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科学探究内容的选择与优化
小学科学论文之科学探究内容的选择与优化 科学探究内容的选择与优化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科学探究的教与学又主要是通过内容的操作来体现的,因而探究内容的选择与优化将直接关系到探究活动效率的高低。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一、合理取舍、选择教材中的探究内容我们现在的科学教材中有的一课设计了好几个探究活动,很多时候,科学教师抱怨一堂课探究活动过多,课堂时间不够,活动犹如走马观花,教得累,效果却并不理想。其实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钻研,合理取舍、整合教材中的内容,善于抓住一个切入点,确定一个重点探究的内容,以小见大才能使我们的科学课闪现耀眼的光芒。如四年级教科版《冷水与热水》一课,本课有三个探究活动:①感官观察冷水与热水的不同;②观察红墨水在冷水热水中的不同变化;③ 研究热水袋上浮的原因。三个探究活动都可以深入研究,也可以面面俱到,但从学生的学情、教材单元的整体结构、学生能力的发展等来分析,我们必须确定一个重点探究的内容,究竟怎样定位意义更大呢?首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用感官观察比较两杯水,理性思考的价值不高,学生探究的兴趣也不浓,深入研究的可观性不高,而观察红墨水在冷水热水中的不同变化,要深入研究其原因,根据学情,探究的难度太大。而从教材结构来看,前一单元是《沉与浮》,研究的是物体之间的沉沉浮浮,因而以研究热水袋上浮的原因作为重点探究活动,从理性思考的角度分析,它既有知识的铺垫,又是学生思维提升的一个切入点。再如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蜗牛》一课,教材中安排的探究内容有蜗牛壳的观察、蜗牛吃食、蜗牛的运动、蜗牛爬行的痕迹、蜗牛赛跑等活动,面对这么多的探究活动,我们也不必任务式的在一节课全部完成,蜻蜓点水式的探究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而应根据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两个活动深入探究,切忌“多而烂”,应做到“少而精”。总之,面对教材呈现的一个个活动,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确定重点探究的活动,一是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出发;二是分析各探究活动将对学生所产生的意义与影响,三是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使重点探究的活动深入化。当然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对教材的深入钻研,透析教材表面活动中所隐含的科学本质的东西。 二、把握好探究内容的“度” 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探究内容的复杂程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知识储备情况等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探究内容既不能过于复杂,需要太长的时间进行探究,也不能太过简单,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结果,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在一般情况下,选择的探究内容对于学生来讲,通过对他们已有的知识、能力的提取和综合,是可以进行探究并能得到结果的,但是,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讲决不能不费努力即可解决。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磁铁的磁性》一课,这课探究内容的重点就是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我给学生提供了条形、蹄形磁铁、钢珠、回形针、大头针等,在第一个班教学时,我什么也没说,就让学生去自行探究,虽然我给了他们充足的时间,大概有25分钟,但结果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法缺乏科学性,做起来很盲目,得出的结论也是五花八门,快到下课,学生们急不可待地冲出教室,我则在反思:学生从这次探究活动中获得了多少?目标实现了吗?问题出在哪?在第二个班教学时,我对这一探究活动内容进行了一些改进,在探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磁性强弱,我先指导学生将一块条形磁铁分成四等份,在5个等分点处分别贴上A、B、C、D、E字母标志,让学生探究这5个点磁性的强弱会怎样?这样降低了探究内容的难度,同时给学生的思维起到一种导向作用,避免像前一个班那样盲目地在磁铁的任一点去进行试验,(因为久置的条形磁铁的磁性并不是严格地由两端向中间逐渐减弱),最后学生大约在15分钟内就设计了多种办法,方法科学,效果也很好。从两次不同的探究情况可看出,把握好探究内容的度是非常必要的,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及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细细揣摩。再如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探究重量与摩擦力的关系时,实验要求小车处于刚好运动状态,即小车所受的拉力刚好等于小车所受到的摩擦力,实验操作难度大,再有五年级小学生对这种刚好运动即达到力的平衡状态很难理解,因此这部分 的探究内容我在教学中加以改进,让学生利用测力计慢慢拉,尽量使小车运动的速度比较均匀,那么测力计所读数就是大约等于小车所受摩擦力,这样就简化了探究内容和过程,学生便于操作和理解,更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探究认知水平。我认为有句话说得好: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我们的探究活动既不能光在树下跳,结果什么也没摘到,也不能是垂手可得。 三、探究内容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之一便是具有了内在动机,因此,以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为特征的探究式教学,必须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探究的内容即肩负着这样的使命,可以这样讲,学生对探究内容的兴趣是探究活动进行下去的动力源泉。