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工作范文之丰富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班主任工作范文之丰富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实践活动课程是由活动课演变来的。它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扩展和延伸,是以大语文教学观为指导思想,以活动为载体的主体性教学形式,它对于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否能有效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直接关系到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因此,课程标准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一、教学回归生活,实践感受真情 语文实践活动整合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性。活动是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学习语文是目标。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语言的理解与感悟、运用和创造的实践过程。大纲明确指出:“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语文实践活动来说,应该处处注意链接学生的生活、从学生身边的世界引进课程资源,精心组织活动。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的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教材所表现的生活虽然很精彩,表现形式也会很精湛,但对学生来说,毕竟是彼时、彼地。如果能借助于教材的延伸拓展,就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删减增补、整理改编,进行再创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独出心裁,把故事改编成短剧、故事小说等,以此来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实现语文与生活得紧密链接。 小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向往。同学、师生间的交往,成功与失败的经历,邻里关系,社会焦点问题等等,都应成为他们积累的内容。诸如在晨会、班会等场合,让学生谈谈收获;一个故事、一场纠纷、一首小诗、一处美景、一则新闻等,也要成为他们认识的积累,教师不可能要求他们把自己经历过的每一件事情、体验过的每一种感受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却需要鼓励学生多去体验生活,尝试生活的多姿多彩与酸甜苦辣。为了帮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生活,老师可以采取布置实践性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点滴,感悟人间百态,培养人爱生活、感恩生活、辨识美丑等情感,将学生培养成为情感细腻而丰富的人。 二、兴趣激活思维,实践获得知识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课程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吸收知识、明晓道理。活动的开展旨在培养学生的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爱好,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并在活动中积累,懂得道理,把生活与学习语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探究文化生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学以致用。爱因斯坦说过:“ 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礼物是人人都要的,若能将知识包装成礼物赠给学生,也就是将知识的传授变为给学生赠礼物的过程”。语文实践活动课程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将知识包装成礼物的过程,它无论是内容安排、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都尽可能满足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能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刺激他们的兴奋点,使知识真正成为孩子乐意接受的“礼物”。 语文实践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教学有明显区别。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活动的趣味性,以“趣”为切入点,帮他们获得知识,而习得的过程更是他们主动参与的结果,成功使他们快乐,这样的热情也将激发他们继续去探究。 任何新鲜的东西都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是激发兴趣的最佳途径,而不断获得成功则是稳定、发展兴趣的桥梁。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实践舞台,为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提供广阔的天地。 三、想象丰富心灵,实践创新思维 想象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活动。正如高尔基说:“想象——这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感觉,甚至还有意图的能力。”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创新,必须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诱发想象,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捕捉创新的灵感。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哪怕是幻想,乃至于是学生不曾经历、甚至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可以通过课文情节的假设和延伸来唤起学生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让学生的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从而使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到新的境地;抓住文章的空白处、定格处、概括处、省略处让学生灵活地再造语言,把学生在阅读中的感悟和体验直接在语言中反映了出来;尤其还有好多寓言、童话、民间故事等体裁的课文,这些课文都非常适合用来给学生训练延伸式想象,可以借助想象与故事里的人物一起欢笑、流泪,一起紧张、悲愤;借助想象还可以从书中的英雄人物身上获得精神的陶冶;活动类课程的开展更有助于拓宽学生学习创造的空间,可以让学生按自己的想象去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让学生以《凡卡回到了乡下》《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家》为题作文,续编新的故事情节;学习了童话、寓言,让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仿写童话、科幻文章;“焦点访谈”“实话实说”“辩论会”等热点也可被带进学生的学习中;有些课文后面的选作题目,大多适于学生想象的训练,有助于他们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想象是艺术的殿堂。因此,教师应该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扬起学生想象的风帆,拓宽他们的思路,启迪他们的思维,让语文教学焕发真正的活力。 四、整合拓宽渠道,实践搭建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专用一节文字加以阐述,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体现了对母语教育特点的重新审视和对语文课程资源的高度关注。而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对于学生形成有益终身的学习能力、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意义十分深远。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多如繁星,浩若烟海,生活处处皆语文。《课标》列举了28种课程资源,分为自然、社会、人文三大类,囊括了学生生活世界的林林总总,涵盖着学校、社会、家庭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多维、立体、动态的资源空间。所以实施新课程,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充分认识到: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是最宝贵的课程资源,环境是最丰富的课程资源,家长是最难得的课程资源,从而,在观念上实现由“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向“世界到处是课程资源”的根本转变。 资源丰富了,语文教学的渠道也就宽广了,这与语文学科强调“大语文” 教学观的理念不谋而合。语文实践活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科之间也非绝然独立,它们之间存在着丝丝缕缕的联系。新修订的《大纲》把语文实践活动概括为以下几个内容:可以作为课外活动的,如参观访问、兴趣小组活动;多数活动可以在课外开展,课上适当联系,如办手抄报;有些可以直接引进到课堂中来,如课外阅读指导与交流,开故事会,演课本剧。不论采取哪种形式,语文教学应当是生动活泼的,充盈着丰富的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增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打破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的隔膜,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实践中综合学习、运用知识。 语文教学提倡广阔的学习空间,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我们应认识到实践活动对语文学习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自觉遵循学生发展的内在,以课堂实践为主阵地,以学生实践活动为核心,以课外实践活动为延伸,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