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3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3篇

2021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 3 篇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国家、省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 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推进城市 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我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我区城镇化发展的概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小,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关心下,我区坚 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 带小的发展原则,抓建管提品味,抓经营报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 了喜人的成绩,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二、我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1、城镇缺乏集聚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断头路 较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 不能满足城市的需求。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明显, 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和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区形成了出具规 模的产业支柱,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影响力不强等因素影响, 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的主导产业。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 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及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的 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统一协调的区域性规划指 导和调控机制。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 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研分析,我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思路是:发挥中心城区的带动左右, 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到周边的聚集效应逐 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 经济圈。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归。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 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 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 的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巩固公共设施,统筹解决好资源重复和分散配 置的问题。同时要扩大群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 农田保护等各项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衔接。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 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总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 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 三要严格抓落实。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 的刚性制约,坚决克服规划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出现。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和血脉,影响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 模,引领折城镇发展的方向和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骨干道路, 畅通老城区资源流通。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 路、完善城区路网。 二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已有现有的建设格局,着重改烧 交通现状,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统筹城乡资源, 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城镇发展。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 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殡仪馆等公共设 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土储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 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启动全球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 业发展规划,划分个子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 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的现象。 二是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 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 业化相结合、与推进总打基础设施相集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 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单纯依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 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的战略,用好、用 户、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前,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 来上面千,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 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 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防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 快建设原则,进一步整合资源,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 持。同时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 等公共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 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 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 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 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 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 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 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 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 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 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区城镇化水平。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 2019 年,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直单位的支持帮助下,快速 推进生态宜居城建设,全区新型城镇化工作呈现“投入强度高、动迁体量大、扩 容节奏快、建设成效好”的强劲态势。投入强度高:集中财力投入城建项目资金 8 亿元,其中,樟山新区投入超 3 亿元、城北新区超 2 亿元,吉安生产资料市场 投入近亿元,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动迁体量大:完成征 地 1.2 万亩、动迁 50 万平米,是 2012 年 16 万平米的 3 倍。为赣西堤、军民西 路、古后河绿廊、新白鹭洲中学等市重点项目提供了坚实保障。