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心得体会 -学习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学习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学习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心得体会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这对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长三角区域合作已经走过了区域的布局合作和要素合作阶段,深化至体制机制的创新,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了深层次阶段。在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同时,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不明晰,同质竞争仍较普遍,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现实与隐形的壁垒,城际交通互联互通和一体化管理仍有较大差距,区域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长效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等。 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通过设立更高层级的协调发展机构,建立多领域、多层次的协调发展机制。通过开展长三角城市功能协同发展研究,形成有序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通过完善快速交通和同城化网络,构筑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通过设立环境监管治理制度和生态建设专项基金,构建长三角生态协同治理机制。同时,要加强区域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联动实施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等重大战略,协同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全球科创中心、自由贸易区等重要功能区建设。在此过程中,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一员,需紧紧围绕顶层规划体系、产业分工协作、创新要素培育、区域交通一体、生态协同治理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主动对接和支持上海长三角龙头作用的发挥,加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积极融入长三角顶层规划体系 首先,瞄准长三角区域顶层规划设计。注重立足需求,统筹全局,突出重点,有序实施,积极深化实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呼应《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35年)》,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促进空间体系一体化发展。其次,加强与周边区域的无缝衔接。在涉及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维护时,要重视与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区的无缝衔接,为融合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统一性、可操作性的发展蓝图。再次,提升内部功能板块的能级。为积极呼应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要继续提升城市群内部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加快落实1+3重点功能区战略,着力打造扬子江城市群经济增长极,推动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能级,实现区域发展由同质竞争向协同融合转变。 共建长三角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首先,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在巩固传统制造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融合,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其次,培育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树立与新时代和本省实践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实现先进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协同攻关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建长三角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再次,加强区域间产业分工协作。利用上海的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和资源、产业链等外溢的机遇,结合自身优势,瞄准国家或长三角地区急需的重点产业领域,加强研究谋划,进行整体战略部署,坚持产业的分工协作、错位发展,打造区域特色产业,与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区形成合理分工、协作有序的发展格局。 打造长三角创新功能示范区 首先,加快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围绕经济发展高质量,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利用区域内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科创资源,借助上海科创中心和合肥国家科学城的建设机遇,加快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系统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其次,推进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加大教育、科研投入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和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团队,打通和长三角其它地区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联合建设区域高层次创新载体和研发服务平台,加强科技资源交流共享,开创长三角科技合作共赢新局面。再次,实现创新要素跨区域联动。瞄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通过打通与上海、浙江、安徽在创新要素流动上的界限,实现科创资源的协同创新。加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与上海张江、合肥科学城、G60科创走廊等国家级科学中心的联动,打造长三角创新集群重要连接点,合力建设长三角创新功能示范区,打造世界级创新经济发动机。 建设区域一体的交通网络体系 首先,加快交通干线骨架的建设。进一步加大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区内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路线、过江通道等主要交通轴线的架设,打造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系统,支撑1+3重点功能区发展。其次,实现跨区域交通的无缝连接。通过推进沿海经济带、沿江生态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宁杭生态经济带等的交通运输规划研究,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跨省市城际铁路、公交、轨道交通线路有效衔接的协调,实现与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区无缝连接。再次,完善同城化的交通网络体系。推动与长三角城市间公交一卡通、通关一体化等的全面实施,支持主要城市间开通城市公共交通线路。临沪地区城市加快与上海同城化步伐,融入上海1小时都市圈,其余城市跻身上海2小时交通经济圈。 构建跨区域生态协同战略区 首先,建立区域生态保护联盟。重点围绕长江、太湖、洪泽湖、大运河等生态重点功能区,以江淮生态经济区、沿江生态带、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为契机,与上海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及长三角其它地区实现区域共享、生态共保,协同建设长三角区域发展绿色新空间。其次,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以推进263专项行动为抓手,全面实施生态河湖行动计划,重点开展大气、水环境、土壤三大治理行动,积极参与长江下游以水污染治理为核心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与长三角同流域及其它地区实行多管齐下,联防联治,共同推进长三角江河湖海的生态协同治理。再次,设立生态建设专项基金。重点对跨区域的环境污染防控、环境治理等工作进行资金扶持和政策奖励。健全和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对在区域环境保护中承担生态功能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地区,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予以合理的经济补偿。 实现制度创新的跨区域联动 首先,要积极配合长三角跨行政区域协调管理机构的工作,统筹好区域内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战略资源开发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做好与其它两省一市的协调工作。其次,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和长三角其它地区联手构建协调的制度框架和实施细则,实现区域制度架构的融合。同时,与长三角其它地区相关政府部门一起,协商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问题和相应举措,完善具有整体性、专业性和协调性的长江经济带下游1+3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再次,鼓励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积极探索与长三角核心区、非核心区之间的联动发展机制,支持区域性的非政府社团组织或民间组织发展,不定期地针对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问题和举措开展专题研讨,使企业、非政府组织、居民等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心得体会 -学习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心得体会2 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奋进新时代、建设新X必须抓紧抓牢的重大战略机遇。在融入长三角、服务一体化过程中,X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抢抓机遇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积极担当作为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努力以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务实业绩,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贡献X力量。 今年上半年,X经济运行总体保持稳中有进、提质增效的良好态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1%、增速在全省和我国东部地区GDP过万亿元城市中均名列第一位,全市新增就业参保人数增长14.