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民营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三篇)
2020民营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三篇) (篇一) 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指示精神,创新发展思路,加大扶持政策,促进了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民营济发展态势 (一)增长速度稳中求进。全县注册民营经济户数 24700家,其中私营企业3555家,个体工商户21145家, 同比增长11 %、10.5 %和10.6 % ;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为8%,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已占据重要地位。 (二)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民营企业获准出口经营权的有中健医疗、众望食品、海洋钒业、宇涛纤维、昌奇电子、美尔卫生用品等27 家,外贸出口总额1.55亿元,同比增长76.1%。民营企业申请专利量250件,同比增长25%,授权专利量67件,同比减少45件,科技含量明显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全县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1家,**年增加5家。 (三)贡献份额不断增加。**年,全县开工实施投资3000万元以上民营工业企业项目18个,目前完成投资 2.9亿元。全县民营经济从业人员10.5万人,同比增11%民营经济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社会就业、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四)产业结构趋于优化。通过近年的发展,全县民营经济经营领域已从过去的商业零售、餐饮、服务、建材、卫生材料、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传统行业逐步向化工医药、电子装配、现代物流、新能源、生态旅游、规模化种植养殖及加工等领域延伸,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五)规模工业快速扩张。元至8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7.7亿元,同比增长18.9%;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41.51亿元,实现利润1.55亿元, 税金1.35亿元,同比增长16.3%、133.4%和47.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6家,净增5 家;销售收入亿元企业达到7家,总资产达43.48亿元。 (六)外来投资民营企业成为重要增长点。**将招引民资民企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不断创新完善配套措施,外来投资民营企业呈超常发展态势。**年,全县招引国内民营投资项目77个,其中过亿元项目27个,合同引进资金169.98亿元,到位资金88.12亿元,同比增长16.8%。外来投资民营企业的发展迅速壮大了全县民营企业队伍,扩大了民营经济总量,成为全县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一支重要力量。一批已经投资民营企业连年增资扩股,新来投资企业规模趋于扩大,这些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外来投资民营企业,已成为**民营经济中最有活力、最具特色的重要力量,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举措 (一)强力推进全民创业。一是营造社会舆论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媒工具,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宣传民营经济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贡献,宣传我县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形成全县人人关心、个个支持、踊跃参与民营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理直气壮地表彰一批在发展民营经济中艰苦创业、合法经营、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激发自主创业的热情,动员鼓励千家万户办民企、闯市场、创大业,加速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二是营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降低创业门槛,放开企业名称、投资主体、经营范围、出资期限、出资方式、经营方式、投资领域、投资比例等限制,推动全民大创业、创大业。 (二)有效提高行政效能。县政府努力打造行政服务中心优质高效服务窗口;成立优化发展环境领导小组,建立县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整治环境热线”接访制度、发展环境定期检查制度、民营业主评议职能服务部门制度等,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 (三)健全完善服务体系。担保公司、钒业协会、金融办公室、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机构,积极主动为重点投资商、重点企业及重大项目提供直通卡服务,为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县政府每年设立1000 万元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技改贴息、产业集群建设和企业纳税、产品出口、新增规模企业、项目建设、品牌创建等奖励;**年,县政府首次设立园区产业发展基金5000万元,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奖励、纳税贡献奖励、商新技术奖励、企业改造奖励、名优产品奖励;加大重点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全县各金融机构与86家规模企业发生信贷业务。中小企业新增贷款45.8亿元,比年初增加2.8亿元。金信担保公司为63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余额3.36亿元,同比净增0.34亿元。 (四)构筑民营经济发展平台。一是抓园区建设。开发区面积扩大到7.8平方公里,在**7年的基础上扩大 0.45平方公里。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9家,比**年增加5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7家,年缴税过千万的可达5家。二是抓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大批休闲、教育、医疗、服务、居住重点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城市功能得到提升,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五)建设培育十大主导产业。按照积极引导、相对集中、龙头带动、形成集群的指导原则,选择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实际的产业,重点建设钒产业、食品加工业、建材化工业、卫材纺织业、新能源产业、物流服务业、生态旅游业、水果产业、竹产业、畜牧产业。围绕十大产业培植发展了一批重点企业。钒产业向绿色钒业、高新钒业方向发展,形成从精钒加工到50钒铁、80钒铁、钒铝合金、钒氮合金、高纯钒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中瑞矿业、成飞科技、晶洋科技、青山钒铁等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钒交易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钒价成为全国钒价风向标。