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计划总结之数学听课反思:数学游戏,是重数学还是重游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计划总结之数学听课反思:数学游戏,是重数学还是重游戏?

数学计划总结之数学听课反思:数学游戏,是重数学还是重游戏? ‎ ‎   数学游戏,是重数学还是重游戏?‎ ‎ ‎ ‎  ------《火柴棒游趣拼图》一课反思后之再反思 ‎ ‎ ‎  前几天听了一年级数学游戏课《火柴棒游趣拼图》,现将感受与各位老师交流,以便探讨。‎ ‎ ‎ ‎  从结构上来,本课分成了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是结合上节课《火柴棒拼算式》的课后作业,将学生课后出的火柴棒算式问题以照片的形式展示,选取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本课中,进行思考和训练;第二个板块是新授内容《火柴棒游趣拼图》,用火柴棒拼出的图形,在教师提出调整若干根火柴棒后,要求学生拼出相应造型的图案,需要调整火柴棒的数量不断增加,配套的游戏难度层层递进,体现了游戏的梯度。‎ ‎ ‎ ‎  听完这课后的当晚,细细斟酌,感慨良多,可取之处与大家分享。‎ ‎ ‎ ‎  一、数学游戏趣味浓。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愿意去完成教师的游戏要求,并且在完成的过程中,不断的思考其他的拼搭方法,体现了游戏方法的多样化。‎ ‎ ‎ ‎  二、考虑到个别化教学的策略。小班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教师在巡视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能关注到拼搭快的学生,以再发思考题的方法,满足思维快的同学的学习需求;对于反应慢的同学,能给以教师个别提示,或要求同伴交流帮助方法,促进该类学生的发展。‎ ‎ ‎ ‎  三、关注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巧妙的以学生的作品作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关注到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我们中国学生最缺乏的能力之一,而对于提出的问题的内容,不乏亮点。譬如有学生提出“3×9=12,移动2根怎样变成正确算式”,这个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符号语言的理解;又如学生提出“ 12-18=6 ”,对这个问题的改正的过程,经历移符号变符号的过程,得出结果“12=18-6”,让学生明确了等号左边可以是结果,右边也可以为算式,进一步拓宽了学生对于固有等式认知的理解,丰富了等式概念的外延。‎ ‎ ‎ ‎  同时,我也有存疑之处,即本课的数学味。从数学哲学史角度来看,对数学的理解,数学家们经历了一个批判拟经验主义的过程,即得出解决结论:防止数学的人文味、活动味、生活味冲淡数学本原的价值。因此,著名数学教育学者郑毓信先生曾提出:一堂数学课是否有价值,在于其是否具有数学味。何为数学味?如在伴随数学思维参与的活动中,积累学生的数学思维经验;如学生的数学表述能否获得提升;能否培养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等等。‎ ‎ ‎ ‎  回到本课来看,前一板块对于《火柴棒拼算式》的课后反馈,以火柴棒为载体,无论是对算式、还是符号的理解,对学生的数学知识的丰富和建构是大有裨益的;而后一板块《火柴棒游趣拼图》,通过学生的操作,改变拼搭动物或者生活中的图案,似乎与数学知识本身并无太大关联。由于拼搭的只是生活中图案的变化,并未抽象到几何图形的运用,所以对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数学知识“四大领域”似乎也没有涉及到。数学游戏课,同样隶属于数学大课程的范畴,那么,如果单一的以《火柴棒游趣拼图》作为教学的内容,本课的数学味如何体现?‎ ‎ ‎ ‎  带着对教学内容的困惑,我组成员参与了对本课的集体评课。每位老师都提出了对本课的想法,有的老师认为本课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喜欢学,很感兴趣,可以扩大学生的想象力等等;我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最后由胡校进行了综合的评价与总结。‎ ‎ ‎ ‎  于是周二的当晚,我又静坐在书房,梳理了这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以及分析所有老师对于本课的想法,得出了对本课的第二次反思。‎ ‎ ‎ ‎  对于“数学游戏,是重数学还是重游戏?”,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落脚点是什么?我想更关注的是知识。但如果从课程开发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得不面对另一个本原的问题,即“作为课程开发者,我们应该关注什么方面?”我想我们不仅需要关注的是数学知识问题,同时还要关注人的问题。我们的授课对象是什么?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刚入学不到一年的学生。由此笔者思考,在课程开发的时候,不仅应该让学生学到的是知识,同时还有对数学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何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信念等等。于是,我们再回到本课来看,一年级的学生在本课的积极参与以及对于浓厚的操作兴趣,我想已经体现了学生对数学游戏课程的兴趣,进一步实现对数学课程的兴趣。由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过于去关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未免有些勉为其难。‎ ‎ ‎ ‎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论学者崔允漷先生曾提出:作为一个课程开发者,我们首先要有正确的课程意识。那么对于数学游戏,作为一门课程,我们也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去明确对课程的理解。数学游戏,以游戏为载体体现数学知识,对于侧重游戏性还是侧重数学味,我想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从人的角度出发,不同年段也应该有不同的课程要求。低年段,笔者认为应该在充分参与游戏同时,逐渐体现数学味;中高年段应该在游戏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 ‎ ‎  愿与我组同仁,群策群力,让我校数学课程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