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找对思维“痛点” 提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能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找对思维“痛点” 提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能力

语文论文之找对思维“痛点” 提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能力 ‎ ‎ ‎ ‎  找对思维“痛点” 提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能力 ‎  新河中学    何君秀 ‎  摘要:要提升学生作文审题立意能力,就要找出他们审题立意上的“痛点”,找到他们思维“不通”的原因,进行“对症下药”式的思维指导和训练。针对学生新材料作文审题中断章取义、随意改变材料内容和漠视自我思维过程三个痛点,培养他们“5分钟”阅读和理清材料组成元素之间逻辑关系的习惯,并指导他们进行思维观照和修正。‎ ‎  关键词:痛点 不通  审题 立意  思维 ‎  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里的“通”是指“经络”的畅通,“痛”‎ 是由于经气不通所引起的。经络畅通则不痛,经络不通则会痛。能导致经气不通的因素有很多。如果找对痛点,并找到不通的原因,也就找到解决身体问题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了。学生作文审题中的思维的过程亦如中医上的经络。就作文命题形式而言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为标题作文,二为话题作文,三为新材料作文。但是不管哪种命题形式,从审题角度来说,都是对学生定向思维的一种考查。如果找对学生审题的思维过程中的“痛点”,找到造成思维“不通”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些原因“对症下药”,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在立意时偏题离题现象的产生。‎ ‎  在三种作文中,学生面对新材料作文时审题立意中出现离题偏题的情况最多。所谓的“新材料”作文,即提供一则材料或图画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就其本质来说,新材料作文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其命题特点、写作要求与话题作文有相同之处,可以看作是话题作文的另一种类型。比较而言,新材料作文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有时隐性材料也曾加了同学们的审题难度。①下面我就新材料作文,谈谈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的“痛点”,和思维 “不通”的原因以及作文指导的具体措施。‎ ‎  痛点一:阅读材料断章取义导致立意偏离主题。‎ ‎  90后的学生是生活在网络里的一代。网络可以提高信息流通的速度,而网络更新的速度更是加速了人们阅读的节奏。快节奏的阅读让习惯网络阅读的学生们养成了断章取义的习惯。这样的习惯在语文学习中一旦遭遇新材料作文,学生们就会在审题中纷纷落马。‎ ‎  针对这种思维“不通”的原因,教师的作文指导就要帮助学生养成“5分钟”阅读全面把握材料的习惯。这里的“5分钟”‎ 并非指阅读材料时一定需要不多不少的5分钟时间,它只是时间上的一个概念,要求学生在审题前,放慢阅读速度,以足够的耐心,把作文要求和作文材料仔细认真全面的阅读一遍。‎ ‎  有这样一则命意作文:‎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一篇有关勺子的文章这样写到:在单位食堂就餐,人们用勺子在菜汤桶里盛汤,应当把勺子挂在桶边。可有人有意无意地将勺子往桶内一丢,勺子常常会滑到菜汤桶里后来的人就要从菜汤桶里 捞起勺子再用,这样很不卫生。对此,人们一般多提醒盛汤者要注意公德,不要乱放勺子,但效果并不明显。后来,食堂师傅将勺子换成了长柄,长度超过桶高,勺子滑到菜汤里的现象就很少再发生了。‎ ‎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一些学生从这则材料中得出了“我们要讲公德”的结论。询问他们审题立意的依据,则找出材料中的“人们一般多提醒盛汤者要注意公德,不要乱放勺子,但效果并不明显”作为依据。再问,这句话的上下文涉及了哪些内容,则多说刚才根本没注意。其实得出这样结论的学生根本就没有看完整则材料,只是用自己的“小聪明”,自以为是的抓住了社会热点,却丢弃了材料重点,这就是“断章取义”式的投机阅读。‎ ‎  新材料作文依然属于给材料作文,是阅读理解和写作的综合题型。作为一种命题方式,预先给予的材料不可能很长;作为作文题目,为下面的作文考虑,给予的材料也不会过于深奥。这样既不长也不深奥的作文材料,只要学生认真的全面的看了一遍,大概的内容和主题就会明确。就这则材料而言,若学生静心阅读“5分钟”,是不难看出它涉及如何解决问题这个话题的。