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课后互动类习题的把握和落实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课后互动类习题的把握和落实

语文论文之课后互动类习题的把握和落实 ‎ ‎  箬横镇第二小学 谢云利 ‎  【内容摘要】精读课文课后习题中有一类比重较高的互动题,该类习题教师应如何做精准把握,有效落实呢?在把握上,主要把握住课后互动类习题的特点、功能;在落实上,主要处理好课后互动类习题内容与时机、内容与学情、自主与合作、得意与得言的关系。‎ ‎  【关键词】课后习题;互动;把握;落实 ‎  就课后习题而言,当下所使用的人教版第二、三学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读课文的后面均编有习题。其大致有以下五类题型:第一类是朗读题,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短语是“多读几遍”、“读一读”;第二类是互动题,出现频率最高的四个词语是“讨论”、“交流”、“谈谈”、“说说”;第三类是抄写题,高频率词汇为“抄下来”、“抄写”;第四类是感悟题,高频率词汇为“体会”;第五类是小练笔。有时两类题兼备,合二为一。其中互动题所占比例为课后练习题的45%左右。‎ ‎  笔者在区域内的几次语文课堂教学调研中,发现有些教师对待课后互动类习题上存在着三种不良倾向:一是认为“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文本有什么,我可以教什么”,何必顾及课后习题,受课后习题羁绊;二是认为有些互动题过于宽泛,学生无从下手;三是觉得交流与讨论花时多,放了会收不回来,还是舍而弃之,“简单”‎ 教学快捷。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对教材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交流讨论的价值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  那我们应如何精准把握课后互动类习题?如何有效落实课后互动类习题呢?‎ ‎  一、课后互动类习题的把握 ‎  (一)把握住课后互动类习题的特点 ‎  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中课后互动类习题,它力求体现新的学习理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一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如五年级上册《梅花魂》的习题设计:“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梅花魂’的‘魂’是什么意思?”二是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精神,如三年级上册《灰雀》的习题设计:“我发现列宁非常喜欢灰雀,你发现了什么?我们都来说一说。”三是注重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如六年级上册《穷人》的习题设计:“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一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四是讲究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结合。如三年级上册《赵州桥》的习题设计:“让我们一起夸夸赵州桥。”‎ ‎  (二)把握住课后互动类习题的功能 ‎  课后习题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和汗水,直接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反映了教学目标和要求,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对教师来说,它具有教学导向功能,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依据,也为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思路;对学生来说,它具有学习导向功能,起着左右着学生阅读习惯和认知规律的作用,是学生开展课前预习和课后检测的极好抓手。‎ ‎  作为课后互动类习题,它既有课后习题共性的功能,也有着特别的功能。学习塔理论告诉我们讨论组、实践练习和向别人传授是新型课堂教与学方式,课后互动类习题的特别功能就体现了这样的教与学方式。有效互动中的交流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学生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能扩大学生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能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能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  在把握课后互动类习题上,除把握好特点、功能外,我们还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增强课程整体意识,做到瞻前顾后,上勾下联。仔细研究编者为什么在这一学段、这一册、这一单元、这一篇课文设计这个课后互动类习题,用这样的语言去叙述题目。二是要充分预设,以学习者的身份去潜心会文思考解决问题;以引导者的身份去想想学生会怎么去解决,会怎么来回答,会出现什么困难,课堂上应如何去引导、点拨。‎ ‎  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观念:不能只有“题”,没有“人”‎ ‎。解题不是目的,而是要凭借题目,通过解题路径,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若囿于解题,忘却了“题”之功用、忽略了“人”之存在,势必会划地为牢,作茧自缚,教师享受教学的乐趣在腐蚀着,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也在伤害着。呜呼,哀哉也!‎ ‎  二、课后互动类习题的落实 ‎  (一)处理好内容与时机关系 ‎  对一篇课文教学而言,课后互动类习题何时落实为好?这要根据题目内容而定。有的可以安排在整体感知、质疑问难教学板块,有的可以安排在细读文本教学板块,有的可以安排在总结升华教学板块。‎ ‎  在课后互动类习题中,有些课后互动类习题是提纲挈领的问题和感悟性的问题。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融入阅读课堂中,作为研读主线,带领学生主动走进文本,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和语言习得上学有所成。如,三年级下册《检阅》一文的课后互动类习题:“我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讨论:观众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课文的教学恰恰可以以此为切入点:(1)讨论观众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讨论,围绕“这个小伙子棒在哪里”研读描写博莱克的句子。理解博莱克当时的心情,想象他为了参加检阅刻苦训练的情景。体会身残志坚的博莱克是一个自信、自强,热爱生活的孩子。(2)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去讨论观众为什么说“这些小伙子真棒”?,学生在讨论中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感悟同学们的团结,对残疾孩子博莱克的关心爱护。