,我们的预算是NSF的40%,现在是65%。我们希望通过努力和争取,在十年内达到美国NSF的水平。我委到2020年的总量并行目标也应该包括资助金额的总量并行。三是国家自然科学奖多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我目前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委会主任,欣喜地看到该奖项多致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其中致谢最多的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中国人有诺贝尔奖情结,我们资助的项目目前还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作是70年代的,那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没有成立。从取得科研成果到得诺贝尔奖一般需要28年左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86年成立,如果再过十年、二十年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就会受到质疑。 在过去一年里,基金委经历了三次巡视、两次审计。我们要把“抓革命”的成果转换为“促生产”的动力。进入新时代后,我们要为科技强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擎划新时代科学基金发展目标 (一)建设基础研究强国的三步走目标 第一,2020年建成基础研究大国。实现总量并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基础研究方面实现富起来,达到学术产出足够多的目标。什么是创新型国家?科技部常用“创新力指数”来说明。该指数由多项指标复合在一起,这些指标往往不是总量指标,而是强度指标。我国排名20出头,个别年可以跳到第19名。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要进入前20名,应该问题不大。目前只有成为基础研究大国的指标,即学术产出占世界的百分比,学术影响力占世界的百分比,等等。现在还没有合适的指标能衡量基础研究强不强。请政策局研究,评价基础研究强不强应该用什么指标。 第二,2035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基础研究强国,实现贡献并行。去年“科技三会”提出的国家目标是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相当于进入创新力指数的前10名。应该在其5年之后,即2035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基础研究强国,与中央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2035年目标相一致。 第三,2050年成为举世公认的基础研究强国。届时很多学术源头将诞生于中国,并带动建成世界科技强国。2050年要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先决条件必须是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条件必须是基础研究的强国。不是基础研究强国,不可能做科技强国,只能做科技大国。 (二)建设基础研究强国的四个维度 第一,原创维度。基础研究强国必须具有原创性。要有重大成果,而不只是成果很多。重大成果包括重要成果、标志性成果、里程碑成果、奠基性成果。我们要积极支持产生这样的成果。 第二,学科维度。第一波次有可能变强的是化学与工材。目前尚不能说我国在这两个学科已经领先,而只是其他国家目前在这些学科上的发展速度不快。由于后发优势,我们逐渐在这两个学科占领了先机。第二波次,数理、地学、生命、信息。第三波次,医学、管理。第四波次,社科、空间科学、心理。 据爱思唯尔分析服务机构的统计,当前,我国工程、物质科学、数学相对活跃。在健康营养、临床医学、人文、商科、社会科学等领域不活跃。对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中的22个学科领域,若按照国家排名,预计中国在2020年的影响力有半数以上能达到世界第二。材料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一,预计在2020年化学也可以变为世界第一。 第三,人才维度。什么是人才?人才要有冲击性,能够为学科发展起栋梁作用;人才应具备领导力,是能够成为学术领袖的人;人才应该是开拓者,可以开拓新领域;最佳的人才可以成为学科奠基人。我们对人才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不必“言必称希腊、贤必举欧美”。 第四,机构维度。科学基金要支持高水平的团队、群体、平台和中心,并期待着形成有特色的学派,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基础研究的版图中形成高峰。爱因斯坦是一个人,但有时需要杰出学者的群像。比如,物理学的哥本哈根学派就是一例。 (三)可能产生突破的七个方向 未来在哪些领域中国科学家有希望取得重要的成果?可能产生突破性的领域有哪些?这里列出七个方向,不一定全面,请大家指正。 1.智慧数据。把数据和人互通,实现智慧化。2.新物理。我们在暗物质物理、中微子物理、低维物理等领域有一定先机。