扩容节奏快:城 区框架北扩西进,一年时间拓展了 8 平方公里,樟山新区向吉水方向拉开了 3 个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工业园区拓展了 3 个平方公里,城北新区拓展 2 个平方 公里,城北新区、工业园区与金樟组团对接成片,进入全面融合发展新阶段。建 设成效好:新社区建设创出经验模式,被国家民政部作为“**经验”向全国重点 推广。全区 50 余个项目列入上级规划或盘子,其中,吉安生产资料市场河西综 合物流园区获国家交通运输部规划为全国 100 个公路货运枢纽站场之一,并完成 一期 6 万平米主体工程建设。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抓平台拓展。坚持以“功成不必在 我”的胸怀全力拓展平台,樟山新区将新区与樟山小城镇建设融为一体,聘请中 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总体规划,紧扣“文化新水岸、健康生态谷、田园乐 居地”定位,围绕强基础、拉框架、提形象做文章,一年时间就完成征地 5 千余 亩、动迁 3 万平方米。投资 6 亿元全长 12 公里的“两纵四横”路网框架全面拉 开,金樟大道“二改一”工程一期建成通车,二期开工建设;樟山小城镇提升改 造工程完工;驾驶人考训中心项目投入使用,郊野公园基本建成。城北新区凤山 大道、甘泉路、兴贤路建成通车,路网框架全面形成,庐陵文化生态园安置房投 入使用,北大井冈山实验学校幼教、小学主体工程和江子头提升改造工程基本完 工。二是抓产业集聚。吉安生产资料市场加快建设繁荣,已建成 60 万平方米, 建材一期、钢材、工程机械等 6 大市场全面开业,实现税收 5739 万元,增长 228%, “中国第五代市场、赣中第一流商城”已初步成型;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一期蔬菜、 水果区投入运营,城北汽车市场汽车体验中心投入使用。三是抓功能提升。积极 对接群众需求,高标准打造了 16 个新社区示范点,完成 58 个无物业管理小区及 小街小巷综合改造,三年改造全面完成,总量达 158 个;大校场棚户区改造拆迁 基本完成,砖瓦厂保障房建设基本完工,电线电缆总厂棚户区改造启动,近期加 快了五里村、广丰村城中村棚改实施步伐;积极探索环卫体制改革新途径,对城 北新区、工业园区清扫保洁及中心城区垃圾清运进行市场化运作,在韶山路推开 了垃圾不落地工作试点;增加环卫投入近 1000 万元,全面提升了环卫工人待遇 和机械化作业率。四是抓瓶颈破解。向上争取各类无偿资金 6 亿元,增长 20.2%, 共争取到省级用地指标 2529 亩,报批建设用地 2871.27 亩,位居全市前列;4050 亩低丘缓坡地综合开发项目通过省国土厅批复;通过包装农村土坯房建设项目, 向上争取到农民拆迁安置用地指标 280 亩;土地开发新增耕地 1345 亩,为重大 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下一步,我区将在继续全力做好赣西堤等市重点项目征地动迁工作的同时, 精心拓平台,潜心打基础,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发展内涵和水平,以坐不住、等不 起、慢不得的强烈发展意识和工作紧迫感,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工作再迈新步伐、 再上新台阶。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紧紧围绕 2020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 率达到 50%以上的目标,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大各项工作的推进 力度,全市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在全省 2017 年度新型城镇 化工作考核中排名第五位。为找准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与省内其他地州市之 间的差距,补齐工作短板,我局对全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存在的主要 问题进行了认真总结分析,并对下一步的重点工作进行了梳理谋划,现将相关情 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 2017 年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 到 2017 年底,全市共辖 7 县 3 区 263 个镇、乡、办事处(其中建制镇 135 个,乡(民族乡)91 个,街道办事处 37 个),国土面积 26853 平方公里,户籍 人口 923 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 36.3%;常住人口 729 万人,2017 年新增城 镇人口 23 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44.3%(上报数)。 2017 年,我市大力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深化 产业就业、行政区划调整、易地扶贫搬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工作。 全市 2017 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1892 亿元,GDP 增速达 11.8%;完成固定资产投 资 1890.2 亿元,同比增长 18%;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 27100 元、8460 元,分别增长 8.2%、10.3%。省政府于 2017 年 11 月批复同意了赫章县 8 个乡镇的行政区划调整,全市镇(街)比率达到 65.4%。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人 口 59598 人,于 2017 年 7 月 30 日前全部搬迁入住。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79857 人,增速达 2.9%。大力实施以“19456”重点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城镇建设项目, 全市完成城镇道路交通、管网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生态园林建设等各类 城镇基础投资 170 亿元。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139 公里;建设通乡干线公路 1035 公里。飞雄机场改扩建一期工程完工、旅客运输量达 111 万人次。 总体来说,我市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以毕节中心城市为核心、各县城为骨架、中心镇 为支撑,一般小城镇为补充的多层次城镇体系格局。 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工作的认识不足,组织保障能力不强 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片面地以“城镇设施建设”代替“城镇化”现象比较普 遍,重城镇建设轻区域发展、重工业扩展轻三产发展、重城区外延轻功能完善现 象不同程度存在,使城镇聚集人口、产业的能力不强,导致我市城镇化发展乏力。 且目前全市从事城镇化工作的人员都为兼职,精力难以集中,导致工作大多是应 付式、被动式开展,工作主动性不强。 (二)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虽然我市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城镇建设的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建设得以不断完善,但由于我市基础薄弱,在城镇道路、公园绿地、广场、停车 场、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医疗、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 施建设滞后于城镇的快速发展,供给能力严重不足,建设水平较低。旧城承载能 力已至极限,城市病凸显,而城市新区只见雏形,功能尚未完善,严重影响了人 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城市的健康发展及竞争实力,相对于遵义、六盘水、泸州等 周边城市发展而言吸引能力弱。 (三)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不够到位 我市在推进城镇化中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在户籍、区划调整、土地、金融、 劳动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与推进城镇化战略相配套的具有指导性的规划体系和有效实施机制还没有形成, 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不协调。目前一些城镇等级与其人口规模严重不匹配,履行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难度大。如:我市平均每个县级行政区域人口约为 100 万人,比全国平均的 46.4 万和全省平均的 44.4 万人约高出约 60 万人。由于区域 过大、人口过多而出现县域城乡体系构架不合理、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难以到 位,极大影响了我市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和水平。 (四)产业发展缓慢,对城镇化的支撑乏力 近年来,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产业结构优化趋势明显,2017 年, 我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20.6:37.6:41.8,但由于我市原有基础差、底子薄, 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薄弱,发展质量不高,龙头企业少,经济总量小,农业 产业化水平低,工业化主导不明显,服务业及其他产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产业 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能力较弱,导致城镇对人口的吸纳能力不强,新型城镇化发 展后劲不足。 (五)重视力度不够,工作落实力不强 近两年来,我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出台了推进新型 城镇化的实施意见,制定了相关的实施方案,分解细化了目标任务,建立了城镇 化发展水平的监测核算体系等,但由于科学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加之部分县区 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工作落实不到位,工作方法简单,缺乏 有效的落实措施,存在不善抓落实、不会抓落实,抓而不实、抓而不紧、抓而不 细等现象,导致出台的相关文件和政策措施形同一纸空文,致使各项工作难以实 现预期的效果。 