明确了材料涉及到的话题,学生对材料就会有了整体的把握,这样也就避免“断章取义”的阅读现象出现。‎ ‎  当然这里的“全面把握”不单单指找出材料涉及的话题。有些材料不讲话题,只涉及一些现象,但是遣词造句中却表露出一定的褒贬之情。比如这样一则材料:“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骛。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遇到这类材料,“5分钟”的阅读中只要抓住带有强烈的情感倾向的词语如“好事之徒”“趋之若骛”,就能把握材料的情感倾向,也就完成了审题找到了立意的钥匙。‎ ‎  还有的材料是由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组成。比如阅读这样一则组合材料:“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5分钟”‎ 的阅读中要找到组合材料之间的异同点:异是不同的情况下的不同表现;同是同样都是面对挑战,缺乏自信。这样也就算全面把握了材料,审题立意就会顺利完成了。‎ ‎  痛点二:随意改变材料内容导致立意偏离主题。‎ ‎  网络时代扩大了信息的流通面,但是也会屏蔽信息中的很多细节,这就给了网络阅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而现在的新材料作文和过去的材料作文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它的主题是多意的,所以命题中往往出现“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的文字。再说所给予的材料也不总是同一类型的,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大的想象空间,习惯于在想象中完成阅读的学生面对一则固定的材料很容易就会不按逻辑随意改编事实内容。这就给立意增加了很多危险的“不确定性”,很容易导致偏离了材料中心主题。‎ ‎  针对这种思维“不通”的原因,教师作文指导时就要帮助学生理清所给材料中各个组成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审题不跑“题”。这里的“题”不是标题,也不是材料的话题,而是材料的中心主题。抓住了材料的主题,才算是完成了阅读理解,才可以给作文立意。‎ ‎  还是上面提及的“勺柄”作文,有学生如此讲述自己的审题过程:人们一般多提醒盛汤者要注意公德,结果效果不佳,这说明人们提醒时语言使用上不够得体。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向别人提意见时,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这样的立意表面上是符合材料“解决问题”‎ 的话题的,但是分析这个审题过程,可以发现两处痛点:一是该学生未能读完整则材料,犯了“断章取义”的毛病,二在分析过程,加入了自己的想象“人们提醒时语言使用不恰当”,无意中篡改了材料,并把自己的想象作为立意的依据。就是这两个痛点让该学生的“审题”离“题”万里。‎ ‎  那如何解决这种任意想象,增改“材料”而跑“题”的问题呢?除了上面提到花“5分钟”全面把握材料外,其实还应该注意到材料本身存在的逻辑问题。‎ ‎  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很大一部分是记叙性的,记叙性材料离不开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抓住事件的发展过程,就可以由果溯因找到材料的某些主题。而理清材料中的因果关系就是理清材料的纵向逻辑关系。‎ ‎  比如这则材料,从事情的结果开始设问追溯原因:为什么食堂师傅将勺子换成了长柄,勺子滑到菜汤里的现象就很少再发生了,而人们的提醒没有什么效果?原来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勺柄的长短。食堂师傅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问题解决了。而其他的人们只在口头的批评,既没有实践性的行动,也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源所在,所以效果不佳。据此就可以得出一个主题:问题要从从源头上解决。‎ ‎  记叙性材料中涉及到的对象很多时候并不单一。恰恰因为对象的不单一,才造成了材料主题的多意性。像这则材料里就至少涉及了勺柄,食堂师傅和就餐的人们三个对象。抓住事件的发展过程由果溯因是纵向逻辑的体现。抓住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则是横向逻辑的体现。‎ ‎  分析勺柄、食堂师傅和就餐的人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至少可以分成两组关系:师傅和勺柄,人们和勺柄。就第一组关系而言,师傅是食堂的管理者,勺柄是食堂的被管理者。勺柄太短,经常滑落到汤桶里。师傅把勺子换成了长柄,长度超过桶高,勺子滑到菜汤里的现象就很少再发生了。那么从管理角度立意,就可以得出:“要善于改进管理的方法”,“多一些人性化管理”等主题。就第二组关系而言,就餐的人们既是勺子的使用者也是维护者。