3.动态化学,在原子层次非常准确地追踪到化学动力学行为。4.合成生命。合成生物学将来会往合成生命的方向发展。5.量子信息。无论是量子通讯还是量子计算,中国正在进行系统的部署,也有较强的团队。6.三元世界。三元就是物理世界、人类世界、信息世界。7.超级工程。中国超级工程特别多,如超级大桥、超级大坝,它所对应的科学基础问题很多。 三、路径 我们回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立时的初心,如基金委网站上所陈述的前几句话:“突破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科研经费依靠行政拨款的传统管理模式,引入和实施先进的科研经费资助模式和管理理念”,这体现了改革;“确立‘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建立‘科学民主、平等竞争、鼓励创新’的运行机制”,这体现了民主;“发挥对我国基础研究的‘导向、稳定、激励’的功能”,我们是有国家意志和利益导向的;“健全决策、执行、监督、咨询相互协调的科学基金管理体系,形成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体现了全面依法治理基金的理念。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建设基础研究强国。 (一)量变引发质变 有人统计,世界所有科技论文每8.6篇中就有1篇致谢中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我们基金委在全世界所有资助机构里排第一位。量变引发质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三个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我们的学术产出越来越多,高水平的成果越来越多,产出速度越来越快。 (二)以体制优势加速超越步伐 德国人干事认真,非常系统化,他们依靠这种优势在20世纪初期超越了英国。这种优势中国也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在执行力方面为全球翘楚。美国在20世纪中期超越德国靠的是引进人才。爱因斯坦和很多大科学家都去美国了,研究原子弹、氢弹的人也去了。德国战败后,前苏联把机器都拿走,美国把专家挖走了。钱学森和冯卡门到德国,把冯卡门的导师Prandtl接到了美国。我国目前在引进人才方面的力度也非常大。 (三)以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引导正确的学术价值观 现在实行的评价体系有行政条例型、客观量化型、学术共识型和结构引导型。客观量化型的评价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有进步作用,但发展到更高阶段会起阻碍作用。目前基金委实行的评价体系是学术共识型,请三位或五位专家,每位专家有自己的学术价值观。专家根据自己的学术价值观做评价,看他们之间能否形成共识。加和分高则代表共识度高,加和分低则代表共识度低。 个人的学术价值观会不断演化。最早要求要能拿出论著与同行对话,需要得到国际同行认可,要在国际期刊发表。后来发展成量化指标与收入挂钩。后来演化成引用导向,必须得别人引用。各依托单位有自己的措施,对高影响的工作进行奖励。再发展为代表性工作评价,原来列几十篇ScI,加起来多少点,后来干脆列出若干个代表性工作,可以是论著、获奖、专利或主持的重大工程。再往上就是里程碑式的工作和形成新的研究焦点、引导形成新的源泉的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没有任何一部规章讲我们按照什么标准评价,专家如果能形成共识,我们就支持。 (四)以项目类型导引研究者快速成长 科学基金有17类不同项目,不同项目各有导引。一个科学家在职业生涯不同阶段可以申请不同项目,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学术领导力。 我在浙大当校长时,总结了四种师资队伍的聚集形态:羊群、狼群、雁群、狮群。哈佛大学属于狮群,本校的助理教授很难聘为教授,必须得出去,功成名就再高薪聘回来作为教授。它的教授基本都是讲座教授,每位讲座教授都是狮子,各占山头。每个教授都有自己的实验室,还有一批博士后、博士生和研究辅助人员。“狮子”之间不形成紧密联系,很少有几个教授组成一个团队的情况。我们的科学中心项目、中组部委托的科学家工作室项目和重大仪器研制项目与狮群所对应的人才聚集形态有点类似。雁群是大团队,与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有点类似,前进的方向遵循头雁的引导。狼群,非常饥饿,非常有冲劲,“狼走千里吃肉”。杰青、优青、青千、群体属于狼群。肉就是重大成果、标志性成果。面青地项目对应羊群,羊群吃草。羊也有可能变成狼或狮子,但得经历长期的能力提升过程。 (五)塑造学术文化 1.构筑桃花源,让大家心无旁骛地干一件事。数学天元基金做了一些改革,让一些科研人员聚集一起研究基础数学。2.支持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今年选出了免疫、水稻、光化学、凝聚态四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希望他们将来成为科学攻坚突击队。3.论坛。我们有以双清论坛为代表的各类论坛。以前开论坛的目的是找同行,研究项目立项。最近,演变为寻找跨学科契合,通过论坛的形式,看不同学科的人是否能走到一起。