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要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论文之要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要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广西来宾市武宣县桐岭中学 韦清梅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读。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说明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蒙童入学,文义不懂,先把《三字经》《百家姓》读得滚瓜烂熟。及至年岁既长,“四书”“五经”也往往读得倒背如流。这种“死读”当然有其弊端,然而这种“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几千年来,他们便是让学生认真朗读范文。在这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解放后,语文界的名师高手们也常常提醒我们,要把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视为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朗朗书声常常被教师的过分讲解所代替。课上“讲”得多,课后“练”得多,惟独“读”得太少,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遗憾。我们有必要让朗朗书声回到语文课堂上来。 尤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 更应该受到一定的重视。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他们年龄及阅历所限,对感性知识的接受能力仍大大超过对理性知识的接受能力。所以要提高初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趣,使他们的思维融入课文的意境中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朗读是实现这一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当我们在剧场、影视或收录机里听到那声情并茂的朗读时,会被它所吸引,所打动,进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知不觉地进入到那美妙的意境中去,因为朗诵有一种渲染的魅力。朗诵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其他手段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 那么,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到底有哪些作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方面: 一、朗读有利于传递情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情感活动过程,它一刻也离不开情感参与。这种情感,包括教材所包含的作者的写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的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仅仅要求教师教学时有充沛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情感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并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参与,来正确体会教材所蕴涵的情感。有些文章,与其多“讲”不如多“读”,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理解作品,并把教材情感传递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 如朱自清的《春》,字面意思是易懂的,但作者在字里行间又蕴涵着细致的感情变化呢?这就需要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可从处理第一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的语调感情入手。两个盼望表达了希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后一个盼望更突出了盼望已久这一特点。所以,第二个“盼望着”语调要明显高于第一个,并且要蕴涵急切等待的心情,每一个“望”字更应突出。后半句的“来”“近”要蕴涵惊喜,兴奋的感情。一句的朗读处理可带动一段,一段的细心体会有助于全文的把握。 又如《最后一课》的最后一部分,即下课铃响时,韩麦尔先生表情的变化,语言的哽咽,写字的遒劲,挥手的无力这些细节的描写,就可通过逐句逐段朗读时的感情处理,使学生进入文章的感情中去,从而自然而然的体会出韩麦尔先生复杂的心情。教师可先范读,然后请学生个别朗读,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通过分析每一句话感情的处理,让学生通过对比揣摩读法中体会出人物的感情。这样比单纯地讲解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再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作者通过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表达了亿万人民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不是一遍朗读就能体会的。教师可将讲解与朗读穿插起来,以读助讲,以讲带读。在讲的时候可结合写作背景,也可通过学过的写周总理的事迹的文章来体会各阶层人们对周总理的深情。因此,朗读时既要有贯穿全诗的基调,又要读出层次来。最终使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融入朗读之中表现出来,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朗读有助于知识的传递 有些语文知识,通过课文的朗读可易于学生理解掌握。一般来说,在各种文体中,记叙文注重一个“情”字,文章往往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此朗读时感情、语调较丰富。说明文注重一个“知”字,课文强调科学性、知识性,不受感性认识支配,故朗读时宜采用平实的语调。议论文突出一个“理”字,强调行文的雄辩、有力,所以朗读时要注重气势,语调严谨。朗读可帮助我们传递各种文体知识。 如《影子的故事》是篇说明文,但它是由故事生动地引出科学知识,让学生体会记叙笔调的生动与说明笔调的平实,在朗读时语气的不同,来加深理解记叙与说明的区别。 《谁是最可爱的人》通过最后一段的朗读,可帮助理解抒情与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前半部分用了一组排比来描绘祖国人民在和平环境中幸福生活的图景,这里是抒情,故宜用轻松、舒畅的语调。后半部分表明观点,激发读者应该去热爱我们的战士,朗读时语调气势要加重,较为严肃,速度稍快。 又如,朗读可帮助区分古诗、新诗、民歌几种形式。陈毅、贺敬之、柯岩生活时代相近,为什么三人的作品《梅岭三章》、《回延安》、《周总理,你在哪里》却分属三种形式呢?教师可通过对诗的节奏、韵律的分析启发学生通过朗读比较来从感性上体会三者的区别。《梅岭三章》是绝句,朗读时要注意读出格律及节奏。《回延安》运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 的形式,语言富有地方色彩,讲究押韵,但并非一韵到底,所以读来口语色彩较浓,似在歌唱,而《周总理,你在哪里》是新诗,注重抒情,形式自由,不讲究句式的整齐,故朗读时易于感情的表达。 再如,朗读还能使学生把握消息与通讯的区别。消息与通讯都属于新闻体裁,都是记叙的文字,但消息注重的是客观事实,消息的朗读是事实的真实报道,不应多夹杂朗读者的个人主观感情在其中,而通讯则包含比较明显的感情色彩,因此通讯可按作者的感情倾向读得有声有色。如消息《六选手得五枚金牌一枚银牌》与通讯《他们的未来不是梦》是同一内容的不同写法,可通过比较来加深体会。 三、朗读能培养学生语感 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往往语文水平也较高,因为朗读的水平最终归结于对课文的分析理解的水平。反复朗读能使许多优秀篇章储存在大脑里,无形中也增强了语感,这反映在写作中就能表现为语句的连贯、流畅与词汇语言的丰富;反映在口头表达上,就表现为语言的自然、清晰、达意、得体。 《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讲演稿,《理解应该是双向的》是一篇辩论纪实。这两篇课文已不是一般作品中运用的书面语,而是口语的记录。说明朗读最终目的在于培养日常口语的语感。这两篇课文要让学生由“读”变为“说”,前者是讲演语气,后者是辩论语气。 笔者在执教的班级中,加强了朗读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些较差的同学在朗读水平的提高中也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事实证明,这个为古人沿用千载的传统教法,不仅不可摒弃,而且应该很好地继承发扬。宋代的朱熹曾说:“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吴伯萧也曾忠告:“把工夫下在多读原文上边。”这些都体现了“读”的重要性。 总之,多读才能多说,读好了才能说好,所以,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帮助教师把教材情感,语文知识传递给学生,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就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让我们使朗朗读书声回到语文课上来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