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教案
姓名 学生姓名 填写时间 学科 数学 年级 高三 教材版本 人教版 阶段 第()周 本人课时统计 第()课时 共()课时 课题名称 不等式选讲(二)--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课时计划 第()课时 共()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同步教学知识内容 消灭模糊的知识 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 强化技巧 教学重点 数列题目的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数列这里,好的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比较法 一、 引入: 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的符号即可,即利用不等式的性质: 二、典型例题: 例1、设,求证:。 例2、若实数,求证: 证明:采用差值比较法: = = = = ∴ ∴ 讨论:若题设中去掉这一限制条件,要求证的结论如何变换? 例3、已知求证 本题可以尝试使用差值比较和商值比较两种方法进行。 证明:1) 差值比较法:注意到要证的不等式关于对称,不妨设 ,从而原不等式得证。 2)商值比较法:设 故原不等式得证。 注: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作差(或作商)、变形、判断符号。 例4、甲、乙两人同时同地沿同一路线走到同一地点。甲有一半时间以速度行走,另一半时间以速度行走;乙有一半路程以速度行走,另一半路程以速度行走。如果,问甲、乙两人谁先到达指定地点。 分析:设从出发地点至指定地点的路程是,甲、乙两人走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分别为。要回答题目中的问题,只要比较的大小就可以了。 解:设从出发地点至指定地点的路程是,甲、乙两人走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分别为,根据题意有,,可得,, 从而, 其中都是正数,且。于是,即。 从而知甲比乙首先到达指定地点。 讨论:如果,甲、乙两人谁先到达指定地点? [来源:学#科#网Z#X#X#K] 例5、设求证;对任意实数,恒有 (1) 证明 考虑(1)式两边的差。 = = (2) 即(1)成立。 同步练习:(根据学生情况选作) [来源:学,科,网Z,X,X,K] 1.比较下面各题中两个代数式值的大小: (1)与;(2)与. 2.已知 求证:(1) (2) 3.若,求证 4.比较a4-b4与4a3(a-b)的大小. 解: a4-b4 - 4a3(a-b)=(a-b)(a+b)(a2+b2) -4a3(a-b)= (a-b)(a3+ a2b+ab2+b3-4a3) = (a-b)[(a2b-a3)+(ab3-a3)+(b3-a3)]= - (a-b)2(3a3+2ab+b2) = - (a-b)2 (当且仅当d=b时取等号) ∴a4-b44a3(a-b)。 5.比较(a+3)(a-5)与(a+2)(a-4)的大小. 6.已知x≠0,比较(x2+1)2与x4+x2+1的大小. 7.如果x>0,比较与的大小. 8.已知a≠0,比较与的大小. 9.设x1,比较x3与x2-x+1的大小. 说明:“变形”是解题的关键,是最重一步。因式分解、配方、凑成若干个平方和等是“变形”的常用方法。 阅读材料:琴生不等式 例5中的不等式有着重要的数学背景,它与高等数学中的一类凸函数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琴生(Jensen)不等式的特例。 琴生在1905年给出了一个定义: 设函数的定义域为[a,b],如果对于[a,b]内任意两数,都有 (1) 则称为[a,b]上的凸函数。 若把(1)式的不等号反向,则称这样的为[a,b]上的凹函数。 凸函数的几何意义是:过曲线上任意两点作弦,则弦的中点必在该曲线的上方或在曲线上。 其推广形式是:若函数的是[a,b]上的凸函数,则对[a,b]内的任意数,都有 (2)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一般称(2)式为琴生不等式。 更为一般的情况是:设是定义在区间[a,b]上的函数,如果对于[a,b]上的任意两点,有 其中,则称是区间[a,b]上的凸函数。如果不等式反向,即有则称是[a,b]上的凹函数。 其推广形式 ,设,是[a,b]上的凸函数,则对任意有,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若是凹函数,则上述不等式反向。该不等式称为琴生(Jensen)不等式。把琴生不等式应用于一些具体的函数,可以推出许多著名不等式。 第二部分 综合法与分析法 一、 引入: 综合法和分析法是数学中常用的两种直接证明方法,也是不等式证明中的基本方法。