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不容忽视的一环
小学科学论文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不容忽视的一环 高丽丽 一场演出,必须要唱好压轴戏,才能赢来满堂彩;一堂课,必须要把握好结课,才能得来课堂教学的完满。但在实际教学中,结课却常常被忽略,或时间得不到保障,或过程流于形式,或主客体产生错位。久而久之,不但教师对小结没兴致,学生对结课更是心理冷却。当教师惯以“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来作结课语时,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可能只剩下“这节课该结束了”的心理暗示。 教学实践证明,恰当地设计结课,不仅可达到纵贯全课要领、架构健全的知识体系、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还可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那么,结课应怎样进行呢? 一、明确结课技能的基本要求 1、总结要精当,有利于学生回忆、检索和运用。结课应从教材内容出发,紧扣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方法,或从重难点点拨,或从智力开发、思想教育角度予以引导,针对性强,不可面面俱到不分主次。 2、能够概括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深化重要事实、概念和规律。能帮助学生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网络化。结课要以科学为指导,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教材自然地进行思想教育,不可信口开河。 3、恰当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如练习、小结和实验。在设计结课时,应重视在“趣”字上下功夫,尽可能设计得生动活泼,有趣味,使学生乐学。切忌从头到尾简单重复。 4、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结课应重点突出,切中要害,画龙点睛,恰到好处,语言精练干净利落。要给学生以启发,要“点而不透,含而不露,意味无穷”。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起思维火花,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收效良好,意味隽永。 5、布置作业要求明确,数量恰当,结束环节安排紧凑,不拖堂。 二、重视结课技能的构成 结束新课所需的时间没有确切的指标,有所选的方法来确定。一般在下课前三五分钟结束是合适的,再利用所余时间布置作业。当一切活动有条不紊地完成后,下课铃响,最受学生欢迎。在结束一个课题的时候,大体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简单回忆——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整理认知思路。 2、提示要点—— 指出内容的重点、关键是什么,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它们和已学过的知识之间又是如何联系的。必要时可做进一步的具体说明,进行巩固和强化。 3、巩固应用——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新的问题,在应用中巩固知识,并进一步激发思维。 4、拓展延伸——有时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而把课题内容拓展开来。 三、遵循结课的一般程序 结课技能的一般程序为:提供心理准备——概括要点,明确结论——回顾思路与方法——组织练习——布置作业。 1、提供心理准备。一节课上到最后阶段,时间快到了,学生精力容易分散,情绪容易松弛。这时要演好“压轴戏”,取得“丰收”,必须要通过有效方法唤醒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2、概括要点,明确结论。就是教师要通过对知识的整理,指明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掌握识记和理解的关键点,明确主干知识和学习的主线,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3、回顾思路和方法。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回顾,进一步明确理论逻辑是架构在生活逻辑基础之上,掌握辩证法、归纳法、演绎法等多种思维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 4、组织练习。就是采取文字练习、口头提问或其他有效形式,检验和反馈教与学的状况,巩固新知识,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 5、布置作业。主要是通过布置书面或行为作业,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在应用中解决新的问题,巩固、扩展知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操作和运用新知的能力。 四、讲究结课的方式 与导入新课一样,结束新课没有固定模式。既可以以复习、巩固为主,也可以承上启下,为下一节做准备;既可以以一两个问题为重点,也可以从全面、系统的角度出发;既可以以本节内容为主,也可以联系以前学习的内容;既可以以教师为主,也可以师生协同进行;既可以采取讲授法,也可以采用练习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1、归纳总结。要求必须体现提纲挈领、全面准确、简明扼要和生动形象的特点,意在巩固和运用新知识。这种方式的结课,一般用于新知识密度大的课型或某一单元教学的最后一次新授课。这些知识的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如何,易错点在哪里,这些问题不理顺,则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出现混乱。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归类、理顺关系。形式有: 学生自我总结结尾——这类总结一般用于在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科学学习经验的五、六年级科学课中。例如学生在对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进行比较后,让学生自我总结、交流结尾: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用力方向;像塔吊的吊钩上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师生共同总结结尾——这类结尾一般用于在学生有一定的科学学习经验的四、五年级科学课中。例如《摩擦力的秘密》一课结束时,就据板书引导学生共同总结该课知识点: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教师总结结尾——这类总结主要用于在学生刚接触或接触科学课不久的三、四年级的科学课中。