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情况的调研报告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关于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情况的调研报告根据省人大《关于听取和审议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情况报告的实施方案》和《中共金华市委关于走在前列共建金华的决定》要求,6月,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专题调研组,在江跃进副主任带领下,赴各县(市、区)和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金义都市新区、金华山旅游经济区调研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情况。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和市科技局负责人,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和教科文卫工委主任参加调研活动。调研组实地走访了6家科创平台和22家科技型企业,并召开由当地人大、政府分管领导及经信委、科技局、财政局、人力社保局、统计局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11个座谈会,较详细掌握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基本情况“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科技事业较快发展、创新能力较快提升的五年,跻身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行列,连续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省网上技术市场工作先进市等荣誉。主要做法有: 1.加强领导,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在2013年市委出台《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基础上,市政府出台了“创新九条”,在省内首推“企业研发投入按比例资助”等政策,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金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今年5月,市委着眼金华长远发展和现实需要,作出了《关于走在前列共建金华的决定》,对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作进行了总体谋划。同时,加强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对各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2.加大扶持,增强全社会创新活力。在学习杭州市、长兴县经验基础上,结合本地情况制订《金华市区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试行)》,并在各县(市、区)全面推开,2015年发放使用率位居全省第一位。为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今年5月底前市、区两级财政出资2000万元,与银行保险公司共建5000万元风险池,科技信贷规模5亿元,年内将建立8—10亿规模的科技创新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金东、东阳、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广了专利权质押融资,2015年融资总额1.5亿元。3.深化合作,着力集聚优质创新资源。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技术和人才需求举办系列专题科技对接会,促成企业与大院名校结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建科技创新载体,联手攻克行业性技术难题。与省教育厅共同开展“百博入企”、“百企入校”行动,实现高校技术专家、企业科技人员的双向交流。积极推进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北大(金华)信息科技园、大院名校金华技术转移中心等校企科技合作平台建设。2015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分别达到346家、501家,新产品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610亿元、1423亿元,均比2010年翻了一番以上。4.强化宣传,营造浓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去年比赛成绩居全省第2位。举办系列“科技活动周”活动,邀请中外知名专家来金为中小学生和广大市民作科普巡回报告;去年共作报告39场,展出各类科技图版200多幅(块),印发科普资料10多种、1500多份(册),参与活动人员共计3万余人次。与金华电视台联办《科技的力量》、《科技之光》等专栏,集中宣传科技政策、创新典型,带领广大市民走进科技、认识科技,为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举办了知识产权宣传演讲活动,去年市区所属市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相关企业有120多名负责人参加。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1.科技创新平台少、层次低。全省共有国家级高新区8家、省级32家,而我市国家级高新区尚未实现零的突破,省级高新技术园区也仅有2 家,没有真正形成“高端优质资源富集、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高科技产业集群、高效创新服务功能集成”的科创大平台。2011年提出金华科技城建设目标,但在政策的贯彻实施中,存在规划建设总体进度偏缓的问题。如总体发展规划、扶持政策意见尚未制定出台,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才工作有待加强,高新园区创建、运行管理机制需理顺思路等等,与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全省科创大平台的建设要求不相匹配。2.自主研发能力强的企业集团占比少。一是缺乏具有行业领军地位、自主研发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2015年浙江省科技创新能力百强企业中,我市仅有3家企业入榜;2016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中,我市仅入围2家。二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2015年我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6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仅为8.7%,居全省末位,与浙江省的19.2%、江苏22.2%、广东27%相比差距明显。三是创新能力弱。2015年全市各类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仅占6.21%,低于全省平均3.72个百分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39件,比全省平均水平12.89件少7.6件。