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满足孩子的需要——也谈研究性写作
语文论文之满足孩子的需要——也谈研究性写作 满足孩子的需要——也谈研究性写作龙泉二中 周俊敏内容提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革作文教学,让写作成为学生最钟情的学习活动,首先必须满足孩子的需要。本文试从满足孩子的写作需要入手,初步探讨研究性写作对于写作教学的意义。关键词:症结 研究性写作 写作材料(资源) 真实性写作 基本模式 “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破钢笔杆”“写作难,难于上青天。”“写作啊,写作,想说爱你不容易。”------在教学中,身为教师的你肯定没少听说这样的话。虽然教师们在“写作教学”这块土地上长期辛苦耕耘着,可收效甚低。我们的孩子还是谈“写”色变,惧怕写作。写作教学的症结究竟何在?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如何满足孩子的需要?以下笔者就此作一些初浅的陈述。 一、写作教学的现状分析: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症结何在?以往我们更多的是从教师的角度寻找原因,今天,让我们回归学习的主体,去看看学生的苦衷。课内45分钟就教师布置的一个作文题或一个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没有什么材料可供参考,即使有材料也来不及翻阅;他们有生活却没有多少生活体验,在如此封闭、呆板的写作环境中,他们只能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搜索枯肠、闭门造车;说实在的,他们并无多少写作的兴趣,更不用说创作的欲望与冲动了,长期的写作经验告诉他们,他们的习作将淹没在众多雷同的学生习作中,他们唯一的读者——老师或许并无多少精力顾及他们这些平凡的习作,只有少数文质俱佳的作品能受到老师的青睐,脱颖而出;眼前的这篇习作,充其量只是应付老师作业或检查的一张纸,那上面的东西多数是编造的,并未凝聚他们的生活、情感,他们连自己都懒得再多看一眼。从以上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孩子有着两种明显的需要:写作材料、生活体验的需要,以便“有米可炊”;真实的写作任务、写作情境,真实的写作对象、写作成果的需要,而非被动写作。二、“研究性写作”的意义: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专家学者和一线的语文教师提出了不少好的见解,其中“研究性写作”是影响较大的一种,笔者以为它能较好地满足孩子的写作需要,在写作活动中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一)研究性写作能帮助孩子构建自己的写作资源库,满足其对写作材料的需求。基于对传统作文教学的痛切反思,语文课标清晰地阐释了写作的真正源头在生活;或者说,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源自其朴素而意蕴颇丰的日常生活,因此,课标进一步要求学生“参与生活”、“发现生活”。然而有生活就有写作材料吗?让我们来重读窦桂梅在《什么是写作材料》一文中的一个例子。“比如两个骑自行车的人,下班时候经过同样的一条马路。由于上午施工的原因,其中一段掘出一条小沟。第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奔来,车子陷进去,人被摔倒。这个人很生气,嘴里骂咧咧地哼了一句:“今天真倒霉!” 然后整理了一下车子就匆匆离去了。第二个呢,骑到这里也摔了一跤。可是,他却拍拍身上的土,站在那里观察了一阵地形后,心里琢磨起来——我为什么摔了一跤?不摔跤会怎样?摔了跤会怎样?怎样才能不摔跤?嘿,别说,这个人回家后把今天摔跤的经过和感受跟家人说了,并且写成了一篇很好的作文,作为一次经验教训的记录。” 同样的生活经历,前者“‘酒肉’穿肠过,‘佛祖’没有心中留”,后者将“感受生活”+“体悟生活”,结果写出了好作文。由此可见,“所谓生活并不是你所见所闻的一切现象,而是被你的心灵同化了的、成为自己心灵的一部分、与最精彩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孙绍振老师语)它可以直接来自现实生活,也可以间接来自书本。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培养学生的“感受”、“体悟”能力,创造条件,提供机遇,“导”学生投入生活之海、任其畅游。随着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研究性写作倡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或研究专题搜集素材(可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也可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然后将研究成果表达出来。在这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写作情境中,学生摆脱了以往阅读、观察的茫目性、空洞性,他们将以专题为内容,以研究为方法,以教师为指导,以自主合作为形式,通过阅读、生活两条途径体验自然、感悟人文、积淀情思、纵览世界、过滤纷纭生活,自觉不自觉地积累各种写作资源—— 书本资源、地方资源、生活资源。