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研究实习总结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貌研究实习总结

地貌研究实习总结 地貌研究实习总结 实践出真知,通过一学年的《自然地理学》的学习,我们基本 掌握了书上的理论知识,但作为当代大学生,死读书是不行的,我们 必须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样, 我们才不至于在日后的社会竞争中 被社会所淘汰。于是,学院组织了本次的肇庆野外自然地理实习,通 过野外调查的方法来巩固我们的自然地理知识。 本次的研究主要用到的工具是地质罗盘,通过地质罗盘,我们 可以测量目的物方位,测量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走向的测定,岩 层倾向的测定,和岩层倾角的测定,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基本掌握 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羚羊峡是西江的现河道,穿越烂柯山的低山地区,为一狭长断 裂峡谷。河道较平直,河身狭窄,两岸没有积阶地,在峡谷的西北岸 山脚与江面呈波状接触, 东南岸则呈锯齿状。 该地区以沟谷流水地貌 为主,水流湍急,两岸地势险要,并没有形成河漫滩。西江在羚羊峡 口有三条河道, 一为肇庆东面的早期河道万都坳, 另一为羚羊峡西北 面的中期河道旱峡。 羚羊峡为现在的西江河道。 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 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这里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 被破坏,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因此,羚羊峡附近多低山。 图羚羊峡附近现代河道与古河道位置图 ①一西江早期古河道 ②一西江中期古河道 ③一西江现河道 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成为形成地表宏观地 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大约距今三至四亿年前, 在肇庆地区首先沉积 了砂岩和页岩, 后来又沉积了一层厚达百多米深的石灰岩。 由于地壳 运动 ___ ,形成向上弯曲突起的构造,即“背斜构造”,原来水平排 列的底层变成了向侧斜倾的地层, 两侧岩层倾向相反, 分别形成南北 两翼。在区域构造划分上, 羚羊峡位于粤西隆起与粤中褶皱带之接界 处,发育于燕山运动时期, 羚羊峡位处背斜地带,在第四纪以来新构 造运动的升降作用下,背斜断裂下沉,形成了今天的羚羊峡。 气候水热条件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 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 多、气温高,侵蚀严重,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 坏,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而且,水表径流丰富,加剧了河流对两岸 山的侵蚀,于是有陡峭的悬崖的形成。 各种岩石成分、硬度、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化和 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很大区别, 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 很不相同。羚羊峡的 ` 岩石主要由泥盆系和石炭系砾岩、砂岩、页岩 及灰岩组成,, 南岸为更新世晚期的砂质粘土夹腐植粘土,北岸为更 新世中晚期残坡积红色。 由此可以推断, 西江南北两岸在发展上是不 平衡的。 产生的原因可能与更新世时羚羊峡断裂的活动有关。 西江就 是沿此断裂带冲刷授蚀形成河床,在全新世时沉积了现代沉积粘土。 羚羊峡的形成,是和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升降作用密切相 关。更新世中晚期,西江在西部沿现道至肇庆市后,非取道于羚羊峡 或旱峡, 而是以袭夺湾指的方向东经万都坳至金利接现道西江, 更新 世晚期新构造的差异运动, 使烂柯山南部上升, 河道最狭处万都坳上 隆,造成了河道闭塞,河水倒流,需要寻找新的河道。与此同时,旱 峡地区相对下降, 在更新世中晚期仍为喀斯特山的七星岩至黄岗好一 带,经长期风化夷平,倒流的河水夺此而过,成为第一次改道的旱峡 中期古河道。在此之前,羚羊峡断裂斜切烂柯尾山,断裂破碎带一方 面受到西江倒流的河水冲击, 另一方面在烂柯山与龙门山之间的支谷 和冲沟, 由于地壳上升而底蚀作用强烈, 并选择了羚羊峡断裂带进行 刻蚀。 更新世末期, 烂柯山北部上升, 旱峡缓慢抬起, 河道渐趋缩小。 而此时, 正面而来的西江水流与烂柯山、 龙门山的溪流经较长时期的 冲刷,羚羊峡谷初具规模,当峡谷所成的新河床低于旱峡原河床时, 今日之西江水,便袭夺了原河道之水,作第二次改道,形成了着名的 “羚羊峡”,而被遗弃的水基头河道, 就是当地居民俗称为 “旱峡” 。 【地貌研究实习总结】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模板 , 内容仅供参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