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部门扶贫工作计划
【篇一】 一、基本情况 XX 村位于镇驻地北 15 公里,地处六背山腰,总面积 4.9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496 亩, 其中稻田面积 436 亩,旱地面积 60 亩。苗族聚居,村驻地 XX 寨,海拔 910 米,属于高山峡 谷地貌,山体滑坡较严重。地质构造古老复杂,有 5 个自然寨,有 5 个村民组,207 户,922 人。主导产业为水稻、养殖和外出务工。20xx 年 XX 村农民人均纯收入 2350 元,20xx 年全村 粮食产量 261 吨,人均占有粮食 283 公斤。今年重新审定后划为二类贫困村。贫困人口 419 人,贫困户 107 户。公路通村,有民办小学一所。 二、致贫原因分析 XX 村属全省苗系贫困村之一,是黎平县二类贫困村。从人均收入指标看,与全镇总体水 平相比,差距也是很明显的,处于全镇倒数。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至目前,尚有村组步道没 有完全硬化。农田水利设施逐年老化,人畜饮水困难率居高不下,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降低, 村教育、卫生医疗设施落后,按照国家贫困标准,全还有贫困人口 419 人(含农村五保供养、 最低生活保障和残疾人口),贫困人口一直居高不下,其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之深,自我发 展能力低,返贫率高(贫困发生率 31%),返贫的压力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扶贫的压力,要稳定 地摆脱贫困,任务十分艰巨。耕地面积较少,人均耕地面积仅 0.52 亩,且大部分为 25 度以 上坡耕地,土层薄,土壤质量差,旱涝不保收,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农民脱贫致富难。传统 的水稻、薯+养猪模式是 XX 群众的生活支柱,生产结构非常单一,群众经济收入来源较少, 土地抗风险能力低,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往往造成生产受损、生活困难、农民减收、贫困加 深,返贫突出。由于交通条件差,造成经济发展缓慢。公路路况差,政府和群众无力养护公 路,大量生产生活资料难进入,农产品难运出。加上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差,农业生产 仍实行广种薄收,靠天吃饭,致使多数群众生产难发展,贫困状况难以摆脱。由于思想消极 保守,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思维观念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懒思考、 怕困难、怕担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加上信息渠道狭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差、机会少,致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不到大的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生产效益一 直在低水平徘徊,没有发展动力,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正是由于以上原因,XX 寨举家 外迁的一拔接一拔,目前全村外出的有 72 户,324 人。外出劳动力 110 人,目前主要是妇幼、 老弱、病残人口,致使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经营能力, 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即使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外出务工的收 入也较低,仅能维持自身的生活,对家庭收入的贡献不大。尽管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给予了 XX 村极大支持和关注,但仍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贫困户发展生产的需要,大部分人口仅解 决了温饱,普遍没有现金,生产投入不足,有些农户连化肥、农药等基本生产资料也无钱购 买,更谈不上去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发展多种经营。由于长期的贫困,农村金融机构对群 众贷款额有限,甚至不少群众害怕还不起银行贷款而不敢贷款,缺资金成为制约贫困村群众 发展经济的瓶颈。 三、帮扶计划 一是发展特色养殖产业。以 XX 寨为中心,倾力打造特色养殖养殖示范基地。计划在岑友、 得潘等自然寨实施能繁母牛 300 头,共需资金 2000000 万元,其中扶贫资金 1500000 万元, 金融扶贫贴息贷款 50 万元; 二是种植业 20xx 年新建中药材(桔梗)基地 200 亩(每亩补助 670 元,合计 13.4 万元)。 二是技能培训。针对该村种养殖户技术短缺的问题,计划举办种养植等培训 3 期,概算 共需资金 15 万元,培训 400 余人次,让闲臵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 1、农村饮水:20xx 年实施修建人饮工程 1 处,管道长 4 公里,新建蓄水池 800 立方米(投 资合计 60 万元) 2、通村公路:20xx 年修通 XX 至高亚 6 公里水泥路,每公里 40 元,计 240 万元。 3、硬化道路:20xx 年硬化村寨道路 7 千米,每千米 4 万元,计 28 万元。 四、保障措施 一是健全工作机构。该计划在镇党委、政府指导下,由村两委统一组织实施,为全面完 成所规划的各项任务,成立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驻村 工作组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充分认识做好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负责本村精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落实,确保精 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不走样。 二是明确责任分工。 1、对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纳入村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每年需 要重点推进的重大项目,落实到牵头责任单位,村干带头包户,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扎扎 实实推进,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 2、要积极协调、精心安排,积极争取部门支持,帮助种植户协调贴息贷款和产业扶贫项 目资金,切实解决帮扶计划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对在工作中落实不力、推进缓慢,给 本村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造成负面影响的相关责任人予以责任追究。 