卫材纺织、建材化工、机械制造三个传统产业骨干企业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产能大幅扩大。稳健、中健、昌华、兴民钢圈等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食品产业依托众望、冰丰、稼轩康等龙头企业带动迅速壮大。电子装配、新能源、物流服务、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大湖山风电项目25台发电机组正式运营;三特隽水河温泉旅游区、洪下林科所影视产业园、柃蜜小镇3个亿元项目建成营业;正大集团推进规模化养殖,建成千头以上养猪场413 个。 三、制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民营经济在大发展中,取得了较好业绩。但目前还存在值得密切关注的四大“瓶颈”问题。 (一)思想解放程度尚存滞后。部分职能部门、服务部门主动热情服务程度不够高。群众创业门路、办法还不多。具体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如何把握服务大企业与鼓励扶持小企业,引进外资和民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优势资源、传统产业,扶持外来投资企业和发展原生型民营企业等方面的关系上,还存在着在工作力度、工作导向、工作责任上顾此失彼的现象。 (二)企业发展创新条件准备不足。目前,全县民营经济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科技型、外向型、集约型的企业不多,传统的产业、初级产品占比过大,科技投入不足,企业的技术水平、装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自主研发或引进技术不足,致使民营企业大多为初级加工型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科技含量及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融资难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近年来,虽然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各商业银行相继制定了扶持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但是无论从自身机制还是运行操作上,都无法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民营企业融资的市场严重滞后。企业财务制度规范性不强,企业寻保难、融资难。相当部分民营企业因流动资金短缺导致进一步扩大生产的能力受到制约,产品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迫切需要强化企业现代管理制度,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加大融资力度。 (四)人才短缺问题日益显现。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加上社会对企业人才的培训导向较多关注向外输出,本地民营企业特别是外来投资民营企业对当地劳动力供应的期望值偏高,劳动力的素质与其要求有一定的距离。许多企业缺乏有一定技能、素质较高的熟练劳动力和企业中层管理人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和进一步发展。一些企业的生产员工还不能与投资的生产线规模相匹配;相当部分员工在思想观念、服务意识、业务能力方面,还不适应企业发展要求。 四、力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一是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保护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营造和维护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进一步完善保障民营经济合法权益的法规和政策体系,提高对民营经济的法律服务水平,引导民营经济自觉依法经营,防范法律风险。二是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完善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放宽民营资本投资领域、经营范围和出资限制,鼓励民营企业参股地方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规范设置民营经济投资准入门槛,透明公开市场准入标准。三是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环境,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支持民间资本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动和促进民营企业直接融资,建立上市民营企业后备资源库,积极推进民营企业上市;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信托投资基金等各类投资基金;支持民营企业以信托融资、租赁融资、典当融资、股权融资、项目融资、质押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建设,增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发展专项基金额度。 (二)不断提高民营经济自身素质。一是不断提高民营经济的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和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民营经济发展,提高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素质,强化对民营经济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提升民营企业信息化水平,完善中小企业信息网,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充分激发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二是不断提高民营经济的自主创新水平。积极推进民营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快民营企业的技术改造;完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配套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关键领域联合攻关,扶持民营企业项目研发机构建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支持民营企业申报专利、名牌名标、驰名商标和原产地标识,申报新产品、新领域的国家或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 (三)切实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落实财税支持政策。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和奖励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对放贷银行和融资担保机构给予适当补偿和奖励补助,引导各类放贷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二是强化人才保障政策。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加大科技和产业人才引进力度。 (四)进一步提升对民营经济的服务水平。一是提高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民营经济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承诺服务、企业联络员、走访企业等制度,不断健全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政务工作信息化建设,切实提升行政效率。