例如三年级《校园里的植物》一课可采用此类方法结尾——植物的共同特点是:都需要阳光、空气、水分等;都会生长;都会繁殖后代;都经历从生到死亡的历程。 2、比较异同。将那些相互交叉、矛盾、对立的概念通过分析、比较,既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或不同点,又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相同点,从而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得更加准确、深刻,记忆得更加牢固、清晰。 3、首尾呼应。首尾呼应又称前呼后应、回应式。它是结课时,用教学内容中的知识来回答导入新课时所设置的悬念、所提出的问题及所进行的假设。它是悬念的释然、问题的解决、假设的证实或否决。 4、概括中心。课堂结课时用简练的语言把这一堂所讲的知识中心概括出来可以帮助学生删繁就简,把握中心。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5、悬念激发。在结束课之际,提出与本节和后续课内容均相关的问题,设立悬念,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却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这无疑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价值的。此种过程对下一步要学的内容点到即止,不要画蛇添足。一般上下两节课的内容和形式均有密切联系,用悬念激发式结课效果较好。此节课的结尾,正是下节课的导入,首尾相连,形成一个知识的逻辑整体。来个自然转折——“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吧”或“看哪些同学课后能主动继续研究”等结束该课。这样的结束,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真正是“民主教学”——不挤压他们的课间休息时间,能保持学生学习科学的盎然兴趣。 6、巩固练习。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内容的教学,引出概念、得出规律并非难事,而要让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却非易事。巩固练习方式的结尾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设计的。实施时,教师应抓住重点和关键性问题,精心设计习题,通过动手动脑,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练习题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层次要由低到高,由简到繁,口答和笔答相结合,内容不宜太多,用时不宜太长,使学生从成功中体验到进步。如《斜坡的启示》一课结尾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开课时提出的问题:“ 来到山区,我们会发现山路弯弯,盘旋其间。山路为什么要这样修建呢?(因为山的高度未改变,盘山公路盘旋其间,相当于延长了山的路程,使坡度变得较小,因而省力,便于人车上山。) 7、延伸结尾。科学课的内容来源于大自然,且内容是”开放“的,并且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也需要在不断的强化中内化形成,因此单靠科学课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科学课结尾时巧妙地将科学内容延伸至课外进一步深化研究。 延伸课后动手种植、养殖或制作,强化动手能力。如学生对杠杆类工具进行比较后,组织学生开展”小杆秤“制作比赛;再如上完《电磁铁》以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一个强磁力电磁铁;又如上完《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让学生课后养殖金鱼,观察金鱼的生活等,都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或延伸研究的能力,强化动手能力。 延伸课后调查、参观或观察,培养发达的观察力。如教学《建桥梁》后,组织学生观察研究家乡的桥,画出桥的结构,并写一段介绍它的短文;再如上完《搭支架》一课,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了框架结构,使用这些框架结构有什么好处?既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课后知识拓展延伸,深化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学习了《校园里的植物》后,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书本、走访等方式,了解世界珍稀植物和它们分布的地方;再如学习《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后,让学生课外搜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生物特征的资料“ 并交流。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科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良好习惯,更深化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善学科学。 总之,结课技能与导入新课技能互为关联,它是导入新课的延续和补充。导入时引起的话题和引入的内容在课堂教学行为将结束时应该有一个完美的交代和解答。如果说导入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那么在结束时应该使这种动机最终升华为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技能的掌握。好的结课正如好的压轴戏能赢来满堂彩,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及时的巩固、概括、运用,把新知识、新技能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完整的认知结构,还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学习活动,成为连接课内与课外的纽带,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 参考文献: [1]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45 [2]谢利民,郑百伟主编,现代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6 [3]徐天中,林红,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理论探索与模式研究[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66 [4]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 29-3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