【篇二】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相关会议精神为引领, 紧紧抓住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的重大机遇,围绕县委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和乡人 民政府的安排,切实做到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努力促进全乡经济持续健 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按帮扶对象所原则。采取技术性帮扶、微小产业扶持。把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二)帮扶工作深入一线,深入农户家中,通过走访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了 解村情民意,找准贫困原因和发展瓶颈,围绕群众最盼望、最希望解决的问题落实帮扶重点, 从产业扶持、基础设施、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扶贫生态移民等方面入手,明确帮扶任务, 细化帮扶措施。 (三)建立一个帮扶台账。摸清贫困户存在的困难、急需解决的生产发展项目等情况的基 础上,要逐户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建立帮扶对象台帐,把贫困户急需而自己无力解决的实 际困难及时向民政部门汇报。 (四)整合一批帮扶项目。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发挥部门优 势,从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协调和技能培训等方面为贫困户提供扶持,保证帮 扶措施和任务的落实。注重整合涉农部门的各项强农惠农资金,支持扶贫对象发展产业、增 加收入。 【篇三】 一、充分认识实施精准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扶贫开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民生工程。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石目标,最艰巨最繁 重的任务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扶贫开发经历了二六越温达标、八七扶 贫攻坚、稳定解决温饱等阶段,目前已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全面攻坚新阶段。但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存在着贫困人口底 数不清、致贫原因不明、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精准度不够。 按照人均纯收入 2300 元/年的贫困线标准,全县还有低收入人口 6.7 万人,其中建档贫困户 4.8 万人、低保户 1.9 万人,贫困发生率为 12.41%,较全市平均高 3.91 个百分点。贫困人口 的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我县仍属于国家重点贫困县。各级各部门要充分 认识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严峻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把扶贫开发当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 民生工程来抓,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加快建 成扶贫开发示范县和绿色生态经济强县。 二、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市委四届三次、四次全会及县委十三届四次、五次 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关于扶贫开发的工作部署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xx-20xx 年)》 要求,围绕打造扶贫开发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总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一区三片 为主战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构建三位一体扶贫格局为路径,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 更加注重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更加注重增强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 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精准扶贫,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二)基本原则 发展为要、民生为本。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促进减贫的根本举措,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 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扶贫开发首要任务;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从 制度上保障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基本权利。 点面结合、合力攻坚。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整合多方资源,着力改善 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把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主要对象,落实好到人到户 措施,努力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立足实际,突出优势和特色,将扶贫开发与工业化、城镇化、农 业现代化相结合,与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结合,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统筹推进区 域科学发展。 改革创新、开放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创新扶贫工作机制,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探索扶贫开发新途径。 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发挥政府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开发;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群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自我 发展能力。 (三)总体目标 到 20xx 年,按照人均纯收入 2300 元/年的扶贫标准,实现 4.8 万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 (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医疗和住房),完成 100 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建设任务, 全面建成扶贫开发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县平均水平。 