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心得体会【3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心得体会【3篇】

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心得体会【3 篇】 【篇一】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心得体会 关于“中国结”的来历,有各种靠谱或不那么靠谱的考证,比如源自上古时 代的“结绳记事”,或某位身世无考的和尚,用“一根绳”、“一个结”表达一心 向佛的虔诚等等。但距我们最近而又最可追溯的来源,恐怕还是传统华服上的盘 纽,或旧日佩饰上的璎珞。至于把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饰物,升格为带有“中国符 号”意味的“中国结”,却绝对是最近几年才发生的文化事件。那些铺天盖地地 出现,且经常被放大到惊人规模的“中国结”,俨然已经在一个更广泛的文化重 建工程中,与“唐装”和“中国红”、“中国金”等视觉符号一起,形成了一整套 全新的“中国 LOGO”。 与有形的“中国结”相对应,央视春晚则是一个无形的“中国结”,同样扮 演着“中国 LOGO”的全新角色。这种脱胎于以往单位联欢晚会形式的电视节目 形态,在一个文化氛围相对真空的时代里,借助央视的垄断性强势传播,逐渐被 塑造成十数亿华人共同瞩望的“非物质文化图腾”。日渐形成固定模式,且愈发 夸张、极致,以热闹、绚烂、华丽、铺张为特征的“春晚美学”,已经成为全球 华人最为熟悉的节庆符号。 从一个质朴温馨的联欢晚会,演变为绚烂铺张的屏幕狂欢,显然是一个复杂 而曲折的蜕变过程。屏幕上下、会场内外的复杂互动,共同把一家电视机构的一 台晚会,编结成了纠结缠绕的“中国结”。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十几亿人同看一 台节目这种违背传播规律的电视奇迹,才可能延续了 20 多年。也正是从这个角 度,才可以解释“年年春晚年年骂,年年骂完年年看”的纠结。在一个不断感叹 “年味”淡薄的年代,被编导们日渐熟练地集聚和放大了所有喜庆元素的春晚, 成了迄今“普天价值”的“年味剂”,均匀地播撒在数亿个家庭的厅堂和餐桌。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对春晚表达出厌弃之意,但至少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另外一个 能被同样多的人所普遍接受的“新年俗”,可以替代春晚在如今社会的地位和作 用。不妨设想,如果哪天央视果真虚心纳言,接受舆论的建议,将春晚回归初创 时的质朴,恐怕在全球华人中引发的不适和抗议,比眼下对春晚品质的非议更多。 可以确信,在全世界范围内,再没有任何一种文艺演出形式,能像春晚这样, 与十数亿观众的情感紧紧缠绕在一起,成为世界群体的最重要节日中标志性的文 化符号。而春晚逐渐被图腾化的过程,就是中国人重新发现、塑造、确认自身文 化形象的过程。同样可以确信的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再没有一个国家或民族, 有着我们这种重新再造文化形象的迫切需求。正如尽管改良得极其拙劣,但勉强 能够表征“中国人”形象的“唐装”,依然迅速地被饥不择食的国人披挂上身, 以表达出走多年之后终于认祖归宗的郑重。而伴随着一个由表及里的必然过程, 对国学、孔子乃至中国历史的重新“发现”,都成为一连串的文化事件,毫不意 外地接踵而至。 在经历了“全盘西化”和“中体西用”的百年争论之后,中国人终于开始对 以往的观念有所反思,并逐渐相信从根本上改变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一个不 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反身在传统文化中发掘文化资源,以延续刚刚启程的强盛 之路,就变得顺理成章。如果对改革开放做出历史总结,则经济的快速发展固然 足可骄傲,但为上述文化心理的转变奠定了基础,才是最伟大的成就。只有在逐 步走出对传统文化的危机和自卑之后,对自身文化基因的怀疑和否定才可能告一 段落,并开始一个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建过程。 只是,我们曾经那么决然和彻底地捣毁和践踏自己的文化祖坟,在这片废墟 之上要捡拾出什么,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把一个从来不能登堂入室的绳结升格 为“中国结”,已经是想象力的文化创意。在这样的背景下,看春晚这只无形的 “中国结”走入众口难调的困境,也就不觉意外。不管观众对每一届春晚的每一 个细节有多少批评,只要它作为“非物质文化图腾”的功能尚未完结,它就不能 不充满纠结地延续下去。 【篇二】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心得体会 我的春晚我的年——春晚经过 35 年的打磨积淀,已经成为一桌丰盛的春节 大餐,已是国人共话新春的礼仪式“程序”。 