今年,我参加了教育科学双清论坛,发现研究心理学、信息科学、高校管理的人聚集一堂,虽然说的语言都不一致,用的研究方法也不一样,但却有共同的学术兴趣,可以同堂论事。4.诚信。要弘扬正能量,消抑负面文化。负面文化有造假、一稿多投等等,有的是给竞争对手找毛病、上眼药。 (六)优化学术目标的提出方式 一是采用滚动形式和热点聚焦形式发项目指南。二是战略研究。本次研讨会很多同志提出加强战略研究。人脑的神经元联络不是在人生之初就完全形成了,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形成了神经元之间越来越多的联络,即脑子里形成的知识越来越多,起到建构的作用。也可以采取头脑风暴式的战略研讨。 (七)以不同指标监测基础研究发展进程 ESI、NatureIndex、新研究焦点的形成都可以视为指标。全链条发展很长,基金有可能支持前面一段,不需要全部过程都由我们支持。重要的是要做溯源性、奠基性、持续性的支持,这样才能形成引领性的原创成果。怎样证明是不是我们支持的原创性成果?要考虑我们是否支持了第一桶金,有没有进行持续性的支持,直到研究者得到更大的属于中下游方面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支持。Retractionwatch是一个网站,揭示学术不端行为的信息,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我们还要关注重大研究进展的产生情况。现在,《科学传播舆情快报》每天发一两期重大进展报道,每次看完都让人心情舒畅。 四、举措 (一)努力争取更多资源 从R&D经费占GDP百分比来看,韩国是4%,日本是3%以上,美国是2.5%,中国是2%左右,中国低于很多国家。在基础研究方面,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占GDP比重非常低,不足千分之一。财政部称,我国的统计口径不一样,人力资源有时没有统计进去,也得把部分教育经费加进去。我国76%的R&D经费是由企业投资的。一方面,企业研发投入占R&D总量的76%非常可贵,但另一方面,这笔投入很少用在基础研究。我们经常提到,基础研究占比的目标为8%-10%,实现起来很困难。我们要发动科学家提出建议,请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也多提建议。 基金委需要考虑与各科创中心合作,共同致力于基础研究。国家正在建设三个科学中心:北京怀柔科学中心、上海张江科学中心和安徽合肥科学中心。北京最近正在筹建光电中心,我们希望能够共同支持。上海到底选择哪个项目与我们共同支持,他们还没有最后决定。十九大期间,安徽省省长也表示,希望邀请我委共同支持合肥科学中心。 在人才项目方面,我委深度参与了青年千人项目的评审工作。我们今年286亿预算中有19亿是用于资助青年千人计划的。人才项目可能会继续拓展。 (二)强化密集支持可产生突破性进展的基础研究 今年评出的国家高等级科技奖励都是大项目。三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都是重大团队性项目。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分别是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和聚集诱导发光,都得到过我委支持。这两项研究的团队今年成功申请到了我委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国家发明奖一等奖有两项,一项是浙大的,关于煤的清洁燃烧;一项是高超音速飞行的,包为民是第一完成人,这两项工作都得到过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资助。 我们的联合基金开始与重大科技专项建立联动。两机专项中使用150亿资金用于基础研究,但只限于技术成熟度在3度到6度之间的研究项目,不支持技术成熟度处于1度和2度(更具有探索性)的研究项目。我委正与他们沟通,探讨如何共同支持技术成熟度处于1-2度之间的基础研究项目。同时,我们要增加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保持基础科学中心的建设步伐。 薛其坤团队持续得到基金支持,有杰青、面上项目、重大仪器研制项目等。潘建伟团队以及该团队的年轻人也持续得到支持,最近他们的三个科学任务都圆满实现。现在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可能就布局在这一领域。王贻芳获得XX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也得了突破奖,另外四个获奖团队都是由诺贝尔奖获奖者领衔的。薛其坤、潘建伟、许晨阳都获得了未来科学大奖,由中国企业家支持,每人一百万美元,是中国大陆奖金最多的科技奖项。田永君的项目也获得基金支持,他的团队做出最硬的金刚石,比天然金刚石硬度高一倍,田永君今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在重大仪器方面,本月的委务会批准了季向东教授的一个五百万的项目。锦屏深地实验室最早开建时,上届班子就进行了支持,本届党组又进行了后续支持。前一段,教育部支持了两个亿,在锦屏建成了世界条件最好的深地实验室。季向东的探测器在锦屏有可能直接探测到暗物质。“悟空”号卫星的主要目标是探测暗物质,首席科学家是常进,基金委也不断支持他们的研究。常进利用“悟空”开展了一年半的工作,取得很好的成果,实验数据已在《自然》上发表。杜江峰是中国科技大学的年轻院士,基金委曾支持他重大仪器项目,取得了mRI的分辨率从毫米级上升到纳米级的突破性成果。