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疫情中的基础教育方向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浅谈疫情中的基础教育方向

浅谈疫情中的基础教育方向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是对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的重大挑战。疫情期间,数以亿计的城乡师生“停课不停 学”,适应和掌握在线教育的学习方式,进行了一场大规模信息 化教学的普及试验。这次疫情暴露了基础教育的一些短板,也引 发了新的变化,未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任务仍然艰巨。持续巩固 提升教育普及成果。不管国内外形势如何变化,持续提升全民受 教育水平仍然是符合我国长远利益的基础性工作。2019 年,我 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 达到 83.4%、94.8%、89.5%,教育普及水平已经进入世界中上行 列。但是,基础教育普及成果还不够稳固,还存在短板和弱项。 首先,还是要抓住义务教育这个重中之重,以贫困地区为重点, 从政府、学校到家长层层传导压力,抓好控辍保学,守住底线, 确保“一个都不能少”。其次,要加快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 发展,探索扩大义务教育范围,“十四五”时期可将义务教育向 下即学前教育延伸一年,建议从农村、边远地区以及残疾儿童开 始逐步推进。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城乡、区域、学校之间办学差 距大是基础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突出矛盾,这不仅导致亿万家庭 普遍的民生焦虑,而且对经济转型、社会结构改善都会产生不利 影响,近年来似乎还有愈演愈烈之势。教育差距大既有历史因素、 国情因素、发展阶段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偏差、体制不 完善造成的,关键是政府理念要有转变,扭转非均衡的发展观, 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真正公平地对待每一所学校,形成以公平为导 向的政策体系和教育管理制度。在具体措施上应该从缩小学校差 距向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梯次推进,近期要争取在人民群众 反映强烈的大中城市择校、大班额等问题上取得突破,其中将优 质高中招生名额平均分配到区域内的所有初中,是短期内解决择 校问题的治标之策,如果再辅以办学条件和师资的优化,大中城 市的教育差距局面将会有根本的改观。教育信息化也是缩小教育 差距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可以让偏远艰苦地区的孩子通过互联网 获得优质学习资源。但是如果基础设施、师资和管理跟不上,贫 困学生无法享受信息化资源,反而会强化数字鸿沟。应该抓住疫 情之后的窗口期,乘势而上,将基础教育信息化作为“新基建” 的重要抓手,通过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开放课程资源和低成本的 在线学习渠道,为缩小教育差距提供支撑。 实质性改变教育教学。一般认为,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是革 命性的,可以解决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教育难题。很长 一段时间以来,虽然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运 用,但是对教育的改变仅仅是浅层次的,在教学实践中事实上处 于补充、辅助的角色,主要是教育教学自身没有发生改变。这次 疫情期间,我们看到,长时间大规模的居家学习和在线教育,强 化了线下线上有机融合、老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未来这在一些地方可能成为常态,也可以说是一次教学改革,让 教育领域的有识之士产生很多期待。线上教育的优势是突破班级 授课制下时间、空间、内容、进度整齐划一的限制,从学习需求 出发,在师资、学习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方式等方面提供 丰富的选择,为因材施教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提供可能。 当然,线上教育离不开线下面对面的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疫情 期间教学模式的改变更多是被动的,还存在教师能力不适应、学 生自主性和自律性差等问题。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以此为契机, 大力推进教育的线上线下融合,带动基础教育教学的深层次转变, 也就是要聚焦核心素养,逐步扭转“过度教育”倾向,形成低竞 争、宽口径、慢节奏的教学形态,从面向少数学生的“掐尖”转 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均优”,丰富学习场景和方式,转变标准 化的教学方式,探索小班教学、选修走班、跳级、特殊培养等多 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基于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需要而进行的自主 性学习提供条件。推进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 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区等共同参与,也需要统筹课堂教 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形成育人合力。基础教育 领域的许多问题,比如学生课业负担重、有偿补课、校园安全等, 也都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畴。这次疫情期间的居家学习,丰富了 教育服务形态,充分调动了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学习方式的多元 融合,是一次深刻的全民育人实验。下一步,要围绕构建政府、 学校、社会的新型关系,在发挥学校主阵地基础上,淡化学校“围 墙”,依托家庭作为“第一所学校”、家长作为“第一任老师”的 作用,实质性推动家校合作,促进学校教育的生活化、综合化, 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学习从课本到社会的转化,发挥社会育人功 能。