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2025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十四五规划心得和关于“十四五”规划的几点思考文稿合编
2021——2025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十四五规划 心得和关于“十四五”规划的几点思考文稿合编 2021——2025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十四五规划心得体会范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 和战略部署,会议统筹考虑“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 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了“十四五”时期的发 展目标,描绘了新发展阶段的发展蓝图,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 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推进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制 度稳则国家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 旺发达,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党的 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一系列 重要部署,“十三五”胜利收官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制度优势 充分彰显、治理效能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实践成果源自于我们党长期以来坚持将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中国实际的实践探索,源自于我们党与时俱进 及时将成功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赋予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以科学性 及鲜明的时代性和中国特色。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推进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显著优势,是“十四五”时期以及今 后很长一段时间继续完善国家治理效能必须遵循的原则。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当前我国 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并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务必要 牢牢把握好高质量发展要求,认识发展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 主动求变,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期,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确保经 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遵循经济规律发展 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的发展,也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但也必须清 晰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高质量发展要求 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建设实体经济、 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推动经济在 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提供一个完善的制度环境! 保持战略定力出实招硬招,助力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党的十九 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四十年也为党和人 民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开放永 无止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明显增加 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改革发展也将面临更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 保持战略定力,以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 思维集中力量打攻坚战,明确改什么、怎么改,该改的、能改的坚决 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更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重点难点问题,拿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 担当作为,因势利导、统筹谋划、精准施策,敢闯敢干,让各项改革 举措在落地落实中有机衔接、融会贯通,确保改革开放这艘巨轮沿着 正确航向前行。 着力解决人民“好不好”的问题,实现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增 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过去我们是解决人民“有没有”的问 题,现在是解决人民过得“好不好”的问题。要看人民群众生活是否 真正得到改善,是否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各项民生举措是否真正回应了人民群众 的期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教育、就业、收 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环境、精神文化生活等有关民 生建设的方方面面都关乎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期待与需 求,要求我们必须下足绣花功夫,在民生领域发扬持之以恒的钉钉子 精神,在回应人民“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优美的环境” “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等期待中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不断 推进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共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生态 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就是 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五位一体”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带来了经济 社会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 解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 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在发展过程中,节约优 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方针,像对待生 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题中之 义。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就是要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 经济社会效益,既为经济社会发展保存潜力和后劲儿,也不断满足人 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 带动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十四五”文化 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更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 力和竞争力,助力建成文化强国的基本途径,要求在今后五年之内, 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都能得到明显提高。 坚定文化自信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带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力 量之源,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围绕“举旗 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精神文明建 设,将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准则、公民价值规范融入公民道德建 设之中,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为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夯基固魂。 