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数学教学中的课堂导思 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数学论文之数学教学中的课堂导思 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的课堂导思 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荣成市实验小学 王本芝新的课程标准将解决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因而培养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已成为培养面向21世纪人才的新技能之一,“解决问题”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自己面临的各种形式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头脑,最终才能养成良好的联系实际思考的习惯,并且变被动解题为主动探索解决问题。这里结合小学数学课教学,概括几种解决问题课堂导思的方法。一、情趣设计诱其乐思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智力活动必须是为一种情感性力量所激发的,一个人从来不想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得引起学习的动机。而兴趣则是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观原因。从心理学上来说,兴趣可以使感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习中高度注意,使感知清晰,想象活跃.记忆牢固,能抑制疲劳,产生愉快情绪,能以最佳心态获取信息。学生一旦有了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就会积极地去实践,这对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1、在生活情景中引发兴趣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与生活相关联的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在教学连除应用题时创设这样的生活情景:随着刺耳的消防警笛声,某消防大队连续接到两个火警电话,均有重大火灾发生,如果你是消防大队长,请将现有消防人员36人,平均分成两队,每队又平均分为3个救火小组,迅速投入战斗,每组该分多少人?让学生通过模拟演示、观察进而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肯定会积极参与,争相解题。而如果将题设计成“某车间有36人,分成两个大组,每个大组再分成3个小组,每组多少人?”则显得平淡无味。学生会兴趣索然。2、在猜想求证中引发兴趣 猜想是一种数学方法,是数学研究中的发现法,是一种创造性的直觉思维方式,是关于数学规律的联想和设想。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保护这种非逻辑的思维方法,并且要在此基础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证欲望,进行不懈的自主学习。如在解决“包书皮”的问题时,我问学生“一张纸长40厘米,宽30厘米,数学课本长26厘米,宽18厘米,用这张纸包书皮合适吗?”我故意让学生先猜一猜,学生都猜合适,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猜得对不对呢?于是学生产生了求证的欲望与积极探索的兴趣。3、在矛盾冲突中引发兴趣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能有效地利用矛盾,就一定会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如在解决“每边种10棵树苗,四个角都种一棵。38棵树苗够吗?”这个问题时,学生一下子就口算出40棵,树苗够了。“肯定够吗?再用小棒摆摆试试。”学生摆完后奇怪了,“怎么会是36,不会吧?” ,不用老师进一步提出要求,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小组转在一起研究其原因来,像这样当新出现的问题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相矛盾时,学生的情绪在矛盾的激化下高涨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二、动手操作助其深思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在新问题中进一步深化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中“移多补少,使两者一样多”的应用题时,可以准备许多圆片让学生操作:从多的一行取几个移到另一行,使两行的圆片一样多。学生的操作兴趣非常高,起先是笨拙地一个一个地移,然后就有学生发觉可利用求平均数以后来移,最后学生们又发现了一种更简便的算法——利用求两者的“差”来移……通过动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在多种感官的运用中,学生们学到了探索新知识的方法,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记住了大量知识而不能转化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弊端,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并专门将“过程与方法” 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一个方面。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时候我们的身边没有实物可供操作,我们可引导学生用符号、图形、线段图等帮助学生研究、思考。比如线段—— 画起来很简单,可就是这简单的线段却能在学生解决问题中起到奇妙的作用。它能帮 助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在用笔不断试验、在不断探索中解决问题。比如 “22:45从济南发车。次日6:37到北京,问全程总时间” 计算时间这部分知识计算过程很简单,内容却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通过自己动笔探索,画出线段图则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22:45到6:37之间是多少,直观的体现出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附图)。便于学生直观地分析,起到了开阔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的深度的作用。 0时 22:45 24时 次日0时 6:37 24时三、互说算理促其反思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得到不同的解题猜想。当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唯一时,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说算理进行交流,不但能畅通自己的思路,而且彼此能从他人处得到更多的信息,得到更多的活动经验,当思路不正确时,学生通过说算理,认识错源从而纠正错误。如果学生理解了算理,老师又有意识引导学生加强对算理的感悟,那么学生就自然地掌握了算理,就容易使运用算理进行计算成为自觉的行动。互说算理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说算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请学生进行辩驳,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共有30人参加跳台和跳板比赛,参加跳台比赛的有16人,参加跳板比赛的有20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多少人?”,同是一种算法30-16=14;20-14=6,也有许多不同的想法:“我共摆30个圆片,16个当跳台的,20个当跳板的,不够按排的,我只好让6个人两样都参加了。”“参加比赛的30人减去参加跳台的16人,还剩下14人参加跳板比赛,而实际参加跳板比赛的有20人,为什么差了6个人呢?原来他们两样都参加了。”“跳台和跳板同时比赛,跳台比赛的老师先来领走16人,,跳板比赛的老师想来领20人,不够了,教室里就剩下14人,差的6 个人哪去了?被跳台的老师领走了,因为他们两样都参加了。”这道题有多种算法,学生讲得很是热闹,情绪高涨,学生的想法更是五彩缤纷,不时出现奇特的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通过说算理,使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路、所用的策略进行反思,分析具体策略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对此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调控和解题后的提炼、整合,从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使解决问题达到最优化,产生最佳的效果。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四、拓展变化激其再思 盖茨(A.l.Gates)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以往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产生愉快的体验,激起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愿望。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我们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或者让学生继续提出问题。可以把它的条件变成多余的或不足的,可以让它的解法是多样化的,也可以答案是不唯一的,无论是条件性开放题、策略性开放题还是结论性开放题,都能促使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 比如“一盒饮料16元,一盒装2瓶,200元能买多少瓶?”学生经过动手画画、摆摆解决问题后,争相竞说自己的思路。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接着将这道题变成一道开放性题: 销售方式1 1瓶 每瓶10元 销售方式2 一盒(2瓶装) 每盒16元 销售方式3 一箱(6瓶装) 每箱40元 3种销售方式,哪一种销售方式最合算?教师引导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广泛探求解决方法。有的学生分别求出每种销售方式的一瓶多少钱?然后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算出每种销售方式的2瓶多少钱,然后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算出每种销售方式的6瓶多少钱,然后进行比较;有的学生则用200元钱去买,看看哪种方式买得最多,哪种方式最合算。还有的学生用倍数的方法做,瓶数是2倍,钱数比2倍多还是少?,从而求出哪种方法合算。这种多角度思考能使学生的思维不受心理定势作用的影响,迅速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观念,甚至是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有的学生马上总结出“只要是同一标准,就可以进行比较”。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体验成功的兴奋状态,教师又进一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张叔叔要用160元去购买饮料,最多能卖多少瓶?”这样几经变化,不同思路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思维更加活跃。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方法。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通过动手操作,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这样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养成勇于克服困难、主动探索创新的习惯,形成反思质疑的品质,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参考文献】1、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五次印刷。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4、王义君、赵银生主编的《实用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导》,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次印刷。5、张德伟、何晓芳主编的《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北京出版社,2005年2月第2次印刷。6、张祖春、王祖琴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7、中国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k12.com.cn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