由于两者在证明思路上存在着明显的互逆性,这里将其放在一起加以认识、学习,以便于对比研究两种思路方法的特点。 所谓综合法,即从已知条件出发,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或已知的不等式,逐步推导出要证的不等式。而分析法,则是由结果开始,倒过来寻找原因,直至原因成为明显的或者在已知中。前一种是“由因及果”,后一种是“执果索因”。打一个比方:张三在山里迷了路,救援人员从驻地出发,逐步寻找,直至找到他,这是“综合法”;而张三自己找路,直至回到驻地,这是“分析法”。 以前得到的结论,可以作为证明的根据。特别的,是常常要用到的一个重要不等式。 二、典型例题: 例1、都是正数。求证: 证明:由重要不等式可得 本例的证明是综合法。 例2、设,求证 证法一 分析法 要证成立. 只需证成立, 又因, 只需证成立, 又需证成立, 即需证成立. 而显然成立. 由此命题得证。 证法二 综合法 注意到,即, 由上式即得, 从而成立。 议一议:根据上面的例证,你能指出综合法和分析法的主要特点吗? 例3、已知a,b,m都是正数,并且求证: (1) 证法一 要证(1),只需证 (2) 要证(2),只需证 (3) 要证(3),只需证 (4) 已知(4)成立,所以(1)成立。 上面的证明用的是分析法。下面的证法二采用综合法。 证法二 因为 是正数,所以 两边同时加上得 两边同时除以正数得(1)。 读一读:如果用或表示命题P可以推出命题Q(命题Q可以由命题P推出),那么采用分析法的证法一就是 (1) 而采用综合法的证法二就是 如果命题P可以推出命题Q,命题Q也可以推出命题P,即同时有,那么我们就说命题P与命题Q等价,并记为在例2中,由于都是正数,实际上 例4、证明: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同时,如果水管横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横截面是圆的水管比横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 分析:当水的流速相同时,水管的流量取决于水管横截面面积的大小。设截面的周长为,则周长为的圆的半径为,截面积为;周长为的正方形为,截面积为。所以本题只需证明。 证明:设截面的周长为,则截面是圆的水管的截面面积为,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的截面面积为。只需证明:。 为了证明上式成立,只需证明。 两边同乘以正数,得:。 因此,只需证明。 上式显然成立,所以 。 这就证明了: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同时,如果水管横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横截面是圆的水管比横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 例5、证明:。 证法一 因为 (2) (3) (4) 所以三式相加得 (5) 两边同时除以2即得(1)。 证法二 因为 所以(1)成立。 例6、证明: (1) 证明 (1) (2) (3) (4) (5) (5)显然成立。因此(1)成立。 例7、已知都是正数,求证并指出等号在什么时候成立? 分析:本题可以考虑利用因式分解公式 着手。 证明: = = 由于都是正数,所以而, 可知 即(等号在时成立) 探究:如果将不等式中的分别用来代替,并在两边同除以3,会得到怎样的不等式?并利用得到的结果证明不等式: ,其中是互不相等的正数,且. 三、小结: 解不等式时,在不等式的两边分别作恒等变形,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或代数式,移项,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正数或一个正的代数式,得到的不等式都和原来的不等式等价。这些方法,也是利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不等式时常常用到的技巧。 补充性练习: 1、已知求证: 2、已知求证 3、已知求证 4、已知求证: (1) (2) 5、已知都是正数。求证: (1) (2) 6、已知都是互不相等的正数,求证 第三部分:反证法 一、 引入: 前面所讲的几种方法,属于不等式的直接证法。也就是说,直接从题设出发,经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证明不等式成立。但对于一些较复杂的不等式,有时很难直接入手求证,这时可考虑采用间接证明的方法。所谓间接证明即是指不直接从正面确定论题的真实性,而是证明它的反论题为假,或转而证明它的等价命题为真,以间接地达到目的。其中,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 反证法在于表明:若肯定命题的条件而否定其结论,就会导致矛盾。具体地说,反证法不直接证明命题“若p则q”,而是先肯定命题的条件p,并否定命题的结论q,然后通过合理的逻辑推理,而得到矛盾,从而断定原来的结论是正确的。 