‎ ‎  材料里提到“有人有意无意地将勺子往桶内一丢”;“人们一般多提醒盛汤者要注意公德,不要乱放勺子,但效果并不明显”。这里的“有人”和“人们”和“盛汤者”其实是同样的范畴。这说明很多人只看到人的问题,没有发现勺柄的问题;只看到别人的问题没看到自己的问题。‎ ‎  据此至少可以得出三个主题1、出现问题事责之于人,不如责之于己;2、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3、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往往会找到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  痛点三:对自我思维过程的漠视导致了作文审题立意上的偏差。‎ ‎  这个痛点才是学生审题过程中的最大痛点,也是导致以上两个痛点的原点。‎ ‎  长期的被动式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丧失了自我省视的意识。他们习惯于接受和接收,也习惯于对学习结果的衡量。虽然也会有学生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认真与否、踏实与否,但很少有学生会问是自己的哪个学习环节出现了问题导致错误的结果,更少有学生会把反省的重心落在自己思考的过程。知晓自己作文审题失败后,认真听完老师的讲解,主动的接收了课堂上的信息传递,不自觉的接受了教师的观点,表面上是纠正了一次作文审题上的偏差。但是也就这“一次”的纠正,因为缺少对自己审题过程中的思维环节的观照,思维痛点没找到,没揉通,下次作文遇到其他的作文,审题依然会失败。‎ ‎  所以教师在找出学生审题过程中的痛点后,还要唤醒学生对自己的思维痛点的灵敏性,培养学生主动疏通自己思维经络的意识和习惯。这就需要在作文指导课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观照和自我修正。‎ ‎  观照和修正之前,首先要培养学生书写审题过程的习惯。这个过程依然可以纳入“5分钟”阅读步骤中。不求格式的统一和表达的完整,但是要能呈现自己的思考过程。比如:‎ ‎  “食堂师傅是管理者。勺子是被管理者。‎ ‎  --勺柄太短,经常滑落到汤桶里。勺子换成了长柄,长度超过桶高,勺子滑到菜汤里的现象就很少再发生了。‎ ‎  --1、改良社会风气仅仅从人们的公德、素质上要求是不够的,还要善于创造便利的条件,提高管理的水平。‎ ‎  2、多一些人性化得管理。‎ ‎  3、做事要改进办法。”‎ ‎  然后是观照。对照课堂信息,观察自己思维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明确问题所在。比如这样一篇命意作文,它的材料是这样的:‎ ‎  一位著名的诗人最近思路打不开,怎么也冲不出思想的牢笼,于是想到外面寻找灵感。这一天,他到乡间野外散步,阳光下,忽然远远看见一块牌子掩映在树林里,上书四个大字特别醒目“阳光不锈”,诗人当场呆住,心想,这是多么有寓意的词语,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到的。于是,他非常想拜访一下书写这个精辟之极的词语的高人。等他走近这块牌子,发现被树丛挡住的那部分牌子写着“钢制品厂”。‎ ‎  有学生采用“由果溯因”法整理材料的逻辑:诗人之所以发现了“钢制品厂”四个字是因为它“走近”,而一开始只看到“阳光不锈”四个字,是因为“远远看见”。到这里为止,这个学生的推导都很正确,可是他最后的结论却是“我们要换个角度看问题”,是属于偏题的立意。当他观照自己的审题过程发现,其实他是抓住了“远”和“近”的关系了的,但是在最后选择词语时,选错了词语,没用“距离”而选择了“角度”。属于用词不当,导致了最终立意上的偏差。‎ ‎  最后当然是自我修正,该学生发现了自己在词语选择上存在的问题,就开始注重词语辨析的自我训练。对症下药的训练,让他的审题的准确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  自我观照和自我修正还不够,还应该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同学在审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别人思维环节的观照和修正,达到自我思维的训练。‎ ‎  所以作文评点课中,不仅要安排老师的讲评,更要安排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不仅要评学生的作文内容,更要评点学生审题过程中的每个思维环节。不仅要口头评,更要以写感想和启示的方式进行笔头评点。作文课若能坚持这样做,学生思维上的“自我漠视”就能被“自我省视”代替。这种主动的省视一旦成为习惯,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大幅度的提升,而老师的课堂负担则会大大减轻。这样双赢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  参考文献:‎ ‎  ①《什么是新材料作文及写法》 作者:fjjiaoyu  福建教育在线 首页 / 高考频道 / 复习备考 / 高考作文 / 作文点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