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开齐国家规定的各项课程,严格执行 国家课程方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推动课 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环境、学校管理等环节的统筹,用心挖 掘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育人资源,用多元、立体的呈现方式, 引导学生学思结合、知行并重,发挥综合育人功能。实现高中多 样化发展。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是 义务教育的延续,也为高等教育和社会就业做好准备,具有承上 启下的特殊地位。高中教育的主要问题是片面定位在为高等学校 选拔人才的升学预备教育,形成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同质化格 局,偏离了育人的根本方向。而且,这一教育模式会进一步向初 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传导,形成普遍的应试教育形态。事实上, 世界各国在高中阶段都要对学生进行分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 选择。随着我国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普及,高中升学压力逐步缓解, 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条件也逐步成熟。要结合高校招生体制改革, 冲破“考什么教什么”的体制,实现高中教学与高考的分离,高 中不再是升学预备教育,而只对教育本身负责,促进学生全面而 有个性地发展。在具体实现形式上,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 教育;另一方面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实行分类教学,比如推行走班制、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等,可以在 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还可以根据办学历史、生源特 点、师资结构探索举办学术类高中、综合高中、艺术高中、科技 高中等不同类型高中。 为教师营造潜心育人的环境。基础教育的育人活动是一种非 常个性化、富于创造性和艺术性的社会劳动,需要有对知识的综 合性运用、情感的交流和投入,这需要教师拥有极高的素质和高 尚的情怀。同时,育人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还要尽最大努力保 护教师对教育的理想和热情,让他们潜心育人,这是决定未来基 础教育成败的关键。在这方面,针对一般社会服务的激励约束机 制并不完全适用。近年来,由于教师工作负担重、时间长、压力 大,教师职业的荣誉感和吸引力有所下降,职业倦怠感普遍,这 是客观的事实。未来,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让教师过上 相对体面的生活,包括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倾斜政策,提高 生活补助标准、扩大实施范围,解决好教师的住房、医疗等问题,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老师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其中,将教 师纳入公务员队伍或者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有助于增强教师职业 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引导教师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潜心育人。要 让懂教育的人办学校,推动教育家办学,形成好的校风、教风、 学风,引导教师在和谐的环境中把工作做好。巩固教育运行保障 条件。这次疫情对我国发展基本面的影响有限,但是因为与经济 下行和产业转型、全球经济放缓和国际贸易环境恶化的因素叠加, 短期内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基础教育点多面广,战线长、 体量大,经费以基层政府特别是县以下政府投入为主。2019 年 以来,一些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已经出现困难,基 本保障能不能守得住,是很大的考验。这次疫情期间,有关部门 就学校疫情防控、学生资助、民办幼儿园纾困解难等教育经费事 项作出部署,督促地方压实保障责任。长期看,基础教育可能面 临更大的教育经费保障压力,不能掉以轻心。中央已经提出“六 保”要求,关键是各地要落实“一个一般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 要求,优先保障基础教育投入,加强中央和省级政府统筹,加大 对财政困难县区的支持力度。同时,也要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 提高绩效。切实改善教育治理。这次疫情对教育的冲击,表面上 是对学校教学组织方式的冲击,从深层次上说,是对教育治理的 冲击。基础教育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治理。首先是要改 善学校治理,按照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 要求,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以章程为依托,增强自主管理能 力,完善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拓宽社会参与教育治理机制。 其次是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下决心真正扩 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从微观管理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做好教育 规划(政策)引导、资源配置、信息服务、标准建设、监督管理 等行业管理工作,转变行政命令式的治理方式,更多运用法律、 经济、信息的治理手段,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提高危机应 对能力。改善教育治理的关键环节在于转变急功近利的教育政绩 观,改善教育评价制度包括微观的教育质量评价以及宏观的政府 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尤其是要克服单一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 评价导向。积极引进第三方的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价, 形成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良好治理格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