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二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2)
二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下面是二年级教学工作的总结。我希望我能帮助你。 二年级数学教学注重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等的初步培养。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通过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学生可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本学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实现以下几点: 首先,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准备功课。学期伊始,我仔细阅读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有了很好的了解。在学期中,我们集中精力为单元备课,掌握单元和整本书中每一部分知识的位置和功能。想想学生如何学习,学生会有什么困难,以及如何解决它们。备课体现了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练习和设计练习的作用。 2.上课。(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探索、练习、动嘴、动眼和动脑。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让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让学生在同一水平上练习,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试着让学生总结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2)及时审核。我的方法是:新授予的知识基本上在同一天或第二天评审,评审时间以后会逐渐延长。这种方法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快速遗忘而不复习。 (3)努力建设知识网络。通常,每个部分都被组织成一个知识字符串。每个单元都经过组织和评审,形成一个知识链。整本书在一个学期内被整理和复习。学生经历了从“薄”到“厚”再到“薄”的变化过程,这不仅形成了知识网络,而且学习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提供了可能。 3、批改作业。根据不同的实践错误,进行面对面的批评,指出个别问题,集体纠正常见问题。批改作业时,指出错误的问题而不指出错误的地方,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发现错误,提高分析能力。复习后,学生将得到一个好的评价,鼓励他们独立完成作业。分析习题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4、注意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有学习困难的学生需要评分。在教学中,应注意降低难度,减缓坡度,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慢慢学习,注意学习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课堂上说话毫无生气的局面,让学生敢于回答问题,愿意思考。 5、做好测试和评估工作。评价不仅基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基于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理解,以此作为改进教学的基础。试卷中增加了反映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考试结果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而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和学习态度。在对试卷进行评论时,尽量按顺序使用逐题解释的方式,并尽量按类别进行解释。例如,将试卷中的概念分类到一个类别中并解释它们。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掌握知识。 第二,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 二年级学生数学知识不多,他们与社会的联系也相对狭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种“有效”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测量自己的身高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测量了彼此的身高,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巧妙渗透环保教育,关心环保。 在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如用纸折角、拼图等。知识教育完成后,应该教学生不要乱扔论文的剩余部分。他们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环保习惯。 第四,经常与父母沟通,实现共同教育。 与家长保持联系,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可以加深对学生个性的理解,因材施教。 五、积极参与教学和科研活动。 每月按时参加校本培训活动,坚持做详细记录。认真参与教学计划的设计,倾听和评论课堂活动,积极与同年级教师讨论教材和教学方法。 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综述 华蓥山小学的胡秦晓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发展,为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人格的合格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一、实施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而忽视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社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现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共同探索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道德形成和社会发展是通过他们在各种活动中与外界的互动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应该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创造学生愿意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生动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应注意引导学生用各种感官从自己的世界观察、体验和感受社会,从而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应该允许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并在探索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应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创造性思维,并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意见或结论。 三.评估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的描述性评论。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态度、能力和行为。 在与学生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教师用描述性语言在质量报告册上写下一段时间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态度和表现,鼓励学生巩固进步,纠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我评价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自我评价他们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们根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有助于学生逐渐养成尊重、理解和欣赏他人、相互促进的态度。 经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一,课堂提问反思的现状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并恰当提问后,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课堂提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问“只问数量,不问质量”。课堂上太多的问题和答案往往会使学生缺乏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表面上看很生动,但实际上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较低。 答案完全由老师控制。有时,不知不觉中,即使我们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我们仍然会以极大的焦虑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轻率地添加个人评论来影响学生个人思想的表达。 3.等待时间太短了。学生需要时间思考和思考来回答问题,而老师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阻止他们,因此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维状态。 4.不要注意课堂生成资源的使用。教师不仅要问,还要听和听学生的回答,这样才能抓住可用的生成资源,否则,问题将失去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课堂提问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的提问教学策略 有效问题相对于“低效问题”和“低效问题”被提出。所谓的“有效”被《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它起作用了,”“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够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有两层含义:一是有效提问;第二,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备教材以“理解、理解和同化” 大多数老师都知道这一点,但是我们是否能真正“深入”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材的研究应该达到“理解、渗透、转化”的目标。 “理解”意味着理解教材。只有当我们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区分哪些问题是基本问题,我们才能用“什么”和“如何”提问。哪些问题是扩张性问题,我们可以用“你认为怎么样”来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学生有必要讨论和探究。 “彻底性”是指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性和难点性,以便全面掌握和消化。 “化”是让自己不仅站在老师的角度,而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和感受学生的学习。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更大的提高。 2.让学生做好“真实”的准备 我们常说,“备课时,老师不仅要准备教材和教学方法,还要准备学生和学习方法”。 所谓“现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现实,了解所教学生的基本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学习困难和问题。只有真正理解学生,我们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正确把握问题的难度,使问题更加有效。 例如,在三年级数学第五卷的“可能性”课中,作者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习语,旨在说明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些习语能巧妙地反映可能性的大小。许多学生第一次从未听说过被认为非常简单的习语,更不用说与数学有关的习语了。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到一些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习语的理解和掌握。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习语的内容。在下一堂课中,学生们流畅地解释习语的内容,并与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紧密相连。课后,许多学生对这一联系印象深刻,并催促老师多说。 3.提问过程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考来自怀疑。一般来说,老师只看到要求学生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事实上,回应仍然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问和发现问题是一种要求更高的训练。教师应该试着让学生在怀疑的基础上产生怀疑,然后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自然地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们也经常非常合作地回答:“没问题。如果它总是“没问题”,那么这种现象是极其不正常的,恐怕它真的是“问题”。对任何数学问题的理解不可能被所有人保持在同一水平。一定有高有低,有些容易学,有些难学。换句话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似乎只有一堂好课才是顺利且有益的课。事实上,否则,这种课堂上的“流畅”只会培养那些只擅长书本而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人。这种课堂上的“流畅”也会使学生缺乏实事求是和提问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1)转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数学素养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的职责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思考、思考和提问的机会。教师不仅应该在每堂课上创造提问机会,还应该让学生真正用大脑思考问题,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他们不理解的问题。好好利用这段时间,不要走过场。为了让学生提问,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他们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作为学生进行演示和提问。例如,二年级的课本学习了“对角的理解”,学生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角以及它们的零件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回答说,“没问题”。真的没有问题吗?“那让我问个问题,”我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角度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 经过讨论,每个人都明白,一个角度的边缘是一条光线,光线没有长度,所以角度的大小与边缘的长度无关。角度的大小取决于两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演示和提问。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有了提问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的同时,他们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不管学生问什么样的问题,不管他们问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的真实想法,老师应该首先对敢于提问的孩子给予充分肯定,然后采取有效的方法自己解决问题,或者让其他学生回答。对于颇具创新性的问题或独到的见解,他不仅应该因为敢于提问而受到表扬,还应该因为善于提问而受到表扬。他还应该因提问的价值而受到表扬,从而引导人们学会如何深入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从提问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在提问中有安全感,并且越来越喜欢提问,并且会越来越多地提问。对于学生的答案,我们应该注意习惯性的评价,如“非常好”、“非常好”、“不,不”等。这种评价也强化了对错。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会关注老师想要什么。我们可以恰当地使用更加中立、接受性或探索性的评价。例如:“哦,这是一个合理的想法。还有其他想法吗?“这是个好主意,我们还能补充什么,”“这是个好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他们的需求,鼓励他们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应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注重提问技巧,不断提高提问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培养学生提问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