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首先,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具有挑战性的一些问题比较感兴趣,因为学生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倾向,喜欢探索未知世界,如在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着火了》一课有一探究内容就是探究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可给学生提供一易拉罐金属片,一酒精灯、火柴,让学生想办法:不用擦、也不用在明火上点火,怎样点燃火柴?这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其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探究活动多一些生活气息,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如学习了《食物的营养》一课,不应只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停留在课堂上对几大营养成分的探究,而应进一步联系生活进行探究,如让学生几人一组对学校胖瘦、高矮不同的学生的饮食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再用统计的方法总结学校学生的饮食结构、状况,然后制定一份科学菜谱送给学校食堂,并开展饮食卫生宣传,在活动中,学生有的是调查员,有的是统计员,有的是营养师,有的是配菜师,有的是宣传员,他们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对现实的生活进行思考、评判和改善,这样的探究活动内容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本思想,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且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从而体验到学有所用的快乐。此外教师还可从儿童身边喜玩乐见的事物中去挖掘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自行安排一些探究内容,让学生快乐地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例如我们知道学生很喜欢玩“吹泡泡”的游戏,有的学生连上课都忍不住偷着玩,看着学生们如此迷恋这种玩意,有位教师就上了一堂自编课“泡泡研究室”,先让学生玩吹泡泡,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怎样让泡泡吹得更大,吹得更多,吹出花样来。学生们兴趣盎然,聪明才智也发挥到了极致,整堂课学生“玩”得轻松有趣,探究效果也非常好,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探究内容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同时也能给学生一种启示: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探究内容的选择上应多在“趣”字上下功夫。 四、注意提高探究活动内容的思维含金量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以关注学生终身的科学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从这个表述我们可以很清晰地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一项非常理性的思考、实践过程,它有别与学生的“玩”。我们的科学课堂应是充满浓郁“理性思考” 味的课,我们不能脱离这条主线,因此我们的每个探究活动都应有清晰的目标和目的,应在矛盾的冲突及产生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不断深入地探究,要提高探究活动的价值,不仅要有行为活动,更要有思维活动,现在在我们科学课中常看到有些课堂“活动有余、思维不足”,在活动中蕴涵的知识能力太浅,没有太多的思维训练的成分。我们教师应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活用教材,精心安排学生的探究活动内容,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有更意义的探索与发现。例有位教师在《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探究活动内容 是这样安排的:①由观察酒瓶盖的沉浮引发学生的疑问与猜想,再到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首先让学生对桌上的材料进行推测,再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验证。教师把这些材料的名称罗列在黑板上,根据学生的推测和实验结果进行板书。学生在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很容易进行自己的初步判断: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②实验: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请学生按大小、或者说按轻重对桌上材料进行排列,然后进行推测,大的物体会怎样?重的物体会怎样?等。对于不能分辨出轻重的物体教师提供给学生天平称称。交流时,教师再次把学生的实验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对比,结果学生得出:物体的沉浮跟大小、轻重又无关的结论。③ 再次进行实验验证跟大小、轻重的关系。控制一组变量,(轻重)研究大小,控制一组变量(大小)研究轻重。最终得到结论:轻重一样的物体,沉浮跟大小有关。大小一样的物体,沉浮跟轻重有关。纵观本案例中的三个主要活动,第三个活动是第二活动的发展,第二个活动又是第一个活动的发展。所安排的这些探究活动内容是按学生的思维发展循序渐进地展开,有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逐步深入发展,活动的价值也就比较高了。总之,探究活动内容的选择与优化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率,关系到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除了以上所述,还有很多需要考虑的细节,值得我们科学教师长期去探讨研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