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心得)之贫困地区校本课程开发“有米可炊”
班主任论文之贫困地区校本课程开发“有米可炊” 一、明确目标,开发适合地情、校情的校本教材 新课改为我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贫困地区县城学校,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在实施中提供了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平台,因此在开发校本教材时,我们倾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校本课程实施的特点,我们立足于本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的情境化实施创造条件。学校在开发校本教材方面做到努力把师生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并注意发挥家长和社区资源的作用。学校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经费保障,为开发校本教材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1、开发程序 首先根据我校的办学宗旨拟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我们先后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开发修订方案》、《校本课程开发评价方案》。这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宏观规划和指导性文件,是学校教育哲学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其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并由承担具体课程开发的人员编制课本。 2、开发活动方式 我校根据课程开发宗旨,学校采取引进、改编、新编的方式进行校本教材开发活动。 (1)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改编和重组,合理利用已有课程资源。 根据文本资源相对短缺的现状,我们让教师大胆灵活地应用教材资源。教师可以删除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可以改变原有的教材体例进行重组,增加根据“学生兴趣问卷调查”得来的信息增添更好的教学内容加以补充和拓展。我们鼓励教师对现行教材以开放的眼光审视、批判与改造。对现行教材进行补充和拓展,更能体现课程的开放性、时代性和综合性,更重要的是教师可藉此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弥补了课程资源的不足。 (2)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设置校本课程,合理配置已有课程资源。 一是加强课程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进行相关内容的有关渗透,即以某一主题为基点,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我们把技术课和人文社会课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都有机地结合到校本课活动中,在刚刚进行的“水洛中学第三届校园艺术节”活动中,我们的美术、音乐、体育就是一个好的例子。 (3)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的融合,合理生成课程资源。 多媒体教学为学生网上学习提供了便利。学生可以上网查资料,可以下载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在网上查询、交流、欣赏、创作、展示,这一做法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阅读”课教师就创造性地开展了“网上阅读”,效果很好。 (4)创建具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合理拓展课程资源。 从拓宽学习空间,开发师生主体潜能目标出发,师生一起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进科学,融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让现实生活的社会文化、自然景观、时事焦点等都成为我们学习研究的内容。“庄浪民俗”课就在深入挖掘生活、挖掘历史中体现出了它的地域特色。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 (1)要求每个教师做到“三定” 我校根据校本课程的设置,把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表中,每个教师的课程表上校本课程以“综合实践课”统一标明,要求每个教师做到“三定”:定课时、定内容,定计划,使校本课程的实施落到实处。 (2)倡导四个“灵活多样” 一是我们建议并倡导开展校本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化,更侧重和关注活动型、实践性和体验化的教学组织,可以有讲座、角色扮演、模拟、独立研究、调查实践、视听、成果展览;可以是必修或选修,可以是学科教育或活动教育。 二是它的实施期限可以是一两个月,也可以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更多是一个学段。 三是课程的形式灵活多样。做到三个“结合”:分科课和综合课相结合;学科课和活动课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总之,在表现形式上,突出了“综合、实践、动态”的特性,“零距离英语”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四是教材的资源灵活多样。校本课程可以有“文本教材”,也可以没有;可以有声像图影等多媒体教材,也可以有其它具体的实用教具。 2、评价 我校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目标,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开发、实施的全过程评价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我们以自我评价为主,通过评价诊断课程,修正课程的开设价值。由于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时间短,对评价的研究还缺乏深度,还没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有待于在课程改革的深入阶段继续研究,形成具有特色的评价体系。 三、对贫困地区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几点思考 1、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立足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学校与教师一道去研究学校所存在的一切条件即课程资源,从而利用这些资源去合理开发。这些资源可能是物质的,如教学设施、办学条件等;也可能是人文的,如教师特长与素质、校园文化环境等。即把握学校和教师的特点和个性,创建具有“独我”的特色校本课程。 2、学生需求的个性化将促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中。 在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更多地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起来以便形成正确的态度和情感。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与思维,进行各方面的价值判断与知识内化。同时这一过程又是多变的、随机的,呈现给学生的是学生所需求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愿望进行自主筛选、甄别的有个体价值的过程。另外,学生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庞大的课程资源库。学生参与课程决策的讨论,有利于表达自身的期望、需求和兴趣;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课程的选择与开发;参与校本课程的评价,有利于提供有关的反馈信息。这点上我们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在“阅读”课的开发实施中,我们先集中力量编辑了三本本校学生的优秀作文集:《超越地平线》、《青春、阳光、梦想》、《心灵的翅膀》、《花开有声》以此作为阅读教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效果很好。 3、学校要建立教师参与校本建设的激励机制。 由于受手头现有资源的制约,贫困地区的教师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和执行规,即学校如何安排就怎样实施,甚至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一直都应是学校的任务。针对这种现状,我们首先给教师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即放手让老师去做、去选择,不过多地限制教师的开发行为,教师的自主意识无疑得到了提升,他们通过实践、反思,并且主动地与学校、与学校教务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诸多问题,从而形成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行为的自主管理、自主调控、自主激励、自主评价——我们认为,这是贫困地区校本课程开发最为有效的管理。 4、校本课程的管理要体现开放性。 传统的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在学校和教师心目中根植了课程一元管理的意识基础。这一状况,否决了学校和教师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教师固守知识、固守学科、固守教材、固守课程的保守态度,使课程的内容、形态、结构相对静止和封闭,给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消极影响,贫困地区状况更严重。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机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变学校、教师、学生对课程的适应为课程对学校、教师、学生的适应。这一转变,更多地赋予了学校、教师、学生在课程开发方面的权利,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一转变,利用校本培训的机会,在教师中树立“我们的课程”这一全新观念,使教师敢于去讨论、触及与开发校本课程——这是贫困地区开发校本课程的前提和基础。 参考文献: [1]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八期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40. [3]钟启泉,崔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