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2%,工业投资增长10.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5.1%,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4.9%,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自20XX年2季度以来,X地区生产总值连续9个季度保持8%以上的增长,充分体现了X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稳中求进工作要求的决心,表明X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转型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为X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坚决扛起一盘棋的政治担当 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对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指示和对X工作的谆谆嘱托,坚持从树牢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加强理解和把握,切实当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入参与者、有力推动者、积极贡献者。思想上深化共识。自觉树立一盘棋思想,站位全局谋划X发展、思考X作为,主动支持和服务上海发挥龙头作用,不断强化与兄弟省市、周边地区的战略协作,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全市上下凝聚形成支持一体化、参与一体化、共建一体化的强大合力。工作上明确坐标。对标长三角打造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立足特点、发挥所长,提出X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三个目标定位争当驱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点、推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支撑长三角国际化发展的门户枢纽。行动上密切跟进。成立市级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及实体化办公室,细化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赋予X的51项任务,落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明确的重点工作和省委六个一体化部署,制定我市贯彻实施方案,推动工作计划和重点事项清单全面落地落细。 牢牢把握高质量的根本要求 围绕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的战略定位,发挥X资源禀赋优势,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助推长三角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产业竞争新优势、集聚资源强磁场。聚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参与区域性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实施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重大项目,高水平建设中科院X分院麒麟科技城。以组建新型研发机构为突破口,实行科技人员持大股、市场化运作,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探索经验。目前,全市已签约建设新型研发机构251家,孵化引进科技企业2000多家。致力强化载体支撑,高水平建设15个高新园区、60万平方米城市硅巷,打造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等平台。聚力推进产业创新。围绕4+4+1主导产业方向,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做好移栽大树、育苗造林、老树发新芽三棵树文章,台积电、阿里巴巴X总部、小米华东总部等一批旗舰型项目相继落户,区域性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20XX年全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278家、增长70%;今年以来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318家,全市独角兽企业达13家。聚力推进合作创新。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15个行政区和国家级开发区赴2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对接合作,建设19个海外协同创新中心。成功举办首届X创新周,吸引9名诺奖及图灵奖得主、180多名中外院士参加,达成215项务实成果、签署880亿元合作协议。积极推动长三角科创圈建设,共同打造技术转移转化、科技资源共享、人才交流、科创企业证券服务四大平台。 积极开展一体化的务实探索 坚持跳出X看X,以战略视野和长远眼光,全方位服务一体化、助推一体化、融入一体化。构筑对外开放的支点。整体把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叠加机遇,重点抓好设施联通、创新合作、产能对接、贸易拓展、载体提升、人文交流六大行动。全力构建以各类口岸、园区、综合保税区为重点的开放合作平台,加快国家级江北新区建设,提升对外开放能级。举办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重大活动,不断扩大综合影响力,加快城市国际化。建设互联互通的节点。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主动加强与兄弟城市协作,提升X综合交通枢纽功能。重点推进南沿江城际铁路、北沿江高铁、宁淮铁路、宁滁蚌亳城际、X北站等规划建设,助推形成全省米字型高铁网络;实施X禄口机场扩容升级,加密国际航线,优化换乘服务,提升空港能级;抓住用好长江下游12.5米深水航道通达X的机遇,做强X港江海转运主枢纽港功能;着力打通跨界断头路,推进国省干道快速化改造。打造辐射周边的原点。对内,大力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按照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总体架构,重点抓好江南主城、江北新主城建设,推动紫东地区、六合高淳南北两端等传导区域高质量发展,加快从倚重江南的秦淮河时代迈向拥江发展的扬子江时代;对外,以共建X都市圈升级版为突破口,统筹抓好宁镇扬同城化、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等工作,开展省际毗邻区域深度合作,探索共建宁淮特别合作区,在做强自身的同时,更好辐射带动周边发展。 共同推动获得感的有效提升 坚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与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同步推进,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为国家战略作出生动注解。抓生态环境共保。聚焦生态这一X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认真践行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协同推进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三水共治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治为突破口,共同构建长三角城市间环保协作的有效路径,打造绿色美丽长三角。抓公共服务共享。在放大优质资源、推进均衡布局的同时,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互联等技术,加强与兄弟城市在社保、就医、养老、教育、文旅、出行、精准脱贫、社会治理、风险防控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完善优质公共服务一体化、标准化供给体系,合力提升长三角区域人居品质。抓统一市场共建。探索运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消除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形成自主可控的全方位统一开放市场,畅通区域经济循环。联动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不见面审批、预审代办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864改革等创新做法。积极复制推广自贸区试点经验,大力提升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结合研究制定十四五规划,X将加快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内涵、动力机制、方法路径,推动江北新区、江宁区有力有序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省级试点,努力回答好全面小康之后的路怎么走这个重大命题,把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X的美好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心得体会 -学习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心得体会3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此次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为区域内各地各部门扎实推进工作、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这片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的3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区位优势明显,国际联系紧密,协同开放水平较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进一步增强长三角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将其强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充分激发出来。 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抓好统筹协调、细化落实,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将长三角打造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 一是要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各地需摒弃过去以我为主、各自为政的思维惯性,真正在推动协调发展、共同发展上下功夫,通过深化改革和持续创新打破行政壁垒、消除发展症结、完善区域政策。特别是要在建立规则统一的制度体系、促进要素市场一体化、完善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机制等方面做好可持续的制度安排,促进各种要素在区域内顺畅流动,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一体化发展水平。 二是要紧紧抓住高质量这个关键。无论是谋划整个区域的一体化建设,还是着眼解决一时一地的具体问题,都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顺应规律、稳中求进。既要着眼有没有够不够,更要研判好不好优不优,锚住高质量发展这个方向持续推进,强化创新驱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产业链水平,更好释放区域强劲且持久的发展动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