2020 年关于“十四五”规划的几点思考 5000 字范文 提 纲 一、“十四五”规划要充分体现时代特点 第一,要有鲜明的指导思想 第二,要充分体现时代特色 第三,要突出解决发展的主要矛盾 第四,要充分体现融入经济全球化 第五,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 二、“十四五”规划要准确把 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高质量发展 第二,坚持开放发展 第三,坚持创新发展 第四,坚持协调发展 三、“十四五”规划在战略举措上要有新突 破 第一,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上有新突破,加快形成对区域特色的 核心竞争力 第二,在城市化上有新突破,积极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 发展载体 第三,在改革开放上有新突破,努力推进区域经济全球化融合 第 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有新突破,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新贡献 第五, 在社会事业上有新突破,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福祉 “十四五”规划是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 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对正确 分析新中国建立 70 周年、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认 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决心,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 大变局”新形势下把握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导向,具有新时代、 新起点里程碑意义。 一、 “十四五”规划要充分体现时代特点 从规划的属性上分析,“十四五”规划属于宏观性、全局性、综合 性、引领性中期规划。从规划的战略定位上看,必须要有坚定正确的 发展导向,体现生产力发展的时代特色,统一人民群众意志的发展目 标。按照党的十九大制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蓝图,编制好“十 四五”规划,要牢固确立“五要”的战略定位。 第一,要有鲜明的指导思想。“十四五”规划是今后五年经济社 会发展的纲要和行动指南。编制规划的前提就是要把习总书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规划编制的总依据和主线, 贯穿在规划的全过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理,深化对当前 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认识,用“五大”理念研判当前发展中面临的主 要矛盾、确立未来发展目标、任务和路径。只有指导思想明确,才能 充分释放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红利,自觉把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融入国家大战略。 第二,要充分体现时代特色。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在于对新时 代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正确把握。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特 色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 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文 化强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十二强”充分体现了高 质量发展,包含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的一系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战略定力。这是我们编制“十四五”规划中产业发展的总要求。 用这一时代特点,形成明确的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发展诉求导向, 推进区域经济彰显出“强”的新特点。 第三,要突出解决发展的主要矛盾。规划制定的重要前提是正确 认识和把握新时代要解决的基本矛盾。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 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 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 活需要”。这一基本矛盾在区域表现形式是千差万别的。破解这一矛 盾就是要在“十四五”规划中,正确把握省情、市情和县情,最大限 度的找准不平衡的公约数,最大限度的拉长发展不充分的区域短板, 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具体诉求。 第四,要充分体现融入经济全球化。规划战略高度的本质,是用国 际化视野审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培植区域经济融入 全球的新优势。面对逆全球化加剧的国际环境,党的十九大已经做出 全面扩大开放的总体部署,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要把视野和发 展的着力点放在营造国际化发展环境,构建承载国际贸易投资大载体、 培育壮大世界领军产业、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核心技术,做强中高端产业链、价值链和国际竞争力,用区域发展 新优势自觉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 第五,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目标是意志、决心和发展路 径的综合体现。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已经 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三个”时间节点,这是各级政府编制“十四五” 规划目标的刚性依据。围绕这个刚性目标,建立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 目标体系,细分阶段性经济增长、民生和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 科技教育等综合指标,提出综合考量和阶段性量化措施,务求规划目 标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 二、 “十四五”规划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 发展的基本原则 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基本原则就是把党的“五大”发展理念、“四 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总体布局落实在区域经济社会 发展上,从战略上厘清发展思路,从战术上确定好发展定位。从党的 十九大精神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研判,编制“十四五”规划要重 点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原则,防止顶层设计滞后和决策失误。 第一,坚持高质量发展。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而高质量发展才是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路径。要重点突出“强”,切实做好 “转”,牢牢把握“稳”,把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始终保持在稳中向好 上。把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作为“十 四五”期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策。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形成长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 善优化社会综合治理结构,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等 方面综合施策,系统性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第二,坚持开放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激励竞争 中的国际贸易摩擦将成为新常态,不确定性国际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 带来的风险也将成为新常态。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应本着稳步 扩大开放、增强风险挑战实力的思路,全面提升区域扩大开放水平。 把自觉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做强各级各类开发区、产业集中区、 自由贸易区和城市群、都市圈等开放发展的载体平台作为战略平台, 全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把抢占国际中高端产业链分工作为战略推 手,促进重点产业和企业国际化发展,推进区域经济成为国家开放发 展的新动力。 第三,坚持创新发展。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在创新,要把创新发展作 为“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下大力盘活区域内聚集的科 技、教育、人才、国防科技等创新要素,推进存量资源向现实生产力 和核心竞争力转变,形成区域性创新发展新引擎。