今年审批的免疫学基础科学中心,也包括了杜江峰的团队。 (三)开创新的基础研究支持方式 怎么做数据中心项目?现在已经有一个,怎么再继续往下做,需要大家不断探索。“一带一路”基金方面,明年经费预算可以考虑。要强化对引领性原创成果的培育,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提到引领性原创成果,强调的是原创的成果,又能够实现引领性。基金的结题项目,有的做出了原创成果,如果将来可以实现引领,基金委要研究后续如何继续强化支持的问题。 (四)做好人事改革 管理岗和专业技术岗聘任工作是人事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区分管理岗和专业技术岗,管理岗希望能成为战略科学家,专业技术岗希望能成为专家,又博又专。目前的现状是,我委人员是哪个序列薪酬高就列入哪个序列,因此无法完成岗位聘任工作。做好岗位聘任,才有能突破职称桎梏。同时,我们要保证我们职称的质量。我们可以通过绩效津贴改革与增量驱动把扭曲的专业技术岗和管理岗矫正。还有就是将轮岗作为提任的要求。有些学科之间轮岗比较困难:例如,从数理学部数学学科轮到物理学科很困难,从数学学科轮到天文学科也比较困难。但如果从学科处轮到战略规划处,可以加快轮岗,同时还可以使得经历轮岗的每位管理者都具有了战略眼光。 (五)做好机构与编制改革 美国NSF接近XX人,每年只评审6万个项目。我委今年的基金申请量超过19.6万项,而我们只有228个人。国家知识产权局评审专利,采用了小机关、大评审中心的布局,各专利评审中心加在一起有两万人,这样才能应付每年大量的专利申请数目。教育部除了学位办外,还有学位评估中心,后者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承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有关的评估。清华大学会在基金委毗邻的八家区块盖一片用于评审和会议的办公楼,届时我们可以考虑通过租借办公楼而设立评审中心。评审中心的少部分人员是我委的固定编制人员,另一部分是中心的事业编制人员,还有一部分属于流动人员。基金委可以委托评审中心做函评相关事务。我们的组织实施费还有空间,以前的组织实施费只占0.88%。增加科学家函评和会评费用后,组织实施费会达到国家财政拨款的2%。若再加上0.2个百分点,应该可以覆盖一个事业编制人员和流动人员总量为200人的薪酬需求,使我们的评审能力增加一倍。未来可以探讨管评分开,共同形成基金命运共同体。建设基础研究强国需要战略研究。政策局提出,应该有若干个基础研究战略发展研究院,可以先启动1个或N个,每年拨付一定的软课题经费,成为基金委的智库。 (六)寻找可产生突破的交叉领域 “筑探索之渊、浚创新之源、延交叉之远、遂人才之愿”中最难的是“延交叉之远”,对交叉领域的资助十分困难。申请人有其本身的人脉惯性,不愿申请交叉项目。评审过程往往出现远亲排斥问题,专家收到15份申请,有13份属于自己的学科,还有两份有交叉。他会为了自身学科的持续发展,近亲的就照顾,远亲的则可能放在中后段。交叉项目找同行也难。以前按照一维代码找同行,交叉后变二维,找不到足够的同行进行评审。尤其是刚刚开辟的交叉领域更难找到同行。 有同志提出,设立交叉科学部,也有同志认为可把计划局的交叉处扩充为副局级交叉科学中心,还有同志认为每个科学部可下设战略发展与交叉处。有的交叉领域已发展成熟,如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化学生物学、环境污染等,应该在学科目录里反映。文理交叉现在还比较困难,可以考虑与国家社科基金共同做这项工作。 (七)增加评审的公正度、破解打招呼难题 我们目前有三大法宝,即:计算机辅助指派、预会评和手机干扰器。打招呼存在三要素:容易程度、事发代价和打招呼行为的可确定性。过去的一年,基金委的一位流动人员涉嫌受贿,案件正在调查中。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杜绝同样事情发生。可能采取的新举措如下:1、信息系统关联,系统地对有前科的研究者进行关联。2、通讯评议中加列“问题与改进建议”栏,使评审意见更加具有针对性。3、手机信息举报。如果收到一个人打招呼的手机信息,可以拿它举报。4、负责任的自由裁量权。我们不应一味地反对自由裁量权,而是要避免不负责任的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的使用必须有行使责任,基金管理人员在使用自由裁量权时需要签字说明使用理由。 (八)三项契机 1.很多科学家有973情结。前段时间,97名科学家联名写信请求恢复973项目。基金委可以相应地强化重大项目的数量和强度,满足科学家的集团作战需求。2.专家评审费上调的契机。函评费用由每份申请80元调整到150-300元。以前专家参加评审会一天800元,现在一天2400元,增加幅度相当大。可以据此向专家提出提高评审质量的要求,即提高评审意见的有效性和说服力。3.基金委工作人员绩效津贴上调。我们希望能够借此重塑我委的岗位、职称体系。 同志们,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的发展目标令人振奋、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科学基金事业的根本遵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神聚力,奋勇向前,不断开创科学基金工作新景象,为繁荣中国基础研究事业和建设科技强国努力奋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