下面这个步骤的理解,非常重要: 利用反证法证明不等式,一般有下面几个步骤: 第一步 分清欲证不等式所涉及到的条件和结论; 第二步 作出与所证不等式相反的假定; 第三步 从条件和假定出发,应用证确的推理方法,推出矛盾结果; 第四步 断定产生矛盾结果的原因,在于开始所作的假定不正确,于是原证不等式成立。 二、典型例题: 例1、设,求证 证明:假设,则有,从而 因为,所以,这与题设条件矛盾,所以,原不 等式成立。 例2、设二次函数,求证: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 证明:假设都小于,则 (1) 另一方面,由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有 (2) (1)、(2)两式的结果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原来的结论正确。 注意:诸如本例中的问题,当要证明几个代数式中,至少有一个满足某个不等式时,通常采用反证法进行。 议一议:一般来说,利用反证法证明不等式的第三步所称的矛盾结果,通常是指所推出的结果与已知公理、定义、定理或已知条件、已证不等式,以及与临时假定矛盾等各种情况。试根据上述两例,讨论寻找矛盾的手段、方法有什么特点? 例3、设0 < a, b, c < 1,求证:(1 - a)b, (1 - b)c, (1 - c)a,不可能同时大于 证:设(1 - a)b >, (1 - b)c >, (1 - c)a >, 则三式相乘:ab < (1 - a)b•(1 - b)c•(1 - c)a < ① 又∵0 < a, b, c < 1 ∴ 同理:, 以上三式相乘: (1 - a)a•(1 - b)b•(1 - c)c≤ 与①矛盾 ∴原式成立[来源:学科网] 例4、已知a + b + c > 0,ab + bc + ca > 0,abc > 0,求证:a, b, c > 0 证:设a < 0, ∵abc > 0, ∴bc < 0 又由a + b + c > 0, 则b + c = -a > 0 ∴ab + bc + ca = a(b + c) + bc < 0 与题设矛盾 又:若a = 0,则与abc > 0矛盾, ∴必有a > 0 同理可证:b > 0, c > 0 补充性练习: 1、利用反证法证明:若已知a,b,m都是正数,并且,则 2、设0 < a, b, c < 2,求证:(2 - a)c, (2 - b)a, (2 - c)b,不可能同时大于1 3、若x, y > 0,且x + y >2,则和中至少有一个小于2。 提示:反设≥2,≥2 ∵x, y > 0,可得x + y ≤2 与x + y >2矛盾。 第四部分:放缩法与贝努利不等式 一、 引入: 所谓放缩法,即是把要证的不等式一边适当地放大(或缩小),使之得出明显的不等量关系后,再应用不等量大、小的传递性,从而使不等式得到证明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证明不等式中的常用方法,尤其在今后学习高等数学时用处更为广泛。[来源:学科网]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简单例证体会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 二、典型例题: 例1、若是自然数,求证 证明: = = 注意:实际上,我们在证明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一个更强的结论,这恰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放缩法的基本思想。 例2、求证: 证明:由(是大于2的自然数) 得 例3、若a, b, c, dÎR+,求证: 证:记m = ∵a, b, c, dÎR+ ∴ ∴1 < m < 2 即原式成立。 例4、当 n > 2 时,求证: 证:∵n > 2 ∴ ∴ ∴n > 2时, 补充性练习: 1、设为大于1的自然数,求证 2、设为自然数,求证 链接:放缩法与贝努利不等式 在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时,有时需要“舍掉几个正项”以便达到目的。就是说,如果在和式里都是正数,可以舍掉,从而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不等式. 例如,对于任何和任何正整数,由牛顿二项式定理可得 舍掉等式右边第三项及其以后的各项,可以得到不等式: . 在后面章节的学习中,我们将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一不等式的正确性。该不等式不仅当是正整数的时候成立,而且当是任何大于1的有理数的时候也成立。这就是著名的贝努利不等式。 