1、书本资源。研究性写作往往与广泛的阅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而一本好书,如同壶公悬挂的一把壶,它不仅能提供丰富的语言、故事,还能提供给我们生命的选择,思想的选择,生活的选择,使我们在自己的生命之外补充别的自己所需的人生。换言之,一方面,书本本身就有取之不尽的材料: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名人事迹------这些均可在构思行文时加以考虑,书本可说是作文选材的后花园。另一方面,通过阅读还能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我们知道,感受力是由“思维”和“情感”两种心理活动构成的,就像物理学中的合力,共同构成了感受力的组成要素(如图1)。从阅读角度来讲,思维可以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思路,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帮助我们挖掘具体词句在文中的作用,同时结合自己的情感经历,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涵。经过长期的阅读训练,就会在学生心中形成一种生活经验的积累。当他们从阅读主体向写作主体转换的时候,以前的经验积累会在潜意识层面发生作用,借助对写作对象的理性观察和被客观事物激发出来的内心情感,形成对写作对象的深刻感受力,写作就会成为心灵体验的自然流露,作文创新的灵感也就会由此而生。这可说是书本给予我们的深层资源。例如在教学《陋室铭》一文时,通过“走进刘禹锡”这一研究专题,学生积累了众多刘禹锡的诗文、故事;了解了刘禹锡的一生虽是辱多于荣、贬多于达、悲多于喜,却也是乐观、洒脱的一生、心怀理想的一生、坚守节操的一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的性情在刘禹锡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们随着刘禹锡一起悲,一起喜。这些了解和体验最后都成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他们写出了诸如“夜访刘禹锡”、“刘禹锡的选择”等佳作。又如在写作“点亮人生”一题时,学生联想到曾“拜访”过的苏轼,以“当你------时候,朋友,苏轼告诉你用旷达点亮人生”,“当你------时候,朋友,苏轼告诉你用宽容点亮人生”,“当你------时候,朋友,苏轼告诉你用爱点亮人生”构思行文,巧妙且丰富。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长期的研究性写作训练,必能让我们的孩子采集到众多珍珠美玉,使自己的“资源宝库”蔚为大观。2 、地方资源。地方特色也可作为写作资源,学生通过综合性活动,以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活动,可获得写作的第一手资料。例如通过“游在龙泉”综合性活动,学生利用“十一”长假亲近了家乡的风光名胜,老师还未布置写作任务,他们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芳野深处”、“下樟瀑”等佳作。3、生活资源。写作的本源在于生活,研究性写作能有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细节,获得大量鲜活的生活资源。例如围绕“重读父亲、母亲”这一专题,学生进行了一系列活动:搜集有关亲情的文章、歌曲;角色换位,做一天父母;对父母说声“我爱你”;请父母讲讲他们的故事;为父母拍生活照------这不仅促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也让学生重新关注一度曾被忽视的父爱、母爱、亲情,写出了诸如“父亲的三句口头禅”、“手机的故事” 等一系列充满真情的文章。总而言之,研究性写作帮助学生在阅读与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体验的桥梁,帮助孩子将外在的显性的写作材料内化成心灵的精彩体验,从而构建起真正属于自己的写作资源库,满足了他们对于写作材料的需求。(二)研究性写作能给予孩子一个真实的写作任务、写作情景、真实的写作对象及写作成果,满足孩子的“生命欲望”。 这是一节春日的晚自修,倍受学生习作催残的我再也坐不住。“怀念”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有难度的话题,然而学生的习作多是写童年的回忆——它们早已无数次的出现小学的作文本上。坐在最后一桌的他,看见我,忙将手中的信纸塞进课桌,然而那信纸还是没能逃脱我的法眼,本就烦躁不堪的我一把从课桌底下攥出了那张已经皱巴巴的信纸。虽字迹潦草,但我还是能辨认出那是一封情书;虽错字病句连篇,但我还是不得不赞叹其感情之真挚,词汇之丰富:这封情书远胜于他的习作。这实在是对我的若大讽刺,我木然了。震惊之余的我,并未放弃深入的反思。我发现“情书”与“习作”之间有着以下几个明显的区别:1、是否有真实的言语任务;2、是否有真实的言语环境;3、是否有真实的言语对象;4、是否有真实的言语成果。学生写作情书时,有着真实的言语任务,那就是“求爱”,并尽可能使之趋向成功。这种言语任务是学生自主、自觉地产生的。学生写作情书时,有着真实的言语环境,那就是“爱情”,这使得沉迷其中的学生乐而为之。学生写作情书时,有着真实的言语对象,那就是他所爱慕的人,他必需尽心尽力将其写好,获得芳心。