三、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各项重点工作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将集中解决相对贫困、区域贫困、发展差距等 突出问题。各级各部门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落实好精准扶贫各项措施,切实解决好制约 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坚持两个瞄准,实行精准识别 1.瞄准贫困户,认真开展扶贫对象识别。结合国家扶贫标准,瞄准贫困户,严格按照七 步四公示(七步即自愿申请、初选对象、入户调查、村级评议、审核公示、规划帮扶、审批备 案,四公示即县、乡、村、村民小组四级四次公示)要求,坚决杜绝优亲厚友、弄虚作假等行 为,彻底改变穷人帽子富人戴现象,科学合理确定扶贫开发对象。建立重庆石柱扶贫信息管 理系统,按照每年扶贫对象动态调整要求,对信息系统中的贫困对象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管 理识别方式,及时进行调整。 2.瞄准贫困村,找准制约发展突出问题。按照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 要求及七有四通三解决基本标准,找准群众最迫切、反映烈、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实 难题。对已经验收的贫困村跟踪问效,及时解决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实际困难,对正在实 施整村推进项目的贫困村强力推进各项工作,确保不脱贫不验收达标。 (二)着眼突出困难,实施精准扶持 1.着力改善贫困农村环境。把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作为首要任务,夯实发展 基础。加快建设沿江高速公路,启动西沱长江大桥、万黔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力 争开工梁黔高速公路。完成国省道改造 116 公里。建设农村通畅公路 530 公里、撤并村通达 公路 145 公里,解决 33 个撤并村群众出行问题。新增和调整农村客运线路 12 条,增加农村 客运车辆 18 台。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投资补助标准,贫困村通畅工程每公里达到 40 万元。加 快推进万胜坝渠系、东方红、曹家湾等 3 座水库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扎实开展 10 条中小河流 治理,解决 9.36 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补助标准提高到 729 元/人。充分利用五小水利重 点县资金集中整治山坪塘 859 口,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 2.5 万亩、8.5 万亩。加大农网 改造升级项目力度,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的农村电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 推进生态村、生态乡镇建设,完成 23 个乡镇污水处理厂、3 个乡镇片区垃圾处理厂建设,实 施 62 个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争取将我县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范畴,推动 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建设。充分利用二轮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中央造林补贴等国家 生态建设项目资金,实施生态造林 15.5 万亩,石漠化面积 190 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 141.5 平方公里,增强贫困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到 20xx 年,实现行政村通畅率达 100%,乡镇客运 和符合客运条件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 100%,农村安全饮用水率达到 85%,森林覆盖率达到 57.2%,贫困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2.大力扶持特色支柱产业。以产业扶贫为主线,加快建设武陵山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 基地县。坚持将财政扶贫资金的 70%用于产业发展,以三百工程(百村百园百企)为载体,围 绕 3+7 特色效益产业,在每个贫困村培育 12 个主导产业。完善县乡农产品市场体系,打造黄 连、莼菜、辣椒等电子交易平台,加快销售贫困地区特色农副产品。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 作组织和贫困农户抱团经营,促进贫困户稳步增收。依托绿色生态、土家风情、历史文化三 大优势,围绕建成中国黄水国际民俗生态旅游度假区目标,积极打造大黄水 5*景区 1 个,4* 景区 4 个,3*景区 5 个;围绕一县两极四区多点布局,整合旅游、扶贫、民族发展等资金,大 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年接待游客超过 1000 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超过 50 亿元,旅游产业成为带动旅游地区贫困群众增收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特 色生态工业,开展辣椒、莼菜、优质牛羊肉等农副产品加工,建设渝东南地区农林产品加工 基地,促进贫困群众就近创业就业。完善县校合作机制,深化校地合作;加快推进重庆辣椒产 业科技支撑示范工程,实现辣椒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质量安全化;深入推进科研平台建 设,巩固好辣椒、黄连 6 个专家大院,新建 1 个冷水鱼专家大院,加快石柱黄连中兽药试验 示范工程、石柱莼菜良种扩繁建设;每个贫困村配备 1 名科技特派员,帮助贫困户掌握 12 项 实用技术。到 20xx 年,力争每个有条件的贫困农户至少有 1 项增收产业项目,贫困地区特色 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贫困群众步入平稳较快协调发展的良性轨道。 3.全力推进连片整村扶贫。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加速打造武陵山片区扶贫开 发示范县。立足县域优势,借助政策洼地,加快实施《石柱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 坚实施规划(20xx-20xx 年)》,用好用足国家对连片特困区域发展的优惠政策,围绕基础设施 改善、骨干产业培育、社会服务保障、到户政策落实等内容积极开展先行先试,集中打造大 黄水片区和方斗山、七曜山、西沱沿江三大片,培育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高山生态扶贫搬 迁新村、乡村旅游示范片等一批示范亮点工程。到 20xx 年,大黄水片区财政专项投入达到 1200 万元,全面建成全市连片扶贫试验区。围绕七有四通三解决标准,引导发改、交通、水 务、民族发展等政策和资金向贫困村倾斜,在 52 个整村脱贫村中推进水泥路、自来水、清洁 能源、信息服务、商贸服务、优美环境等农村基础设施六到农家工程,力争建设一片、脱贫 一片、带动一片。