二是完善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扶持建立一批信息咨询、技术支持、投资融资、人才培训、创业辅导、管理咨询、市场开拓、质量检测、信息化应用等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强化行业协会服务职能。鼓励民营企业建立自律自治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反映企业诉求、维护企业权益、应对贸易纠纷、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等方面的作用。支持行业协会积极参与行业政策、规划的制定和行业发展研究工作,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发展。 (篇二)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民营企业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在逆境中稳步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增长引擎,发展质量和速度进一步提升。本文通过回顾**年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全面分析了当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新形势下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建议。 一、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一)民营经济的概念 目前,国家尚未建立统一的民营经济统计制度,但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和《关于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对民营经济统计范围进行了初步划分,确定了按照企业经济成分进行界定的办法。按照规定,山东省统计局出台了《山东省民营经济增加值核算方案》,明确民营经济是指资产归我国内地公民私人所有的经济成分,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经济和其他经济中的私有经济成分。 (二)民营经济发展特点 1、规模不断壮大,对经济贡献突出。一是总量稳步提升。**年,全市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048.73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高于GDP增速1.5个百分点。总量居全省第7位,分别低于青岛市(4110.34亿元)、烟台市(3069.13亿元)、潍坊市(2728.29亿元)、淄博市(2279.02亿元)、临沂市(2267.46亿元)、济南市(2260.16亿元)。二是对经济贡献突出。**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9.4%,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所占比重比全省(50.9%)高出8.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仅低于菏泽市(63.8%)、滨州市(61.6%)和临沂市(60.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5.6%,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主导地位逐步显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迅速提升。 2、行业竞相发展,增长亮点涌现。**年,第一产业中民营经济增加值占48.9%,第二产业中民营经济增加值占53.9%,第三产业中民营经济增加值占71.5%。 一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扩张。**年全市共有现代农业园区190家、农业龙头企业631家、家庭农场963家、农民合作社1817家。 二是民营工业逐步发展壮大。**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863家,占全部规上工业的91.0%,成为推动全市工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产值9651.41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的73.2%;资产总计5838.16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的61.7%;营业收入9625.14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的72.4%;营业利润801.86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的93.4%。其中,华泰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大海集团有限公司等23家企业入选**年“山东民营企业百强”;东营茂江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亨圆铜业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入选**年“山东民营企业公益之星”;东营市宏力祥安园艺有限公司、东营市润成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入选**年“山东创新型民营企业”。 三是服务业发展呈现多元化。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中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同时涌现出了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民营新兴业态。**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私营及私营控股企业达到421家、36家,分别占限上企业的比重为87.0%、67.9%;实现营业收入848.97亿元、3.00亿元,分别占限上企业的72.8%、26.4%;资产总计437.09亿元、9.86亿元,分别占限上企业的78.6%、23.4%;批发零售业实现营业利润23.28亿元,占限上企业的72.5%。规模以上服务业中私营及私营控股企业达到320家,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为82.1%。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租赁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个数分别到达126家、69家、41家、22家,占各行业的比重为84.6%、85.2%、71.9%、81.5%,有力带动全市规上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3、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引领经济健康发展。**年,全市完成民间投资2433.83亿元,增长17.3%,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3.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78.9%,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这四个行业。 4、市场主体发展迅速,综合实力得到提升。**年,全市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7574家,总量达33813家,同比增长31.0%;新登记个体工商户20716户,总量达89505户,同比增长24.6%。新登记私营企业注册资本345.00亿元,总量达2239.25亿元,同比增长38.1%;新登记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28.67亿元,总量达82.60 亿元,同比增长48.2%。 5、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提升。**年,全市不断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创新平台分别达到5家、170家和215家。