今年春晚以“喜庆新时代共筑中国梦”为主题,节目新气象扑面而来,原创 作品高潮迭出,荟萃歌曲、舞蹈、戏曲、小品、相声、武术、杂技等艺术形式, 集聚中外艺术家的精彩表演,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晚会突出时代特色、地域元素、文化内涵,烘托全民大联欢、普天同喜庆的 浓厚氛围,唱响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奋进新时代、满怀豪情迎新春的昂扬旋律,接 地气、有新意、显真情。 整台节目呈现“三新”。一是题材新。语言节目作为重中之重,按照“讲品 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原则,讲百姓的语言,说身边 的故事,抒发真切的情感,带去阖家的快乐。既讽刺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也 讽刺了某些行业从业者不敬业的工作态度。既反映了“一带一路”建设和中非人 民友谊,也体现了海峡两岸人民割舍不断的同胞亲情;二是阵容新。节目汇集全 国老中青三代优秀演员,有许多新面孔,首次登上春晚舞台的演员、歌手、舞蹈 家等超过 50 人,占演员总人数的 1/3,给观众以新鲜感,在惊奇中欢声笑语不 断;三是手段新。在表演中融入国际符号、新媒体手段,声光电、3D、5G、VR /AR、人工智能等时尚技术手段,紧跟时代步伐,打造了全新的喜剧效果。 今年的春晚有着重大的时代背景:适逢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第一个春节, 也是改革开放 40 周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关 键节点。 强烈的历史担当、博大的人民情怀、坚定的文化自信为今年的春晚增添了丰 沛的艺术魅力,熔思想性和观赏性于一炉,精品力作频频闪亮登场、精彩纷呈。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 国民的文化品位有了新的提升,观众的鉴赏水平越来越高,“口味”越来越重、 越来越“挑剔”,甚至有点“刁”。如何改变这种供给侧不充分不平衡的状态,春 晚又成了策划和导演们一场新的考卷,它已不像 35 年前那样质朴、率真,它成 了一个更为庞大华丽的舞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鲜明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 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突出时代主旋律,反映时 代的风貌和风气,也应是春晚的特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党的十 八大以来治国理政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展现。既表达中华 儿女欢庆团圆、共迎新春的喜悦之情,荡涤一年的辛劳、驱散一年的烦恼,又能 在笑声中有所启迪,触动心灵深处的和弦。 当然,春晚也在变革。从央视春晚的一花独放,到我要上春晚、戏曲晚会、 诗词大会等春晚季系列节目的锦上添花;从央视春晚手机互动、央视灯光秀,到 “@春晚”、网络春晚、新时代新春联等融媒体产品的百花齐放,央视春晚已经 形成一个庞大的矩阵家族,以丰富的形式拉近春晚与观众的距离,掀起一场场新 的欢乐高潮。 鸡鸣竹叶,犬踏梅花。文化自信是春晚的灵魂,春晚不只是欢声笑语,更是 一种精神守候的情怀。我们理直气壮地为春晚点赞,期盼来年更加精彩的新春交 响! 【篇三】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心得体会 春晚舞台上的"家",如千千万万普通中国家庭一样。《学车》里的老夫妻大 概就是我们的父辈,相濡以沫的他们奋斗了大半生后,在新时代里乐享有奔头的 晚年,他们向往潇洒自驾,也有远到三亚、近到三里屯的洒脱开怀。他们甚至比 年轻人更懂:爱情的保鲜靠表白。《回家》里有枚解开不的"扣子",那扣是海峡 两岸割舍不离的同胞血脉扣,是把爷爷奶奶走了一辈子的回家路,一如既往地走 到底。"念中""念中",又是多少中华儿女一辈子不变的根、一辈子难舍的家园。 而《真假老师》所示的场景,或许每一个为工作奋斗的我们都曾遇见:陪伴终究 才是最长情的告白,于父母、于儿女都是如此。 正是有了一代代为梦想而奋斗的中国人,譬如"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老先 生;正是有了一个个携手相伴的中国家庭,譬如舞台上这些大家、小家,这才汇 聚起我们《不同凡响》的大中国。 春晚,也是文化自信的创新表达。 晚会的高光时刻,无疑属于《丝路山水地图》。历经 80 多年,国宝重回祖国 母亲怀抱。当 30.12 米的画徐徐展开,青绿山川纵横,有多少人为此屏住了呼吸, 就有多少颗中国心为背后矢志不渝的故事所打动。 对于今年的春晚,若我们再仔细留意舞台,从主舞台的"中"字外形,到四大 分会场的海陆空立体狂欢,空间已然是央视春晚的艺术新亮点。而邀请俄罗斯、 英国、美国、意大利、法国等的艺术家献演春晚,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融合登 台,成就的不仅是一届最国际范儿的春晚,更是与今日中国的国际形象相得益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