这样围绕课后互动类习题作为“主问题”‎ 展开探究,可以避免教者的繁琐提问、繁琐分析,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成为研读课文和习得语言的有效载体。‎ ‎  (二)处理好内容与学情关系 ‎  编者基于普适性的考虑,有些课后互动类习题只作大致的要求。我们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对课后互动类习题加以改编优化,使其更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的课后互动类习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你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和同学交流交流。”根据本班学生预习中所反馈的学情,把此题一分为二,改编为“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自然段,来研究一下作者是怎么表达出他是在山中‘访问好友’的?研究后一起和同学交流交流。”“你有忍不住想跟自己喜欢的大自然中某一景物对话的体验吗?学着来写一段吧。写后互相读给同学听听。”在教学中,第1题为降低难度,选第3自然段以“学习伙伴”展示思维过程的方式作示范。范例是这样的--“我研究的是第3自然段,这一自然段把老桥比喻成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用跟老人对话的口吻,问候了老桥。整段话读上去很深情,很有节奏,还让人想象到一幅幅的画面。”学生有了“拐杖”,自然得心应手,交流也信心满满,言辞切中肯綮。第2题读写结合,是学生发现、领悟表达方法后的迁移运用,真正体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课程性质。‎ ‎  (三)处理好自主与合作关系 ‎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编者所设计的课后互动习题旨在体现这一课程基本理念。‎ ‎  有自主学习为基础,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有依托,才有效果。落实课后互动类习题首先必须给每一个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在静静的环境中围绕课后互动类习题作深入的自学思考,或默读,或批注。在每一个学生酝酿蓄势后,再分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让每一个组员说出自己的见解,相互印证补充,相互碰撞启发,并将组内交流讨论所形成的共识及主要分歧作梳理,确定一个“发言人”代表小组进行汇报。如,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笔者根据课后互动类习题:“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一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展开教学。先学生自主学习,分别用横线、波浪线、双横线画出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画好后边读边做批注。再分小组按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顺序交流,从交流中确定其中的一个方面的语句进行重点探讨,并在班级组际对话中展示。由于做足了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就自然而然精彩不断。内容层面,学生感受到穷人“穷”(物质贫穷),穷人“不穷”(精神富有)的内涵。语言层面,学生通过经典课文学习,感受到经典的名家名篇所散发出的语言文字魅力,也学到了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描写的表达方法。‎ ‎  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不是一蹶而就,它要靠不断实践才能逐渐形成。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处理好“鱼”(知识)、“渔”(方法)、渔场(实践)的关系,掌好“舵”,让学生奋力划好“桨”。‎ ‎  (四)处理好得意与得言关系 ‎  语文的课堂是让学生在本色天然的语言家园中徜徉,感知、感受、感悟文字和文学带来的无穷魅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语文学习的意义,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和满足,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作为语文课堂学习交往活动主要形式的课堂交流讨论,显然也要达成得意得言,言意相协效果。真正让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潜滋暗长。‎ ‎  有些课后互动类习题就直指语言形式方面,这类题目我们比较好把握,在交流讨论中不会让“得言”流失。但有些课后互动类习题粗看是语言内容方面的,细究一番,语言形式却蕴含其中,必须关乎语言表达形式。这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并在教学中让学生言意兼得。如,《冬阳。童年。骆驼队》课后第2题:“课文描写的场景和画面,一定使你印象很深。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笔者就围绕这个课后互动类习题让学生自主读课文,学词学句,理解课文,进而交流,结合文中的语言文字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如在交流作者看骆驼吃草料场面中,随机结合揣摩特色性语言(“‎ 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连用三个“那样”与只用一个“那样”效果不一样,连用三个“那样”语言文字的节奏就出来了,“我”的好奇之心也呼之欲出。)和传神词语(“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中的“呆”,一个“呆”字,就将我们的眼前的镜头放慢了,拉长了,定格了。)‎ ‎  在“生为主体”、“学为中心”,无限放大学生“学”的新课改今天,课后互动类习题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契合课改理念,其教学价值也日益凸现。作为我们普通的一线语文教师,在常态语文教学中,把握和落实好课后互动类习题,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实实在在地在做教学的真事儿。把握住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确定教学内容“不跑题”;落实好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乐学语文,会学语文,学好语文。功莫大焉!‎ ‎  参考文献:‎ ‎  [1]李炳亭。高效课堂的理论与实践。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7.‎ ‎  [2]闫  学。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  [3]叶燕芬。习题系统:为语言的有效习得服务。小学语文教学。2012.5.‎ ‎  [4]郑宇 郭文祥。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变革。小学语文。2012.1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