学生写作情书时,有着真实的言语成果,那就是“情书” ,那是他倾注了大量情感、心血的产物,对此,他有着强烈的成就感。而这一切正符合了写作的动机与本质。从心理学上看,写作的动机源于作者内心的冲动,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作文过程应是学生丰富多采、意兴盎然的生命活动,而绝对不是那种迫使学生呆坐在课堂里死抠写作知识,模仿佳作范例,拨弄文字的机械游戏。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我们虽然也会设置诗一般的导语,也会引导我们的孩子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但那一切是模拟的、虚假的,学生很少能感同身受,他们只知道老师要我写这篇作文,写作并非他们的真实需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研究性写作正好弥补了这个不足。“研究性写作” 不仅仅是一个写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学生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活动:选题、收集材料、分析归纳、得出结论、验证结论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走出教室,走向图书馆,走向广阔的生活。一如所有的人的内心深处均涌动着不同层次的需要一样,青春的他们渴望知识,渴望表现,渴望交流,渴望创造,渴望成功。在这个类似模仿成人的游戏中,他们给自己设计了许多任务:读读、写写、做做、画画、查查、访访------孩子们不再将写作拒之门外,他们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为交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总之,是有所为而作。在写作中,他们关注的写作的内容而不是形式,面对大量如海如潮般奔涌的素材,他们忍不住有一种表达的冲动。他们欣然接受了写作,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习作将成为他们凝聚心血的研究成果。在成果展示课上,这些习作(报告)将拥有众多的读者——全班同学或是更多。它们极有可能被编辑成书、成报,或许还会象上海剑平中学的那些习作一样,摆上市长的案头,获得成人的认可,是的,他们渴望被人认可。可以说,研究性写作让我们的写作重新拥有了真实的言语任务、真实的言语环境、真实的言语对象、真实的言语成果,无形中满足了学生的“生命欲望”——求知欲、表现欲、交流欲、成就欲、创造欲,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写作兴趣与动力。三、“研究性写作”的基本模式:1、阅读拓展式:即从阅读活动中生成主题,其写作主要是阅读的拓展延伸。如教学《孔乙己》,可指导学生思考孔乙己怎么可怜?告谁?而后写作《为孔乙己告状》;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写作《孔乙己的长衫哪去了》或《假如孔乙己活到了今天》;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众生相,写作《今日孔乙己》;可引导学生将《孔乙己》全文改编为话剧或分析孔乙己面对众人嘲笑的心理活动以及他不可告人的内心痛楚,写一段孔乙己的内心独白,然后表演;也可结合众多鲁迅作品,走近鲁迅、感受鲁迅。2、综合活动式: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栏目“综合性学习”。它以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整体目标,将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其中。通过一系列有意义的综合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写作调查报告、解说词、活动故事、活动感受、活动收获等。例如围绕以“游在龙泉” 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学生写出了诸如《芳野深处------》的优美散文、《关于稽圣潭塔的调查报告》、《凤阳山简介》,《下樟一日游导游词》,形式不拘,生动活泼。三、开展研究性写作需注意以下事项:尊重差异,立足语文,自主探究,自由表达。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基本要求,笔者在此不再赘言。打开封闭的课堂,走出去,语文的世界将会异常精彩。随着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研究性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孩子们的需求,使我们的写作重归真实,重归生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定能从中另辟奇葩,让我们的写作教学走入一片全新的旷野——让写作真正成为孩子的需要!2005 年4月11日晚 参考书目:①《论写作教学》叶圣陶②《梳理课堂——捉虫手记》 窦桂梅③《语文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 潘涌⑤《中学作文教学模式探究》 范国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