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利用微积分证明更一般的贝努利不等式:设,则在或时,,在时, 阅读材料:贝努利家族小史 在数学发展史上,17-18世纪出现了一个著名的数学世家——贝努利(Bernoulli)家族(瑞士),这个家族中的三代人中共出现了8位数学家,它们几乎对当时数学的各个分支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又以第一代的雅各布•贝努利(Jacob Bernoulli,1654.12-1705.8)、约翰•贝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8-1748.1)兄弟和第二代的丹尼尔•贝努利(Danial Bernoulli,1700.2-1782.3,约翰•贝努利的儿子)最为著名。 在数学的多个分支中,以“贝努利”命名的定义、定理、公式数不胜数。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贝努利不等式”之外,将来会有机会学习到微积分中的“贝努利方程”、“贝努利级数判别法”,解析几何中的“贝努利双纽线”,概率论中的“贝努利定理”(即“大数定律”的早期形式)、“贝努利数”、“贝努利多项式”等等。特别是,丹尼尔•贝努利创造性地将数学方法应用到物理学的研究中,取得了卓著的成就,被推崇为数学物理方法的奠基人。 贝努利家族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数学成就,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1)对数学的真挚热爱。考察贝努利家族的8位数学家,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父辈不同意他们研究数学,而要求他们经商、从医或做律师开始,到最终走上从事数学的生涯。这一过程中,个人对数学的极大热情和兴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家族的数学传统和学习精神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2)广泛的学术交流。贝努利家族的成员们,都注重与当时的数学家和科学家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争辩,以此互相促进和提高。如雅各布•贝努利、约翰•贝努利与他们那个时代的大数学家、微积分的创始人莱布尼茨之间,丹尼尔•贝努利与当时欧洲数学界的中心人物——欧拉的频繁通信交流成为数学史上的美谈。 (3)继承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在继承已有数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开拓、创新,是贝努利家族成员从事研究的又一个共同特点。贝努利家族的主要成员正处于数学思想方法的两次大转变时期:一是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转折;二是从确定性数学到可能性数学的转折。他们不仅善于接纳新思想、新方法,更是进行了大胆地改进、突破,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就。 课后作业 A组 1、对于任何实数,求证: (1);(2) 2、设,求证: (1);(2) 3、证明不等式. 4、若都是正数,求证: 5、若 求证 6、如果同号,且均不为0. 求证:,并指出等号成立的条件. 7、设是互不相等的正数,求证: 8、已知三个正数的和是1,求证这三个正数的倒数的和必不小于9. 9、若,则. 10、设,且求证: 11、已知,求证:(1);(2). 12、设是互不相等的正数,求证: 13、已知都是正数,求证: (1)(2) 14、已知求证: 15、已知求证: 16、已知都是正数,且有 求证: 17、已知都是正数,且, 求证: 18、设的三条边为求证. 19、已知都是正数,设 求证: 20、设是自然数,利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21、若是大于1的自然数,试证 B组 22、已知都是正数,且求证: 23、设,试用反证法证明不能介于与之间。 24、若是自然数,求证 课后记 本节课教学计划完成情况:照常完成□ 提前完成□ 延后完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的接受程度:完全能接受□ 部分能接受□ 不能接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的课堂表现:很积极□ 比较积极□ 一般□ 不积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上次作业完成情况:数量____% 完成质量____分 存在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配合需求:家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管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 注 提交时间 教研组长审批 家长签名查看更多