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心得)之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性思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心得)之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性思考

化学论文之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性思考 ‎ 化学论文之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性思考 ‎ 化学论文之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性思考 ‎ 化学论文之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性思考 ‎ 化学论文之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性思考 ‎ ‎ 内容提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最有效途径。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它的学科优势,加强实验教学,充分挖掘实验教学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一)、关注主体创新需要,激发主体的创新动机,培养主体兴趣,为创新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心理准备。    (二)、坚持民主性原则,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为主体创造性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情感和学术氛围,从而维持学生积极主动的情绪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参与度,这是保护和调动学生创新激情的重要环节。(三)、坚持主体情境探究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激发主体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上,我们致力于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多视角、全方位的思维。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潜能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情意、个人简介:本人于95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化学系,95——08年在中登高中任教,连续多年毕业班工作,并于2005年高考创历史最好成绩。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全面阐释了提高民族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战略意义。“二十一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的世纪是世界范围内改革与发展的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在这样的新世界中谋发展,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兴国战略无疑是党和国家的必然选择。人是生产力中最能动的要素,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能否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取决于能否使用好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和根本所在。然而,在新的时代、新的世界谋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教育,这是教育发展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创新教育无疑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所谓创造素质,就是与创造有关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情意、创新道德、创新审美和创新技能等。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最有效途径。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它的学科优势,加强实验教学,充分挖掘实验教学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本文仅就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素质谈谈我的几点体会。化学实验的功能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训练,但过分强调实验技能的熟练化,进行专门训练的做法既枯燥,效益又不高。为此,应将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置于实验探究活动之中,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验探究活动上,在积极、主动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形成化学实验技能,使实验技能的训练成为实验探究活动的结果之一。就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的关系来看,当前多数观点主张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或研究性实验。诚然,验证性实验过多,探索性实验偏少,这对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功能的发挥是极为不利的。但若仅仅因为验证性实验“结论”在前,“实验”在后,过分强调对结论的验证,就对验证性实验加以全面否定的话,那就很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从理论上讲,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反映了人的认识活动的不同阶段,在化学教学中有各其功能和作用,不存在谁代替谁的问题。至于验证性实验“要告诉学生详细的实验步骤”、“告诉学生结论”、“教师依据学生接近结论的程度给予评价”,因而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种种为题,并不是验证性实验自身存在的问题,而是在验证性实验的设计和实施中由于指导思想的偏差造成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正确认识验证性实验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就要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将验证性实验作为实验探究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与实验探究活动其他功能的发挥紧密结合起来,就要改变验证性实验“照方抓药”式的设计,倡导结合所学知识对待验证性的结论进行探究。事实上,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功能,不仅体现在获得“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探索过程,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更深的领悟,才可能形成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相反,不重视这样的“过程”就等于把生动、多彩的化学现象变成了预期“结论”的重复演示,没有了悬念没有了新奇,没有了发现时的快乐,当然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也就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和探索创造的激情。为此,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化学实验教学就必须坚持如下几个基本的原则。(一)、关注主体创新需要,激发主体的创新动机,培养主体兴趣,为创新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心理准备。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动机是直接推动主体活动以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的。外部动机对学习自然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一种外驱力它也能有效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但外部动机更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拥有内在需求,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持久的学习耐力,会把学习知识作为完善自我的内在需求,在这种动机支配下的学习行为会自觉、持久、有效得多。但严格的说,动机不能像兴趣、情感、意志那样去培养。通常所说的培养动机,并不是指对动机本身的培养,而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或措施,去激发、转化、强化动机。因此,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要使学生焕发创新动机、创造激情,教师就应把功夫下在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事实上,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始终是存在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加以挖掘,加以激发,加以强化,加以调动。化学实验本身就具有激发学生需要与动机,培养学生兴趣的特有的优势。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化学知识广泛深刻地联系着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成为化学实验的重要指导思想。化学实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也可使学生在知道和理解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清楚所学的知识能力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因此,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在实验教学中紧紧围绕生活实际创设了一系列实验形式,如香烟烟雾中的有毒物的测定、氯化铵与家庭防火、温室效应模拟实验、白酒中甲醇的鉴定、日用化工与人类健康等等,以此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贡献和价值,激发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探究精神,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供前提。      ‎ ‎ (二)、坚持民主性原则,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为主体创造性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情感和学术氛围,从而维持学生积极主动的情绪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参与度,这是保护和调动学生创新激情的重要环节。课堂心理气氛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它作为学习心理活动与学习的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是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效益的。教学中,笔者对调查发现,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氛围下效果相差悬殊。在良好心理氛围中,学生课堂提出的问题中多数问题质量较高,是经过深入思考的,相当一部分学生课堂发言很有创见;而在不良的心理氛围中,学生主导提问和主导发言少,而且质量均较差,问题和观点无创见。四周后的阶段监测又表明,在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中学生知识的巩固率达到80%以上,而在不良课堂心理氛围中,学生知识的巩固率仅为60%左右。调查表明,积极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相反则会极大的降低学习效率。总之,课堂心理氛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新人格的发展,而教师是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创设者和维护者,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激发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激情,就必须致力于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氛围。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贯彻民主性原则,我主要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了探索与尝试。民主性原则首先应该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基础。教学中我坚决摒弃传统的依附式的师生关系,大力营造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工作中我首先从转变观念入手,彻底改变自身居高临下的心态和姿态,真心诚意的与学生平等交往、交流,从而实现了教师角色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参与者;实现了学生角色由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自由的舒展自己的天性,主动活泼的发展。最终实践了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与学生共同协作去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理念,取得了教学质量的飞跃。其次,坚持实验教学的民主性原则更重要的是思想和学问的民主。思维基点的独立性、思维过程的求异性和思维结果的新颖性是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传统思维的鲜明特点。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才是激励思维和创造行为的真正土壤,任何真正的创造,都是以怀疑、突破前人或取代权威为起点,只有相信而没有怀疑,不敢怀疑前人,对教师的结论和见解顶礼膜拜,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就不可能出现。教师的创新教学应表现为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创新活动提供情境和氛围,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敢于对现有结论提出异议。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努力去珍惜、去培植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概括的说,就是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创新动机,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要让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品质的过程,就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就要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中我坚决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维、统一结论,鼓励学生的个性和特色,允许多元思维并存;我们真正做到了从内心里宽容学生探索中的失误,珍惜学生的创新激情,从而激发了学生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   ‎ ‎ (三),坚持主体情境探究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激发主体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学生学习的本质就是借助于学习情境的帮助,实现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当学习者在与现实世界相类似的情境中学习时,可以促使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去同化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以新的意义,如果原有知识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或重建,以接纳新知识。笔者反思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学生主体探究过程要注重“实践”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这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不只是外化于行为上的“玩玩做做”,而是要更多的体现出“思维实践”的特点。学生头脑中思维活动的积极活跃比外在的行为表现更为重要,它是主动参与的内在机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加工过程,是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我们一改过去那种只强调结论,只重视结果的做法,着力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本身,从中去体验创新情感、领悟创新思维,最终真正形成创新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引而不发”,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充分想象的空间,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创造条件。课堂上,我们致力于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多视角、全方位的思维。对于学生的思维成果,我们始终在努力找到其合理的一面加以肯定和鼓励,并帮助其分析得失,不强制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老师思维的栅栏。   《化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    ‎ ‎ 毕华林  《自主探索式教学与学生创新心理发展》   谢中前《基于新课程的化学实验研究》 王祖浩《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     郑长龙《化学实验设计的思路与策略》  熊言林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