三、2018 年重点工作任务 (一)2018 年工作目标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完善小城镇功能,逐步 完善体制机制,加快产业发展,切实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2018 年全 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 46%,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 35%。 <><>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宽全市城镇落户限制,实现居住证制度全覆 盖;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切实维护进城落 户农民合法权益;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安置落户,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 工作任务,确保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并全部搬迁入住,并实现劳动力就业培训全覆 盖;建立财政、土地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 务覆盖常住人口,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等, 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基本服务保障。 2、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按照黔中城市群“一核一圈四带五心多点”空间结构,以七星关——大方中 心城区为主体,构建全市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加强区域中 心城市规划建设,全面推进七星关-金海湖-大方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毕节市中 心城区跨行政区域协调工作机制,协同推进毕节市中心城市建设。坚持“产业先 行、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双向互动”的发展思路,立足宜居宜业、宜业、宜游, 结合“五城同创”,积极将毕节市中心城市打造成为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区域性中 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新兴工业城市、商贸物流中心,全力推进大方县撤县设 区。 大力发展中小城市,以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百里杜鹃为 支点城市,优化产业和空间布局,通过大力实施小城市群(县城)建设,拓展城 市空间,带动产业与人口集聚,建设多元化、山水特色鲜明城市。坚持旧城改造 与新区开发并重,加快县城提质扩容步伐,完善城市新区建设,不断增强城市承 载力,提升县域城镇化水平。 积极开展“城市双修”,促进城市发展建设方式转型,提高城市发展建设质 量,完善城市功能,大力治理“城市病”,着力解决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 多获得感,让城市持续发展更有竞争力,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 色的现代化城市。 3、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 完善提升 120 个特色小城镇总体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全面推进特色小城镇 “8+X”项目建设,全市 120 个特色小城镇每年完成项目投资 120 亿元以上。梳 理建立 20 个极贫乡镇“8+X”项目建设清单,建立小城镇“8+X”项目台帐,大 力开展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市级 50 个亿新型城镇化发展 基金落地,确保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真正用在基金支持的项目上,根据情况适时 启动每年基金工作。 4、强力推动项目建设 牢固树立补短板就是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围绕基础设施、产 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谋划启动一批支撑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 强力推进“113 攻坚战一库三包”、试验区建立 30 周年十大突破工程等重大项目 建设,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各类项目建设,切实推进全市 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 5、促进产业发展,培育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 产业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要把发展产业作为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首 要任务,不断培育和壮大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一产二产三 产协调融合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融 合发展。 6、完善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进一步深化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度改革,破旧立新,以改革创新为突 破口,着力深化在户籍制度、区划调整、土地综合利用、劳动就业、金融、医疗、 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制度改革,创新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大胆突破制约瓶 颈,激活各类资源要素,全面激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积极探索适应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制度安排, 为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快速推进提供制度保障。 7、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 加快推进织金县、威宁县、赫章县六曲河镇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工 作。市直各相关部门要研究出台支持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的政策性文件, 加大对试点建设的帮助指导力度,建立工作联系机制,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 建设工作。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按照贵州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相关要求,健全工 作推进机制,督促各县(区)设立主抓新型城镇化工作的专门机构,明确职责、 机构、人员编制及经费预算等,确保城镇化工作有专人抓,有能力抓,抓出成效。 (二)健全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 央专项资金和省级财政投入,加大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通过财政、金融、 税收、价格等政策调节,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境外资本参与我市山地 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渠道畅通的投融资体制。 坚持投融资改革方向,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进一步鼓励民间资 本参与市政公用事业建设,促进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运作顺利发展。 (三)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实施人才回流工程,强化专业技术人才 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切实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健全和落实激励人才发展、科技创新政策,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为加快推 动我市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加强城镇化发展监测统计工作。积极开展以县(区)为单位开展的县 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度监测核算工作,科学全面反映新型城镇化进程。市、县 各相关部门加强沟通配合,动态掌握城镇人口底数变化情况,为制定全市新型城 镇化发展目标和政策设计提供基础参考。 (五)强化督促考核,提高工作落实力度。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落实和推进 机制,市实绩考核办、督办督察局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人 口比重各项工作的督促检查,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 绩效考核、奖惩挂钩的工作体系;各县(区)、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新型城 镇化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将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人,逐一落实具体任务, 建立提高城镇人口比重目标任务推进台账,明确完成时限和质量标准,统一调度、 统一管理、强化措施、强力推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