突出体制机制创新, 在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城乡要素互动、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市场化 资源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支持培育黑科技企业、科技型小巨人 企业和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等方面实施重点支持, 推进区域性特色产业链、价值链、竞争链加快形成,全面培育壮大区 域经济创新发展新活力。 第四,坚持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包容性增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大趋势,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 到地方和区域就是坚持“多规合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纲要的“十 四五”规划,处在“多规合一”之首的重要位置,要统筹主体功能区、 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战略等规划的核心要义,在生产 力布局、重大项目建设、防控金融风险、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民生事 业等方面,秉承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城乡融 合的新发展思路,全面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三、 “十四五”规划在战略举措上要有新突破 规划编制的亮点在推陈出新,重点是依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国已 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中后期、市场化深度改革期、新技术突 破期、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期、人口老龄化转折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 面推进期和经济全球化分化期等“八期”时代特征判断,依据资源禀 赋和发展基础,科学确定重点产业、重点任务,使规划成为高质量发 展的宏伟蓝图。因此,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应重点在五大方面 有新突破、新作为。 第一,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上有新突破,加快形成对区域特色的 核心竞争力。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十二强”的要求,依托区 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分别提出战略性支柱产业、高成长性新 兴产业、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和支撑就业创业的传统产业等新旧动 能转换的发展方向。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支撑引领区域经济 发展的特色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竞争链和供应链,加快形成区 域经济新优势。依托区域产业微观基础,提出资源整合、集约发展、 建设世界 500 强、中国 500 强和配套的中小企业集群及大力发展新 兴业态的任务清单。围绕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在粮食安全、 食品安全、供给安全等方面,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形 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布局。分别在农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领 域形成品牌经济、规模经济、特色经济、质量经济的新方阵。 第二,在 城市化上有新突破,积极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载体。 城市是聚集生产要素的最大载体,是居民享受宜居、教育、医疗等公 共服务的理想选择。从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9.58%的阶段性 特征分析,按照国际城市化率在 70%的规律判断,城市化还有 10 个 左右百分点增长空间。在“十四五”期间,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新的发 展增长极进行规划建设。按照我国已经形成的一线城市、中心城市、 城市群、都市圈、特色村镇、中心社区、美丽乡村等城乡一体化发展 模式,加快推进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进一步 放宽城市准入门槛,提高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户籍率。放活城市要素 向农村流动限制,支持城市人口、资金、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生活 方式向农村自由流动,为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增强新动 能。 第三,在改革开放上有新突破,努力推进区域经济全球化融合。按 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14 个坚持”的原则,科学提出区域深化改革 开放的顶层方案。围绕党的十九大指出的“十八个”重点、难点问题, 在“放管服”、市场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等方面做强产业 生态圈,构建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对接上创新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国 新范例。依托我国由“制造大国”进入“消费大国”,进口需求激增 的历史性拐点,分别在高质量进出口、高效能投资贸易、有效推进优 势产业、企业走出去和扩大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拿出对策措施。依托 “一带一路”建设新优势,在主动融入、主动对接、主动推进跨国产 能合作、技术合作、投资贸易合作和跨国产业联盟等方面有新作为。 依托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中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 区、保税加工区和高峰论坛等开放平台,大力提升开放性经济新活力。 依托“互联网+”,在大纵深建立国际化投资贸易新通道上提出新思 路。围绕国际贸易摩擦常态化新变局,前瞻性提出应对新举措、新策 略,促进开放型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第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有新突破,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新贡献。 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刚性指标,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在编 制“十四五”规划时,要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 发展理念,找准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经济发展的平衡点。重点在节能 减排、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综合治理、蓝天保卫、自然灾害防控、构 建防护林带、稳定提升森林、绿地面积等方面制定负面清单和具体对 策。依据节能减排指标体系,提出区域性高耗能、污染型企业退出机 制。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建立水源地保护,土地、林地面源污染治理, 农村厕所治理和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 场、绿色建筑等措施。依托建设国家中央公园、森林公园、城市绿地 等生态环境项目支持政策,在提升城镇、乡村品位和宜居环境上促进 品质化发展。 第五,在社会事业上有新突破,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福祉。 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编制“十四五”规划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文化、体育、 旅游、健康养老、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和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 等方面提出指标体系。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在优化调整大学教育、 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终身教育等方面建立相对完善的政 策措施。聚焦人口老龄化、生育水平下降两大难点,建立具有区域和 少数民族特色的健康养老、医疗保险、远程医疗、社区养老、生育补 助等保障制度。紧密结合“健康中国”,在体育运动、疾病预防、膳 食营养、居民常态化体检等领域,安排一批普惠性公益项目,把以人 为本落实在具体政策措施和项目建设上。围绕优化完善社会治理结构, 在预防社会不稳定因素、消费者权益保护、防控金融风险、巩固基层 政权等方面制定具体政策措施,从规划的引领上,推进社会事业全面 进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