3.科技创新人才不足现象突出。2015年,全市“千人计划”人才总量73名(其中“国千”20人,“省千”53人),列全省第6位,但每百家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拥有仅1.84人,列全省第9位,比全省平均少0.97人;每万人拥有0.13人,列全省第6位,比全省平均少0.07 人。因公共资源、发展空间、待遇保障等原因,我市的人才流动逆差明显,尤其是高端人才和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人才严重不足,结构性短缺现象突出,企业普遍反映引才难、留才难。4.企业税费负担重、压力大。目前整体经济下行,但各类收费现象并没有减少的趋势,企业对减少收费的呼声越来越高。调研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类:(1)开户开口费。如自来水(消防)开口费、蒸汽开口费、天然气开口费等费用偏高。(2)中介费。如能源评估费、环境影响评估费、审计费、资产评估费、污染源在线监测费、污染源检测费等等。特别是能源评估费、环境影响评估费等每次技改、项目申报、增加设备都必须重新评估,再次收费;审计费、资产评估费等每次贷款及申报项目都重新评估,再次收费。(3)政府部门收取的费用。如测绘费、房屋检测费、白蚁防治费、防雷检测费、避雷费、人防费、排污费、项目排污检测费等。除上述费用外,企业还要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地方各种附加税费、养老保险等五险,存在收费高、重复收费现象。5.对本土企业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有的职能部门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没有着眼于支持和推动本土企业的发展,而是人为设置行业准入门槛,限制本土企业的发展。调研中发现,东阳某药业公司系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其生产的复合多粉菌素B软膏是国内独家生产的新药,已销往全国 25个省市,去年销售额16408.3万元,全国最低价为36.43元/10g,但由于浙江招标价框限在35.49元/10g,未能进入浙江省中标目录,无法在本省销售。三、对进一步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1.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快金华科技城等科创平台的规划建设。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科技创新真正摆在我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必须补齐的第一短板,来抓实抓好;要从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上,动脑筋,想办法。要加大引进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作力度,将金华科技城打造成“浙中硅谷”。以“一城(金华科技城)、一园(中欧生态工业园)、两镇(新能源汽车小镇、金义宝小镇)”为主体,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动金华—义乌科创平台建设一体化,形成“一城六园一中心”(金华科技城、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北大(金华)信息科技园、浙师大科技园、“千人计划”产业园、婺城科技园、金东智能制造科技创业园、赛伯乐浙江互联网创新中心)的“金义科创走廊”,并推动其他县(市)加快建设科创中心与科创小镇,形成多层联动、全能互补、整体推进的创新资源集聚平台体系。要严格按照规划方案执行,整合低、小、散的科技园区,防止不当竞争。 2.健全机制,加快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倍增”计划。一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引智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改造升级提升一批,通过政策激励培育一批。二是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积极建设一批科技产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青创工场,形成“孵化产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良性发展的创业创新成长链。三是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鼓励企业自办或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中心、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等各类研发机构,通过技术创新着力做优做强实体经济。3.优化环境,探索完善人才引进的政策。积极做好“筑巢引凤”工程,以“人才楼”的形式,集中建设高新人才生活区,打造集“休闲、娱乐、美食、健身”于一体的生活场所,为留住人才提供生活空间保障;同时完善区内公共交通网,建立各园区与人才生活区的微循环公共交通网,着力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可以供鉴江苏省常熟市的科技创新举措,即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聘请高层次人才到基层挂职“科技副镇长”,密切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沟通联系,并为广大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献策献力。4.集聚资源,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 坚持把对科技创新投入作为公共财政优先投入方向之一,提增总量,提升纯度,提高效益。各县(市、区)力争将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5%以上;与此同时,严格按规定口径编制预算、进行统计,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纯度。要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集聚更多的优质创新资源,撬动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努力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益。5.理顺关系,进一步提高各职能部门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严格规范各项权力的行使,构建“亲”且“清”的政企关系,让企业放心;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简政放权,让企业省心;进一步优化科技服务,强化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壮大力量、提高素质,主动聚集各种创新资源,粘合产学研关系,解创新燃眉之急、筑创业发展之基,让企业暖心;进一步落实“五送五员”要求,联合上门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让企业舒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