全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整合提升现有园区,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了石油化工及盐化工、橡胶轮胎及汽车配件、有色金属、石油装备等特色鲜明、体系完整、竞争力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其中,广饶县积极打造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引领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入选“**中国化工园区20强”。 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发展环境依然不够优化。目前全市民营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人力资源匮乏,市场竞争力差,需要政府帮助提供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信息共享、法律援助、员工培训等服务。但政府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服务机构不够健全,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仍有很大潜力,需要全市各级不断创新服务,以更优质的服务和环境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落户东营,共同发展。 (二)民间投资缺乏有效指导。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民营经济的投资增长对当前经济发展尤为重要。虽然全市民营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不断提高,投资的深度与广度也不断增加,但是民营企业的资本投入仍以资源型、粗放型为主,投资方向盲目、重复,偏重短期利益,缺乏有效的指导,造成了产业趋同、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问题。 (三)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创新型人才数量不足、能力水平较弱等问题是制约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滞后,从当前情况看不论是政府主导的各类科技孵化器,还是企业建设的研发中心,创建时间短、水平不高,对全面提升企业自身的实力作用有限。从企业方面来看,创新性资金投入不足,是导致创新能力难以提升的关键,因此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科技研发投入有待进一步得到强化。 (四)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并阻碍企业发展,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下,民营企业融资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融资压力加大。一是民营企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可抵押担保资产较少,在银行授信额度和贷款申请上受限较多;二是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大多只能通过银行贷款或者自行筹借来提供运营所需的资金,而民间借贷的利息较高,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三是银行与民营企业信息不对称,受固有观念的影响,银行授信重点侧重于部分优质、重点骨干企业,而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不能满足银行放贷条件,融资渠道不畅问题一直难以解决。 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宽松与否、政策落实和法律执行的力度。要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营造关心、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重点开展对民营企业的帮扶,解决好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和环境障碍,为其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的竞争环境。 (二)大力培植民营骨干企业。坚持增量优化与存量调整相结合、资本运作与科学管理相结合,集中力量扶持一批民营企业壮大规模、提高素质,引导民营企业尤其是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实施低成本扩张,尽快形成一批市场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民营企业集团。 (三)引导推动民营企业加快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积极推动民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参股控股、吸引外资、企业间相互持股等多种方式,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从传统的家族式经营向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把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企业管理之中,使企业优化业务流程、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经营绩效。推动提高产业和科技水平,引导企业努力增加积累,增加技术投入,加快科技进步,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尽快改变装备落后、工艺技术落后、产品档次比较低的现状。加大新产品研制开发力度,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鼓励支持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研发体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产品。 (四)进一步营造多元诚信的融资环境。一是建立完善融资体系,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鼓励建立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与民营企业相适应的融资机构。二是加大直接融资力度。鼓励民营企业通过股权交易所挂牌融资,筛选和扶持更多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模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三是搭建政银企对接合作平台。通过不定期举办银企座谈会、恳谈会、联席会等方式,组织各银行机构负责人与民营企业开展点对点式对接合作,缓解银行和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采取贷款贴息、补助资金和风险投资等形式,帮助企业争取创新基金,重点支持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创新动力。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鼓励传统工业企业向战略新兴产业转型。在先进制造业方面,鼓励石油装备、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研发平台,开发核心技术,瞄准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行业话语权;在战略新兴产业方面,鼓励企业选择有基础有条件的领域集中突破,努力在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海洋产业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培育一批新的增长点。 (篇三)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省、**市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和市人大常委会年度监督工作计划的安排,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通过了《“助推‘两区’建设,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监督工作方案》,并成立调研和审议工作领导小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亲自担任组长。6月中旬,**主任率市人大财经委、教科文卫委和常委会财经工委、教科文卫工委以及部分代表赴经济开发区部分企业进行专题调研考察,并主持召开了相关部门和重点乡镇负责人座谈会,听取情况汇报和意见建议。7月中旬,财经工委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友闻的带领下,组织部分代表实地走访了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分别召开了部分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人座谈会、部分镇街负责人座谈会,进一步了解“两区”建设推进情况及存在问题。财经工委还对此开展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20份,收回683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去年以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和市委相关决策部署,在推进“两区”建设,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据问卷调查,企业对当前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满意度评价为“好”和“较好”的占到了59.89%,对未来发展预期表示“乐观”和“比较乐观” 为63.25%,有80.53%的被调查企业对市政府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评价是满意的。 (一)思想重视,举措有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相继出台了《关于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高质量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相关政策的意见》《**市高层次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42条意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分区建设**年工作方案》。建立政策落实机制,确保了政策落地见效受益于这些政策,今年1—9月份累计减轻企业负担43.96亿元,其中税收优惠32.50亿元,社保费返还2.66亿元,减征医保费0.77亿元,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退税工作如期完成。 (二)部门联动,狠抓落实,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全力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着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有序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深入开展“4+2+2”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效激活技改驱动作用,技改补助力度持续加大,金融撬动作用有效发挥。稳步推进小微园建设,制定出台了《**市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实施方案》,有力推动小微企业集聚、规范发展。深化“亩产论英雄”改革,推动有限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集聚。 (三)加强服务,破解难题,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深入开展“三服务”和“万名干部进万企”活动,全力帮助企业破难题,解痛点。制订并实施《**市人才子女申请就读公办学校实施细则》,刚性兑付人才新政“42条”。全面清理“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帮助企业开展老旧厂房改造,有效化解老旧项目审批难等历史遗留问题。集焦“亲清”政商关系。推进“乐商家园”服务平台建设,开展“三清单一承诺”行动,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工作,有效维护企业健康成长。 二、当前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降本减负政策有待进一步改进。一是政策宣传不够到位。据问卷调查,44.36%的被调查企业不大清楚降本减负相关政策。二是政策绩效有待提高。有些政策没有真正从企业需求出发,政策措施看起来“高、大、上”,但对企业而言是“看得见、够不着”,整体绩效不高。有些政策存在重叠,不能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示范引领作用。三是政策配套措施需要完善。有的惠企政策原则性强,没有相应实施细则,执行层面难以操作,程序繁琐,兑付周期长,导致企业无法及时享受政策红利,政策预期与实施成效存在差距。 (二)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据问卷调查,57.69%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融资情况一般,另有35.4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融资困难,只有不到1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融资容易,融资难融资贵依然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一是融资门槛高。目前抵押贷款是企业获得贷款的主要途径,在抵押物缺乏的情况下还存在着被低估的现象,部分银行硬性要求企业在抵押的同时要提供担保,甚至要求法人之外的其他股东及家人同时签字担保,造成有限责任无限化。二是融资手续繁琐。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两链”风险尚未彻底化解,银行信贷投放越发谨慎,大部分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在省行,风控管理严格,压贷、抽贷现象时有发生。三是融资成本高。虽然企业贷款基准利率不高,但贷款利率上浮幅度较大。企业贷款期限普遍较短,要取得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匹配的中长期贷款较难,为按时归还短期贷款,企业需经常借助小额贷款公司、民间高利贷等过桥资金,导致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四是政府性融资担保功能和作用发挥不大,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力度有限。 (三)转型升级仍受多重制约。一是研发投入压力大。科技研发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投资风险高,许多补助资金属于事后补助,从申请到兑现周期长,前期投入需要自行筹资,在微利时代,形成较大的研发投入压力。二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时间长,惩处力度低,判决执行难,维权成本高,有时候赢了官司,却丢了市场,给企业造成较大损失,挫伤创新积极性。三是人才竞争激烈。受大城市“虹吸效应”的影响,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的难度加大,专家型、管理型人才紧缺,操作型、实用型技工难留,特别是部分工业园区在科研环境、生活配套、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方面还有明显短板,企业存在“引才难、留才难、招工难”的“三难”情况。 (四)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最多跑一次”改革还有一些难点没有攻克。“信息孤岛”现象仍未完全解决,数据信息在部门之间横向流转存在较大阻力,多次跑腿,办事效率低等还一定程度存在。