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浅谈低年级学生如何走近‘数感’ 小学数学获奖教学(心得)
数学论文之浅谈低年级学生如何走近‘数感’ 小学数学获奖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 论 文 浅谈低年级学生如何走近‘数感’横峰小学 陈 微【摘要】数在人们的数学学习中贯穿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影响着学生的各科学习,也为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1、使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并能表示生活中的数,感知数感。2、学生之间的表达与交流形成数感。3、实践操作比较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使数感得到发展。4、学生观察比较优化数感。5、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提升数感6、激励评价强化数感。 【关键词】数学课堂 低年级学生 数感培养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由此可知,数感对数学教学和数学的运算及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数感的发展。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非常灵敏,其数学意识能力发展相当快,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理解“数感”呢?怎样建立和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呢?如“瞧,这套房子的面积真大啊,有150平方米吧”,“今天的天气太热了,大概有35度吧”,“我的身高是1米2”,像这种把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就是一种数感。数感实际上是指一种主动地、自觉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简单的说数感就是会“数学地”思考。数学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解决。如—个学生去文具店买练习本、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就要考虑购买每种文具的数量、单价,应带多少钱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步地学会用数学思考的方法理解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一个公民都具有数感,会“数学地”思考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数学地思考” ,这才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所以说,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数感的发展,使我们能用更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使我们能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使我们的数学学习更有灵性。当前有些低年级学生存在对数学不感兴趣,有些学生能根据信息解决问题,列对算式,但却说不出为什么这样列式。这就需要在数学课堂中对低年级学生加强数感的培养,如何让低年级学生走近数感呢?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生活情境感知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数学又高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头脑中不能很好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低段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小朋友的生活实际,只有将抽象的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获得主动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而数感的培养恰恰不是通过传授就能得到,它需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感知、去发现、去探索,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并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真正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数学学习中,并体验数感。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在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为低年级学生创设一种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感的目的。例如:在教学“10000以内数的认识” 时,让学生联系生活的真实情境,说出学校操场上做操时大约有多少人;一个剧院大约能坐多少人;看一段足球赛的录象,感受一个体育场有多少人,一万人大致有多少;如果我们学校20个班,一个班60人,全校学生一起做操需要多大的操场,一万人大约多少个班?多少所这样的学校?又如教学《克和千克》时,让学生感受1克和1千克有多重,通过学生亲身感受具体实物的重量。一只手里放1克的2分硬币,另一只手里放1千克的大米,再看一看,比一比,掂一掂,让学生感受后说说1克很轻, 1千克比较重,把1克和1千克感觉记在心里,在生活中找一找,掂一掂,称一称估计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二、表达交流形成数感 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进行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进行交流,就有两种思想。” 而学生对数的意义和作用,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其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以求共同进步。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如,教学8+7=?时,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生1:把7分成2和5,8和2凑成10,10再加5得15。生2:把8分成3和5,7和3凑成10,10再加5得15。生3:我是这样想的,因为10+7=17,所以8+7的得数要比17少2。是15。生4:把8和7看作2个10,10+10=20,20-2-3=15;生5:我把8+7的7看作8,因为二八十六,所以8+7的得数就应该比16少1,是15。……这样,学生在同伴交流中体会了计算的多样化,逐步形成数感。 又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后,组织学生玩猜页码游戏。出示一本连环画,猜猜它的页数:生1:连环画的页数是100页。师:它是8的倍数,生2 :32页。师:比32大得多;生3:72;师:高了;生4:64页;师:比64少一些;生异口同声地说:56;师:正确。这样依次猜连环画的页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8的乘法口诀迁移到了这里,最后得出是56。学生采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描述数的大小关系,既锻炼了小朋友在结合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的本领,又渗透了“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牢牢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巧妙设计了活动,创设了一个个令学生可亲可近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炼数学精髓,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三、实践操作发展数感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 动手操作,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是儿童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起点,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是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理解数的意义和作用,建立良好的数感。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及学具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数感。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并对数产生亲切感。在教学………………………………点击下载浏览全部点击下载此文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