到 20xx 年,实现 100 个贫困村脱贫销号,基本完成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任 务。 4.扎实开展生态扶贫搬迁。切实把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作为重要民生实事来抓。坚持 群众自愿、贫困户优先原则,瞄准居住在深山峡谷、高寒边远、生态修复保护区等地的贫困 群众,坚持农户自愿、梯度搬迁、房屋自建为主,适度集中搬迁、统建为辅的迁建模式,努 力降低搬迁成本,坚决杜绝搬近不搬远、搬富不搬穷和小产权房现象。争取市级以上专项补 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县级财政每年安排 300 万元专项用于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山东省 淄博市帮扶资金的 70%、江津区帮扶资金的 60%精准用于特困户搬迁补助及集中安置点配套基 础设施建设。落实好普通搬迁户、建卡贫困户、低保户每人 0.6 万元、0.8 万元、1 万元的补 助政策。对有意愿搬迁但无力搬迁的特别困难群众,采取机关单位结对帮扶、小额贷款贴息 等方式帮助筹资搬迁。整合水利、交通、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等资金,重点 支持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安置区的水、路、电、气、通讯、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安置区因地 制宜打造辣椒、黄连、莼菜、中蜂、冷水鱼等特色种养业,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特色效益农 业资金、乡村旅游资金等向搬迁集中安置点倾斜,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或务工创业。 到 20xx 年,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3.3 万人,其中贫困人口 1.02 万人,迁出区生态修复 1.49 万亩,贫困群众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5.稳步推进教育就业扶贫。坚持扶贫先扶智,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增强自我发展 能力。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建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 校 23 所、农村教师周转房 480 套 1.68 万平方米,实施 4.1 万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全面完成贫困乡镇中小学食堂、运动场、厕所、浴室等改扩建,逐步提高营养标准,加强留 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对贫困子女就读普惠性幼儿园按每年保教费 1500 元、生活费 600 元标 准进行资助;对贫困家庭寄宿生就读小学和初中分别给予每年 1000 元和 1250 元生活费补助; 对贫困家庭子女就读高中给予每年 1500 元生活补助,同时对低保家庭就读高中给予每年 800 元学费补助。开展贫困大学生救助活动,畅通助学贷款、社会资助、勤工俭学绿色通道,不 让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困难失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打造电子应用技术、服装设计与工 艺等 4 个骨干专业,创建 4 个重点专业实训基地,把县职业教育中心建成现代职业教育市级 示范学校;对贫困户子女就读中职学校实现学费全免,对中职学校一、二年级特殊困难家庭学 生每人每年补助生活费 1500 元、住宿费 500 元。优先保障农村学校人员编制配备,大力培养 全科教师,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师资短缺和结构不合理问题,对偏远地区教师提高生活补助。 每年选派城区教师 30 名到贫困乡镇学校开展一年以上的支教,并对支教教师发放生活、交通 等补贴,支教结束后同等条件下优先晋职晋级。建立贫困毕业生信息库和创业项目库,开展 贫困毕业生专场招聘,设立贫困毕业生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帮助贫困家庭毕业生自主创业。 到 20xx 年,贫困农村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9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 7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达 95%,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 6.切实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贫困群众 生活幸福指数。鼓励贫困户子女报考医护类院校,引导其毕业后回乡行医;用两年时间完成 80 个撤并村卫生室建设,为每个贫困村配备村医和医疗设备,乡镇卫生院新招聘医护人员对 有执业资格的放宽到中专学历,村医每人每月专项补助不低于 400 元。开展县级医院对口帮 扶乡镇卫生院工作,每年从县级医院选派专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从乡镇卫生院选派医师到 村卫生室开展一年期支医,对支医人员发放生活、交通等补贴,支医结束后同等条件下优先 晋职晋级。深入实施农村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工程,完成 2 万套直播卫星接收设备的入 户和安装工作,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消除数字鸿沟带来的差距。开展以幸福山寨为载体的 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故事、送展览五送活动,丰富贫困群众业余生活。实现贫困村文 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全覆盖,每个行政村建成 35 户文化中心户,形成农村 30 分钟文化圈网 络。深入挖掘土家特色文化,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文化村寨。进一步完善贫困农村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以家庭收入、家庭财产和消费支出为认定条件,实行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按照 市政策规定适时提高低保标准。切实加大对医疗救助、临时困难救助的财政投入,对农村低 保、五保、重点优扶对象、残疾人等医疗救助对象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给予资助。 探索扶贫小额保险,为农村扶贫开发对象因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残疾以及医药费用提供保 险保障。到 20xx 年,农村贫困地区群众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均达到 95%,贫 困地区群众获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广播电视全面实现户户通,文化公共服 务体系全面建成,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显著增强。 (三)创新工作机制,推行精准管理 1.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盘活农村资产。引导和鼓励商业性 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推动金融机构网点向贫困乡镇、贫困村延伸。积极探索 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与贫困互助资金组织合作模式,加大对贫困农户的信贷投入力度。规 范互助资金的管理,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完善扶贫贷款贴息政策,增加财政贴息资金,重 点扶持对贫困户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 2.深化结对帮扶机制。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积极 争取对口帮扶单位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干部驻村结对工作制度,确保贫困村每年都有干部帮 扶工作组,做到每位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深化县领导、县级部门联系帮扶贫困村制度, 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系帮扶贫困户制度,实现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逐步实现 结对帮扶长效化、制度化。 3.强化资金整合机制。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为平台,按照财政扶贫资金为 牵引、行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帮扶为补充的资金整合原则,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扶贫资金整 合领导小组,将相关资金集中解决贫困村和贫困群众最基本、最急需问题,实行年初集中规 划、阶段定期检查、年终实绩评比,实现资金使用效益化。 4.完善资金监管机制。按照整合、集中、统一、严管要求,把资金分配与工作实绩、使 用效益、评价结果相结合,保证扶贫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对象,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 性。坚持和完善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村级义务员监督制,鼓励贫困农户参与项目决策、项 目监督和效果评估。审计、监察、财政、扶贫等部门推行偶数年全面审计、奇数年重点抽查 制度,加大扶贫资金使用监督力度。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5.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对精准识别的贫困村、贫困对象,深入查找和分析贫困原因,因 村施策、因人而异,制定帮扶规划,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落实帮扶措施。把减少贫困人 口数量和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作为主要指标,加大对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行 业部门、各乡镇履行扶贫职能职责情况的实绩考核。 四、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县为主体、工作到村、责任到人要求,建立领导机制,落实工 作责任。及时调整和充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强化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协调、 组织指挥职能,落实好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成员单位分工协作机制,抓好扶贫开发各项任务 的督促检查,研究解决好工作推进中的难题。各乡镇、县级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一把手负责 制,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其作为首要的民生来抓,按照低调务实、少说 多干,积极作为、敢于担当的要求,共同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仗。 (二)明确工作职责。按照渠道不变、各计其功原则,各级各部门要将相关政策和项目资 金集中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构建大扶贫格局。县扶贫办要认真开展好连片开发、整村推 进、产业扶持、技能提升等工作,侧重落实好到人到户政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行业部门 要认真履行部门职能职责,重点解决贫困地区困难群众行路、饮水、上学、就医、就业等工 作,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联系帮扶贫困村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发挥本部门信 息、项目、资金和技术优势,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实现脱贫目标。各乡镇要组织好扶贫项目 的具体实施,主动争取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广泛动员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充 分发挥困难群众的主人翁精神。 (三)营造良好环境。准确把握扶贫宣传导向,大力宣传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中央扶贫 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展示全县扶贫开发的成就和经验,及时报道和宣传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 贫开发的成功做法和先进典型,全面反映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石柱报》、中国石柱网、石柱手机报要开辟专栏,及时宣传扶贫开发政策和扶贫工作动态。 各乡镇要做好进村入户宣传工作,对重点项目要有明显标志标识,客观反映党和政府对贫困 地区、贫困农民的关心关爱。 (四)强化队伍建设。以培养吃苦耐劳、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扶贫干部队伍为目标,大 力开展联系贫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增强群众观念,增进与贫困群众的血*情。对县、乡镇扶 贫干部开展多形式的扶贫培训,提高扶贫系统干部政策理论和业务素质。加强贫困村基层组 织建设,抓好驻村扶贫特派员选派工作,每个乡镇配备 1 名扶贫专干,每个贫困村有 1 名大 学生村官,鼓励优秀的年轻干部到贫困村工作,增强村级领导班子带领脱贫致富的能力。加 强反腐倡廉教育,督促扶贫干部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积极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努力建设有理想、懂政策、熟业务的高素质扶贫干部队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