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一窗受理”对窗口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部分基层业务人员存在“疲于应付”的现象;部门之间统筹协调机制不畅、合力不足,部分牵头单位对整个流程整合再造的重视不够,没有起到牵头总领作用。“万名干部进万企”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助企干部积极性、主动性有所下降,联系企业的次数不多;担当意识不够强,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存在推诿现象;改革创新举措不够多,应对共性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总时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 三、意见和建议 (一)全力抓好政策落实,提振发展信心。一要健全政策措施,使政策更加公平、从简、务实、管用。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吸收企业意见,完善配套措施,细化相关条款,强化政策集成,增强政策供给的针对性、整体性、长效性和协同性。二要有效发挥政策作用。加大力度做好降本减负工作,精简政策兑现环节,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分析研判、效果评估,及时对扶持政策进行修订完善,切实提高政策整体效果。三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平台、渠道开展政策宣讲相关专题,丰富形式,深入报导,扩大效果,提高政策知晓度,确保利好政策穿透传导到基层到企业,增强政策获得感。 (二)合力推进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一要优化金融服务。加强金融服务创新,优化信贷期限结构,落实年审制、循环贷、无还本续贷等方式,大力推广信用贷款和银税合作产品,以及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质押贷款。落实授信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有效防止“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现象。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限。二要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民营企业直接融资配套政策支持,积极引导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提升直接融资比重。三要着力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强化政银企联动,推进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的作用,进一步破解抵押担保过度、融资信息不对称问题。四要密切关注金融风险。守住风险底线,重点做好骨干企业“两链”风险防范工作,对于本身主营业务较好、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的困难企业,要加大政策事前协调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五要有效缓解用地困难。完善“亩产论英雄”考评机制,相关的扶持政策应当避免单纯与产值、税收等规模指标相挂钩,对处于结构调整,迭代转型的企业,在“亩产论英雄”的评价指标、奖励措施等方面要因企业施策,适当兼顾与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分工协作、专业配套的小微企业。加强土地空间规划布局,改造提升老旧工业园区、闲置厂房,盘活存量土地,腾出发展空间,加快小微园区建设。 (三)大力支持创新转型,增强发展动能。一要继续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智能装备科技加速器扩容提升,加快国家低压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能力提升和国际合作。着力推动千亿级电气产业集群向世界级智能电气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加快创新型重大科技项目落地。培育创新领军企业。加强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共建力度,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改造、资源利用等综合服务。二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积极发挥政府产业发展基金的支持引导作用,对科技型、初创型企业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方式,释放更多的政策红利,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三要落实好集聚人才举措。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搭建完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政策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坚持引进高层次、领军型人才与培养本土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并重。切实解决他们在子女就学、住房等方面的实际需求,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的人才环境。四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查处力度,提高侵权违法成本,坚决遏制知识产权假冒行为,保护创新成果,激发全社会创造创新活力。 (四)着力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发展环境。一要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建立健全常态化政企联系制度,及时回应企业合理诉求。强化责任担当,实施精准施策,落实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特别是对重点企业债务危机、矛盾纠纷处理,相关部门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快速应急协调机制,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再续发展。二是深化涉企审批改革。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打好改革攻坚战,继续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切实打通“信息孤岛”,全面做好共享数据应用,加快推进服务大厅“线上线下”融合改革,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三要强化应对服务能力。继续当好“店小二”,为企业牵线搭桥、提供平台、保驾护航,帮助企业提高应对市场变化、政策变动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当前应对中美贸易摩擦,采取有效措施,支持鼓励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新兴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四要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坚持司法处置和稳定企业相统一,监督管理和服务扶持相结合,给企业留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共同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保障民营经济更快更好更高质量发展。五是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引领和培训教育,推动新生代企业家的传承和接班,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健康成长的环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